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清代戏曲.docx
- 文档编号:4793796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98KB
第四章清代戏曲.docx
《第四章清代戏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清代戏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清代戏曲
第四章清代戏曲
清代戏剧以前期为盛,可视为明代戏剧的延续,但创作的生气已有所衰退。
明末清初的李玉、李渔,前者多迂腐的说教,后者则偏于单纯的娱乐。
康熙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在某些方面继承了晚明戏剧的精神,但情绪上有一种浓厚的空幻迷惘之感,这和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的诗有某种一致之处。
乾隆时代的文学,总体上呈现复苏的势头,但戏剧并未跟上这一步调。
这时,高级士大夫蓄养家伶的风气和文人对戏剧创作的兴趣都开始减退。
尽管作品的数量还不少,但大多缺乏创造力和新鲜感。
乾隆以后,值得一提的戏剧作品更微乎其微了。
当然,民间的演剧并不因此而冷落。
清中期以后,随着“雅部”即昆曲的逐渐衰退,“花部”即各种地方戏曲日渐兴盛。
但这主要是民间艺人根据以前的剧作或传说故事加以改编来演出,所重的是唱腔与做工,剧本大抵很简陋,所以很难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评述。
第一节清初戏曲
清初戏曲保持明末的旺盛势头,有三类作家:
一是吴伟业、尤侗等具有才学的文化名流以戏曲抒写心意;
二是李渔等专写风情喜剧,
三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的创作成就最高。
一、吴伟业、尤侗
吴伟业、尤侗的剧作以结合个人身世、借历史素材抒发内心郁闷为主,抒情性较强而不重演出的效果,实际是一种书面文学。
1.吴伟业以名诗人兼作戏剧,撰有《临春阁》、《通天台》(杂剧)和传奇《秣陵春》。
都是“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爱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
(为李玉《北词广正谱》作序)
《临春阁》写南朝冼夫人有武功的故事。
《通天台》写梁朝沈炯亡国后流寓长安,郁郁寡欢,一日登汉武帝所筑通天台,上表心事,后梦武帝爱其才欲授官,沈力辞。
《秣陵春》写南唐亡国后,徐适游金陵,与李后主宠妃黄葆仪之侄女黄展娘相爱,后在天堂由李后主牵合,结为连理,后返人间受诬被捕,宋朝皇帝令当场作赋取为状元。
2。
尤侗(1618—1704)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西堂,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顺治年间以贡生任永平府推官,因鞭挞旗丁而被黜。
六十多岁才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
作有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
他也擅长诗文,有《西堂全集》。
尤侗为人耿直,恃才自负,因仕途坎坷,长期闲置,多愤世之情。
其剧作也主要表现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抒发内心郁闷。
如《钧天乐》写科场积弊,博学多才的沈白等名落孙山,不学无术的贾斯文等却依仗财势而高中;后来天界开科考试真才,沈白等才一展抱负,得志于仙宫。
五种杂剧中,《读离骚》隐括《楚辞》诸篇,写屈原遭谗放逐、投汇而死,被龙王迎为水府水仙,宋玉赋辞以祭;《清平调》写李白因《清平调》三章极受杨贵妃称赏而得中状元,荣耀一时;《桃花源》写陶渊明辞官归隐,作词自祭,最后入桃花源成仙,也都是通过为历史上不得其遇的才士贤人鸣不平,发泄自身的牢骚,并虚构这些人物的结局,以快心意。
另外,《吊琵琶》谱王昭君故事,《黑白卫》谱聂隐娘故事,亦多不平之慨。
尤侗的剧作思想并不深刻,情节也缺乏新异的创造,其长处在于能以老练而简朴的文辞抒写磊落慷慨之情,呈现出激昂飞扬的气势,具有诗剧的特点。
《读离骚》中写屈原题壁问天的一段曲辞长七百余字,气魄宏大,虽不太适于演出,阅读的效果却很强烈。
当时的名诗人王士禛称道他的剧本说:
“激昂慷慨,可使风云变色,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
”(《池北偶谈》)不无过誉,但指出了尤侗剧作的一种特色。
二、李玉与“苏州派”
苏州在明代就曾经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中心城市,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形成一个重要的创作群。
其中李玉最为著名,另有朱翯、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丘园等,除丘园是常熟人而生活在苏州外,其余都是苏州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彼此交往密切,常合作写剧,所以有的研究者称之为“苏州派”。
李玉(1610——约1671)号苏门啸侣,吴县(苏州)人。
出身微贱,父亲可能是相国申时行家中戏班中曲师。
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说:
“李子元玉,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士林。
而连厄于有司,晚几得之。
仍中副车。
甲申以后,绝意仕进。
”
焦循《剧说》:
“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因著传奇以抒其愤。
”
1.李玉传奇有三十余种,今存二十余种,早期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曾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捧雪》写严世蕃索取莫怀古祖传玉杯“一捧雪”,莫以假的冒充,被汤勤告发,陷之死罪,义仆莫诚代主替死,侍妾雪艳假装愿嫁汤勤将其刺死,最后严氏势败,莫怀古之冤昭雪。
