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docx
- 文档编号:4760755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86KB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6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1题:
文化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的共同之处是()。
A.都主张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的方法
B.都主张教育研究采用实践批判的方法
C.都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
D.都主张教育研究不能采用唯科学主义的方法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
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文化教育学强调的是把人看成是完整的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且教育研究要用理解与解释的方式进行。
批判教育学主张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2题: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的隐性功能的是()。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B.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照管学生的功能
D.传承文化的功能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教育的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据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A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B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D项传承文化的功能均属于教育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结果,而C项照管学生的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3题: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怍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解释性定义
B.描述性定义
C.规定性定义
D.纲领性定义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所谓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的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4题:
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A.科技水平
B.文化背景
C.社会制度
D.生产力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另一方面,当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时,社会必将对其进行调整,以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5题:
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表明()。
A.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B.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C.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D.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
A项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B项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C项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机械到意义的顺序发展。
D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从整体上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因此。
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6题: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纳托普
B.卢梭
C.涂尔干
D.凯兴斯泰纳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出发,教育目的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
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福禄培尔为代表。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7题: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A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B项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
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
D项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学校及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C项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8题:
如果说各级学校之间主要体现的是前后衔接的关系,那么各类学校之间主要体现的关系则是()。
A.从属关系
B.补充关系
C.辅助关系
D.竞争关系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各级学校之间是前后衔接的关系,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运行的,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补充性的。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9题:
以“培养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而通过改变社会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为目的的课程流派是()。
A.经验中心课程理论
B.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C.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D.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A项经验中心课程理论是指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的理论。
C项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指主张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相应的技能为目标来编制课程的理论。
D项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是指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尤其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
B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指主张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10题:
古德莱德认为“课程专家、课程研制者理论化、构想的课程”属于()。
A.体验的课程
B.领会的课程
C.理想的课程
D.正式的课程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五种不同课程的定义:
①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如现在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性教育课程,并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就属于理想的课程。
这种课程的影响取决于被官方采纳并实施。
②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③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
④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识别这种课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11题:
教学设计中,教师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教育评价
B.教学媒体
C.教学策略
D.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育媒体及教学评价等。
B项教学媒体、C项教学策略及D项教学目标均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而A项教育评价不包含于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12题: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学生处于中心地位
D.教师处于辅助地位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A项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中心论”的观点。
C项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也是“学生中心论”的观点。
D项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不符合题意。
B项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13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B.知与不知的矛盾
C.德育要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
D.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社会对其要求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14题:
下列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军事
C.重视文事
D.重视社会人事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孔子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虽然精通军事之学,但孔子并没有传授,此外,他还重视道德教育。
A项重视道德教育、C项重视文事及D项重视社会人事是孔子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而B项重视军事则不是其教学内容的特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15题:
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颜元
B.颜之推
C.王充
D.韩愈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对国家具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
他认为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实现。
此外,他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16题:
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类型的是()。
A.玄举
B.武举
C.制科
D.常科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此外,科举考试还有武举,包括马射、布射、马枪、负重等。
B项武举、C项制科及D项常科是科举的主要类型,A项玄举不属于科举的主要类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17题:
以下几位教育家中,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是()。
A.颜之推
B.朱熹
C.王守仁
D.韩愈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是天理,是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
他提倡自然教育,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程度。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18题: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独立说
B.教授治校
C.沟通文理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学区,这一设想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基础框架。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19题:
1906年,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能力,以智商、德育、美育培养人的精神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期培养“完全人物”。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以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
该学者是()。
A.康有为
B.王国维
C.梁启超
D.严复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1906年,王国维提出了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能力,以智育、德育、美育培养人的精神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期培养“完全人物”。
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提出以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之后中国的教育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0题: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是()的观点。
