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docx
- 文档编号:4804875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4KB
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docx
《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作业
班级:
临床甲班5组姓名:
黄建坤学号:
7151161050
题目: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在那些方面(结合自身职业)?
危重病人即生理功能处于不稳定的病人,人体内重要器官功能任何微小改变即可导致机体器官系统的不可逆的功能损害或死亡。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则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监护和救治的特殊单元。
由于ICU特殊的管理要求和危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同时也因危重病人病情重,抢救治疗任务繁重,护理工作量大,大多数医护人员只重视病人的“抢救治疗”,而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沟通或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以至于危重病人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最终影响病人的病程及转归。
因此强化ICU病房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及沟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一)人文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人的素质最终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文的,即如何做人;二是技术的,即如何做事。
人文一词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对人、对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性,善良,仁慈,博爱)。
(二)是为培养理想的人、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者是近似“人文精神”,后者是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
这里我们要讲的作为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的人文,也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
人文关怀——为一哲学伦理学概念,是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是以理想的人或人性的观念去关心、爱护人。
它包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性、善良、仁慈、博爱的原则,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幸福的重视及对人的信任、支持,价值和权利的尊重。
医学上具体体现在①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②建立在医疗水平上的延伸服务——人性化医疗卫生服务;③病人利益最大化,即为病人受到最少痛苦、最少损伤,得到最好疗效,最适宜病人经济承担能力的医疗成本等。
(三)危重病人的人文关怀是医护人员以人性、人道的观念关心、关注、关爱危重病人的感觉世界、精神世界,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的为危重病人着想的文化。
(四)人性化护理
“人文关怀”在护理上具体体现为“人文护理”,而人文护理的实质内涵就是“人性化护理”,即护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尊重和关爱病人,护士要将自己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的给予患者情感的付出,而人性化护理是通过护士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来实现的。
二、危重病人人文关怀的背景
(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不断的提高,但这其中以大部分是因为科学技术成果所成就的。
如应用危重病人抢救的仪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出现了医疗方式的“非人化”,许多冰冷的仪器横在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把两者的距离拉大了,曾经靠触摸和谈话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这就导致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那些仪器上的数字,而忽视危重病人的感觉和精神世界。
(二)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商品社会中,更要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呼唤人们内心的真善美。
(使医护人员不要只追求个人利益)
(三)现如今的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怎样在竞争中发展和生存,需要发展比文化、比特色阶段。
(四)医院内存在着危重病人人文关怀的缺陷:
1、病区环境的缺陷,如ICU的墙、床单等设施的不合理,人员的着装不合理,机器的报警声,医护人员的讲话声及走路声等等,都足以使病人感到恐怖。
2、医护人员的情感冷漠。
情感冷漠是部分医护人员不自觉的人文病态,他们见惯了病人的痛苦,听惯了病人的呻吟,熟知病人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他们习以为常地处变不惊,吝啬说几句宽慰话,更别是有别的关怀举动。
3、无视病人的隐私:
在危重病人的治疗和抢救时,有些医护人员注意病人的隐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力等等。
三、危重病人人文关怀的特点
(一)人文关怀中主体的单元性、个体性:
他体现了人群的整个和个人的素质,因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地理环境不同,历史、管理方法、人文素质各不相同,每个个体或每个单元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不可作具体规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即使是双胞胎,相貌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环境下,但心理与个性也不完全相同。
这就要求提供护理服务时,应充分考虑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修养及心理状态,注重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
