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4754953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98KB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2015.12.1
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徐浩明
课题组成员:
邹丽琴、徐晓华、祝荣泉、王毅、顾大权、周颖等。
课题批准号:
SJ【0130】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起来,课堂教学苦味浓郁,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学校愁苦。
课堂教学的样态和品质如钟摆在守旧派和维新派之间摇摆,但都难以找到一个科学准确的坐标和点位。
对守旧派而言,其陈旧的教学观、原有的经验模式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
1.教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兴趣、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教学活动过程乏味。
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而维新派,喜新、迎新、创新,这是好事,但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尚不到位,存有误解和偏差。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
一些教师认为: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
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
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
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吗?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这些问题成为当下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效课堂”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无效性而言的。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
高效课堂是指优化教学过程,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学业和素养的提高。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其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
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
高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是全面走向纵深的今天,在规范办学、减负增效的教育诉求下,讨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研究的意义
我们提出并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研究本课题,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于: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组织、实施高效课堂合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构建初中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模式,为这一学段提供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范式。
(4)通过实践研究,促进全体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2)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组织实施有效备课方式的建立、有效作业设计方式的建立和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提炼总结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以探究“高效的教学策略”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
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
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前期工作(2011年3月——2011年5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
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
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
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1年8月——2014年12月)
第一阶段:
(2011年8月——2012年2月)
召开全组成员,召开了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
第二阶段:
(2012年3月——2014年8月)
1.课题的每月例会制度。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建立了课题研究的每月例会制度,通过课题教学的观摩研讨、理论学习、外出参观、专家讲学等形式,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
2.开展课题专题研讨活动。
(1)组织“生态高效,让课堂更精彩”系列活动。
活动由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长引领课、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形式组成,迄今为止已经开设各类研究课50多节。
(2)组织高效课堂校际研讨活动。
通过张家港市一中、常熟一中、太仓一中的“三市一中联盟”、与张家港市南丰中学、常阴沙学校的结对帮扶组织等平台,组织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同题异构”活动。
(3)组织“立足生态·探索全息·走向高效”主题赛课。
自2013年9月迄今,组织了两届“生态·全息·高效”主题赛课,共计40节研讨课,涉及了初中7门学科。
(4)组织了诸如学科和年级分类的主题研讨,诸如“作业高效与分层”“高效复习”等研讨,出台了有关规范性文件。
(5)组织实施数字化教学专项研究。
自2013年9月,建立了两个数字化教学实验班,先后使用了“优课”“教学邦”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高校课堂的教学实验。
目前,由10名教师组成的项目小组,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教学邦”使用进入了正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应和影响。
(6)启动了“一中好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库。
自2014年2月起,学校充分利用新建的微格教室,教师所有公开课均进微格教室上课,意在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数量可观的课堂视频资源,丰富高效课堂研究的研究样本,达成教师关于高效课堂的共识。
三年来,我们共录制了211节课。
其中祝荣泉老师执教的《故事的妙笔生花》,在江苏省教育厅教育新时空“名师课堂”网上直播,获高度赞誉。
晒课上传“一师一课”57节,其中33节获评优课,2节确认省优。
举办江苏省、苏州市数字化现场会,开设录制数字化专题研讨课12节,录制市级公开课、校本教研121节。
挂在学校FTP与360云盘上的“一中好课堂”资源库,积累了丰厚的课例案例,教师可以随时反复观摩自己的课堂实录,审视研究自身的课堂表现,反思发掘自己驾驭课堂的优势与不足,借鉴嫁接其他教师的个性特长,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扬与改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在品质。
3.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4.召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
(2014年9月——2015年8月)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总结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2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
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激趣入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数字化平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2)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合作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中,由于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分组合作、组织各种比赛,让学生“大显身手”。
