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8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学案 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4778413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15M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8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学案 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8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学案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8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学案 教师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08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案教师版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08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案(教师版)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判断
1.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
4.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判读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
最大,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趋势
近现代
近一、二百年时期
【答案】时间跨度变化周期
波动上升有气象观测记录气温升高
【注意提示】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
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
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答案】海拔较低的沿海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_______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3.削减_______、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温室二氧化碳
四、世界气候类型
图中图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A
热带雨林气候
刚果河、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地
B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典型
C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南美巴西等地区
D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部,如撒哈拉沙漠
E
南北纬15°~35°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季风区
F
南北纬,如地中海沿岸地区
G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如欧洲西部
H
南北纬,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季风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
J
寒带气候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K
高原山地气候
高大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答案】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
40°~60°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40°~60°大陆东岸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
【注意提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表中类型):
北美洲和亚洲。
(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
例如:
四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由于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条件、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在不停地变化。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实能说明某一时期地球气候正处在冰期的是( )
①冰川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②冰川由平原向高山后退 ③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的大 ④黄河流域出现凌汛现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①引起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 ②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受热膨胀 ③极地温度升高,造成冰川融化 ④造成降水增加,入海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答案】1.A 2.B 3.B
【解析】
1.地球处于冰期时,气温较低,冰川应向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推进;由于全球的冰川数量增多,海平面下降,会使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的大。
2.全球变暖会使极地冰川融化,大量的冰雪融水汇至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也会使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3.太阳黑子增多、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等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等人为原因都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4-5题。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平均气温(℃)
降水(mm)
平均气温(℃)
降水(mm)
甲地
27
1650
25
22
乙地
27
890
26
77
4.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D.25°N~30°N之间
5.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B.盆地C.丘陵D.山地
【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据表格数据显示,两地两时间段的平均气温较高(25°C以上),并且5月~10月的平均气温高于11月~次年4月,可以推定两地应位于北半球的热带;两地降水量在当地的夏半年较为丰富,明显多于冬半年,干湿季明显,可大致推定两地气候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结合两种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B项正确。
第5题,两地位于同纬度地区,但甲地夏半年降水明显多于乙地,从地形角度看,只能是位于山地的两侧而致,即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
【设置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1.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2.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对吗?
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问题思考答案】
1.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
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是滥伐森林,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减少。
2.不对。
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3.略(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低碳生活方式都可以)。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2012福建卷)图4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8题。
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答案】8.C【解析】8.根据图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值的大小,可知耕地、林地、水体等日蒸发量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小,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是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2浙江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根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第2题表德班气候资料(测站:
29º50′S,31º2′E海拔5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答案】1.B2.B
【解析】1.推广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增加森林面积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和提高单位GDP能耗反而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2.根据表中气温和降雨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全年气温高,夏季多雨,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环境保护中碳排放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2012全国新课标卷)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愿因(10分)
【答案】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解析】
(1)根据经纬网可知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脉的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海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2011年高考福建卷)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图2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E、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0.550.50B.0.300.50C.0.550.35D.0.300.35
【答案】B
【解析】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图中E地位于两条等值线中数值偏小的闭合等值线内,则E地气候风险度属于(0.25,0.45),F地则位于数值偏大的闭合等值线内,则F两地气候风险度属于(0.45,0.65),结合四个选项,B项满足条件。
8.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地形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答案】A
【解析】E地气候风险度小于F地,E、F两地纬度位置接近,E地位于四川盆地内,F地位于武夷山区,根据题干信息“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可知F地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河网密度与之无关,结合选项可知,大气环流、地形是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9.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A.EB.FC.GD.H
【答案】D
【解析】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则纬度最高的H地原来相对气温低,所以H地气温变化小对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小。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说明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则推出该地区气温升高,即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A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冰川大量融化产生水量流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海洋面积增大,但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总体不变。
(2011年高考全国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8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14分)
【答案】
(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量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浙低)。
(3)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湿黄麻。
(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解析】
(1)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量来回答。
(2)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来回答,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推出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结合题干的信息“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来分析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从原料、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2010江苏卷)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 图5
(1)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2)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域气候类型的分布。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所覆盖的区域都在中低纬度,而大陆西岸比较宽,则主要因为22℃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暖流增温,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降温,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出气候类型应为热带雨林气候,而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丙地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地是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需要具体区别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见下表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总量
较多(1500-2000mm左右)
较少(750-1000mm左右)
雨季长短
短(6-9四个月)
长(5-10六个月,北半球)
降水集中程度
热带季风气候相比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更为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
降水增减速度
陡增陡减
缓增缓减
分布地区
仅分布在亚洲的南亚、东南亚
南北半球均有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最少月降水量
没有为零的月份
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
【答案】
(1)C
(2)B
(2010四川卷)图4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4所示的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A.寒潮B.泥石流C.凌汛D.沙尘暴
(2)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图4所示的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A.天津B.昆明C.新奥尔良D.加尔各答
【解析】
(1)据图分析图示气温最低在0以上不具备凌汛条件,一般少受寒潮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雨水比较充足少受沙尘影响,最容易诱发的是泥石流(降水集中时若地形较陡地表松散就容易发生)。
(2)以温定带,最低温0以上为亚热带气候,锁定昆明和新奥尔良(天津是温带季风气候,加尔各答是热带季风气候),两城市不同的是潜水水位。
图示潜水水位在5米左右,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新奥尔良在墨西哥沿岸,潜水水位浅说明是新奥尔良。
【答案】
(1)B
(2)C
(2010安徽卷)《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下列问题。
(1)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1)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多。
(2)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答案】
(1)D
(2)C
(2010广东卷)2.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
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1),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甲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4~10月为当地雨季(降水多,超过100m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冬冷夏凉,5~9月降水较多,应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故选C.
【答案】C
(2010浙江卷)图2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风带南移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C.信风强盛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2)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地势C.洋流D.人类活动
【解析】
(1)本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子,意在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地纬度都在北纬30。
—40。
之间,冬季受盛行西风带南移影响,降水以冬雨为主,故选A。
(2)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耶路撒冷在地中海沿岸,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
而喀布尔地处山区,海拔高,冬季气温较低,故选B。
【答案】
(1)A
(2)B
(2009浙江卷)读下图,完成
(1)~
(2)题。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
(1)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可以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在全世界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10°~2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答案】
(1)C
(2)A
(2009浙江卷)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
(1)~
(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的暴雨、非洲的干旱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温的普遍升高,导致中国各地的积温增加,自然带北移。
选B。
(2)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选A。
【答案】
(1)B
(2)A
【技巧归纳总结】 碳的循环过程大致如下
通过碳循环示意图可以看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吸收。
所以减缓温室效应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加植物的吸收,就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加强植树造林。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归纳总结】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资源条件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自然灾害加剧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最近数十年干旱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图解)
【方法技巧】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式
1.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8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学案 教师版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精品 专题 08 全球 气候变化 气候 类型 判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