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舞蹈》中学也可用.docx
- 文档编号:4803703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1.54MB
完整版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舞蹈》中学也可用.docx
《完整版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舞蹈》中学也可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舞蹈》中学也可用.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舞蹈》中学也可用
第一章舞蹈基础理论
第一节舞蹈的特点、作用和种类
一、舞蹈的概念及特点: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
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
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
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作用
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入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可
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
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
舞蹈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舞蹈的风格和美感的形成,直接影响舞蹈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操、风度、气质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
舞蹈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紧实。
是纾解情绪的好方法.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增强体质,性格变得开朗,身体变得柔软,全面刺激肌肉.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
全面性、综合性兼顾到头、颈、部位。
比如爵士小肌肉的运动较是平日健身不大的地方。
另外,有氧运动的效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的目的。
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
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
而它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
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因为舞蹈多以绕环小关节的运动为主,因此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
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运动,通过舞蹈课程,练习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和气质。
教练们都把健身舞蹈称为“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在舞蹈课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尽兴,动作是否奔放和潇洒,因此在心理放松上,舞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1.强健骨骼,减低患上骨质疏松的机会。
2.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
4.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减少受伤的机会。
5.消耗热量,维持适当的体重。
6.在乐韵声中翩翩起舞,有助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
7.与家人一起参与,可增进感情。
三、舞蹈的种类
根据舞蹈参加者与舞蹈的目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公众舞(生活舞)和剧场舞(艺术舞蹈)。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特点,划分为独舞(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音乐舞蹈史诗。
根据舞蹈的性质、体裁特点,划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
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
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主要有“华尔兹(三步舞)”、“布鲁士(慢四步)”、“狐步(快四步)”、“探戈”、“仑巴”等。
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
为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
每一大类又分为五类。
“摩登舞”部分包括:
华尔兹、探戈、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拉丁舞”部分包括:
桑巴、伦巴、恰恰恰、帕索多布累、牛仔舞等。
第二节中国舞蹈发展简介
舞蹈艺术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内容所决定的。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
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些奢种多样的生万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将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概述如下:
远古时期,那时并没有舞蹈,舞蹈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随着人们有了群居生活的条件后,才逐渐地发展起来。
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有反映为了培养狩猎技能的狩猎舞蹈,它是结合着原始狩猎的生产方式集体性的舞蹈,还有严肃、紧张,众人踏着鼓语的节奏反映战争操练,阵法等原始军事技术的战争舞蹈。
