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偶像的颠覆.docx
- 文档编号:4737296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13KB
口语交际偶像的颠覆.docx
《口语交际偶像的颠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交际偶像的颠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语交际偶像的颠覆
偶像的颠覆
[教材说明]
《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视记者方宏进于2004年1月9日采访航天员杨利伟的实录。
这个实录,被安放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四主题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的“问答之间”教学模块。
该访谈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量的“主题先行”与“情感强加”,在人的价值取向上有着比较严重的“先天不足”,因此,本课时活动的焦点,将一方面围绕着访谈这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展开,通过文本学习,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访谈知识;另一方面,将重点围绕着“偶像”的真实意义与价值来展开课堂对话活动,将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形式,在实际对话活动中明了“成为偶像”的真实要素,并借以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的不良风尚。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能够在事不关己时比较清晰地明了一些事件中蕴含的价值情感因素,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对这些现象进行适当的评说。
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仅仅凭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评判事物。
对于自己喜欢的,容易形成偶像崇拜心理。
但这种崇拜又带有极大的盲目性,相当多的时候,学生们却并不真正清楚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到底具有哪样值得崇拜的人格要素。
这种盲目崇拜所带来的,常常是一种学生个体精神的迷失。
[教学目标]
针对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展开活动,引领学生分析理解“杨利伟现象”背后的民族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偶像观和人生观。
学习方法上,将进一步落实正在实践中的主体实践性阅读,通过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实践和文本细读,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对话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
调动已知经验,感知文体特征
师:
我们今天将共同研究“走进语言现场”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模块“问答之间”,大家预习了本模块中的两个活动体验方案了吗?
生杂说:
预习了。
师:
预习了就好。
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看看大家的预习是否有效果。
谁来说说,“访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
访谈就是由一个人负责发问,另外的人回答问题。
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个对几个、甚至很多个。
师:
哦,还可以一个对很多个人?
你怎么知道?
生1:
中央台不是有个“对话”节目吗,还有像“艺术人生”等很多电视栏目,都是访谈类的。
师:
聪明!
从电视上了解了“访谈”的特点。
央视有个王牌节目,新闻联播后面的,名字就是——
生齐说:
焦点访谈!
师:
那访谈是不是和聊天一样啊,就好象俩老太太没事闲聊一样?
我觉得焦点访谈,有时候就跟聊天似的。
生2:
访谈虽然也是聊天,但还是有区别的。
聊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访谈吗,还是需要一个主题的。
师:
很有道理。
访谈需要一个鲜明的主题。
每个访谈节目确实是每期都有一个主题的。
还有什么特点?
生3:
我觉得访谈的双方其实并不是平等的。
访谈和讨论不一样,提问的一方是次要的,被访问方,才是主角。
师:
对,你这个问题发现得很有价值。
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访问者的某些情况。
访问者一定不能喧宾夺主。
还能找到点什么吗,你说?
生4:
……
师:
归纳不出来了?
请坐。
你呢?
生5:
我觉得访谈谈的问题,还应该是有价值的,是观众想知道的。
要是说的东西,别人都没有兴趣,那么,访谈也就没有意义了。
师:
太好了!
你想问题很深刻啊。
问题要有价值,确实如此。
生6:
我觉得如果访谈的目的,是为了做电视节目,给很多人看,那么,访谈的内容,不但要有价值,而且不能出现错误。
师:
出现错误?
生6:
对啊。
比如记者的问题有错误,或者被访谈人的回答有错误。
师:
知识性错误?
生6:
也不一定。
除了知识性错误,可能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前些天看网上新闻,就看见不少人反对一个经济学家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的观点,很多人都说那个经济学家是胡说八道。
师:
哦,明白了。
就是说无论是提问方,还是被访问方,所说出来的东西,要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是吧。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观点?
你说?
生7:
我觉得提问这一方也很重要。
你提的问题,人家要能回答。
我经常看焦点访谈,很多记者提问了,人家根本就拒绝回答。
无法形成访谈。
师: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是这么回事啊。
记者吃闭门羹的时候很多的。
不过,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坏事,是不是啊?
什么生产伪劣产品的,造假药的等等。
师:
通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对“访谈”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访谈的要点。
先看提问方,应该如何——
生杂言:
明确主题,问题要能让人回答,不要喧宾夺主,不能出现错误……
师板书:
目的明确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尊重对方
师:
被采访方需要注意点什么呢?
生8:
不能答非所问。
师:
就这一点?
还有没有?
生8:
恩——还有就是也应该目的明确、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
师:
对啊,提问方需要注意的,回答方同样需要注意。
说得有道理。
还有吗?