戏虽起于一杯,但揭露权奸误国的罪恶,反映明代政治的腐败,寄寓作者爱国之情,鞭挞了汤勤忘恩负义的可耻行径,歌颂家仆莫诚、侍妾雪艳坚持正义,反对邪恶之斗争精神。
《人兽关》取材《警世通言》里的《桂员外穷途忏悔》,写桂薪家贫时得施济救济而变富,但却不肯救济变穷的施济,因而一家变狗,作品虽宣传因果报应思想,但对忘恩负义的批判,对世态炎凉的描绘,相当深刻。
《永团圆》写江纳嫌长婿蔡文英家贫,逼其退婚。
长女兰芳出逃投江,官府判江二女婚之。
后遇救,后蔡生得官,二人终成夫妻,作品讽刺江纳嫌贫爱富,并为穷书生出气,情节富于喜剧性。
《占花魁》由《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写妓女王美娘被卖油郎秦种的真诚所感动,自行赎身,嫁之,作品把小商人作为正面人物描写,歌颂其对爱情的真挚,反映市民的思想愿望。
2.后期的代表作《清忠谱》(与毕万候、叶时章、朱素臣和作)。
它根据明天启六年(1626)在苏州爆发的一起市民暴动的史实写成。
晚年魏忠贤派厂卫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堂人原吏部员外郎周顺昌,引起市民愤怒,以市民颜佩韦、马杰、周文元、杨念如、沈扬五人为首,聚众万人至府衙请愿、遭到缇骑镇压,民愤、暴动,败后。
周顺昌被押至京城,在狱中被害,颜佩韦等五人在苏州被杀,及明思宗即位,魏被黜,此冤才昭雪。
张溥《五人墓碑记》、《明史·周顺昌传》都有记载。
《清忠谱》通过对此加工,歌颂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崇高精神,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高尚品德,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
《清忠谱》的主人公是周顺昌,其清廉耿介、忠贞刚直、疾恶如仇,是作家塑造的理想清官和忠臣的形象。
他“居官多哉载,仍“如洗空囊”,住于茅屋,食止菜羹。
戏剧突出其“清忠”,写其清以突其忠,然受阉党所害,故民愤然,其不屈服,牙齿被敲掉,还喷血大骂,其为忠清之悲剧人物。
颜佩韦,性情豪爽,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敢作敢当,具有群众领袖的作风和气派,其形象在戏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艺术上突出成就是把群众斗争场面直接搬上舞台,填补了戏曲史上的空白,善于描写群众斗争,突出人物性格。
全剧以周顺昌同魏党之间生死斗争为主线,以颜佩韦等五人为救周发动市民暴动为副线,中间穿插左光斗等人的惨死。
语言克服明传奇典雅华丽的缺点,注重语言的舞台效果,吴梅誉之“案头场上,交称利便”。
三、李渔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
戏曲理论家和喜剧作家。
多次应乡试不第,后专从事戏曲创作,并自蓄家伎,到外献艺。
今有《笠翁十种曲》:
《风筝误》、《怜香伴》、《意中缘》、《玉搔头》、《凰求凤》、《巧团圆》、《蜃中楼》、《奈何天》、《比目鱼》、《慎鸾交》十种剧。
1.《风筝误》写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
韩戚为同学,戚清明节放风筝,请韩题诗其上;风筝断线后为近邻才貌双全的詹家二女儿淑娟拾得,并和诗一首,戚生书童讨回风筝,韩生看诗十分欣喜,也作一风筝以戚生名义题诗,故意落入詹家,结果被大女儿丑陋的爱娟拾得,并约他晚间幽会,韩生冒戚生之名赴约,遇丑陋庸俗之女,狼狈逃走。
后韩生中奖元,由戚生之父戚补臣作主,与詹家联姻,韩生不愿,詹父以淑娟妻之,直到洞房夜才知娶的是“绝世佳人”,而且女爱娟亦嫁于丑陋的戚生。
戏剧先以假为真,后以真为假,通过巧合误会使作品充满奇趣,情节新颖奇巧,讽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全剧以风筝为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编织情节,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2.《意中缘》写穷秀才之女杨云友、董思白和妓女林天素模仿陈纪儒字画,二女慕董、陈,后如愿以偿。
3.《奈何天》写三个才貌双全女子先后嫁给极丑的阙里候,因无法共同生活,均入净室修行。
后阙向官捐十万金助边,又契券免债,受朝廷褒封,由变形使者改其丑貌,三女乃和好。
4.李渔戏曲理论比创作成就大,其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等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著作。
①他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内容必须适俗。
他说“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
②强调戏曲的舞台性。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写剧本为演出,应做到“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回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言,否则搁笔”。
③戏剧结构,应“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第二节洪昇和《长生殿》
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金埴题诗:
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
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
一、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杭州)人。
康熙三十七年(1688)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
第二年(1689)因在佟皇后丧期于宅中演《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学籍,赵执信诗云:
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康熙三十年,洪昇携家南归,回到杭州,康熙四十三年(1704),与友人到松江,南京等地游览在吴醉酒落水而死。
