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817461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83KB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docx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学案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
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扬州慢)
明确: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解读上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
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
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扬州慢)
明确: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解读上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
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
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扬州慢)
明确: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解读上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
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文章来自: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扬州依旧吗?
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
战争
4、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
看: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闻:
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1、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明确:
“惊”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2、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提示: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3、昔人已去,现实依然,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
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
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
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
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
繁华热闹。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
虚写。
眼前的扬州:
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精彩句段默写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参考资料
一、文本赏析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重点诗句的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做了一个对比:
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尽”,突出荒凉的程度,表达出景物全非的思绪;“荠麦青青”和《诗经·黍离》篇里“彼黍离离”相应合,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
文章来自: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
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暮气苍茫,“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
词人通过对形象的描述,道出了战乱后城的荒芜,凄苦之情正随不尽余意一起暗暗透入画面。
以杜牧扬州乐事领起古城的一代繁盛,反衬出见荒芜景色而心悲的哀思,形成空灵表层下蕴含着的清健之气。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
想当年,杜牧常游扬州,善于游赏,才华过人。
料想他若故地重游,一定要大吃一惊,痛惜名都的沉沦。
(算,料想;须,一定要。
)
姜夔是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
他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很自然地会想到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
因此过片便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
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
跟韩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出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
流传最广的名句是:
“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蔲梢头二月初”(《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
但,“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推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
想来假如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
接着,又深入一层指出:
“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象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
我们知道,无论是以“荳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
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5、?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二十四桥静静地卧于水上,但已失去了往日的笑语笙歌,失去了往日的鸡鸣犬吠,失去了一切人世的热气。
如今唯有冷月无声地投影在清波之中。
而词人身临此境,眼望伤心的月色,不免触动愁肠。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
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
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
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
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
清冷意境的凝聚点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几句。
?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
难忘怀啊,年年桥边的红芍药,可曾知:
为谁开放为谁生!
“扬州芍药甲天下”,由于名都的沉沦,有谁来赏花呢!
不过是花开花落,自生自灭而已。
这里,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情调十分低沉。
问语饱蘸着今昔沧桑之慨,将人的思绪导向茫茫的画面之外。
残景、冷色、清音、凄情,都凝聚在这无主的红花形象里,把我们推入遥远而朦胧的感情世界。
二、艺术特色
①虚实相济,今昔对比
词的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景况。
“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片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写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
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
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今昔对比,昭然可见。
②用典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绝: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出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使人联想到杜牧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也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
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
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州慢 扬州 学案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