A.改革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以兴办近代工矿业为中心。
兼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大规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比较深远。
其主张中体西用,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就是“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1题:
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毕业会考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考制度实行至1945年
B.抗战开始后,后方各省会考制度取消
C.抗战开始后,已经成为战区的省市免行会考
D.193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小学毕业会考制度,并开始实施中学毕业会考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毕业会考规程》。
取消了小学毕业会考制度,并开始施行中学毕业会考。
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修正中学学生会考规程》。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规定已成战区的省市免行会考,后方各省照行会考不误。
国民政府的这项中学会考制度实行到1945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2题:
“抗大”教育属于()。
A.群众教育
B.干部教育
C.普通教育
D.农民教育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抗大”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为了培养根据地急需的各种干部,苏区先后开办了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主要有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等。
在各抗日根据地也有大量的干部学校,著名的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3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生活
C.教学做合一
D.社会即学校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并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B项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教育主张。
C项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D项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24题: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
A.自然教育
B.绅士教育
C.要素教育
D.科学教育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在教育目的上,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一旦绅士受到了教育,上了正轨,其他人很快就会都上正轨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5题: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世纪早期教会学校的是()。
A.宫廷学校
B.教区学校
C.主教学校
D.修道院学校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在中世纪,教育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中。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而宫廷学校是在西欧中世纪培养王公贵族的教育机构,通常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里。
在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早期,宫廷学校为数不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也远不如教会学校。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26题:
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
A.福禄培尔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福禄培尔首创“幼儿园”,故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并提出“恩物”,即他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以及内在规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27题:
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贺拉斯·曼的思想包括()。
A.师范教育
B.国民教育
C.高等教育
D.自然主义教育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贺拉斯·曼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推动了公立教育运动的开展,他认为完整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等方面。
并且他也极为重视师范教育,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他倡议创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并在他的领导下,自1839年起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28题:
1918年,英国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的法案是()。
A.《巴特勒法案》
B.《巴尔福教育法》
C.《费舍教育法》
D.《福斯特教育法》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析:
C项《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项《巴特勒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项《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D项《福斯特教育法》是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初等教育法》,这是近代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促进了英国初等学校的发展。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29题:
被誉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主张,具体研究了学校各科教学法,提出了许多革新意见,被称为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30题:
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量力性原则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培尔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夸美纽斯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指责经院主义教育用繁多的抽象教材、儿童陌生的拉丁文、长时间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认为“假如一切事情都按学生的能量去安排,这种能量自然就会同学习与年龄一同增长”。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
第31题: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详细解答:
解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第2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本题综合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重点考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
第32题:
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
评价它对近代教育的作用,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时期。
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教育时期,“中体西用”具有进步性。
但在维新运动以后,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中体西用”的进步性逐渐丧失,其局限性日益暴露,成为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详细解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的掌握情况。
洋务运动时期,传统教育思想还占据绝对优势,“中体西用”在维护“中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承认了代表近代教育主流的“西学”的合法性,这为在当时条件下西学的存在和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近代新式教育从无到有,渐次发展;围绕西学在教育中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相应的科举改革,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高层次的思想辩论,传统教育思想和旧的文化心理观念发生动摇,这为教育近代化的推进准备了思想条件。
但是“中体西用”的根本是“中体”,在教育上它意味着洋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主义,因此传统的“中学”在教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所以在维新运动以后,“中体西用”在实践上阻碍了代表近代教育主体的“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同时在理论上,“中体西用”实质上是“体”、“用”二元,把本应属于同一事物的“体”和“用”割裂。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严复语)“中体西用”在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对西学认识的片面性,也不利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在实践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第33题:
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优于场依存型的认知方式。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错误。
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指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部动机为主;场独立型的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适合结构不严谨的教学方法。
场依存型学生一般比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依存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成分;他们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详细解答: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的内容。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体现了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方式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但无优劣之分。
简答题
第34题:
简述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中动机过程的论述。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他认为动机过程与三种强化类型有关:
(1)直接强化。
班杜拉认为如果按照榜样的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腮现这一行为。
这属于外部强化,也叫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这属于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这也是一种自我强化。
详细解答: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三章中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斯金纳使用强化原理解释人类的学习,强调个体的学习的发生必须依赖亲力亲为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强化。
班杜托认为强化不是决定学习发生的关键因素.而是决定学习的结果是否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并且认为除了斯金纳论述的商接强化外,还存在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35题: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包括:
(1)控制人口数量,在我国主要体现为控制人口的增长;
(2)提高人口质量;(3)调整人口结构;(4)促进人口的迁移流动。
详细解答:
解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条“教育的社会功能”之第5点“教育的人口功能”。
本题旨在考查教育的功能。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对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把教育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对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关系的把握。
相应地,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考试 模拟 答案 解析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