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docx
- 文档编号:4819802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1.62KB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docx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
新闻理论
新闻与新闻活动
新闻学: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广义新闻活动:
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
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 产生而出现。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中得出结论,原始社会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
1〕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2〕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
语言传播〔直接交谈、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
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
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1〕方式: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四种〕 2〕特点:
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
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
第三、群体传播〔即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传播〕:
1〕方式:
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
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传播,长处和不足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
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人体器官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新闻的两种定义:
1、〔形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实质〕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本源应该和新闻来源区别,新闻本源探讨的是:
新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或者说,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而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
因为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新闻的五要素及其两大作用
第一、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新闻的五要素是指:
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五要素用英语表示就是who, what, when, where, why,新闻的五要素又简称新闻的五个W。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三大作用:
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的重点3〕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迅速〕;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准确〕。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软新闻耐压,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软新闻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
硬新闻、软新闻
新闻最主要的功能:
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新闻与信息、舆论
信息:
〔一般〕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
信息的特点:
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除此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说明信息是可以无限开掘的。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而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信息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新闻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明确:
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
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新闻工作在业务上: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信息的强烈的时间效应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馈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
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③加强新闻综合评述。
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
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宣传:
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1、宣传与新闻的区别
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 2〕归宿点不同
3〕传播的方式不同: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 4〕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舆论的定义、本质及特点
定义:
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本质:
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特点:
1〕公开性。
2〕公共性。
3〕急迫性。
4〕广泛性。
5〕评价性。
如何理解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舆论存在的总和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
首先,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群体意识,反映了群体对于某个公共事务的态度。
即使个人意见发生了变化,群体的意识仍然会独立地存在,同时也会促使其他具有同样意识的个人继续加入到持这种态度的群体中来。
这种现象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其次,舆论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是关系到群体利益的具体事务。
当公共事务促使大多数群体获益时,社会就会出现压倒性的支持舆论。
而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构成对社会的无形压力,虽然它没有制度性的力量强制公共事务的实施者执行某种行动,但由于社会舆论形成的精神压力却迫使实施者不得不考虑这种群体的要求。
第三,舆论是公众价值判断和评价的结果,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形成舆论的主要准则。
在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标准下,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
当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是模糊,群体的价值评判就越是广泛发挥作用。
群体价值判断的影响因素中,信息量的充分与否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四,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当舆论偏离了“真”时,即舆论评价偏离了社会事件的本质、规律及其固有的价值,就不会以舆论对象的客观实际为依据,就不会尊重人们的意志,如实反映他们的心声。
盲目的舆论、狂热的舆论、偏执的舆论,大都是因为其首先失之于真,“文革”中的狂热舆论即是如此。
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
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辨析媒介舆论与现实舆论
舆论的外部和内部要素
主体:
公众
客体:
社会现象、问题。
本体:
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数量:
一定范围内,三分一,相当影响力;三分一,主导性舆论。
强烈程度
持续性
功能表现:
影响舆论客体
质量:
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2〕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A.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
作为最大公共权力的国家权力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表达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B.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的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舆论还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这时它又是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1〕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3)衡量舆论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就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
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达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
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②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初也是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新闻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③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①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
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②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3、引导舆论: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媒介拟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沉默的螺旋理论)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
它反映舆论、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定义〕: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并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的采、写、编、评都与新闻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选择是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闻敏感:
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蔼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①时新性;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价值越高。
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阔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
③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
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
⑤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新闻媒介的受众与效果
受众:
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媒介如何看待受众不但决定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内容特点、风格定位、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甚至进一步决定了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几种受众观:
A:
受众是学生:
定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B:
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C:
受众是消费者:
媒介等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体的共同取向。
D:
受众是公民:
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强调的是一种权力。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新闻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二、受众的特点〔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 广泛性。
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 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受众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悬殊,贫富的差距,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
3、 隐蔽性。
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新闻媒介执行的是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媒体也很难确知具体的受众的特征。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 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 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 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 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 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确实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但凡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
但凡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 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
新闻媒介整体上是对全社会开放的,全社会成员均可作为其争取的受众对象。
但实际上,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各类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比较固定的、明确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
媒体的内容选择、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
核心受众确实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
要实行媒体分流、分向、分层次发展,必须首先有明确的核心受众观念,改变以往模糊笼统的受众观。
媒介整体和媒介设定的栏目,都要强调传播特色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在针对并稳定核心受众的基础上,再争取拓展受众面。
边缘受众:
再核心受众群体之外的称为边缘受众。
他们当然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 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四、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2、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
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
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3、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定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这个宽窄适度的“度”,就是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以核心受众群为中心,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落,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4、核心受众确实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5〕、性别、民族等。
总:
媒介核心受众定位的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地域,身份和职业,年龄,文化教育程度这四点。
它们是任何时候,任何媒体受众定位所必须考虑的决定性要素。
五、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2〕、表达权
3〕、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含义〕: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1、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研究经历过三个时期:
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A:
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魔弹论”:
〔1〕、认为新闻媒介具有不可抵御的强大力量。
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像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2〕、理论背景:
a、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既具较高期待又倍感担忧;
b、“魔弹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正是因为战时宣传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才得以广泛流传。
B、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至60年代〕
有限效果论:
〔1〕、理论背景:
a、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对媒介效果的研究; b、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观点:
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3〕、代表人物:
约瑟夫﹒克拉珀:
“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
a、大众传播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b、b、这些中介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一种在加强现有条件中的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C:
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
〔1〕、理论背景:
70年代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的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
〔2〕、观点:
a、应重视广阔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b、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2、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
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
〔1〕、心理学角度:
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2〕、社会学角度:
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 〔3〕、社会心理学角度:
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报纸、广播、电视
报纸的三个阶段
报纸:
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是最早的新闻媒介。
其产生经历了手抄新闻、新闻书、周报和日报三个阶段。
长处:
记录性好〔便于反复阅读和研究,可长期保存〕;选择性强,材料运用不受时空限制。
不足:
时效性差;群众基础不及广播、电视广泛;文字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第一阶段: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第二阶段:
新闻书的出现。
第三阶段:
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交叉发展的。
但就整个发展过程而言,报纸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朝着迅速,广泛的方向发展。
※ 2、广播的产生
广播:
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长处:
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感染力强。
不足: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选择性差。
广播电台的发展
1〕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2〕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3〕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
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4〕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
〔最早的广播新闻〕
5〕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
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掀开了世界新闻事业新的一页。
“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理论 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