洪昇做了约二十年的太学生,生活穷困,诗云“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场。
”从而对仕途渐淡,其一生坎坷潦倒,是悲剧结局。
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讲述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的情形:
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
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遂传于世。
二、思想内容: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自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以来,一直是诗歌、小说、说唱、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反复袭用的素材。
戏曲方面,杂剧有元人白朴的《梧桐雨》等,传奇有明人吴世美的《惊鸿记》等。
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前代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创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长生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取舍,构成其独特的面貌。
如剧中回避杨贵妃曾嫁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标榜“义取崇雅”,认为“一涉秽迹,恐妨风教”(《例言》),具有对这一历史故事在道德上加以“净化”的用意。
当然,这同时也有突出全剧的爱情主题的效果。
而最为突出、与前代写同一故事的文学作品显得明显不同的地方,为以下两点: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
虽然“情”本是杨、李故事的中心,但《长生殿》的写法,却有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的用意。
剧本开场曲写道: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即点明这一主旨。
在《例言》中,作者又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表示赞同,这表明《长生殿》对情的赞美是受到《牡丹亭》很大影响并且与之相似的。
但《长生殿》所写皇帝与妃子的情,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是无可非议的,这和《牡丹亭》所写根本违逆礼教精神的情,性质完全不同;作为历史题材,《长生殿》又以一种距离感避免了对人心的强烈刺激。
这样,《长生殿》既在一定程度上沿承了晚明文学的特色,又退缩到一个比较文雅和安全的范围之内。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长生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几乎与描写爱情的部分相等)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使得此剧显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此所谓“闹热”),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这一双线平行交织、互相映衬的结构,把杨、李的爱情故事具体地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除了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自序》)的教训意义外,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而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特别像《弹词》一出,写皇家乐工李龟年于安史乱军破长安后流落江南,对人弹唱宫中旧事与马嵬惨象,所谓“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令人生不堪回首之感。
而李龟年自述流离的一曲《一枝花》,则又抒发了普通人在历史变乱中的悲怆: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
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
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
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此曲与李玉《千钟禄》中《惨睹》一出的《倾杯玉芙蓉》曲一时流布甚广,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其原因是容易理解的。
《长生殿》分上下两卷,共五十出。
情节与《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略同。
杨玉环为李隆基册封为贵妃,杨氏一门因贵,其堂兄国忠为丞相,三姊妹均封为“国夫人”,杨骄奢,李淫逸,不理朝政,其溺情爱之中,置国民于不顾,安禄山恃宠争权,与国忠龊龉,李为调和之,封安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汉使,安反时,李、杨于长生殿密誓,安攻下潼关,李携杨奔蜀,至马嵬、兵变,李不得已赐贵妃自缢,安史之乱平,李归长安,睹物思人,派道士觅之,杨缢后因忏悔终登仙界,至蓬莱,最后由嫦娥帮助,李、杨灵魂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作者在《传概》(第1出)中说: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自序》云:
“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
”
“恶”,感伤,言情绪极坏。
