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业设计.docx
- 文档编号:4822722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9.35KB
主题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业设计.docx
《主题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业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业设计
主题十五: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课外作业设计
上海市香山中学陈锐敏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是上海自然科学“合-分-合”教育系统中第一个“合”阶段的最后一个章节,具有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及提升学生情感的特点。
本章的教学主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目的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联系,以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高学生关心环境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教材教学内容新知识点简单易懂并且量较少,与多个主题中的知识点有联系;教材中设计的学生活动是围绕着对学生观察、分类、解释数据、归纳、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展开。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
2.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3.认识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
5.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及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
6.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人类行为的要求
7.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8.了解人口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认
过程与方法:
归纳调查获得的信息,并作出合理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养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
所教学生是一所普通完中的初一年级学生。
整个年级四个教学班,年级中不同班级中的不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班级的学风不尽相同:
其中两个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宽,善于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疑问、表达个人意见,擅长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家庭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上的支持;另外两个班级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性格大多较为含蓄、安静,更多地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所能利用的学习资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学校的教学资源,但是学生对合作学习也有较大兴趣。
针对本章的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
学生经过从一到七年级的学校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人口问题、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针对本章的学生情感、态度基础:
学生对关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较为关注,有进一步了解情况并参与改善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潜在愿望。
【单元课外作业设计意图】
一.设计原则
1.匹配原则
匹配原则指作业设计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条件相适合。
包括作业形式与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作业内容要与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相匹配;作业难度与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匹配;作业完成所需时间与学生精力相匹配;作业评价与关注学生进步原则匹配。
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满足了科学知识储备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
2.整合性原则
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体现整合性。
在作业设计时体现出各门学科知识的自然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整合。
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的能力,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3.发展性原则
作业的设计既要立足于匹配学生现有基础,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作业的内容与完成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时能扬长补短、发展个性,多途径培养自身全面地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分科学习打下知识、能力和心理基础。
4.形式多样原则
为满足学科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同时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多样。
具体作业形式有:
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短期作业、长期作业,独立完成作业、集体合作完成作业,客观性题目作业、开放性题目作业,多种形式整合作业等。
学生经历解决各种形式作业中问题的过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锻炼和提高了多种能力。
二.设计思路
由于这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章节,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及提升学生情感的特点。
教材的配套练习册上的内容也较少,一般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说明和课堂练习完成。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多样化,选择课外作业这个途径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课外作业的设计思路是:
本主题的课外作业的形式是完成一份长期作业——探究总结报告和每课时课外作业。
文章的结构组成是教师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化整为零地形成的几个拓展型问题,以适当的形式打印在纸上(作业纸,见附录)。
教师在第一节课堂中发下作业纸,同时向学生说明作业纸的用途及完成周期。
教师的说明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形式有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两种,完成作业的节奏是每节课后完成作业模板中的某一个模块(如果作业纸的预留空间不够,可以通过粘贴纸条的方式完整表达个人观点),教材内容学完时即为交作业的时间。
课外作业内容是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完成后,提出的一个以围绕学生兴趣和教学重点设置的拓展性内容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从紧紧围绕学生生活的现象展开,延伸到对国家、社会、地球生态问题的关注。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加深理解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及升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师在这个期间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模块后上交作业纸,以便教师及时掌握每位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人口的增长及其所产生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但是对政策的理解不透澈,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具备通过访谈法获得信息并根据信息简单归纳的能力。
二.作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
2.学生能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交通、土地等方面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首先通过访谈法获得信息资料,然后分析所有信息,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即首先通过与家人面对面的交流,获得祖、父辈在家庭人口、衣、食、住、行、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的信息;其次结合自身现状,整理分析信息、资料;最后总结归纳出导致祖孙三代在这几方面不同的人口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祖孙三代消费习惯的变化,感受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可利用资源不足,树立积极拥护中国人口政策的意识
三.作业用时20分钟
四.作业内容
一.祖、父、孙三代消费习惯调查表
(一)调查表
祖、父、孙三代消费习惯调查表
20学年学期年月日调查人:
(表格中祖孙三代的消费习惯都是考察各代在12、13岁时消费习惯的情况为准)
问题
选项
答案
一.家庭人口
家庭常住人口有()人:
A.3人
B.4人
C.5人
D.5人以上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二.饮食习惯(单选)
1.家庭就餐习惯():
A.经常在餐馆用餐
B.偶尔去餐馆用餐
(如:
每月1-2次)
C.从不去餐馆
(如:
每年少于三次)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2.家庭饮食结构中以()为主:
A.蔬菜
B.肉、蛋、禽类
C.荤、素营养均衡搭配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三.穿衣习惯(单选)
1.平均每个季度添置新衣物()件:
A.平均不到1件
B.1件
C.2件
D.3件及以上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2.购衣时除价格因素外,还主要考虑()因素:
A.衣物的牢固性
B.衣物的美观,是否能显示个性
C.衣物的质地、颜色、样式、品牌及整体搭配
D.没其他理由,就是喜欢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四.居住条件(单选)
1.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为()平方米:
A.4平方米及以下
B.4—6.7平方米
C.6.6—12.1平方米
D.12.1平方米以上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五.出行工具(单选)
1.平时外出(除了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A.步行
B.自行车、公交车
C.地铁、出租车
D.私家车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六.休闲娱乐(可多选)
1.业余时间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是():
A.听样板戏,唱革命歌,看露天电影
B.跳房子,抓子儿,弹玻璃球儿等
C.玩电子产品游戏、上网浏览信息、
D.郊外踏青
F.旅游
祖辈:
()
父辈:
()
孙辈:
()
七.家用电器
1.家用电器有哪些?
