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入则孝1doc.docx
- 文档编号:48131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07KB
第二篇入则孝1doc.docx
《第二篇入则孝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入则孝1doc.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入则孝1doc
《弟子规》第二篇入则孝
(一)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需敬听。
父母责,需顺承。
注释:
呼:
呼唤、召唤。
应:
答应。
勿:
不。
缓:
缓慢、推迟。
命:
命令、指示。
行:
去做。
懒:
偷懒。
教:
教导。
敬听:
恭敬地听从
责:
责备。
顺承:
顺从地接受。
译文:
爸爸妈妈叫你的时候,应该立即答应,而不应该借故拖延。
爸爸妈妈让你做的事情,应该立刻去做,而不应该偷懒。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让你做的是不好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并说出你的正当理由。
爸爸妈妈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恭敬地听从。
爸爸妈妈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顺从地接受,而不应该顶撞父母。
讲解:
“教”字的构成,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教育人的理念,教人先教“孝”,教育子孙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对父母行孝。
常言道:
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
“孝”最常用的词就是孝顺,孝顺又首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言语行动上顺从父母。
父母呼 应勿缓
应:
应答,作出反应。
当父母呼喊子女的时候,子女要立刻答应或迅速做出反应。
《礼记》中说:
“对于父亲的指派,呼唤,要立刻答应‘是’,而不是口头上的答应‘行,行,一定’,手头如果有正在做的事要立即放下,如果正在吃饭也不要再吃了,要赶紧跑过去而不是快走走过去。
” (《礼记·玉藻》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
)
这里的“应”即可以是语言上的应声,也可以是点头示意表示已经知道了,或迅速起身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行为上的回应。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
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
母亲说:
“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
“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
母曰:
“思尔,啮指。
”孔子闻之,曰:
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
长着耳朵呢!
”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把爹妈使唤得跟男佣,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清脆的“哎!
”;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
”;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
!
”;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
”;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
”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
“孩子,你也老了!
”
父母命 行勿懒
命:
命令,指派。
父母吩咐子女,交代子女做的事,子女要尽早完成,不可懒散,推诿。
父母吩咐做的事,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答应,答应的不仅要快,同样做的也要快。
有的孩子听到父母让他写作业,立刻答应,马上进了书房,可是过了一二十分钟父母去看他,摊开的作业本一个字没写,还在那儿抠弄手指头玩呢!
有的孩子听到大人吩咐他做一件事,也是答应的很痛快,可过一两天去问他干完没有,他倒一脸迷茫地问你:
“你让我干啥了?
”
“父母命,行勿懒”并不只是儿童时代要做到,成人后,父母吩咐的事,也要早些做完,好给父母一个交代。
父母教 须敬听
教:
教导、教诲。
敬:
尊敬、慎重。
父母教育子女时,子女应当恭恭敬敬地听,听后还要严格遵守。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
“父母兄长等对自己进行教育督责时,应当低着头好好听,不能当时就妄加议论,进行反驳等。
” (《朱子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
春秋时赵毋恤因听从父亲教诲而被立为太子,后成为赵国创始人
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简子鞅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有一次,他将训诫儿子们的话,写在竹简上,交给他们,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时时对照竹简上的要求去做,告诉他们说三年之后逐一考察。
三年后,当他把儿子们叫来考察时,太子伯鲁不仅背诵不出训诫的内容,甚至连竹简也没了踪影,只有庶子毋恤对训诫背诵如流,并且三年来始终将竹简携带在身边,不时对照父亲的训诫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
这次考察过后,赵简子非常看重毋恤,后来将原太子伯鲁废掉,改立毋恤为太子。
毋恤后来果然不负“父”望,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事业,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一个人在小时候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品行起着非常大引导,纠正作用。
让做什么,不让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行为的认定父母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一个人的品行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可以喻为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好的话,“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忽视、怠慢,也不能亲密得过了头
《颜氏家训·教子》中说: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意思是说:
“父母对孩子既不能亲密得过了头近似于戏弄的成分,也不能怠慢,忽视了孩子。
怠慢,忽视了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亲情没有正常建立,慈爱之心显示不出来,孩子对父母的亲情不能正常建立,孝心也不能顺其自然地产生(无父慈,子难孝);父母对孩子亲密得过了头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尊重,即使孩子将来“孝顺”父母,也不一定能“孝敬”父母(慈过头,子难敬)。
古人的“慈孝不接”四个字用的非常好。
孝心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孩子谁养跟谁亲,不养不亲。
特别是最需要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儿童时期,谁养他,就依赖谁,亲近谁。
小的时候不养,大的时候很难再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挽回那种自然亲情。
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等原因长年累月不在家,有不少农村家庭或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追求更好的生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有的父母干脆对孩子只生不养,生下来就把孩子抛给老人照管,实际上这是一种只顾自己眼前挣钱,不顾孩子将来,不顾自己将来的短视行为。
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孩子将来成什么样子,只有天知道;对孩子养育的缺失,自己年老体弱后孩子能不能正常亲近自己,孝顺自己,只有天知道!
父母责 须顺承
责:
1、惩罚、责罚,2、责备、批评,3、质问、诘问。
顺:
顺从,服从。
承:
接受、承受。
犯了错误,对于父母对自己的质问、诘问,应当如实回答;犯了错误,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批评指责应当顺从;犯了错误,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惩罚应当接受。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
“长辈、上级等责查自己时,或许有不当之处,但不要当时就为自己辩解,姑且隐忍。
过后,再慢慢对他们细说,这件事恐怕应该是这样的吧,是不是您当初忘了?
