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语义.docx
- 文档编号:4821596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99KB
语言学概论语义.docx
《语言学概论语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语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语义
《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
叶宝奎《语言学概论》
施用范围:
汉语言文学本科
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第三章语义
【教学目的】
理解语义的性质及分类;认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掌握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内容和特点;简单了解语义学的发展;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和相关的语义场理论。
【基本概念】
词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语法意义区别性语义特征义位义素
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场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多义关系
【基本理论】
一、语义的性质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
三、义素分析法
四、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五、义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词义的发展演变
【重点难点】
一、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二、怎样进行义素分析
三、语义场理论及类型
四、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语义
第1学时
一、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将语义与意义、词义区别开来)
1、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
“意义”本身的含义→“价值”;“作用”
作为学科术语→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都要探讨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雨伞”→防潮防水;绿灯→通行)
2、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也就是具体语言特定符号所具有的内容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可见,语义是极其复杂的
3、词义:
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句子形式表达的内容→句义)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其中,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而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所以句义经常涉及语用问题。
词义和句义是语义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研究偏重词义。
由此可知,从概念上看,意义>语义>词义(互相包含关系)
语义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描写分析语言习惯于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重形式,轻意义
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首先具有音义结合的二重性→语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系统中地位重要。
(1)语义和语言要素各部门的联系→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语音:
音义结合,缺一不可。
词汇:
没有不表达意义内容的词,是形式与内容结合体→(形+音+义→词汇内容)
语法:
语法分析越来越重视语义作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格语法、配价、语义指向)
(2)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客观实际)
哲学(语义哲学流派)、心理学(语言习得)、逻辑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人类学、社会学、计算语言学等上述学科中关于意义的核心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答案多,但仍不完美。
60年代以来,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逻辑数理语义学、格语法等语义研究模式相继出现,但由于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语义仍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语义的内容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都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1)定义和特点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
→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要表示客观世界,必须有理性意义(概括反映)
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词的语音所表示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词的理性义)
(2)讨论:
虚词有无理性意义?
有争论→无(不表示特定概念,只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有(客观存在的关系也是一种理性义,如“和”表示一种连接关系)
从历史上看,大部分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和:
唱和;应和,从口禾声)
(3)理性意义与概念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
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
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
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其概括程度大大高于理性意义。
它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各类语言单位在组合搭配时表现出的语法作用和功能特点方面的内容。
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
→概括性
如“人”、“树”概括了所有“人”或“树”的本质特点→理性意义
二者有共同点→表示客观对象的名称→类型化意义(名词)→语法特点和功能共同点→可作主语和宾语
“伟大”的语法意义:
形容词,可作谓语、定语。
“并且”的语法意义:
连词,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小句。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给词义加入一层附加色彩。