其认为“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其改悲剧结局为“败而能悔”,“死生仙鬼却经遍,直到天宫并蒂莲。
”使上、下部风格不尽一致。
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中心:
由最初肤浅——“占了情场”,导致其“弛了朝纲”,为迷恋杨贵妃,造成杨国忠专权,杨氏一门穷奢极欲。
《进果》、《密誓》、《埋玉》等出都反映了贵妃为吃鲜荔枝,马踏坏青苗,踩死人命,激化矛盾。
唐玄宗迷恋贵妃,重用安禄山,使其叛乱,激化民族矛盾。
戏剧表现出他们的爱的缺陷造成其爱情悲剧,马嵬兵变。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将其爱情理想化,戏剧极力描写李赐杨死的痛苦,反复描写其刻骨相思和无限深情,突出强调李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守前盟:
“纵别有佳人,一般姿态,点似伊情投意解?
”“惟只愿远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
杨亦然:
“消得情缘再续,情愿谪下仙班。
”戏剧把李杨爱情写的生死不谕,感天动地的理想境界,戏曲是借李杨历史人物表达一种爱情理想,故超越生死,超越天上人间,让他们感动织女,在月宫重圆。
“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此正是《牧丹亭》的真情的发展。
《长生殿》又是政治剧,戏曲在写李杨爱情的同时,又广泛联系开元、天宝的社会背景,揭示社会矛盾,安史之乱根源,宫廷之荒淫,外戚之专权,边将之跋扈,君王之“逞侈心而穷人欲”,人民生活之艰苦,戏曲特意写了《骂贼》一出,让雷海青痛骂那些投降安的官员:
“平日价张着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早一齐摇尾受新御,把一个君亲仇敌作思人感!
口!
只问你蒙面可羞惭?
而降官都说:
大家都是花花面,一个忠臣值甚钱。
雷海青,
雷海青,毕竟你未戴乌纱见识浅!
由此观众自然会联想到投敌的吴三桂之流。
三、艺术特色
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上部采用写实手法,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
下部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谕的爱情。
②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爱情为经线,朝政军国之事为纬线结构全剧,体现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爱情生活又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形成波澜。
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
李、杨爱情是戏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属于交代性的第一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
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同时,剧中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情景与李、杨爱情的线索组合成一体,写了安禄山、杨国忠、高力士、李龟年、雷海青等各式人物乃至村妇小民的活动,使剧情显得很丰富,又层次分明地展开。
除了后半部分稍略拖沓而外,全剧显示了作者杰出的构造能力。
③曲词典雅清丽,揉合唐诗、元曲特点,形成清丽流畅风格,富有诗情画意,既有抒情,又有形象性。
如《惊变》、《雨梦》等出曲词,基本由《梧桐雨》曲文脱化而来,借风雨声,衬托唐明皇心中的缠绵悱恻之情: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
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
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
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
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武陵花前腔》)
这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而随着人物身份的不同,《长生殿》曲辞的风格也多有变化,如前面抄录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所唱的一支曲子,别有一种苍凉的感觉;剧中有几支民间百姓的唱词,则大多偏向于通俗风趣。
在音律上,不但洪昇本人精于此,而且还得到曾作《九宫新谱》的专家徐麟的帮助,所以“句精字研,罔不谐叶”(吴仪一序),即使从书面诵读,也能感受到那富于音乐性的美感。
由于《长生殿》具有很好的舞台效果,当时传演极盛: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
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
优伶能是,升价什佰。
”(同上)至今,《长生殿》的若干出还常常在昆剧舞台上演出。
④人物性格复杂又个性鲜明。
剧中的唐明皇,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传说人物,分寸不易把握。
昏庸而能知悔,轻浮而又重情。
为了突出“情”的主题,作者写他在马嵬坡兵变中“宁可国破家亡”,宁可弃舍“九重之尊,四海之富”(《埋玉》),也不愿弃舍杨贵妃,这和“皇帝”的身份难以相符。
在其他各出中,唐明皇的性格也大抵集中在痴于“情”这一点上,显得比较简单。
杨贵妃的形象,在前半部分写她恃宠骄纵,为独占唐明皇的欢心而机变百出,又因害怕失宠而忧心忡忡,性格较为丰富,也切近一个宠妃的身份。
娇美又泼悍,真情又嫉妒,聪慧又执着。
其他人物,杨国忠奸诈,安禄山狡黠,郭子仪忠直,雷海青义烈。
都显得简单化。
讨论题: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既歌颂李、杨爱情,又以之“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的?
