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4802330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50KB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docx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教学目的:
明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与效用;个人利益和社会选择;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掌握旧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
教学重点: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难点: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最能体现经济学这门学科自身历史特性和学科发展轨迹的分支学科。
同一般把经济学理解为工程学科性质的应用科学不同,福利经济学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不仅关心“是什么”等一类问题,也同样关心“应该如何”等此类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利经济学和传统的道德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从本质上说,将福利经济学仅仅视为强调技术分析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把它理解为纯粹的研究人们幸福或快乐的经济原因的科学是不足取的。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
无论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
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
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下面反应。
福利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
1、个人福利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的总和。
个人福利既可以是收入和财富的客观度量,也可以是效用的主观评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效用水平不仅和个人拥用的收入和财富总量有紧密联系,它也和个人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它最终是个体对满足感客观和主观的评价的综合的结果。
一个人的福利水平,除了首先要受收入财富因素的影响,它还受到影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的制约.所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目标驱动所付出的努力,即对追求个人私利的种种努力,也取决于个人决策及其之外的制度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
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以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
2、社会福利
虽然人们可以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
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要清晰地定义社会福利并不容易,因为特定的文化制度背景下, 不再简单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社会福利的形式最优化等问题背后都含有深刻的规范认识.
如果我们试图将效用同福利联系起来,那么社会福利则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
社会福利的测量:
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目标的改进不仅同少数处境最差的人的福利改进有关,也同所有人的福利改进联系在一起。
(二)效用的内涵和测量
经济学领域中,效用是消费者行为讨论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效用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经济学家将效用量化,赋予一定的值,使人们可以测量心理满足的感觉。
所以效用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从物品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也就越大.效用和幸福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萨缪尔森就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由于效用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觉,不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测量和评价不同人的效用水平并将它们进行类比,是福利经济学中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主题。
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基于此,经济学家对效用的测量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基数效用论,另一个是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事实上的赋值来进行比较.如一个人喝一瓶啤酒的心理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看一场球赛转播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是20个效用单位,如果此人在看球赛中共喝3瓶啤酒,则获得的心理满足就可以用35个效用单位来表示。
所以基数效用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就是:
一是效用可以测量并赋值,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进行比较。
就分析方法而言,基数效用论采用了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人们也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测量并表示。
但是,就心理满足程度而言,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
因此,提出应该用序数效用论来替代基数效用论.如前面的例子喝啤酒和看足球比赛获得的心理满足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所以很难来测量这两种心理感觉并进行加总。
但是人们可以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效用,比较的前提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如有人认为看足球赛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大于喝啤酒,就可以说看足球赛的效用第一,喝啤酒第二,排序结果也就出来了。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无差异曲线法.是经济学中一个常用的工具.
序数效用论通过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能直观地反映出处于不同福利水平的消费组合,但是无法比较不同人间的效用或心理满足,存在很大缺陷.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福利经济学本质上关注的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或使得资源配置最优化,它对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的关系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经济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其利益的最后决定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为满足自我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一个理性的决定。
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体的目标实现,则社会利益也就自然达到最大化。
然而,一个社会里人的利己行为会受到约束,而基于社会团结的利他行为总是在道德上加以肯定推崇。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个人追求自我利益,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并不恶,但是,个人必须考虑到他与社会之间的连带关系。
(二)社会选择
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无法同政策(政治)过程保持分离,而在处理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时选择适当的对策也是福利经济学考虑的问题.在经济中采取的决策或选择,民主制度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但就政治过程而言采取的决策或选择则是投票。
因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是政治过程的结果。
好的社会选择不仅要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实现效率和平等的均衡关系.
