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4802539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82KB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docx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
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
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实。
先后完成省级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等立项课题。
随着硬软件实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组10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发表、获奖论文千余篇,被收录在各类论文集中。
每年都承担多节区级及以上研究课、参赛课,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市级课题研究。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
同时,通过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其过程中形成能够驾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师资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我们觉得此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
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紧密。
课堂教学的日益深化,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因此,教育思想与先进技术的不断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题的突出价值在于实现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师中的普及转变为电教手段应用的深化;在于不断引发教师思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在于寻找优秀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需求;在于为数字化校园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核心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这些概念正在实践中逐步清晰化。
1、“信息技术适切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是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技术的运用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
所以在在运用技术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发挥其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2、“有效教学”:
本课题指学科教学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教学全程的有效性,它集中指向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整合教材,优化内容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及课堂中多元互动等方面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素养。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白板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学科特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课型。
(2)制定并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影响的观测量表,以此提高学科研究的针对性,形成一定策略指导日常教学。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运用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开题不久,我们坚持两条:
一是研究的目的性,我们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目的而进行;二是针对性,我们的研究必须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而进行。
按照这两条,我们对课题设计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了一定的思考。
(1)、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
①观测表的制定与运用研究;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研究。
(2)、同类课型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
①新授课堂中电子白板等技术的适切运用;②练习课、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信息课术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适切运用;③媒体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切运用。
(三)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开展问题解决、困惑研讨。
研究中以课题组、教研组为载体,集体备课、预设课例,组织评课分析,把握研究进程。
(2)、坚持横向互助纵向引领研究方式,按课题核心组、同类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个人研究等四个层面分层展开、有分有合。
(3)、领导亲历、行家指导,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引领,由主持人全程适时调控研究进程,请行家定时参与指导。
形成以下研究推进方式:
理论学习——实践分析——反思调整——深入实践,达到在学习中初步感悟,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反思,在反思中调控整合不断深入的研究效果。
2、研究过程
(1)启动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
①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②撰写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学科;③筹建专题网站,监控研究过程;④进行理论学习、技术培训。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课题管理系统,拟定了课题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实施网络,确定以语文、数学、英语、信息这几门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成立研究核心组成立研究核心组,成功的完成开题活动;在启动阶段初步拟定课堂观测量表。
(2)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月):
①利用课题手册各学科开展课例研究;②进行中期评估和成果交流;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④用好课题网站,定期互动交流。
在这阶段是实质性的研究阶段,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思考一节节课例。
重点研究教学环节中媒介选择,呈现时机的合适性,以及更适切的媒介匹配问题。
(3)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月):
①沙龙研讨,理性思考;②继续用好课题网站交流研究;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④全面总结,进行结题评审。
这一阶段,我们将全面推进研究,以研究组为主体,学科组内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开展组内研讨;以小组研讨为核心,进行典型课例研讨。
从两个层面进行反思,学科组内对研究重点进行成效反思;研究组全体成员总结研究重点的收获与反思。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总结性、反思性研究,形成理性认识。
(2)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中研究,由教师协作,以学科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探索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
(3)个案研究法:
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适切运用的教学个案,注重前后案例的比较,传统与整合案例的比较,提炼出个性化的操作样式及有效做法,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
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提示其内在的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理论,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识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工作
1、理论研习:
对信息技术的文献研究及理性思考。
