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4825173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5.36KB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
2023届三校联考高一11月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
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
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
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二:
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
存活时间
空气
10-15°C
4小时
25°C
2--30分钟
飞沫
<25°C
24小时
鼻涕
50°C
30分钟
液体
75°C
15分钟
无纺布
10-15°C
<8小时
不锈钢
10-15°C
24小时
75%酒精品
任何温度
<5分钟
肥皂水
任何温度
<5分钟
(数据源自《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能存活多久?
》,微信公众号“大医同盟”2020年2月12日)
材料三: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消息,截至当地时间12日6时,该国共确诊了15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有5例已被治愈。
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12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断冠肺炎。
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贵。
澳首席医疗官墨菲就针对该国对华裔的偏见及歧视行为表示“我们非常担心排外心理以及任何形式的种族定性,这种做法相当可恶。
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特定背景或外貌的人。
”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亨特也承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国许多华人社区面临“挑战”和“困难”,他说:
“澳大利亚出现了歧视性的报道,我坚决谴贵此类报道。
”
澳大利亚总理莫卫森对该国华人社区应对疫情的反应表示支持,他说。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华人社区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Ashfield、BoxHill.Hurstville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华人社区,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
同时,该国反对党领袖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能容忍种族主义抬头,他说:
“任何针对澳大利亚华裔的种族歧视语言或行为都绝不能被容忍,必须予以制止。
”
(摘编自《澳国内已确诊15例新冠肺炎病例政界人士谴责歧视》、《中国新闻网》2020年2月12日)
4.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醚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B.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是因为其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
C.是否发热和体温高低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D.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但自身仍要进行防护。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
B.虽然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患者仍然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C.新型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该病毒又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夏天的到来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
D.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种族歧视事件,澳大利亚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这也是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该持有的态度。
6.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做哪些事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
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
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
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
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
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
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
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
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
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峻嶒的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
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
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
对于不甘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
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
在阴沉沉的暮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
比起陡峭的乾陵来,自然要矮小得多了。
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铲型图案。
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理性的否定?
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
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绪,这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
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
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擞的卧牛,英姿雄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
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扬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的太清晰了,显出一种蠕动和挣扎的力量。
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
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
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8.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9.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
请结合原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
官仓名
10.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巩属民为保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来食息官舍请息交以绝游
C.椎剽夺囚,无不如志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D.巩负才名绝云气,负青天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
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
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
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
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
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
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
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
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
“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6.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4)《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5)《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在易水送别时慷慨悲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
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
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
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
21.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我是烟台大学新闻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务必尽快与我洽谈。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4)将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肝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悯,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眉山市 仁寿 第二 中学 学年 联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