社会选择的机制将影响集体或群体的福利,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不同的个体偏好出发,最后实现社会的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然而,就社会选择两种机制的制度来说,有很多问题将在不同方面对福利结果产生影响。
如投票机制中存在的个人的投票行为、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弹性制度、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投票影响力、投票时间与具体安排等都有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然而,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制度本身的限制,人们必须在给定的条件下实现促成社会选择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一)福利最大化
在福利经济学里,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
对功利主义经济学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也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
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思想里,福利最大化是指国民收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
而在新福利经济学的体系里,福利最大化则意味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个人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私人物品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社会福利的最优值则取决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剩余值的最大化。
前者主要受个人的效用评价影响,而后者更多受政治过程影响。
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
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年涉及福利的内涵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害社会的公平。
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二)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在19世纪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中,在基数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效用最大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了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
介绍帕累托最优首先要介绍帕累托改进的概念,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情形:
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根据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水平就处于最优状态。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不仅同资源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冲突相关,实际生活中,通常发生的是一些境况的改善同时伴随另一些人境况的恶化,此时社会福利的变化并不总是符合预期的标准。
基于帕累托最优,传统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两大基本定理,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配置.在这里定理完全可以完全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而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有限的。
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如果从恰当的资源分配开始,那么市场可以取得每一个帕累托最优。
这一定理的假设同上。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一门主要研究财富和幸福的应用社会科学.在经济学领域内,尽管学者们对福利经济学有不同的界定,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这门学科.庇古将财富或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福利是最重要的。
同时,他还将计量的方法用于对经济福利的测量,并坚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效用理论.庇古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主张基数效用论.因此,基于同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发展方向和内容上的差异,后人将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归类为旧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学说,福利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早期经济学史发展的影响。
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体系而言,它一方面受19世纪影响深远的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同早期已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道德哲学起源
早期的经济学总称为政治经济学,它在英国大学教育体系多属于道德哲学范畴。
毫无疑问,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一开始就和道德哲学保持了密切的关联。
同当代流行的、强调数量分析的经济学风格迥异,早期的经济学更多的是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问题。
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
穆勒等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学说不仅成为19世纪英国社会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福利经济学一个重要基础.功利主义认为人是利己的动物,个体的行为选择趋利避害的动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一个社会最大的效用或幸福就是实现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
在传统福利经济中,功利主义成为了它的核心哲学判断基础。
(二)旧经济学学说的影响
尽管人们都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但是,有学者指出霍布森是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而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古典经济学家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
作为20世纪初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教授,庇古深受马歇尔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在其教学和研究中,他也极力不遗余力地宣扬马歇尔的经济学思想的理论并维护其理论的正统性。
可以说,经过庇古的努力和贡献,剑桥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被他发扬光大.就庇古所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而言,早期功利主义的元素对其影响深远.在福利的界定和测量方式上,旧福利经济学都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发展
庇古是“福利经济学之父”,他的学说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直至今天,仍然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坚持沿袭庇古对“福利”的界定,同时,也坚持采纳序数效用论的方法论基础。
(一)庇古和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庇古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一书在1920扩展为《福利经济学》,创造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
此书从出版到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学界尤其是在剑桥有广泛的影响,它也在以后的激起了经济学家就福利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与争论。
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福利的分类,庇古认为福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一类是指“社会福利”,另一类是指“经济福利”。
在他看来,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福利难以计量,而经济福利可通过货币来计量。
第二,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是可以计量的,主张基数效用论。
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物的效用,而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第三,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
第四,坚持正义的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认为并主张富人的一部分货币应该转移给穷人,这样将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国民收入量,因为他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第五,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
庇古认为,经济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品”与“边际社会纯产品”相等,而这两个概念源于马歇尔的“外部理论”,如果两者不相等,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使二者相等,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值.
庇古的经济学思想除了受边沁功利主义的哲学影响之外,还明显还受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所建立的一般经济经济理论的影响.庇古的经济学思想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它具有的明显特征也用可以通过物质福利来表示,一个人的效用满足可以通过数字来度量,不同人的效用满足是可以比较少。
可以看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效用的内涵与性质都多少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
同时,在经济分析中,庇古也将个人的价值判断纳入到问题分析中去了。
正是这两点,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有关经济学科学性质和分析方法等的大讨论,它也促成了福利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庇古福利经济学受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盛行的道德哲学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推崇基数效用论并积极主张将规范分析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
这两点成为新福利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们在批判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
罗宾斯出版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书中罗宾斯表达了他对庇古的批评。
首先,他不同意庇古和其他学者给经济学下的定义,在他看来,庇古的定义只是一种分类定义,而不是他所坚持的分析性定义。
罗宾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导致人类的行为选择问题.同时罗宾斯在经济学的目的与手段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上,也表现出同庇古论点的差异。
他认为,经济学并不关心目的问题,只关心手段(即稀缺性下人的行为方式),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如何在稀缺性的限制下进行资源配置。
他的观点不仅引了了对旧福利经济学的大讨论,也直接促成了经济学界对福利问题的研究方面的新飞跃。
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福利经济学的讨论中,就经济学这一学科是否应该加入价值判断,是否要引规范分析等问题成为这场争论的核心焦点。
最后,罗宾斯的观点占上风。
他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是困难的,经济学不应涉及伦理或价值判断,经济学中具有规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然而,罗宾斯并未在批判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或建立一种新的福利经济学体系.1939年,N。
卡尔多发表了《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标志着新福利经济学的形成,其学说是建立在帕累托等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和序数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
思考题:
1.简述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2.试论旧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教学目的:
掌握新福利经济学理论的要点:
帕累托最优,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论,阿罗的不可能定理,阿马蒂亚森对不可能定理的解答.
教学重点:
补偿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论,阿罗的不可能定理,阿马蒂亚森对不可能定理的解答。
教学难点: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阿马蒂亚森对不可能定理的解答。
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
如上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福利经济学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一个国家的经济职能怎样才是健全?