生:
……
师:
访谈中还有个问题很重要,大家可能心里都明白,但没有说出来。
这个问题,就是——倾听。
访谈时,双方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倾听状态,这样,才有利于访谈的顺利进行。
关于倾听,我们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再进一步研究。
教学过程二:
走进访谈现场,强化相关知识的积累
师:
了解了访谈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开始进入课文学习。
请大家把书打开,共同看一看这个访谈实录是如何提问、如何回答的。
先请大家数一数,课文中共进行了多少回合的对话?
你来告诉大家。
生9:
共有13个回合的问答。
师:
那么,这13个回合,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访谈的呢?
生9:
三个方面。
师:
哪三个方面?
生9翻书,边翻书边概括:
第一块主要是从航天飞行的影响性上来对话的,第二块从心理素质方面进行问答,第三块是从意志信念的角度进行问答。
师:
哦,从影响、心理素质、意志信念三个角度展开问答的。
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沉默。
师:
看来大家对问答中的关键词把握得很准确。
听话听音,看访谈,自然需要把握住关键词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们把13处问答中,属于记者提问的问题先提取出来,同学们研究研究,看看记者的发问,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挑挑毛病,看记者的提问中,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学生阅读,同座位相互讨论。
此处用时约4分钟。
师:
哪位同学说一说,记者的提问,是否符合我们在黑板上归纳的“目的明确、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尊重对方”这几条?
没人愿意说吗,那就你来说说,如何?
生10:
我觉得记者的提问还是很好的。
先从关心身体入手,这样比较亲切。
然后问一问是不是特别忙、有没有想到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忠告等问题。
师:
哦,你从这些提问中,感受到了一种亲切,也感受到了“目的明确、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尊重对方”这几点了,是吗?
生10:
是。
我觉得问题都比较具体,目的也很明确,对对方也很尊重的。
师:
很好,看来,方宏进要是用这几个问题采访你,你应该不会拒绝吧。
(笑)
生10:
……
师:
再请一位同学发表高见。
你怎么看?
生11:
我觉得大多数问题都很好,就是第二块的一个问题,似乎有点毛病。
师:
哦,第二块的哪个问句?
生11:
第二块的第一个句子。
我觉得这个句子不好回答。
如果是问我,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
师:
哦,我们看看这个句子——“你觉得这么多预备航天员,最后选到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这样吧,现在大家都是杨利伟了,同时大家又都是预备航天员,我们就现场采访一下,看看“杨利伟们”如何回答的。
生12:
这个问题,属于国家机密,无可奉告。
生13:
我觉得,我们全体预备航天员都是一样的优秀。
至于为什么选到我,我想,可能是我更适合此次飞行任务吧。
生14:
应该是按照成绩来排的吧,具体我不清楚,不过我想,一定是综合了多次训练成绩来选择的。
生15:
因为我就是最优秀的!
学生鼓掌。
师:
好个“我就是最优秀的”,充满了自信!
转问生11:
这几种回答,你觉得满意不满意?
生11:
不满意。
我觉得还是没有把问题回答清楚。
而且,像最后A同学的回答,让其他预备航天员听了,心中也不高兴的。
师:
恩,说得有道理。
我要是预备航天员,也不高兴听这样的话。
对记者的提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请继续说。
生16:
我觉得,除了刚才B同学提出的这一处外,另外12个问题都很好,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可以借杨利伟的口,把其他没能上天飞行的预备航天员的心声表达了出来。
师:
哦,你觉得这个问题,能反映出一种共同的心声。
有不同意见吗?
生17: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毫无价值。
因为他毕竟已经成功飞上太空了,事后的漂亮话,谁都会说的。
这个问题,要想获得真正的答案,只能去访问那些没有被选入的预备航天员们。
只有他们才有真实的心理感受。
师:
好,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咱们这也是进行一场对话活动了。
这个问题暂时告一段落。
下面,再一起分析分析杨利伟的回答,品味品味航天英雄的回答,是否符合访谈的规范要求。
生阅读并讨论,用时5分钟左右。
师:
谁先说?
先说有话说,后说话就被别人说完了。
你说吧。
生18:
我觉得杨利伟说话很有水平,谦虚含蓄,一点也不张扬。
而且,他很喜欢用“我们”这个词汇来说话。
师:
用“我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生18:
“我们”就表明他不抢功,始终把功劳看成是所有航天人的。
这很符合中国人的美德。
师:
对,你一说,我也注意到了这点。
生19:
我也觉得杨利伟非常会说话。
第2、第5、第9、第13处的回答,都很巧妙。
师:
哦,很巧妙是指什么?
