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803379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3.16KB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口衔山石细,渺渺功难见,人皆讥造次,岂计休无日,何惭刺客传,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
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
“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
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
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
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
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2.阅读下而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
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
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
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
(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窠为:
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3.阅读下而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而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上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而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醒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而,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I)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乘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而展示社日的热闹:
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而,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窠为:
⑴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而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闱,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4.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辞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行,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松丽最宜新著雨,娇娇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火,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鹃。
【注释】①莫愁:
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时稼丽的颜色和娇娇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首先圈出颔联,即“林丽最宜新著雨,娇娇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林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娇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娇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其所谓,尽得风流。
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而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而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
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6.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而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救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而?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港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上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亳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己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洋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
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行,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
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上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
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燃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然也"。
矮,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泊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懑夫。
8."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⑴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它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行,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8.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8."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遇真渊明遗韵〃。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
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
(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高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综合 汇总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