鼓语是原始人传达情感的共同语言,对他们团结御侮,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共同崇拜的偶像以及生活中的其它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仪式的乐舞,和起始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
西周的奴隶主阶级,以乐舞艺术形式作为礼教手段去培养教育他们的后代。
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认识到乐舞、诗歌等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而且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
而且他还认为舞蹈也是移风易俗最有效的工具,主张用于教育和服务于政治。
所以当时乐舞教育是发展的鼎盛时代,并把乐舞和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亦包括角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歌舞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经过乐舞文化大交流的两晋南北朝,使乐舞成为大为丰富和发展的《青商乐》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相互学习交流。
在北朝宗庙的乐舞中还出现了一种“代面”,用假面的舞蹈。
直到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特别是建立唐朝的统治时,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
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盛攘四方的武舞是“歌功术也出现了萦《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是“颂德”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治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元乐》。
在小型的散乐中又分为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软舞”,和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健舞”。
还有当时把一些外国传来的乐曲,用它加以改编创作,并配以歌词和舞蹈穿着鲜艳服饰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到了宋代职业艺人发展了,使当时的歌舞艺术活动逐渐向商业化和剧场化过渡,出现了于节日在街头表演民间舞蹈的队伍叫舞队。
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
舞蹈艺术成为美化和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一种要素。
这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从唐代以后到明代,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市的发达,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而且向着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起来。
到了清朝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
戏曲和舞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戏曲是唱,作,念,打的综合艺术,亦是一种歌、舞、剧三者合一的艺术形式。
戏曲演员除了具有歌唱和演剧技能,还要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并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舞蹈表演技巧。
戏曲中的舞蹈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和表演程式,形成了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体系。
民间舞蹈是创作于民间,而又长期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真挚的表现。
他们按照自己生活愿望,理想和审美要求去创作他们所喜欢的舞蹈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民间舞蹈经过代代流传,不断发展起来,如”秧歌”、”腰鼓”、“花鼓灯”、“采茶舞,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
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采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这是伟大的祖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使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
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是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1920年由一部分文化人士倡导在教会办的中小学开展“优秀舞”活动。
后来在学校里盛行“形意舞”(这是一种根据中国武术、戏曲舞蹈以及西方的土风舞等素材相结合,根据歌词或剧情而编成的歌舞)。
至于三十年代初期,黎锦晖先生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少年儿童爱自然,爱民族和爱祖国等进步思想,曾在儿童的美育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旧中国的同时,也把糜烂腐朽的色情歌舞一起带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舞艺术就是当时被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出现了富有革命内容的新歌舞如《苏联海军舞》、《大刀舞》、《梭标舞》等。
1942年后,延安群众性舞蹈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根据地及随军各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活报剧。
如《送郎当红军》《游击队舞》《军民联欢舞》等。