3.标新立异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有新意。
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
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教师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
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来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
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
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
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
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
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
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畏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1.探索了“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
课堂,需要“整体思维”。
在课堂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堂“生态·全息·高效·数字化”的课堂主张,其中以“全息”作为深化课改、实现“以学定教”的核心价值追求。
2.探索了“高效课堂”的一些实现途径
(1)勇于开发数字化学习的新天地。
我校“数字化学习”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成为江苏省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苏州市高水平现代化学习。
2013年12月,我校申报的《数字化背景下高效课堂的路径研究》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批准为立项课题,现正处于研究和实施阶段。
学校于2013年11月承办了江苏省数学学科数字化教学研究现场活动,“教学邦”平台的教学带来高效便捷的效应,在总结提炼并辐射推广之中。
数字化的教学追求已经初现雏形定位为“四个实现”:
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实现高效化的教与学,实现针对性的教与学,实现多样性的教与学。
个性化的教与学。
个性化教学在学制式学校里由于教学时间成本的问题,始终存在于理想状态,更多的是落实课程计划里赋予学生的整体性和共同性目标,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目中无人”,而只有教材内容。
数字化教学的好处就是反馈的便利,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成本,让学生的学情处于教师随时随地的掌控之中,从而尽可能的“以学定教”,实现教学效益按照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发展。
高效化的教与学。
知识爆炸的时代,必然需要人们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堂必然需要走向高效化路径。
高效,并不是急功近利的立竿见影,而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最优化”(巴班斯基的“课堂教学最优化”)。
传统课堂限于技术的有限,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交互是有限的。
数字化课堂,带来信息交互的便捷、集中和大容量,并利于保持。
这给课堂带来高效的可能。
在信息大容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师生无效劳动的时间,有双向实现高效的通道,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针对性的教与学。
传统的课堂,限于效益的最求,只能面对学生的大多数,处于学习水平两极的优秀生和后进生,往往难以顾及。
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提优辅差”的开展,教学目标即使在课堂并未落实,却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课外的“自适应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多样性的教与学。
数字化平台能满足多样的教学情境的需要。
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全息性”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数字化教学平台集多样形态的教学资源于一体,教学功能可讲、可听、可写、可视、可练、可交流互动,为开展课堂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
在这么长时间以来学校数字化教学的案例中,不少教师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瓶颈,让学生学习的情绪始终处在高度参与、高度注意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2)丰富了“目标导航—小组合作—探究生成”模型的实现形式。
在多门学科,教师围绕各自学科特征,实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组织模式,且注意到了模式的变化和灵活运用。
相关模式模型的提炼,在总结之中。
(3)掌握了“学习者中心”为原则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在课前导学、课堂导入、课堂环节、课堂氛围、课堂作业、课堂小结等环节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3.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
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目前我校有江苏省特级教师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8名。
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课堂研究物化为师生学习成果和行为成果显著。
由市教研室提供的教学质量评估数据显示,我校教学质量逐渐全面攀升,领跑全市初中。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
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
同时,教师的业务素养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自2012年至2015年9月,我校课题组成员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发表或获奖的区级以上文章达16篇。
教师教研成果有多项省级展示课、论文有多项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其中徐浩明校长、邹丽琴副校长、祝荣泉主任围绕本课题所撰写的六篇论文两次分别在《江苏教育》2014年第2期(中学教学管理)、2015年第10期(中学教学)上专题发表。
朱伟峰、周颖等老师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达30篇。
另外一些老师高效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在江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课例、案例评比中荣获大奖。
再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聂颖副校长,可以说每堂研讨课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
督导组的有关专家听了她执教的八年级物理课,赞不绝口。
祝荣泉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人情味”,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精巧而富有美感。
他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且每次都有创新的设计。
王晓风老师的数学课简约而丰实,学习氛围热烈。
他执教的数学课在江苏省数字化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受到省专家及参会者一致好评。
周颖、俞健、贡青等教师,均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
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需要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
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4.“数字化学习”是教育未来的大势所趋,是实现“高效低负”“以学定教”的革命性成果,务必提高重视程度,在学科教学中开发数字化资源、总结学科教学数字化实现策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而不懈努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效 课堂教学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