精编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知识归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4826473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67KB
精编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知识归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
《精编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知识归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知识归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知识归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一、课文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释
(1)字、词:
弈:
下棋。
通国:
全国。
诲:
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俱:
一起。
弗:
不。
矣:
了。
为:
因为。
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
辩论,争论。
以:
认为。
去:
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治理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第二课《匆匆》(散文)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理解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答: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答: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答: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4、背诵《明日歌》。
5、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
(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第三课《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知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作者桔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
答:
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回顾.拓展一》
1、日积月累:
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1.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时间自然段风俗习惯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到年底1—6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略写
除夕7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详写
初一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详写
小孩逛庙会
初六10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写
正月十五,元宵节11—12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详写
正月十九13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略写
5、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回顾.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3、《元日》写的是除夕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时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端午、乞巧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除开头外,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
首尾呼应。
这样写的好处:
使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5.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6)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议论文)
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4、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
完全的意思:
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
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
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办。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回顾.拓展三
1、《囚歌》,作者:
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红岩》中的人物有:
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
革命题材的小说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红日》,作者吴强;《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小游击队员》,作者王愿坚;《赤色小子》,作者张品成。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
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
前一个“幸福”的含义:
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十五课《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4.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
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答:
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
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答:
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
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答: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
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④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答: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
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
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
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
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回顾.拓展四
1、《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2、知识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题目中的“百年”指的是永恒,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恒。
2、背诵2、3、4自然段。
3、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4、理解句子: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
“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
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
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答:
“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居里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小升初 语文 复习 专题 知识 归纳 课文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