(参见《长生殿·自序》)
第三节孔尚任与《桃花扇》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
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
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一、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返程过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荐在御前讲经,受到康熙赏识,由国子监生的的身份破格任用为国子监博士,后迁至户部员外郎。
期间曾参与黄河入海口的疏浚工程,在淮扬一带生活了三年,结识了冒襄、黄云等明末遗老,还在扬州、南京等地凭吊前明遗迹,广泛了解到南明政权兴亡的史料,这为他创作《桃花扇》提供了直接的素材。
返回北京后,在“渐觉名心如佛淡,顿教老兴入诗浓”的心境下,便悄悄写起了《桃花扇》。
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历十年,三易其稿的《桃花扇》问世,引起轰动。
“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
”(《桃花扇本未》)“长安(北京)之演《挑花扇》者,岁无虚日,康熙也要去阅读。
次年春,《桃花扇》上演,轰动,但孔不明不白被罢官,“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
罢官原因可能与《桃花扇》有关,罢官后,在京留两年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怀愤归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于石门山旧居,终年71岁。
按:
①孔氏罢官原因不详。
或以为与《桃花扇》的写成有关,此说不可靠。
按作者于《桃花扇本末》中记宫中索剧本一事,是带炫耀的;又记他解官之后京中大僚犹群聚观赏此剧,更说明他并非由《桃花扇》得祸。
二、思想内容
兹将《桃花扇》各出出目,介绍如下:
桃花扇小引
桃花扇本末
桃花扇考据
卷一上本
试一齣 先声
第一齣 听稗
第二齣 传歌
第三齣 鬨丁
第四齣 侦戏
第五齣 访翠
第六齣 眠香
第七齣 却奁
第八齣 闹榭
第九齣 抚兵
卷三下本
加二十一齣 孤吟
第二十一齣 媚座
第二十二齣 守楼
第二十三齣 寄扇
第二十四齣 骂筵
第二十五齣 选优
第二十六齣 赚将
第二十七齣 逢舟
第二十八齣 题画
第二十九齣 逮社
桃花扇小识
桃花扇凡例
桃花扇纲领
卷二上本
第十齣 修札
第十一齣 投辕
第十二齣 辞院
第十三齣 哭主
第十四齣 阻奸
第十五齣 迎驾
第十六齣 设朝
第十七齣 拒媒
第十八齣 争位
第十九齣 和战
第二十齣 移防
闰二十齣
卷四下本
第三十齣 归山
第三十一齣 草檄
第三十二齣 拜坛
第三十三齣 会狱
第三十四齣 截矶
第三十五齣 誓师
第三十六齣 逃难
第三十七齣 劫宝
第三十八齣 沈江
第三十九齣 栖真
第四十齣 入道
附录 桃花扇序 闲话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复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明(1644年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桃花扇小引》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面对满族统治,许多人产生“国在哪里?
家在哪里,君在哪里?
父在哪里”(《桃花扇·八道》)的疑问。
1.戏曲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为私利而误国的罪行——这是导致南明覆亡的主要原因。
《桃花扇·拜坛》的眉批云:
“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
”此即《桃花扇小识》所谓阉党余孽“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业者也。
”
2.歌颂爱国将士和下层人民(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李香君:
剧作始终将秦淮歌妓李香君置于政治漩涡中来加以刻画,突出其聪慧、勇敢的个性。
她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敢于反抗权奸,能为国家利益英勇斗争,是位具有新思想的新型女性。
她一开始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清代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