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docx
- 文档编号:4744619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9.02KB
学案.docx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
作文审题——莫畏浮云遮望眼
年年谈审题,年年有离题,这说明我们许多学生的审题能力并没有真正形成。
道理我们都懂,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不正确,整个作文就失败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作文考试中,第一关就是作文的审题。
审题不准或不全以至完全失误,势必悖旨走笔,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
应刻意在此重要环节上下功夫。
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的深入理解,对具体要求细心推敲。
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体现主旨的关键事件、对象、语句。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顾此失彼。
作文审题类型
1、命题作文[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
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
命题作文审题
关于“命题作文”审题的原则
命题作文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辨识标志法。
题目中有“记”、“忆”、“传”、“录”、“故事”等字眼,一般要求写记叙文。
题目中有“谈”、“说”、“评”、“议”、“感”、“驳”、“我见”等字眼,一般要求写议论文。
题目中有“说明”、“介绍”、“提要”、“构造”、“形成”等字眼,则一般要求写说明文。
还有一些记叙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题目,往往使用比喻(如“我心中的太阳”)、象征(如“路”)、拟人(如“青春的脚步”)等修辞方法就不要把它们写成了说明文或议论文。
②分析结构法。
一般来说,题目的内容和它的结构形式是有对应关系的,通常是题目越短,限制性越少,自由度越大,写作范围越广。
而题目越长,限制性就越大,它的写作范围就越窄,需要兼顾的问题也越多,写作的难度相对就大一些。
如“选择”和“心灵的选择”比较起来,后者除了要写出“选择”外,还要注意写出这种选择是“发自心灵深处”的。
题目并列几个概念,如“‘刺’与‘花’”,“树木•森林•气候”,就要写出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③紧扣题眼法。
题目中最能体题旨的词语就是“题眼”。
题目若是一个词,如“尝试”,这个词本身当然就是题眼。
题目若是一个短语,它的题眼往往就是在限制、修饰语上,如“心灵的选择”中的“心灵的”就是题眼。
题目若是一句话,句中的谓语部分即是文眼,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的“是丰富多彩的”即是题眼。
一、议论文审题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
2005年(山东卷)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
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
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
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
2006年湖南:
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
2005年(全国卷2)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2006年江苏《人与路》。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
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2006年浙江:
《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
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
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
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2006年北京:
《北京的符号》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
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2005年(北京卷)以“说‘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
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
不少于800。
2006年辽宁:
《肩膀》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
如《"一言堂"小考》、《赌博的由来》。
《"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
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
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
》、《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二、记叙文审题
A、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原则
(一)、符合题意
1、命题记叙文
以词、短语、句子直接命题的记叙类文题,往往具有寓意性,开放性,容量极为丰富,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极为广阔。
审题重在"咬文嚼字",要咬准字眼想开去,通过具体的事件、生活表象的概括,使得主题渐趋明朗,最终再把一度放开的思路收回来。
词句不完全型记叙类文题对所要写的内容带有定向的性质,只允许在某一方面进行选择。
选择时要斟酌酝酿,反复筛选,权衡而定,选择既定之后就要搜罗素材,设计内容,展开结构。
2、材料记叙文
材料记叙文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
尽管如此,“镣铐”要戴,“舞”也要跳好。
考生主要掌握想象描述类、续写类记叙文。
想象描述类文题的写作要注意:
一、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诸如行动、心理、对话描写等;二、要精心揣摩要求,依照要求应节而舞,舞出水平,舞出风格。
续写类文题的写作关键在于揣摩透彻文题所提供的情境,然后展开想象创造与文题情境协调一致的情境,通过情境表现主题。
3、话题记叙文
近三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避重就轻”的明智选择。
因为文章的主题业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的思索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二)、符合文体要求
1、写景记叙文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突出景物的个性。
写景要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出发,同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还要选好写景角度,最好能够由所见之景引发开去去描绘出更广阔的图景。
2、叙事记叙文
应选择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事件,以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为贯穿全文的要素;要把文中的人物置于从属地位,要巧妙安排线索,合理安排结构。
3、写人的记叙文
写人一要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二要让你的理性的认识涂抹上至情至性的情感色彩,三要找到表现这种神采与色彩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情绪化了的种种载体。
B、审题具体方法
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构思方法。
一、大中取小法:
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
二、揭示本体法:
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
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
《红叶》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
。
三、添加因素法:
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
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 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
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
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 瞬间升华法:
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七、变明关系法
三、命题作文审题单项训练:
题目:
破例。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不少于700字。
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决定着立意,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一、材料作文
(一)、审题时要注意点。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
“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
”雕塑家回答说:
“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
有的同学更是出新:
“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
”这样行不行呢?
不行!