(二)客体的特殊性:
危重病人包括很多有各种病、有清醒有昏迷、有外科有内科、有积极治疗和积极配合的、有消极对待病情的病人。
由于这些特殊性,所以,对危重病人所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护理内容则各不相同。
(三)内容的综合性:
危重病人在医疗护理单元内要接受许许多多不同的治疗、护理,因此在关怀的内容上也是综合性的。
(四)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是唯一能够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的高级动物。
人性的基础就是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
病人不是被动接受医疗服务的对象,而是主动的追求者。
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病人的积极配合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病痛。
(五)具有意志和情感
病人的情绪是影响疾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在疾病的特殊时期病人常常表现有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和情绪的不稳定。
护理人员要懂得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让病人有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
(六)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特性。
马斯洛认为:
人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满足状态。
一个欲望满足以后,往往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
而需要的满足可以使身体健康,可以治疗由需要被剥夺而造成的疾患。
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特点,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四、危重病人人文关怀的营造
(一)从物质层面上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在ICU的布局及设置管理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比如ICU颜色、光线等等。
(二)从技术层面上赋予人文关怀:
我们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用于人文关怀,如与家属可视交谈。
(三)从行为层面上体现人文关怀:
危重病人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从医护人员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
因此医护人员的每个动作都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
(四)从教育层面上强化人文知识:
要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医护人员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只是金钱和地位。
人与人之间要有真情、真爱、真正的理解。
(五)从内修层面上深化人文素养:
所谓内修层面即在深入全面理解患者主体病患的经过上,来进一步理解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五、危重病人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
危重病人由于自己病情危重、严重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同时ICU陌生的环境,忙碌的医护人员,监护仪器设备多,机器的报警声,病人的呻吟尖叫声,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声、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和对今后转归的担心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常常导致病人出现恐惧、焦虑和悲观心理。
(二)疼痛
疼痛不适,病人常表现为痛苦表情、呻吟、面色苍白、躁动不安等等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
六、ICU护士必须的人文修养
(一)积极的性格特征
个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护患关系的主导者,ICU护士要有积极的品质,为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1、对患者诚信、可靠
(1)尊重患者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在疾病的状态下,患者心理变化是复杂而微妙的,即想得到帮助,又不愿把自己的秘密公开,因此护理人员要获得患者的信任,就必须尊重患者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2)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了解患者有无得到了解病情的动机,既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又要根据情况做好保护性医疗制度。
2、对工作认真负责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获得患者认同、赞赏、信任的良好基础。
3、对自己自信、开朗
自信开朗的性格才能够增加护士与病人的亲和力,才能更好的与病人沟通。
(二)学会“通情”又称为“同感”
是把护士个人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观作为行为标准,也包括个人偏见暂时忘掉,以中性的态度、开放的思想进入患者的感觉世界中,与患者一道感受其经历,同时又能意识到自己不在病人所处的事件中,以保持专业人员的理智。
(三)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护士的情绪直接影响其观察力及行为。
情绪健康、稳定则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心理气氛,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
因此护理人员要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稳定的态度去感染患者,促进护患间的人际吸引。
(四)注重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及语言文字的修养
文学艺术修养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而逐步提高的,对于护士来说,文学鉴赏能提高她的观察、认识、理解能力。