常见的有:
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
(1)感情意义:
语义中所包括的语言社团对客观对象所作的主观评价或态度方面的内容。
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如:
赞扬、喜爱、尊敬、厌恶、讨厌、轻蔑、亲昵等。
“乖乖”:
对小孩的称呼(+“可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商店、商品的名称(“诚达”“好又多”“全聚德”)
A、不同语境、不同使用者用同一个词语,感情意义不同。
如“老头子”(老伴:
亲昵、喜爱;年轻人:
厌恶,不尊重)
B、有的感情意义渗透于理性意义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理性意义之外,成为理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喜欢”、“讨厌”本身的理性义暗含褒义;“放肆”(+轻率、任意)则带有“厌恶”的感情倾向。
C、虽然是主观态度或评价,但须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产生。
→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社会公认的语义成分:
“老大爷”→尊称;“臭老汉”→憎恶
(2)形象意义:
语义中所包括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内容。
它是由客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A、附加视觉形象意义:
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
B、附加听觉形象意义:
乒乓球、呱嗒板儿、响当当、霹雳舞
C、附加味觉形象意义:
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
D、附加触觉形象意义:
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
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
水汪汪(明亮+灵活)胖墩墩(胖+矮+结实)
(3)风格意义:
特定语言单位在具体运用中形成的个性特点→使用范围不同造成的
使用语言时,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适合特定语境的语言造成某种气氛或格调,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方言的、行业的、俚语的等方面交际场合或文体的语言特点
口语:
爸、妈、脑袋、撒野、害臊、黑咕隆咚、深更半夜→随便、通俗
书面语:
令尊、令堂、步伐、对抗、覆盖、公允→正式、文雅
以上三大方面构成语义内容的整体,三者统一于语义之中,缺一不可。
其中理性意义可以使我们认识语言;语法意义可以使我们理解语言;附加意义可以使我们运用语言;三者不仅统一表现于词义中,也表现于短语义、句义等每一级语义单位之中。
第2学时
(三)语义的性质
由上可知,语义内容十分复杂,以存在状态分两大类:
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具有不同的性质)
1、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义:
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
言语义:
动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所具有的意义内容;特定语境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的内容。
二者的区别
语言义:
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抽象概括性特点
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固有的,不受任何语境的影响→规定性、稳定性
言语义:
语言符号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具体性、个别性
受语境的强烈制约,渗透主观意愿而产生临时意义→临时性、灵活性、不稳定
如“动物”的语言义:
生物中的一类,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和感觉,能运动
言语义:
人人都要保护“动物”(稀有)/他们简直不是人,是“动物”
对句子而言,言语义更复杂,如“我今晚没空”→不同的深层义
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A、语言义来自言语义→从言语义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具体、个别的言语义之中。
B、语言义是言语义的基础,言语义是具体体现和运用,是语言义在动态使用中产生的无数变体。
C、言语义可以转化为语言义→某些具体个别用法不断重复使用→社会认可→固定为语言义
2、语义的性质
(1)语言义的性质(包括词义、固定短语义)
A、客观性:
词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词]及其关系[虚词]),其理性义、语法义、附加义都具有客观基础。
如“鸟”(带翅,著羽毛,卵生,带有角质两足的生物)→以鸟的客观特征为依据概括出来的
词义只能反映客观存在,而不完全等于它。
→词义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人们认识的局限→全面/不全面;正确/错误)其具体对应情况:
第一种:
词义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相符合。
第二种:
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
天、地、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断深入的;“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过去的词义
第三种:
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B、概括性:
词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无限复杂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概括一类客观对象的共同特征,舍弃某些个别事物的特点
概括的程度有时表现不同(种概念∠属概念:
杨树∠树)
单独概念也是概括的,如专有名词“黄河”(发源、流量、流域、水文特点……)
词义是概括的,但在具体语言中,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具体的→概括对应性特点
C、社会性:
语言是社会现象→词义具有社会性特点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约定俗成性“寒酸”:
穷困潦倒≠硫酸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这个酸秀才(讥讽文人的迂腐)方言“有”(动词前)→特定方言区有社会性
D、发展性:
词义形成后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客观事物变化,人们认识深入
不同时代词义有发展:
兵:
兵器→战士;走:
跑→行走;江:
长江→江的总称
同一时代词义也有发展:
污染(空气、水源等具体事物→精神等抽象事物)
E、民族性:
词义是一个系统,受到特定民族的制约→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义不同。
“伯父、叔父、姨父、姑父”→uncle(汉族重视社会关系)
F、模糊性:
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表现为事物的范围不确定,界限不分明。
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不明确:
“大、小”“高、低”“美、丑”