以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为研究起点,对其教学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发现主要问题,然后督促其利用好课题手册进行个案研究,一个阶段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从而感受其教学中策略使用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是操作表层的教学技术改善的研究,但就其实质是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长期思考。
教学策略的选择前提是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这可以通过学理论书籍和实践刊物来获得,可以在研究组的经验交流分享中获得。
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坚持走读书研究与研训结合的实践探索之路。
读书研究方式:
荐读——研读——评读
荐读:
根据每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教师理念行为改善的需求为荐读的切入点,课题组每学期推荐必读文献3-4本。
这里是我们课题组读过的部分理论书籍:
课题组阅读文献一瞥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2
钟启泉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3
钟启泉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4
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
5
张建明、徐晓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7
李德文
教学软件设计的新思考
8
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面向未来教育之桥
9
林崇德
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
10
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
11
刘加霞
在“解构”与“建构”中实现有效学习
12
上海教育科研
课堂互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13
蒋丽清、薛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研读:
我们要求教师要能够对针对课题进行理念的研究感悟,联系研究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形成课题化“研究与思考”读书笔记。
评读:
组织课题组内研读感悟交流与点评,以达到资源共享,以读促研。
2、工具开发:
初步拟定课堂教学观测量表。
研究工具是衡量研究的一把标尺,它的开发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程和有效程度。
我们在认真参考了课程专家的相关研究表格后设计出了一些符合我们研究需要的表格。
一直以来,我们的研究坚持用表格中的数据或等第分析来反映行动研究的进程。
我们认为这是可测量的,且方法科学,通过研究前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有了这样的表格,我们便以此为工具来研究教学中策略运用的优劣情况。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观测表
学科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课题
课型
观课人
观测重点
观测点评判标准
观测点评价
教学
目标
1.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亮点:
最需要改进之处及改进意见:
2.依据学生实际,考虑了学生学习进度上的差异
3.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
4.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材的重、难点突破服务
5.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哗众取宠
6.信息技术软件制作精良,使用科学无错误
7.信息技术资源使用有效补充教师言语难以表达清楚的不足
8.信息技术的使用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
9.信息技术有效实现各种软件资源的灵活调动
10.信息技术手段出现及时、恰到好处
11.信息技术手段能起到其他手段难以达成的教学效果
教学
效果
12.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良好
13.有效的互动交流:
倾听、讨论、合作
14.学生学科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15.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研究过程中,为了每一位实验教师都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来,我们还研制了“教师个案研究手册”,全程跟踪自己的研究历程,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以此明确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3、课例研讨:
立足课堂寻找研究的发展点。
我们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思考一节节课例,过程中采用纵向引领、横向互动、共同发展的策略。
纵向:
核心组成员重点研究同类学科中哪些内容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一个教学内容现代技术手段选择的适切性,技术运用时机的适切性;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新授课、复习课等)在新技术运用的适切性。
横向:
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通过课例研讨观测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发现操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反思提炼匹配策略。
语文学科:
先后进行了《东方之珠》、《小松树和大松树》、《狼和鹿》、《螳螂捕蝉》等课文的教学研讨。
针对《狼与鹿》一文的教学,实验教师通过两幅图的鲜明对比,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森林的巨大变化,由以前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变成了如今的死气沉沉、满目创痍。
实验教师通过箭头图示来帮助学生理清森林、狼、鹿、人四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课件图片资源的适切使用引导学生很快地走进了课文情境,理解了课文内容。
当然,评课时,老师们也指出一些不足,比如:
媒体资源过于铺张,应该精简;剔除一些低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
再如:
为“侥幸活下来的狼与鹿的血泪控诉”、“善良人们的自我反省”以及“想象未来的凯巴伯森林景象”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更加匹配的教学课件等。
针对《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教学中媒体的使用,实验教师一致认为,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与课文情境匹配度高,与教学流程匹配度高。
通过图片中角色的摆放,学生立刻弄懂了松树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走进了文本的情境。
通过对“喂”、“摸着”、“惭愧”等词语的变换色彩,起到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说话训练的良好效果。
从中可见教师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是适切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然也有老师留下中肯的意见,如:
能否将文中角色做成动画效果,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白板技术的优越性体现的不够明显等。
《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
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实验教师用Flash动画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
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解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数学学科:
先后进行了《认识方向》、《认识几分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课例研讨。
就《认识方向》教学来说,实验教师媒体资源的使用体现由书本走向生活,由校内走向校外,由简单走向复杂的规律,体现了训练的阶梯、资源的优化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思维困惑时恰当介入信息技术的演示,会让学生茅塞顿开。
为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顺利完成练习,教师始终将“东、南、西、北”这一新知用媒体呈现,较完整的体现了学习的思路,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式的练习中,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这对新知的强化巩固,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学科:
先后进行了《3BUnit8I’mhungry》、《4BUnit9What’sthematter?