分配制度如何才算满意?
增进社会总福利应该做些什么?
为改进社会福利必须摈弃自由放任主义到什么地步?
福利经济学既然要求国家实施福利政策,其理论必然贯穿着国家干预经济,他们认为,自由放任政策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社会后果.他们测量经济福利仍然采用新古典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而且特别推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
财富收入越趋于平等,就越能增加社会的总效用和总福利.他们主张的社会政策相同:
用社会立法对雇主和富人征收累进税.
对于福利经济学的上述观点,保守的经济学持不同意见,他们否认人与人间效用的可比性。
他们说,如何能确定一美元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那里后,穷人所得到的效用比富人所损失的要大呢?
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增加穷人的收入而不减少富人的既得利益。
如果过多地在再分配方面做文章,就可能降低储蓄,削减个人积累财富并用于扩大投资的动力。
总之,用平均主义的办法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不仅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总和的增加,反而可能因为由于社会总收入的减少而带来总福利的下降。
另外,国家对个人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安全设施的增加,漠视了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不利于个人积极性、能动性。
完善的保险制度和福利设施,必然使个人的储蓄和投资减少,又会造成投资匮乏,经济不振,势必要求更多的政府干预.保守的经济学家认为,只有通过利润追求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最大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当收入的蛋糕做大后,每个人的所得才可能增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
一、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化状态:
新福利经济学的奠基工作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完成的。
帕累托认为,在经济福利中对最适度行为的研究,或者说对消费和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实现的研究,是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为此,他将最适度的行为与完全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提出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1、序数效用论
帕累托反对庇古的基数效用论,认为庇古的效用可以计量及个人间的效用可以比较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物的效用是无法以具体的数值来表示的,但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来表示相对水平的高低或大小。
譬如,某人对电视的偏好胜过电脑,另一个则相反,他们的效用就很难进行比较.所以说效用不是数量概念,而是次序概念.社会的经济福利就是个人效用的排列组合,而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福利状况.如何检验国民的经济福利是否得到了增进?
帕累托抛开收入分配对福利最大化的影响,只探讨资源配置对福利最大化的影响。
帕累托在序数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问题。
他把最适度想象为:
社会资源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
除非损害他人的利益,它的重新分配,不会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或者说,不会使任何一个人移至更多高的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次序进行排列。
一个消费者在已知其收入和两种商品价格的情况下,仅仅购买和消费这两种商品,他就可以在收入水平这一购实预算的约束下,对两种商品的购买进行若干组合,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这些组合连成一条单一的无差异曲线。
在这条曲线的各个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都使消费者得到同等程度的满足,即对消费者是无差异的。
在一定的消费者的预期算约束下,消费者可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的消费组合。
帕累托认为,只要生产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化,社会福利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生产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除了损害他人利益外,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使另一些人的情况变坏,即不会使任何一个人移至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这就是帕累托最优,它被同时代的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是极好的定义,因为它不再比较个人效用的大小及如何进行收入再根本,而是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来探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作辩护,保护资本家的既得利益.因为它旨在说明,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其中包括资本家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在此情形下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改善劳动者的福利是对社会有害的,是不现实的。
新福利经济学家根据帕累托最优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
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起来。
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的计算和个人间福利的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问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的福利的增进说成是社会福利的增进.
二、补偿原则论
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扩大帕累托最优条件的适用性,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
1、代表人物:
约翰.里查德.希克斯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2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32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
1946年起任牛津大学研究员和教授.1972年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罗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
《工资理论》《价值与资本》《经济的社会结构》《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与增长》《资本与时间》《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等.
希克斯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他主张把庇古的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福利分析从福利经济学中予以排除,对功利主义进行一次革命。
用“价值选择”、“选择自由”、“最优条件”及效用的次序概念替代庇古分析效用的“数量概念"和“价值判断”。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最优”的就业水平、“最优”的消费品分配等。
一句话希克斯所追求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即通过客观物质要素的最优化实现主观效用的最大化。
2、主要观点: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要实现经济最优化,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的边际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即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必须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要素的价格比率。
这样就可以使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要素的价格比率,即物质生产上的最优化和主观效用上的最大化相一致。
但现实社会并不是始终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商品价格与边际成本背离,不可能实现最优化。
如垄断资本家缩小生产,使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获取最大化利润。
这时国家应进行干预,防止那些为追求最大利润而不充分利用技术力量进行生产的厂商,按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
国家以政策规定产品必须按边际成本定价,从而促使厂商扩大生产,降低商品的价格,增加消费者的福利.但当厂商所生产商品的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政府有必要向受益者征收税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福利 经济学 现代社会 思想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