文化传统的修养包括历史、地位、民俗民风、民族的传统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修养,护士的服务对象来自社会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他的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政治文化背景各有不同甚至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语言文字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因此护士要培养不断学习的习惯,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五)培养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1、善于倾听,诱导患者交谈:
要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善于倾听至关重要。
2、善于使用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又称副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节奏、流畅性等。
3、善于使用身体语言:
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
(六)仪表亲切、得体
在个性特征中,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第一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与护理人员的关系。
七、ICU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关怀与沟通的方式
作为ICU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实施护理服务前一定要按照护理程序,用观察法和询问法,全面地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定,根据性质和强度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从而进一步分析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最后选择对患者进行关怀与沟通的方式。
(一)了解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患者情感需要
病人入ICU后,护士要迅速了解病人的各种信息,迅速主动准确地向病人介绍ICU环境及治疗情况,以减轻病人的孤独感、恐惧感;遇有严重需抢救的患者,安排护理人员持续在其身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等。
(二)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权利,在日常护理服务中要时时处处的做到。
(三)熟练的专科理论和过硬的护理技术
由于ICU护理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特殊技术型护理,各种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ICU护士必须要有过硬的专科护理知识和专科技术,以使病人以最小的痛苦、最小的损伤而得到最好的效果。
(四)重视与家属的沟通
病人因病情严重须入ICU,会使病人全家处于危机状况,而病人也因特殊状态有着强烈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因此延长病人和家属的探视时间或设立探视通道,可以隔着玻璃和患者电话交谈,病房内设有电视,让患者一定程度的保持与亲人联系。
(五)不断强化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的护理理念
人性化护理不是一项或几项护理操作,它的实施贯穿着整个护理服务的时时刻刻及每个护理动作中。
护士工作时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
(六)与患者沟通的方式
1、语言沟通
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心灵沟通的纽带,是护患交流的桥梁。
对清醒病人抓住机遇用准确的语言、合适的副语进行安慰、鼓励及暗示性沟通。
2、非语言沟通
ICU患者的特点是因疾病或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引起的暂时失语,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沟通计划。
(1)术前约定交流方式
术前与患者约定好形体语言交流方式(如大拇指是大便、手摸胸口是胸闷、手摸切口是腹痛或切口痛)等等。
这样从术后猜测性的交流成了主动告知,简单明确的表达,大大方便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与沟通。
(2)书面沟通
对那些有书写能力的危重患者,可为他们准备好写字板和笔,可以通过书写与病人交流更明确、清晰。
(3)简单的图片卡
对那些无书写能力又不能语言交流的患者,可选择简单易懂、贴近生活、便于患者识别的图片卡与病人进行沟通。
(4)目光交流
目光交流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和危重病人交流,目光交流是很重要的交流途径。
护士可通过目光接触,把自己对病人的关心、鼓励、同情、安慰来表达,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5)面部表情
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微笑,可以增加护士与患者的信任感,缩短护患之间心灵的距离,能大大缓解患者身心的痛苦和压力;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尽可能地掩饰忧郁、不满、反感、愤怒等会造成患者伤害的不良情绪。
(6)步态
护士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镇静、沉着的动作可让病人产生信任、踏实的感觉;直立、快速、有目的的步态表示自信和健康。
(7)适当的触摸和接触
ICU护士工作繁忙,且由于人员相对少,不可能做到一个护士看护一个病人,因此很多危重病人在护士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时会感觉到恐惧不安;从而护士在繁忙期间,抽出短暂的时间与病人适当的触摸交流,会使危重患者很快产生安全感和被关注的感觉,同时可很快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使病人产生亲切、温暖的感觉。
作为麻醉医师的我,与患者的接触时间是短暂的,其工作性质是每日与多个接受手术的患者接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但麻醉医生在病人的围手术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角色,对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乃至病情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麻醉医生更需对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