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
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
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
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
“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
“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
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③明限制原则。
材料作文的限制性非常强,要明确写作要求。
有时提供的是进行再创造的材料,如缩写和改写;有时提供的是写读后感的材料;有时提供的是可作比较或类比的材料等等。
一定要按要求作文不能南辕北辙。
此外,拟题与否,字数多少,写何种体裁等限制条件,都要一一看清。
又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
“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
“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
(二)、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
1、一种是文字材料。
(事实性材料、理论性材料、比喻性材料)
A、对于事实性材料,则要事实性材料的主旨;
B、对于理论性材料,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
C、对于比喻性材料,就要深入领会其寓意。
2.漫画作文。
提供漫画的作文,一般按以下四步审题:
①先看清画面内容;②再看画中语言,包括画面语言和画题;③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④看与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有联系,找准写作角度。
P246〈核按钮〉P127〈黄冈资料〉
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例谈
如何快速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下面就具体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快速审题的。
1.抓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材料一:
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
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
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
”,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
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
“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材料二:
洛伦兹的悲哀
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
然而,当发现这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不容置疑。
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2、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三: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井
里
捞
鱼
原
因
结
果
鲤鱼
↓
鲫鱼
↓
米虾
↓
空白
追溯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
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材料四:
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地神盖姬是他的母亲,安泰和敌人格斗时,只有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从大地汲取力量,因而能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不幸的是,安泰的奥秘被一个名叫赤赤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
弄到空中
失去了大地安泰被扼死
母亲的力量源泉
---------------------------------------------------------
(原因)(结果)
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很快明白了材料的主旨:
英雄离不开祖国,儿女离不开母亲。
3、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
材料五: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
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
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材料六:
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分析:
4、领会寓意。
材料七:
题目: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材料八:
仔细审察、分析、研究材料,选择角度,确定你的观点。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
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
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
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
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A.独立思考类:
1.正面概括:
2.反面概括:
B.亲自实践类:
C.小马的妈妈类:
5、多则材料的审题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
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必须顾及各则材料中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
“共性”如何找?
可先分析各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如下面三则材料:
1.夜莺正唱得欢的时候,一只鹫猛扑下来,说道:
“鸣叫得这样悦耳动听的鸟儿,吃起来味道一定好极了。
”
2.听说某地有一个大和尚,曾同友人一起登楼观江景。
友人问:
“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
”和尚闭目答道:
“只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
”
3.有些青年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就心灰意冷,消极埋怨;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动辄说道:
“我算看透了。
”
初看三个材料各自独立,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难以用一个中心统摄三个材料;但细细想来,异中也有相同的地方:
鹫的猜想凭主观臆断,和尚为名利障目、武断下结论,有些青年更是思想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三个材料的“共性”是思想方法片面。
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往往容易找到“共性”,因为哲学是最概括的。
三、训练题
题目1:
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
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700字。
题目2: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
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
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
(1)注意景、情、理的结合;
(2)700字左右;(3)不要用诗歌形式。
题目3:
清末封疆大使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怕工匠偷工减料,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
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
大人,放心吧。
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在长沙城造了不知多少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
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一样讲究“题意”,“题意”是隐含在话题与话题材料中的一种“限”制,旨在求得应试的公正、公平,所以审请话题作文“题意”尤为重要。
话题作文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完善,试题结构己逐步定型为四大板块――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语以及要求语。
审准题意就是对以上四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全面准确地理解文题所蕴含的含义。
这是理解话题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指导和写作话题作文的关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般来说,“材料语”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现象,或虚拟一个情景,或进述一个故事,或描绘一幅画面等。
意在吸引考生注意,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境界。
“提示语”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补充介绍,帮助考生理解材料,扩充思维,引发联想想像。
“话题语”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写作范围”。
因此对话题对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一环。
“要求语”基本是关于“三自”的说明,以及作文字数等的要求。
怎样才能正确、准确地分析题意呢?
首先我们应弄清话题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审题对策。
〈一〉、单一话题与多头话题(关系型)。
A、单一话题所谓单一话题就是话题语中只有一个概念。
审题对策:
<判明范围>
话题作文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条件、意义、有明确的,也有暗含的,弄清它所给的论题及限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2001年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范围内,但不少考生将上述要求抛置脑后。
B、多头话题。
所谓多头话题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话题,它包括相对、相容、相加、相并等几种关系的话题。
1、相对话题: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
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2、相加话题: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
“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
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正在伐树。
弟子问为什么那颗长得很歪的树不伐?
答;伐了无用。
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树有用而被伐,无用而被保全性命,鹅因不成器而被杀之,成器而得以延留。
倘若伐木工要专寻特型树呢?
那么直树反而不中意。
鹅主人若是喜静而怕噪呢?
当下砧板伺候的,只怕是会报警的鹅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总之,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请以“环境、条件与结局”为话题,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相容话题: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就可以这样立意:
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又如:
梵文《百喻经》里有个故事,说一个愚人要住三层楼,又不让匠人造底下两层。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这个故事,说明学术研究不能一味追求那种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但在文学世界里,空中楼阁又确乎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高一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就叫做《我的空中楼阁》。
请以上面的话题为范围,自所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不要写剧本和诗歌。
4、相并话题是话题有许多个,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只须就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话题即可
福建200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
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不得抄袭。
审题对策<辨明关系>
例1、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
“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