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docx
- 文档编号:4750221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16KB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docx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含《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2.教材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
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
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
第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利用,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解故事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
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悟自得,初步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成诵、悟理明志。
)
情感态度渗透点:
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并能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
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因此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明确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因此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重视“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较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那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四读”。
一读,读通。
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
能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
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
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
其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因此全过程以讲故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不错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那,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
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
升华情感。
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
并且能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1)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
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
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
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读四声。
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
《两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
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再如“探汤”是什么意思?
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
老师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吾”是“我”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
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2)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
要让学生解文章的大意。
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身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
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
《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但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例如,老师可以明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
”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
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
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
再如《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
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4)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
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了解,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
《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身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
《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专心致志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
不错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2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32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常常以强欺弱,欲灭六国,统一中原。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写出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小故事即互相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又是前两个小故事的结果。
全文层次分明,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我想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机会。
激发,推动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将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平时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想,不会或者说不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决定的。
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开思维的空间,扩展思维的广角和深度,因此我觉得必须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观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不错习惯,让生自读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思路,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1.从课题入手,请学生思考:
“将”“相”各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说出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我借此引导:
既然是和好,就有不和之时。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将相之间的故事。
3.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呢?
为此我将把自身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具体是:
知识目标:
能理解文中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即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文中的小故事。
情感目标: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蔺相如、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重点:
学习用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点:
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
确定了目标,这样,教师的教什么与学生的学什么都十分清楚,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思路,达成目标呢?
1.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生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身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互读自身标划的句子,(即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学生很快就能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小故事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然后让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既理解的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3.共同探讨,加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请生探讨:
渑池会上的`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
估计生会持有两种观点:
赵国胜和秦赵打平。
此时将生分成两部分,请他们从文中找理由。
我从秦赵两国的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琴与缶两种乐器演奏的技巧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赵国胜利的结论。
4.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学生充分懂得了蔺相如与廉颇,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有爱国精神后,我再利用文中略去不写的部分让生思考:
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们见了面会说什么呢?
请生自由结合成组,扮演其中一个人物,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底。
5.回顾全文,巧设结尾。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就不难答出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小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
一堂好课,在结束时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让生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结课时,我利用课文最后一句话: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我对学生说:
“此后赵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吗?
历史是怎样的呢?
请课下查找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
《将相和》一课板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每个故事都作标题形式的概括,对“将相和”这一课题也作了具体分析,即明确课题中人物的特点及“和”的内涵,学生根据板书不但能发现自身的学习过程,明确自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板书所列出的这一提纲对这篇课文作简要的复述。
相:
顾全大局机智勇敢
将:
知错就改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册四单元中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课文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促解,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观察大自然,善于动脑筋、想问题。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调控,采取一定激励措施。
三.说教法、学法
1.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不错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2.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讲述,我把教学流程分成五个环节:
1.检查复习;2.整体感知;3.难点突破;4.指导朗读;5.认真写字。
1.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教读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复习检查,既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轻松、平等。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课文动画片,能激发学生兴趣,渲染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
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自然段提到了它们。
在图文结合中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书面语言,提升读图能力,感受形象魅力。
3.由扶到放,难点突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要求学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和蚂蚁搬家这些现象。
弄清这三种自然现象,根据本课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
首先抓住“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抓住燕子说的话,边读边想,燕子说的话中,哪一句是与燕子低飞关于系,引导学生知道:
空气潮湿,翅膀沾上小水珠,虫子飞不高,小燕子正忙着捉虫呢。
再让学生用“因为……因此”的句式连起来回答,进行思维训练。
学完这部分,师生共同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后就用这一方法自读课文,自身去理解“小鱼为什么游出水面”和“蚂蚁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
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
本课可以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也可以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
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和“小鱼为什么今天有空出来呀?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这是小白兔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在读“要下雨了吗?
”却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从中体会小白兔对燕子说的话表示怀疑。
“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家呢。
”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蚂蚁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诉的,而是蚂蚁事先就知道了。
“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要加强语气来读,证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说的话没有错。
朗读之后学生从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怀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
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
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对话读,还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等等。
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但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5.观察比较,认真写字。
《新课标》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书写“得”“很”二字,并让同桌互送五星,给学生及时进行写字评价。
指导过程中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五.说板书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了叙述智力和形成不错的思维品质的桥梁。
我的板书图文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16要下雨了
小燕子低飞
小鱼游出水面要下雨了
蚂蚁搬东西
六.本课设计的特色
(一)做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求解,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不错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4
[说教材]
《我叫“神舟号”》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嫦娥姐姐与“神州号”飞船的对话,说明这艘飞船是中国制造的,正在进行飞行试验。
第三自然段讲嫦娥姐姐要“神州号”带她回家。
课文插图描绘了嫦娥姐姐与“神州号”飞船对话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飞船的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轻声音节的朗读和长句子的朗读。
2、识字和写字。
3、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课,教师通过语言
渲染,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二.自主合作式学习
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培养想象能力
通过课文的延伸教育,创设“我是家乡小主人”这一情境,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举两得。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主?
太空中有些什么呢?
2.在嫦娥姐姐身边有一颗人造卫星,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叫什么名字呢?
3.你怎么知道这颗人造卫星是从中国来的呢?
二.揭题,学题
板书:
4.我叫“神舟号”
学生读题,正音〖感谢您浏览!
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本站网址是】
三.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
(听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照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4.检查提问:
“我叫神舟号”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
飞船弟弟有什么本领呢?
四.认读生字词
天飞在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找朋友
3.在书上描红
4.练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指名读
2)分句理解,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齐读第一句。
学习第二句。
指名朗读嫦娥姐姐的话。
“你”指的是谁?
嫦娥喜欢飞船弟弟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嫦娥姐姐问了飞船弟弟哪两个问题?
(引读两个疑问句)再指名读第二句。
(揭示:
嫦娥姐姐问话时的语气十分亲切)
过渡:
飞船弟弟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师生回答。
师:
小弟弟,你从哪里来?
生:
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
出示:
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
这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说课稿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