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 文档编号:4826392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88KB
北京高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北京高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高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起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理事会管理体制,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应的系列教材,使之成为行业培训的标准。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首都老年服务领域高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四方人员共同组成老年健康与管理专业理事会,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负责该专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团队的建立、实训条件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同时,制定理事会章程、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通过召开理事会,把各方在专业建设的责任落到实处,创新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使该专业建设促进北京市老年服务行业的发展,引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2、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推进该专业的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建立该专业的职业仓,创建该职业分级的课相,形成独具职业特色的职业分级人才培养模式。
3、教学改革创新建设目标
通过校企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开发职业培训课程,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将职业证书培训纳入正常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团队开发专业教材使之成为老年服务行业的培训标准,使职业分级标准与职业岗位高度吻合。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一方面扩充师资队伍,引入1-2名专职教师,并聘请5名行业企业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另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成一支理论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5、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在学院现有基础上,建设机构养老实训基地、社会养老实训基地、居家养老示范基地,完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体系,通过引进的设备、设施以及先进的实训理念,为学生掌握专业高端技能提供保障。
同时加强校企融合,再与四家以上养老机构或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基地,保证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施,保证顶岗实习以及就业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逐步达到养老机构的实际标准。
二、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该专业将与北京市养老事务主管部门、养老行业机构、养老服务企业共同组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理事会”,开展在专业理事会治理下的专业建设。
专业理事会将制定理事会章程,规定各方权利和义务,明确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人才培养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共担风险。
理事会将选举正副理事长各一名,统筹规划理事会活动和专业建设事宜,成员由来自养老各级经办机构的业务主管领导、一线行业专家和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
这些专家不仅需要论证专业培养方案,还需要直接进入校园和课堂,亲自为专业学生授课,了解培养对象。
同时,这些专家还应承担起学生到相应单位顶岗实习时的职业导师职责,推动校内外人才培养一体化。
依托理事单位,合作共建“双线互动式”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办“普亲老年服务班”等合作培养班。
共同设计培养班课程,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联合授课,合作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导师,实现“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就业接收”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学院培养的人才直接为基层养老机构和企业服务,逐步提高基层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以职业教育分级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学院“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老年健康与管理专业不断探索和创新高职人才的培养新模式,积极参与、推进该专业的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建立该专业的职业仓,创建该职业分级的课相,形成独具职业特色的职业分级人才培养模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分级教学方案的设计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分级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以任务为导向”,根据学习者职业成长路径来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
1、根据学习者职业成长路径来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
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保证每个人都能随时拥有获得教育的权利。
通过对不同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生的职业教育分级,区分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及发展能力这三种职业能力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培养结果直接体现到认证结果和业绩上,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从而满足不同级别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
职业教育重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际能力的形成,使学习内容和过程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能力,满足企业和学习者自身发展需求。
人的职业能力提高需要情景化、具体的学习环境,因而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者能力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将知识、技能按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3.创新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内涵,举办“普亲老年服务订单班”
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岗位确定到培养环境设计、课程开发、职业证书选择等全过程均是在校企合作中完成的,而这些合作单位的重要合作动机就是从该专业毕业生中储备所需人才。
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开创了就业渠道的直通。
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探索。
由学院与普亲老年照护中心双方共同选拔学生组成“普亲老年服务订单班”,学生毕业前,普亲老年照护中心的业务领导、主管入校开设岗前辅导训练课程,并进行选拔性测试。
进入中心实习后,给每位实习生配备1名专职导师,实行一对一的实习指导,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合格的毕业生,将获得由行业签发的技能证书并进入普亲老年照护中心就业。
(三)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模式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开发或改造基于工作任务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系列课程。
在课程开发或改造时,要将职业标准完全融入到课程中,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标准,实现课证一体。
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与职业要求一致,实现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取证“双免”。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过程的记录、考核及评价)。
重点选择《养老护理员技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疾病预防及护理》、《解剖生理学基础》、《老年运动保健与康复理疗》5门课程进行开发与改造。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强化教学案例的形式,学生根据案例设计护理措施,查阅信息,解决问题并进行考核。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
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教学中不要求有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教材,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
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学生在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学习。
包括课程标准、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等。
教师手册体现教学设计思路,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仪器、设备及耗材、模块实施细则、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等。
学生手册的作用主要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
学习资料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内容是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介绍(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基于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进行教材建设,变过去教材编写的知识逻辑为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通过两年建设,建成支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部分教材3-5部。
(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聘用或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或引进“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打造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争创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学院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分批派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和交流,重点培训专业学术前沿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极参加国内的有关会议和培训,通过国内外培训提升教师的学术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
1、聘用或培养专业带头人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标准和计划,通过聘用的方式或出国培训、专业进修、下企业实践等方式培养1-2名在专业领域有较深研究且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须具备5年以上养老行业从业经验以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职业资格或高级职称,要能够带领骨干教师完成2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任务。
在2年内指导3名专业骨干教师,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篇或出版特色教材1部,承担院级以上教改课题1项。
2、培养或引进“双师”素质骨干教师
培养或引进“双师”素质骨干教师2名。
条件是:
2年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改革意识强,年龄40岁以下;具有专业理论功底,有企业实践经历。
培养途径:
确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培养计划,明确骨干教师培养要求,通过学历进修、国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技术研究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及教学能力,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更符合高职特色,使他们成为养好行业服务与管理领域的技术骨干、操作能手,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企业聘请5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和业务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学院通过为兼职教师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专业整合、内涵建设以及专业带头人聘用或培养,逐步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牵头、专业带头人主导、内外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团队。
通过发挥团队优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深化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老年健康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争创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五)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紧密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服务、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专业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
以提高学生老年服务与管理能力为核心,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以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关键节点,建立多元养老模式模拟实训室、康复理疗实训室、老年活动组织策划实训室、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室等。
实训室建设中突出整体设计、布局合理、营造职业氛围,实现企业的共同参与。
在软件选择上,重点配置应用范围广、实践效果好的通用教学软件;在硬件配置上,体现实训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同时考虑静态实训室和动态实训室的有机结合,综合实训和专业实训的结合,远程实训和课堂实训的有机结合。
探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组合的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力争建成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并不断地扩充与完善。
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对实习的过程及内容进行监控。
稳定和深化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新建4家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老年服务与管理研究和项目开发提供保障。
三、经费预算
本专业两年内预计资金总投入20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
建设资金预算及安排详见下表。
建设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25:
)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25:
)
(万元)
其他
(来源25:
)
(万元)
总计(万元)
200
200
师资队伍建设
20
50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80
80
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
25
25
人才培养模式
25
25
教学模式
20
20
四、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
(一)建设进度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2012年:
制定院级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初步明确组织构架和职能分工;根据理事会运作的实际要求,制定院级理事会相应规章制度、组织体系、职能分工,以适应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
2013年:
完成对院级理事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职能分工的完善工作,最终形成理事会各方平等互利、责权相应的院级理事会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达到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2、“以职业教育分级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012年:
通过国内外权威资料收集、社会需求分析、行业企业调研、个别访谈、专家论证等方法,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寻找职业分类的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内外老年服务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仓”
2013年:
认真落实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分级教学方案设计,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以任务为导向”,围绕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及发展能力这三种职业能力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认真组织教学,使学习内容和过程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能力,满足企业和学习者自身发展需求。
3、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2012年:
建立本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生实训制度;形成教学评价制度;重点建设《养老护理员技能》及《老年基本预防及护理》;建立教学案例及评价指标;形成课程标准、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等。
2013年:
对前期所形成的制度进行具体实施,并反馈修订;重点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解剖生理学基础》、《老年运动保健与康复理疗》;实现养老护理员的课证一体化;完成教材1-3部。
4、师资队伍建设
2012年:
聘用或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聘请3-5名兼职教师;建立师资培训标准和制度,并开始实施;
2013年:
聘用或培养3名骨干教师;按照制度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2012年:
进一步完善多元养老模式模拟实训室、康复理疗实训室;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
2013年:
建立老年活动组织策划实训室、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室等;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
(二)预期效果
1、2012年预期效果
通过第一年的建设,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理事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专业教材建设规划,专业教学进程得到优化,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基本建立,原有校内实训室得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拓展,该专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2、2013年预期效果
通过两年建设,建立起科学的专业理事会管理体制,完善了职业教育分级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模块,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教材出版投入使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实效,建立起稳固的优秀教师团队,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开发出新的实训项目,首届毕业生充分就业,为首都老年服务领域培养出一批高端技能人才。
五、保障措施
鉴于专业建设工作量大,参与单位、人员众多,因此,完善的保障措施是项目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一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学院主管院长负责的院内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政策和办法,组建试点项目专业家委员会,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进度和方向,协调利益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
2、成立校企合作的重点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
此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研究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指导大纲,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监督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委员会人员构成:
(1)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主管领导、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5名;
(2)合作院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1名;
(3)合作企业(北京市汇晨老年公寓、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北京市西城区银龄公寓、普亲老年照护中心)代表4名;
(4)行业协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老龄委、北京市社工委、北京市民政局)代表4名。
3、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的工作组
成立由我院主管院长、系主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组长及合作院校1人组成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主要承担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同时协调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关系,保证项目按时、按要求完成。
(二)制度保障
建立完整的项目制度是试点项目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建立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好规章制度是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有力保障。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将主要建立以下制度:
1、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制度。
定期举行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确定专业建设工作阶段性目标,总结上一阶段任务情况和经验;
2、任务责任制。
明确责任分工,对不能按期、按时间完成阶段任务的人员进行批评督促;
3、任务督导制度。
督导小组定期督促指导个人分工完成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三)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保障,是调研、探索、研究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调研和探索研究工作任务重,经费支出比较巨大,为保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
该试点项目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学院将配套投入项目所需资金,保证此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相关教学资源保障
教学资源是重点专业建设开展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资源作保证。
教学资源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训环境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高职 学校 老年 服务 管理 专业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