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外延比较确定的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晰。
如“人、地、天空”以及数词。
交际中模糊性很重要→只要区别事物,指代大致范围就行了,不必太模糊。
G、全民性:
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
具体语言社团有阶层、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这一现象表现一定阶级性,而词义却是全民性,保留着全社团“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东西。
第3学时
(四)语义学
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平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语义学。
语义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语义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学科20的世纪的事。
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语文学时期(19世纪前)
早期的语义工作是注释古书(文字注解),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就是伴随这项工作逐步产生发展的。
欧洲:
古希腊为哲学典籍作注解→研究典籍的语法,同时考订意义→目的是让后人读懂
我国:
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训诂学
(1)春秋战国时期注释《春秋》→《公羊传》《谷梁传》
(2)汉代提倡读经,古籍注释之风兴起。
郑玄《诗》《周礼》《礼记》注,专门释义的工具书《尔雅》
(3)晋代语文学重点转到了音韵方面,训诂工作并未结束。
(4)清代训诂学到了顶峰。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愈樾等大家。
中外语义学研究存在不同:
古希腊、罗马、印度重语法、也重语音,轻语义(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曲折语,形态丰富)
中国重视字义→孤立语,很少形态变化
成就与不足:
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限于注释古书,疏通文字(通经的需要)→词义研究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
2、传统语义学(19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世纪初,语言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语文学进入语言学→发展步伐加快,领域扩大
这时的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一部分(传统语义学时期)
(1)语义学的独立。
1938年德国学者莱西希主张把词义研究建成一个独立学科“意义学”→未引起重视
189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首先使用了semantique(语义学)这个术语,并出版了《语义学探索》→渐渐从词汇学中独立出来→由传统语义学时期进入现代语义学
(2)主要理论方法
理论:
在哲学、逻辑学影响下,以具体语言的语义研究为基础,吸收语文学时期的成果而形成的。
研究问题:
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三者的关系;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的色彩;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等
(3)主要贡献和不足
语义研究从语文学、训诂学到传统语义学是一次飞跃。
不足:
A、研究方法是原子主义的。
不象语音学、语法学那样整理并研究系统,没有从关系着眼考察语义系统,把系词看作孤立的个体去研究→对语义的分析是原子主义的。
B、研究范围囿于词义。
语音学从最小的语音单位一直到最大的单位。
语法学也是这样。
传统语义学只关注词义。
A、把词义作为囫囵的整体,未对语义单位作微观分析(语音、语法把单位分解成因素进一步研究)
3、现代语义学(20实际20、3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语义学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学科。
20世纪20、30年代,语义学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代语义学阶段,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语义学
(1)现代语义学的内容:
深入语义的微观层次,研究语义结构和语义单位之间关系
扩大语义的研究范围,研究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语义内容。
重视语义的系统性考察,注意挖掘特定语言中的语义系统。
(2)现代语义学流派(语义研究模式)
A、结构语义学:
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采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语义
把语言的意义看作系统,进入语义系统研究,并提出语义场理论→理论与方法的重大突破代表人物:
[德]特里尔[英]乌尔曼50年代后期,地位上升
B、解释语义学:
6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转换生成语言学不只要研究句法,还要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语义的解释;(乔姆斯基接受并补充→开始注意研究语义)用符号和规则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和微观分析,检验句子的搭配,解决歧义问题。
代表人物:
[美]卡兹福德
C、生成语义学:
60年代后期,乔的学生莱可夫、卖考莱、罗斯·波斯塔等,提出不以语法为基础而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理论模式(乔认为语法是基础,可以独立于语义之外进行研究)认为语法和语义不能截然分开,语义是基础,具有生成性→不必假定纯语法的深层结构存在,通过一次转换就从语义直接产生句子的语音形式。
这可从儿童学习语言中找到证据。
D、菲尔墨的语义理论:
菲尔墨是乔的学生,1968年发表《格的理论》,提出一整套用来说明句子语义的理论→格语法理论:
该理论是对生成语义学的进一步休正,提出“语义深层结构”,认为句子由情态和命题构成,任何命题都可扩展为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语义格(名词中心说)→通过转换,将语义深层结构变为句子表层形式
E、切夫的语义理论:
也主张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句子。
认为句子都是围绕谓语部分构成的,以考察动词的语义特征为重点→动词中心说
F、逻辑数理语义学:
利用许多数理逻辑的概念和表示方式来研究语义。
7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蒙塔古创立了“蒙塔古语法”→主要研究语义,也研究句法和语用。
认为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一样可以用精确的数字描述出来,研究自然语言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应成为数学的分支。
(3)现代语义学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
现代语义学不仅重视词义,也重视句义的分析,适应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取得了成果,使语义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语义研究成为了重点和热点
不足:
与语音学、语法学相比,显得粗疏,不够成熟。
原因?