每种电器数量是多少?
祖辈:
父辈:
孙辈:
(二)回答问题:
请思考:
归纳祖孙三代消费习惯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考虑现在世界级中国人口现状,你认为我国的计划人口政策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消费习惯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及家庭人口数量不同两方面。
通过祖孙三代消费习惯变化,引起学生关注人口多所带来的人均资源不足现象,理解中国人口政策对减少世界人口所作出的贡献,要坚决拥护我国的人口政策。
五.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过程是先由家长对学生答案做初步评价,后由教师进行指导、评价。
评价标准是1.学生调查表完成过程中认真程度(通过教师对学生调查表中的答案推断)。
2.学生思考问题答案全面性和准确性。
两方面都实现为优秀,只满足标准1为合格,其余为须努力。
第二课时: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能源、水、矿物质等资源现状,对地球自然资源现状有了大概的了解。
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但不够强烈。
通过课堂教学中已经理解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二.作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现在我国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2.理解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之一是开源节流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一个通过分析特定的文本资料,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即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文本资料,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分析、归纳出中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之一是“开源节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体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关注人类生活受自然环境制约的情况
三.作业用时10分钟
四.作业内容
(一).阅读材料:
世界及中国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在目前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40%、煤炭27%、天然气23%、核能7%、水能3%。
预测到2020年将是天然气占29%、石油27%、煤炭24%、核能8%、水能8%、其他能4%。
目前探明石油储量为54.3万亿m3,可用40多年;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55万亿m3,可用60年以上,甚至有世界能源专家预测,地球上的天然气够用200年以上。
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地球上所蕴藏的煤只能用200多年。
但是中国的能源能源日益紧缺,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我国的煤炭尚可用100年,除了与人口众多、消耗量大密切相关外,还与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关:
一、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损失浪费严重。
以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管理为例,我国是一个富煤的国家,煤炭资源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多数分布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
由于我国的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再加上煤田勘探开采条件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下,矿井开发前期准备工作滞后,开采情况并不乐观,造成了大量贫小煤矿的荒置浪费。
另外,煤炭资源回采率低,损失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左右,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炭资源浪费280亿吨。
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
二、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能源资源供应不足。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
在过去15年中,中国能耗明显的第二产业大幅增长,不少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
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据有关统计,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石油消费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而能源的高消费导致中国能源供应不足,资源约束的矛盾不断加大。
资源的严重浪费、耗能高、利用率低等因素加重了我国的能源“危机”。
(二).阅读材料之后,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从世界和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要点:
世界及中国矿产资源储量有限,按照现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速度,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将没有化石能源可用。
问题2.面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人类在利用化石能源时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答案要点:
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环节要遵循综合利用原则和节约原则,同时开发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五.作业评价
评价主体是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兼考虑不同学生基础和学生答案准确性两方面因素。
评价标准是:
有提高又准确全面的答案为优秀;有提高具备一定科学性但不够全面为良好;有提高科学性和全面性都不够为合格;其余为须努力。
第三课时: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系统的组成有了较完整的理解,也知道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有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乐于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业的学习活动,并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形成统一意见。
二.作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理解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小组交流、合作,共同设计制作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感受物质世界在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的联系,初步体会到物质世界的整体性。
2.学生体会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乐于创新的意识
三.作业前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各学习小组并指定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填好任务表。
任务表:
第组
任务
姓名
四.作业周期3天
五.作业内容
设计并绘制简易载人飞船模型,重点展示能够满足宇航员基本生存条件部分的设计并写出此部分的设计原则。
六.作业评价
评价方式是先由小组内成员互评每人材料准备的完成情况,后由全班评价各小组作业完成的整体情况。
教师根据作业任务表及学生在作业展示是对作业完成过程的介绍,给每位学生最终评价。
作业讲评时,教师注意要强调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造出可供人类世代生活的地球的替代品。
目前,地球是人类能够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
评价标准是:
1.模型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在飞船内宇航员生存必需物质(水、空气、食物、代谢废物等)的循环利用、能量有效的转换和流动。
(合格)2.模型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飞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份之间的比例。
(优秀)
第四课时:
影响现代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全球的环境问题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地球环境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对生活空间中的环境问题有亲身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具备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信息,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二.作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影响