或者是说,当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考虑到了,就不会做出伤害违背您意愿的事了,这样的话,事理自然就很清楚了。
”
父母责备自己即使有不当之处,也不要当时就顶撞父母,跟他们理论理论,辩个一清二楚,姑且隐忍,过后再说。
或者说当时你认为父母不对,实际上父母是对的,是自己考虑问题出了偏差,如果父母责备自己时不急于按着当时的思想去向父母辩解,事后自己思想转变过来后再跟父母承认错误时就好说多了,父母子女都是和和气气的。
做子女的就应该这样,对于父母对自己的责备,不管对与不对,都不要跟父母硬顶硬撞。
做子女的千万不可颠倒过来,动不动去责备父母,你这不对、那不对;这不应该、那不应该。
故事《伯俞泣杖》
汉朝时,有一位叫韩伯俞的孝子,他的母亲脾气不好,稍有过错就打他。
他每次挨打时都是吭都不吭一声。
但有一次母亲打他时,他却痛哭起来,母亲问他:
“以前打你时从没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哭?
”他回答说:
“以前您打我,我还感觉到疼痛,今天您打我却感觉不到疼痛,说明母亲您力气不如从前。
您老了,我还惹您生气,我真是不孝啊!
”
父母责打,小棍子打来要坚强,大棍子打来撒丫子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子有一次在瓜地锄草,不小心将一棵瓜苗连根锄掉。
曾子的父亲看到后非常生气,操起一根大棍子就打到曾参的后背上,一下子把儿子打趴到地上,半天不省人事。
过了好一会儿,曾子才苏醒过来,看到父亲还很高兴地站起来对父亲说:
“刚才我做的不对,得罪父亲了,父亲您用力教训我的过程中,身体没有受伤吧?
”
告退父亲后回到房里,曾参是又弹琴又唱歌,想让父亲听到琴声歌声后,知道他很健康。
孔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告诉学生们说:
“等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
”
曾参自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便请其他同学去问老师为什么不让他进门。
孔子对受曾子之托前来的学生说道:
“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从前,瞽瞍的儿子叫舜。
舜侍奉父亲时,父亲每次想让舜做什么事情,舜没有一次不在父亲身旁;(瞽叟听从舜后母的坏话)但父亲每次想要杀了舜时,却没有一次能找得到他。
当瞽瞍用小木棍打他时,舜就忍着,任由父亲打,但一看到父亲操起大棍子打他,立马就逃跑。
所以瞽瞍不犯为父不慈的罪过,舜也不失其孝子之心。
现如今,曾参对待父亲,委身于父亲的暴怒,就是打死都不知道躲一躲。
倘若真的被父亲打死了就会陷父亲于不义,哪一种不孝的罪名会更大些?
你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
杀了天子子民,这又是什么罪?
”曾参听到同学转达的老师的话后,悔悟地说:
“我的罪过真是太大了!
”于是赶紧去拜访孔子并向他承认错误。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
“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
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
“参来,勿内。
”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
“汝不闻乎?
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死、杀死的意思)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汝非天子之民也?
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
曾参闻之,曰:
“参罪大矣。
”遂造孔子而谢过。
)
附:
故事《孝子孟宗》
《二十四孝》是一本关于我国古代子女孝顺父母的书,书中共讲述了二十四位孝子如何孝敬父母的故事。
为我们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一直是后人推崇、学习的榜样。
孟宗是这部书中所写的二十四孝子之一,他是三国时期吴国人。
孟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
孟宗从小就孝敬母亲,经常帮助母亲做家务,对母亲嘘寒问暖。
长大后,就更加孝顺母亲了。
母亲让他做什么,他都尽快去办,从不耽搁。
渐渐地,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常会得一些小毛病。
每到这时,孟宗都会煎汤熬药,尽心尽力地照顾妈妈。
一次,母亲病的很厉害,孟宗请来最好的医生为母亲治病,可没有什么疗效。
母亲已经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
孟宗焦急地守在母亲床边,对母亲说:
“您身体有病,又几天没吃东西,身体怎么会好起来呢?
您想吃什么,我去买。
”母亲说:
“可是我实在是吃不下呀!
我只想和点儿鲜竹笋做的汤,可惜现在是冬天,哪里有竹笋呢?
要是春天就好了。
”
这时正是寒冬时节,外边冰天雪地,哪有鲜竹笋呢?
孟宗看着母亲,心里焦急万分。
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于是忍不住跑到山上的竹林里。
他用双手扒开地上的积雪,想挖出一些竹笋来。
他挖了半天,手都磨破了,流出了鲜血。
可是,冬天怎么会有竹笋呢?
孟宗想着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越想越难过,忍不住大哭起来。
或许是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在他眼泪滴落的地面居然裂开了一道缝,从地里冒出了几颗竹笋。
孟宗欣喜若狂,急忙将竹笋挖下来带回家去。
母亲喝了竹笋汤后,并很快就好了。
人们都说是孟宗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天地,是神仙赐给孟宗的竹笋,母亲的病得以痊愈。
其实这只是个传说,如果孟宗不为母亲请医生看病,妈妈不会好的这么快。
但反映了孟宗的孝心,孟宗对母亲的孝顺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借鉴的。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篇入则孝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