》、《5BUnit8Insects》《6BUnit3Askingtheway》等课例研究。
如:
在新授《6BUnit3Askingtheway》问路一课时,实验教师通过课件制作了地图及所走的路线,弥补了教师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不足,当屏幕上出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跟随老师学习指路的句型,信息技术为学生语言学习构筑起了一个适切的学习情境。
再如:
在教学“5BUnit9TheEnglishClub英语俱乐部一课时,实验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教America、Australia、England、France等单词,然后学生围绕着“地球上有哪些国家”的问题展开探究,学生通过人机互动配对,将课件中国旗插到相应的国家,接着学生以小组合作竞赛方式对“各国有哪些物产”“各国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各国说什么语言”进行探究,通过技术的应用弥补了教师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不足。
信息学科:
《小白兔买菜——神奇的购物车》教学时实验教师,引入生活实例,充分发挥软件本身特点,设计模拟生活购物程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画笔、变量、控制方式融入生活,通过实例的整合,巩固了这些知识的应用,同时还考虑到平时我们教学中某些功能的疏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功能运用于生活、学习。
这些课例都有效借助了现代技术的特点,利用空间与位置的变化关系、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动态情境、利用合适的时机引发学生积极地学习乐趣,丰富了教学过程。
4、主题论坛:
聚焦研究话题。
我们以“春之约”、“夏之约”、“秋之约”、“冬之约”形式在专题网站上进行,这种方式兼顾到了我校三个校区的特点,是适切的研讨方式。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在备课中预设媒体的选择与使用”和“分享媒体适切运用的成功经验”两个话题进行了集中交流,我想,课题研究应该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在实验教师的行动中。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务必做到多看一些书,多上几节研究课,多思考点研究中的问题。
这样,我们的课题就会越发有意义、有价值。
5、节点事件,把课题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本课题研究于2011、5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会。
参加这次论证会的有课题组骨干成员、及市教研室理论组老师和区教研室陈兰萍副主任专家。
学校就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框架、思路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几位专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现状给予详尽细致的点评,对研究内容与目标的确立做了实在、实用、细致的指导,在专家组老师的帮助下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
2012年5月接受了钟楼区课题组的调研。
此次调研,区教研室徐彤主任和陈玉琴老师对我校的前期研究过程表示满意,特别肯定了我校“观测量表”在课题研究中的使用,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对课题研究中“适切”这一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2年12月以会议交流的方式接受区课题中期评估。
学校课题组回顾了研究经历,认真剖析存在问题,认为研究呈现点状,不利于匹配策略的提炼;体验研究思想的教学反思和专题论文成果尚未形,因此需要调整研究思路,以学科为单位统整研究内容,不仅关注研究团队的研讨课例,还要借鉴他人优质的整合课例,丰富教学案例,催生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进步明显。
1、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受课题研究的影响,全校老师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参与到不同的研究中去,在研究中成长成为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学校教科室编辑出版了校刊《清潭科教》、搭建了清潭讲坛、课题网站等展示平台,真实地展现老师们平时研究的轨迹;课题研究有效地与教学相结合,克服了研究、实践两层皮现象;课题研究让老师们懂得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们不再是带着任务观点进课堂,而是带着研究精神、研究眼光走上讲台,课堂教学充满了研究的味道;教师的备课思考与评课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形成了有效教学中一定的价值认同。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紧贴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满足了老师们的需要,形成了研究的价值认同。
正如年青老师们所感受到的那样:
研究团队一次次的帮助,改善理念改善行为,解决日常教学困惑和难题,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还有实验老师自觉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得失的首要标准,在研究小结中这样写道: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关注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只强调在学习上自主是完全不够的,所谓适切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工作,要让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能仅仅关注技术的新,而更应该关注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切合度,使有效地教与有效地学融为一体,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3、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有效提升。
课题研究以来,上研讨课30余节,区级以上研究课7例,5位教师在区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张莉老师获2011年度“武进、钟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联合教学比赛一等奖,庄永老师获常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汤志惠老师获钟楼区青年教师素质比赛二等奖;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发表15篇;制作优秀教学课件以及微课程20余个;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学科组均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提升,其中一位实验教师获钟楼区第三批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市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位被评为钟楼区青年教师暑期培训优秀学员,生成一位市骨干教师、两位区骨干。
我们发现实验教师在课件的制作、媒体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优化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又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学生各科表现出的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其他学校来我校借班上课、以及接受区调研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科能力得到了老师们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学生也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中涌现出一定的学科素养,比如:
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故事竞赛、江苏省“信息与未来”小学生夏令营“摄影”“电脑益智”项目竞赛、整班信息素养比赛;学生各层次的学业水平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初步形成一些有效策略与经验分享。
中期汇报后,课题组针对研究目标,分步骤分学科,有重点地落实研究内容,各学科组根据信息技术在学科中运用的需要,寻找学科教学研究中实施策略。
1、在创设情境时适宜的运用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来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对未知的期待与渴望,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正如实验老师所说: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事物的真面目搬进课堂,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制作课件时也要考虑到课件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出现花哨的画面、不合适的音乐来转移或分散了学生注意力的现象。
2、在教材整合时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是化解教学重难点的基本保证。
我们觉得借助信息技术巧妙地整合教材的内容,将内容形象、具体、动态、序列化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针对语文学科课文理解,利用多媒体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针对数学学科,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把握,利用多媒体有层次的推导、步步深入,或者大量直观信息,都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技能。
正如语文教师在《小鹰学飞》的反思中说到:
一个再好的文本,没有图片和动画的辅助,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枯如嚼蜡,一些印象中缺失的领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疑惑,甚至永远成为印象空白,但是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有关的图片和动态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播放给学生观看,一定会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文本资料,将文字与图画结合体悟。
3、在练习拓展时适切的运用信息技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 适切 运用 有效 教学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