2.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家庭周围环境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对策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家庭周围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过程,培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家庭环境问题的探究,意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关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结果的两面性:
即,一方面使人类生活更舒适,另一方面是因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
三.作业内容
教材121页,活动15.15
四.作业准备
学生在做作业之前,教师会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学生选择自己身边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进行调查。
学生调查目前状况形成及因和可通过询问居委会、自己实地调查、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
采取对策注意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考虑。
五.作业周期三天
六.作业评价
作业的评价主体教师。
教师评价的依据是学生上交的作业质量,评价角度从学生作业态度及对问题分析的真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几方面作评价,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态度的认真及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
作业评价等级为:
优秀(问题分析满足教师评价作业各方面);良好(态度认真,能够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全面性,但科学性和可行性稍差);合格(态度认真,反映问题的真实性,但是其他方面没有体现出来);须努力(态度不认真,分析的问题不真实)
第五课时环境保护对人类行为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亲身参与环境保护有热情并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有一些实践经验。
二.作业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垃圾分类方法以及可回收利用垃圾的回收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呼吁垃圾分类及回收垃圾的活动策划及科学利用垃圾活动的自我实践,学生知道设计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有了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循环利用可回收垃圾活动,形成科学利用环境资源意识。
通过垃圾分类及回收可利用垃圾过程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
三.作业内容
1.小组完成呼吁垃圾分类,利用可回收垃圾的活动策划
2.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一天对班级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回收垃圾的活动。
3.写出通过这次活动你的收获和感想。
四.作业准备
1.教师介绍一些上海在垃圾分类以及回收和利用可回收垃圾的情况
2.学生准备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所用得到的物资(垃圾袋、钳子等)
五.作业周期5天
六.作业评价
以学生互评为主。
学生比较了解各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有个小组组长各个成员评价,小组组长由课代表评价的方式。
评价内容包括:
活动积极性和活动效果两方面。
分为良好、合格、须努力三个等级。
【单元测试】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时间:
40分钟满分:
100分)
请在答题纸上做答,否则一律不得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
将下列各题中一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括号内)
1.人口问题的本质是( )
A.吃饭问题B.就业问题C.发展问题D.实行计划生育
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致每秒()
A.1人B.2人C.2.5人D.3人
3.关于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口数量越少,人口素质就越高
B.因为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C.控制人口增长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D.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人类世代有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4.判断一下几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自然资源()
A.空气B.土地C.水D.冰箱
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B.气候资源C.生物资源D.矿产资源
6.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B.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草原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7.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8.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将来的你,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旅行。
那时,你已经脱离了生物圈这个圈层,但你必须从生物圈中带上足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这些物质必须包括 ( )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吃的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电脑、光盘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10.上海苏州河中现在能找到水葫芦、水蚯蚓、萝卜螺和多种小型鱼类等生物,以下叙述中错误的 ( )
A.苏州河的非生物环境及水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水葫芦、水蚯蚓、萝卜螺和多种小型鱼类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水葫芦构成生产者。
D.将苏州河中的生物放置到黄浦江中无法保持其种群和数量完全一致
11.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B.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
C.为生产者提供食物和能D.分解动植物尸体,把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12.倡导“免赠贺卡”“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 )
A.节约金钱B.减少固体垃圾C.文明卫生,减少传染病D.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13.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14.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光化学烟雾B.核爆炸C.大气中CO2浓度迅速增加D.高空臭氧层空洞
15.我国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这说明我们应走 ( )
A.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之路B.只保护环境,不展经济之路
C.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D.以发展经济为主,必要时能牺牲环境
二.判断对错与填空题(共47分)
1.(4分)判断对错(对的用“√”错的用“×”)
(1).()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做一个生态瓶,装水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
(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2.(6分)看右图回答:
(1)图中体现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2)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给自然界的资源、环境,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3)假设某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0.62%,则当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3.(6分)读下表,分析回答: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中国
世界
中国在世界位次
人均耕地
0.1公顷
0.36公顷
67位
人均林地
0.12公顷
0.9公顷
80位
人均草地
0.23公顷
0.76公顷
121位
人均河流径流量
2600立方米
11000立方米
88位
(1)表中体现出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
。
4.(6分)读右图“水患感思”,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是对_________资源破坏,这种破坏对山区来说,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题 十五 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 作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