这些歌舞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争意志,坚定了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念。
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大后方的舞蹈艺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广东省立艺专也附设了专门培养舞蹈人材的机构,排演了大批配合抗战宣传,具有进步意义的舞蹈和舞剧,培养出大批的舞蹈人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新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9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
五十年代建立了培养我国舞蹈专门人材的中国舞蹈学校。
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
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情;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成了友好的使者,促进了艺术交流,和人民间的友谊;它们为我国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舞蹈,进行了艰苦的大量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
解放后,民族民间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六十年代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近期创编的《中国革命之歌》史诗就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作。
舞蹈艺术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充实,改造和发展。
第三节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1.基训:
指以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2.主力腿:
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3.动力腿:
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
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
5.法儿:
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6.韵律:
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辩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7.身段:
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
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8.形体:
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
“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
“形体课”。
9.舞蹈动作:
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10.造型:
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11.亮相:
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
第四节舞蹈的记录
一、舞蹈记录方法
主要是书面记录方法。
其具体内容包括:
舞蹈内容简介、舞蹈音乐、基本动作、场记和舞台美术等五个部分。
1.内容简介(可包括舞蹈主题或训练目的):
用简炼生动的文字将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以及展示主题所设置的典型环境和主要情节介绍清楚,作为舞蹈教材作品应写出教学目的或教学提示。
2.舞蹈音乐:
一般采用简谱记录主旋律。
如果有几首乐曲就按顺序将其编为曲一,曲二⋯⋯为了便于记录动作顺序、场记,应在主旋律上标出小节数。
同时要将音乐演奏的要求,如表情、力度、速度等加以标明。
乐曲的演奏顺序,遍数,演奏使用的乐器从音响效果等都应根据需要在乐谱上加以注明。
3.基本动作(可包括主要的主体组合动作):
主要记录舞蹈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基本动作和较难做的组合动作。
其他动作(如过程性动作等)就可放在场记部分说明跳法;基本动作记录应包括:
动作名称或编号,动作节拍数,人体方位,动作起止路线,身体重心变化等,可配上关键性人体动作图。
4.场记:
通过舞台调度图和文字说明及必要的动作插图,把一个舞蹈的情节、动作、造型、队形及地位的变化、表演要求等分段记录下来,比较完整地反映其表演过程,场记的记录内容应根据舞蹈作品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取舍。
5.舞台美术:
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等。
它在舞蹈中,为舞蹈形象提供典型环境,显示时代特征,烘托舞台气氛,协助舞蹈更好地揭示主题和塑造典型。
舞台美术可用图画、文字结合记录。
第二章舞蹈基础训练
第一节基本动作的知识介绍
一、人体自身及各部位运动方位,角位和自转位。
定位舞谱从人体运动的规律入手,找出了人体运动的轴心,(其部位在“骨盆”)以及人体各部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即小腹在人体各部位相互连接时,是个关健的环节。
从而发现了人体的运动规律是:
人体在三种相互关连又各自独立的球体内进行运动。
这三种球体是“空间球体”,“人体自身整体球体”,“人体自身部位球体”(以上名称是在定位舞谱法创建时制定的)。
这三种球休运动,均由两种不同方向的圆构成:
一种是横向圆(似地球的纬线)《定位法舞谱》将其定为方位“圆”,“方位圆”上的各位定名为方位;另一种是纵向圆(似地球经线),定位法舞谱将其定位为“角位圆”,“角位圆”上的各位定名为角位。
此外,人体自身的某些部位还可以自行转动,《定位法舞谱》将其所形成的圆定名为:
“自转圆,,“自转圆”上的各位定名为自转位。
定位基数是45°(为一位),每个圆周上均共有夹角相等的八个位置。
每一位(45°)内又可再细分为三个小位。
方位圆上的各位定名为:
ABCDEFGH。
角位圆上的各位定名为:
abcdefgb。
自转圆上的各位定名为:
1、2、3、4、5、6、7、8。
以下为几种人休运动的定位图。
1.人体运动各种方向圆的字符图
1)方位圆
(2)角位圆(3)自转圆
2.头部运动各种位置
1)头部活动方位
(2)头部活动角位
3)头部自转位
3.躯干运动各种位置
(1)躯干活动方位自转位
2)躯干活动角位