A、语义系统复杂、庞大,难以把握。
B、语义渗透各方面,与许多学科有联系。
C、语义隐藏在深层,受语境、语用、语法等诸方面的制约。
D、忽视了传统语义学的一些成果。
语义学分类:
个别语义学(以具体语言为对象)/普通语义学(以人类语言为对象)
描写语义学(语义性质、系统和语义构成)/历史语义学(语义演变事实、规律和原因)
第4学时
二、语义的构成
语义单位指语言中表现意义的单位,语义学中最基本语义单位是义素、语素义、义位、义丛、义句、作品义。
(一)义位
1、定义:
义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具有独立形式标志的最小意义单位。
2、特点:
它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
3、义位与词义、义项有区别:
(1)义位不完全等于词义。
二者处于一个语义层级上,但并不相同。
词义指词的所有意义,义位指词的某个意义→单义词词义=义位;多义词词义>义位
(2)义位不完全等于义项。
传统词汇学对多义词的意义的解释和运用都以义项为单位进行。
语义学上的“义位”大体相当于传统词汇学中的义项。
但有的义项不能独立运用
(二)义丛/义组/义系
1、定义:
义丛是由义位组合而成的比义位更高一级语义单位,大致相当于词组的意义。
2、分类:
固定义丛和自由义丛
固定义丛:
其含义、性质、结构都属于语言,是构成义句的现成单位,经过规约、共同认识固定下来。
如“厦门大学”、成语等。
自由义丛:
其性质、结构属于语言,但其含义属于言语,体现了运用者的个人创造和灵活性。
“晴朗的天空”“接受批评”“听歌曲”
(三)义句
1、定义:
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的内容形成的语义单位。
它由义位、义丛组合而成。
在言语交际中,义句是言语中最小的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
2、性质特点:
(1)义句的性质结构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则,属于语言,是语义系统中最大的单位。
它所包含的意义片断则属于言语→义句一般是千差万别的
(2)由义位、义丛构成,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和模式,但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在语法规则、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和提示下发生的一种质变。
(3)现代汉语语义学中,义句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汉语无词形变化,组词造句多用“意合法”)
(四)言语作品义
比句子更大的言语单位意义(一段话、一篇文章、著作内容)→完全属于言语的范畴,是风格学研究的对象
(五)语素义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合成词义位的构成情况,我们又将词义分离出语素义来。
定义:
是话语片段中不能再切分的最小的语义单位(但不能独立运用)
特点:
对于单纯词来说,其义位也就是词根的语素义;对于合成词来说,其义位是由语素义组合而成的,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化合。
(如“白菜”“教室”)
比喻义、引申义→铁窗(监狱);“浪潮”(大规模运动);骨肉(兄弟亲情)
(六)义素
(1)定义:
义素是对义位进行微观分析得到的语义单位。
(2)特点:
义素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它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音+形),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语义。
义位是表达中最自然的语义单位,但它不可以再分;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因此也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语素义是构成语义系统的材料单位,生成其他语义单位的基础,义素不是语义的现成单位,它隐含在义位之中,必须通过重新分析得到,因此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语义单位。
第5学时
怎样分析义素→义素分析法
1、义素分析法的提出
一般人掌握词义的组成成分是不自觉的,如“校园里有多少种树”(通称)“花园里种了一棵小树”(植物)“砍树盖房子”(木本的)
“树”的三个组成成分“木本的”“植物”“通称”体现在具体交际中(人们意识不到)。
20世纪40年代,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
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古德内夫受音位学区别性特征的启发,研究亲属词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
60年代,美国人卡兹、福德将义素分析法用来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如“哥哥”的义位可分解为四个义素:
亲属、同胞、年长、男性;
“妹妹”的义位可分解为四个义素:
亲属、同胞、年幼、女性。
(至少有一个义素与其他义位相区别)
2、在特定语义系统中具有区别不同义位功能的语义特征叫区别义素(区别性语义特征)
在特定语义系统中不具有区别不同义位功能的语义特征叫共同义素(非区别性语义特征)
(1)分析义位时得出的义素实际上在不同的语义关系中都有区别义位的功能。
义位就是一束义素(既区别义位又联系义位)如:
亲属→非亲属(帅哥、的哥);同胞→非同胞(表哥/堂哥)、年长→年轻(弟弟)
(2)同一概念在不同语义系统中分析到的义素(语义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Brother:
亲属、同胞、男性(其中“年长”不具有区别义位的作用,汉语中则区别义位)
(3)不同义位处于不同的语义关系中进行比较,语义特征表现不同。
如“男人”与“女人”→共同义素:
“人”“成年”→区别义素“男性”、“女性”
“男人”与“小孩”→共同义素:
“人”→区别义素“成年”、“非成年”
3、义素分析法的步骤
义素分析法是一种聚合分析,把一组义位在对比中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然后进行分析并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原则在语义研究中的运用。
(1)明确分析对象,确定语义场
义素分析一般在相关义位中进行,确定相应的范围很重要。
语义场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语义中固有的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义位集合。
它是以义位为单位形成的系,其内部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制约,互相规定→语言中的语义总场
语义总场再分→子场→更小的子场→最小子场(不能再切分)
确定最小子场是第一步,如:
亲属语义总场→直系、旁系亲属语义场→同胞语义场→兄弟语义场
生活用品语义场→家具语义场→坐具语义场→木制坐具
同一义位可分属不同义场→教师、教练、师傅→教导传授者/教师、学生→学校成员
(2)比较分析
对各义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主要目的)。
如鞋、靴子、袜子→共同特征:
穿在脚上的东西/区别特征:
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学 概论 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