1、重视对术前病人的人文关怀
病人在围手术期,除少数可表现充满信心和乐观外,大多将出现 不同程度的恐惧、疑虑、焦急或忧郁等心理活动。
据500例术前病人精神状态的分析,60%病人对手术存在各种疑虑,急需得到解答;50%以上病人感到恐惧;31%病人担心手术对今后健康有损;38%病人害怕手术引起生命危险;17%病人对麻醉产生恐惧:
12%病人顾虑术后疼痛、呕吐难忍[4]。
忽视精神准备工作,单纯依靠大量的麻醉前用药,足以使病人进入昏睡状态,但有时会引起共济失调、烦躁不安、呼吸循环抑制以及苏醒期躁动、兴奋等严重副作用。
麻醉医生应高度重视对术前病人的访视工作。
这样可以充分的了解病情、病人的全身情况,依照拟实施的手术,制订理想、恰当的麻醉方案。
在问询过程中,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解答病人的疑问,减轻或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顾虑,交待麻醉的常识和利弊并实行签字制度。
笔者前往法国亚眠儒勒•凡尔纳大学中心医院的北方医院、南方医院、妇产医院和眼科医院交流学习,那里的麻醉医生非常重视对病人的术前探视与检查。
麻醉科均设有PRE--ANESTHESIQUES诊室,病人看完相关疾病的门诊后,都要到PRE--ANESTHESIQUES,麻醉医生要进行详细的问诊、检查,填写各种表格、资料,即使对无痛人流这样的小手术也是如此。
病人正式入院,术前麻醉医生还要访视病人。
反观我国麻醉界现状,大多数医院麻醉医生不重视术前的麻醉工作,术前不看病人或由他人代看,即便访视病人,也是匆忙行事,寥寥数语,仅是履行了一个麻醉协议书的签字而已,根本谈不上与病人沟通。
究其原因,其一,我国临床麻醉医生工作量大,没有充裕的时间访视术前病人。
往往头一天工作结束,已近下班或已经超点,以至无法访视术前病人;其二,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不重视此项工作,麻醉医生唯技术论至上,忽视术前了解病情和与患者的沟通,科室的安排随意性强,无法保证麻醉医生的术前访视工作。
麻醉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全身情况不了解,是造成麻醉意外的重要原因。
2、重视对麻醉、手术中病人的人文关怀
病人因恐惧、术前晚上休息不佳、失眠、清洁灌肠、插导尿管等诸因素,致使病人入手术室后精神欠佳,反应迟钝,不能很好配合地麻醉医生。
此时麻醉医生不应以粗暴、生硬的态度对待病人,如:
催促病人脱衣服、上手术床、摆置麻醉体位等。
而要亲切、和蔼地告诉病人应如何做并主动帮助病人以配合其完成麻醉。
麻醉和手术中不应该说笑、聊天,谈论与麻醉和手术无关的话题。
非全身麻醉,在术中应尽量使用一些静脉辅助约以让病人安静入睡,解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应用咪哒唑仑以达到顺行性遗忘,让病人忘却麻醉、术中的一些恶性刺激和记忆,以免遗留不愉快的回忆。
3、重视对术后病人的人文关怀
我国大部分医院不具备麻醉恢复室(PACU),所以只能强调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麻醉苏醒时间的短暂、忽略了病人的舒适和心理反应。
据调查:
全麻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最感痛苦的事件即是麻醉恢复阶段的各种不适,依次为气管导管、疼痛、机械通气、恐惧焦虑心理、吸痰、剧烈刻嗽、导尿管等。
麻醉医生应该让病人舒适、自然苏醒,而不是用催醒药、气管内刺激等手段催醒。
陡然催醒的结果,一方面病人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另一方面镇痛药的作用被拮抗,病人会感觉疼痛不适。
近年来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疼痛、不适,稳定病人的心态、情绪。
术后镇痛无论是人道和人文方面,还是从临床意义上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方法
调查显示:
对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的前四位因子是,医术(30.1%)、人文关怀(26.8%)、费用(18.4%)、后勤保障、伙食(14.7%)。
分层分析显示,患者对医院最关注的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
一项对我国10个城市4753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21个主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1/4的人认为,医院的面孔最冷淡,医疗行业堪称“冷淡老大”。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医疗过程被看作单一的技术过程,医患关系也被理解为单一的技术关系。
它使医学物化了,失去了应有的人性,医学变得冰冷而庸俗,“原本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医务人员的情感冷漠。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在技术崇拜的沙尘暴日渐平息,人文关怀方面严重贫血的问题开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医生与病人沟通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应用可形成不同的沟通效果[10]。
医生依赖专业的优势,站在主导地位上仅与病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医生至高无上的权威,无可商量及训责的态度,严重伤害了患者的人格尊严,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事实上,许多患者对医院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医疗技术本身,而是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慢怠”等,在此情景下,一旦麻醉有一些失误、差错或正常的并发症,则医患纠纷必然发生。
病人是患病的“人”,更有情感需求,需要人文关怀。
麻醉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给病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善于与病人沟通,富于爱心,人性丰满,寻求与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尽可能人道地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要——身体的、心理社会的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麻醉医学充满人性的温暖。
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话做为结束语:
人文关怀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只要我们精心呵扩,定能长出丰硕的果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症 病人 人文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