3)躯干活动
4.上肢运动各种位置
1)方位
(2)角位
5.下肢运动各种位置
3)自转位
1)方位
(2)角位
自转位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
1.基本手型:
(1)掌:
1兰花掌:
要求食指至无名指挺直,虎口收紧,拇指向中间靠拢,但不完全贴上。
2虎口掌:
要求虎口张开,拇指根向手心用劲,要求手心有一个自然的沟,其余四指微张开,掌的外侧用力。
3
芭叶掌:
要求五指分开,挺直,指根用力,手指伸直,手心有一个自然的沟。
(2)拳:
1半握拳:
要求食指至小指并拢向掌心弯曲成空心拳,拇指内屈紧贴食指,中指。
2
实心拳:
要求食指至小指并拢,向掌心卷屈成实心拳,拇指内屈紧贴中指
(3)指:
1单指:
要求食指要挺直,拇指与中指尖在掌心前相搭,其它二指自然内屈。
2剑指:
要求食指与中指并紧,指根用力,手指伸直。
拇指与无名指尖在掌心前相搭。
单指剑指
2.基本脚型:
(1)勾脚型:
要求带拇趾带动全脚向上回勾,到最大限度脚心向上翻。
(2)绷脚型:
要求拇趾向下压,脚背向外绷起。
(3)抓脚型:
要求经过绷脚然后脚尖与脚腕尽量向里外翻。
(4)勾绷脚型:
要求拇趾向上回勾,脚背向外绷起。
勾脚绷脚抓脚勾绷脚
3.基本手位:
(1)山膀位:
膀平抬于身旁,上臂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里弯(或微向上翅),整个手臂成弧线,腕子微扣(或微向下压),手心对斜下方(或指尖向上,掌心向外)。
(2)按掌位:
手按于胸前,上臂与小臂弯曲成弧线,手心对前斜下方,‘按掌的位置平于(或低于)胸窝处。
手与胸的距离约一掌半左右。
从肩到手形成一个斜坡式弧线。
(3)托掌位:
手臂向上,掌托于额前上方,食指对眉稍,手臂保持弧线状。
(4)提襟位:
左臂架于膀旁,如提衣襟状,手臂保持弧线,肘尖微向上端及向前顶,手做半握拳,手腕稍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骨。
(5)扬掌位:
右臂举至头侧斜上方,手心朝头前斜上方,手臂伸直或曲肘。
4.基本脚位:
(1)正步:
两脚靠紧,脚尖向正前1点,身体方向及头都向正前,重心在两脚上。
(2)丁字步:
有左右之分。
以左脚为例。
左脚跟靠在右脚窝处,如一丁字,两脚脚尖对两斜角(2.8点),重心在两脚上。
身体稍向右前侧方向(2点),头稍向左前侧看(8点)。
为训练的需要,还有一种横丁字步,前脚尖向正旁的(3点或7点)。
(3)小八字步:
两脚跟相靠,脚尖对前方两斜角(2点,8点),身体及头都向正前(1点),重心在两脚上。
(4)大八字步:
两脚跟间距离横的一脚半,脚尖对前方两斜角(2点8点),身体及头都向正前(1点),重心在两腿中间。
要求踏步有多种多样的规格,现在叙述二种基本动作,运用到不同动作中步幅可大可小,方向也可变化,要由具体动作的要求来确定。
基本的踏步规格如下以左脚位例:
①小踏步:
身体对2点,双脚在左丁字步位置上,左腿直立为重心,右脚向左侧后方(6点)撤步,右脚拇指趾跟虚踏地,右膝稍弯,两膝内侧相靠,身体方向稍向右前侧(2点),头看左前侧(8点)
②大踏步(大掖步):
在左踏步的位置上,左腿屈膝半蹲为重心,右腿绷直向左斜后方(6点)撤步,脚背贴地或拇趾根踏地,两大腿根部相靠身体转向正前方(l点)略向前倾,头转向8点斜上方。
(6)弓箭步:
它是丁字步的一种变形和发展。
它是将丁字步的前腿向旁(2点或8点)伸出。
向屈膝,小腿垂直地面,与大腿成稍大于90。
的钝角,后腿绷直,脚尖对正前(1点)。
重心在两腿中间。
要求两肩和腿在一平面上。
尽量开胯,臀向前顶。
前弓箭步;身对正前(1点)左脚向正前(1点)迈出一步成弓箭步,右腿绷直,脚尖对正右方(3点)。
(7)虚步(前,后点步)①前点步:
在小八字步位置上,左脚向正前方(1点)绷脚擦地到最大限度,拇趾尖点地,重心在右腿上。
②后点步:
动作要求基本同前点步左右方向相反,只是左脚向左斜后方(6点)绷脚擦地到最大限度点步的位置方向也可变化,由具体舞蹈动作来确定。
(8)一字步:
两脚跟相靠,双腿绷直靠紧,脚尖向两边正旁(2点,8点)成一个一字状,重心在两脚上,身体及头向正前(1点),
双脚全脚抓地,膝盖要正对脚尖。
后背尽量往上挺直,肌肉,件部收
紧,臀部向前顶,头略向上抬,眼视前
大一字步:
两脚跟间
3点或7重心在两脚中
前点步后点步
三、手臂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态:
1.手臂的基本动作
(1)单手基本动作
①撩掌:
手臂由下方至头上方的动作,用手腕向上带动。
②盖掌:
手臂由头上方至胸前的动作,用手心向下盖。
L
3切掌:
手臂由头上方至胸前的动作,掌的外侧向下,手背向外。
如刀切状。
4分掌:
手由胸前经过头上方到旁或者旁下方的动作,用手背的力量向外分。
5穿掌:
动作基本同分掌,区别点是分开时不是由手背向上打开的,而是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到头上方时翻腕将手心向上,
然后手心向旁分开。
6端掌:
手由旁经身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动作为端掌,即按掌位手心向上。
7摊掌:
手由胸前,从里向外翻掌向前或向斜前方摊出。
撩掌盖掌切掌分掌穿掌端掌
(2)双手配合动作
①晃手
②摇臂
3云手
4小五花:
是用手腕带动手掌做缩小了的云手。
双手腕在胸前交叉相靠,右手在上。
以手腕为轴,右手向里,左手向外转成手心相对,继续转至左手在上。
连续做小五花时,在做完第一个时,右手翻腕成手心向下同时左手快速地从右手内侧穿过去,翻腕成手心向上,手腕仍相紧靠,然后接做第二个。
主要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也是独立的一个动俗动作时注意连贯,小巧,灵活,圆润。
5盘手(与螺旋形下竹相结合)手两竹双山膀位,右臂向休前摆动端掌于胸前,用前竹及手掌(掌心向上)向内做一水平绕环(里盘手)掌心始终朝上,接着手竹伸向托掌位在头上向外做一水平绕环(外盘手)掌心始终朝上,然后回到开始部位,这是手竹的一个连续
的螺旋动作,手掌做里外盘手练习。
左右臂交替练习或同时练习,动作时头和身体都要随动,眼神随手。
第二节舞蹈基本训练一、身体各部位中间活动训练中间活动练习,使学生首先学会使动作做得自然,协调,并同音乐和谐一致。
通过音乐伴奏下的各种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较自然全面的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良好动作姿态,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初步欣赏音乐的能力,如:
节拍,强弱,因为这些东西与动作有关。
中间活动练习应该促进全身的发展,增强所有动作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节奏感和对动作的敏感,训练内容可与后面幼儿舞步,律动,舞蹈及民族民间舞基木动作有机的联系起来训练,使学用更紧密地结合。
1.头部练习:
准备姿势:
小八字步,双腿直立,双肩下垂,双臂后背。
头做左右方位转动,俯仰角位转动,和环动自转位三种练习。
训练速度由两拍一方向到一拍一方向或根据舞蹈与乐曲的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舞蹈 完整版 小学 校本 课程 教材 中学 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