生19:
就是说他回答问题,能正面回答就正面说,不好正面回答,就很得体地绕过去,也不让记者难看。
师:
你说的这点确实很重要,不但提问方的问题要注意不能为难说话者,回答方在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不让提问者难看。
你分析的很好。
教学过程三:
走进文本内核,寻找文字背后的价值
师:
通过研究提问方与回答方的具体话语,我们对访谈这种形式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下面,我们跳出具体的问答,再来研究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阅读这个访谈后,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先讨论小组内自由交流,一会我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交流。
生20:
从这个访谈中,我们小组了解到了杨利伟的成为偶像的原因。
因为他确实做到了许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而且,他还很高尚,对名利看得很轻。
师:
从访谈中学习了精神,这是一种收获。
很好!
生21:
这个访谈,让我们了解了航天员的一些情况,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知道了。
所以,我们觉得访谈这种形式,还是很好的,可以让我们在问答之间,了解不少知识。
师:
从访谈这种形式的功用角度来思考,这也很好,把握了文体特点。
生22:
我们觉得课文前面的一大段“记者感言”不是很好,访谈还没有开始,先说这么一大串话,有点过分了。
师:
有点过分?
怎么过分啊?
生23:
感觉还是让当事人自己说比较好。
记者的这么一大段,有点过于“点题”了。
师:
哦,你是不是说,记者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
访谈不是真正随意地对话,而是写主题作文?
生23:
是这么个意思。
感觉这样不好。
师:
很有主见,不迷信课文,这样的精神,是研究学问所必须的,很好!
再思考第二个问题——没有预习本文之前,大家听说过杨利伟这个人吗?
生杂言:
听过,航天英雄谁不知道啊。
师:
哦,看来我问了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傻问题。
生笑。
师:
那就第三个问题,没预习本文前,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人将杨利伟作为自己的偶像?
请举手。
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
师:
没有吗?
一个也没有?
(稍等)那第四个问题:
没有学习这个对话之前,有没有谁因为杨利伟的原因,而激发出成为一名航天科学家或其他科学家的理想?
或者说,大家有没有人因为受到杨利伟的影响,而确立起自己未来从事航天科学研究的人生目标,比如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春飞行学院?
请举手。
生哄笑,依旧没有人举手。
师:
(故做惊讶)大家的精神境界都没有那么高?
感动中国的航天英雄,难道就没有感动大家?
第五个问题来了:
学习了这篇访谈后,大家是否开始把杨利伟确立成自己的偶像,或者由此而决定献身航天事业?
请举手。
生依旧哄笑,依旧没有人举手。
师:
完了,完了。
看来我们这篇访谈白学了。
方宏进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我们这没有能实现。
那就再提第六个问题吧:
你对本文的题目和开篇部分的记者感言怎么看?
请大家把这块内容再读读评评。
学生阅读,讨论。
随后教师提问。
生24:
我想起老师刚才的几个问题了。
我觉得你刚才的提问,有点别有用心的感觉。
结合课文,我发现记者在感言部分犯了个错误,他第一句就是“杨利伟成为一个偶像”,而你刚才问全班同学有没有把杨利伟作为偶像,大家都说没有。
同学们的回答,跟记者的开篇观点就矛盾了。
师:
了不得啊,同志,你竟然一下就读懂了我的“别有用心”了啊,知己知己,握个手!
学生哄笑起来。
生25:
我觉得这段感言,还是突显了“偶像”的意义的。
师:
哦,那你接受不接受方记者的观点?
生25:
能接受。
师:
那你现在是不是开始把杨利伟当成偶像了?
你刚才怎么不举手啊?
生25:
我是觉得记者这样说话没什么问题,但还是没有把谁当成自己的偶像。
师:
哦,我误解你的意思了。
现在,我重复问一下前面的问题——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把杨利伟当成自己的偶像?
请示意一下,别不好意思。
学生们互相观望,还是没有人举手。
师:
看来,还是没有人把航天英雄当成自己的偶像啊。
看来,方记者的感言部分,需要改动一些话语了。
下面请大家商量商量,看看感言里有些什么样的话需要改动的。
要能说出理由来。
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还要继续研究。
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四:
走进实际生活,挖掘文本的隐喻意义
师:
哪位同学说说,感言部分有什么内容是可以或需要改动的?
生26:
我觉得第一句有点武断了。
杨利伟是个值得尊敬的英雄,但不一定就是全国人民的偶像。
所以,可以把“偶像”改为“英雄”。
师:
这一改动,整个访谈的大前提就被改变了啊。
生26:
这个前提应该是不准确的。
师:
还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吗?
生26:
两方面的效应,以及“我相信”的内容,也存在着想当然观点。
师:
我也觉得有这么点问题存在着。
还有吗?
生摇头。
师:
谁再谈谈?
你说吧。
生27:
我觉得这个感言,是把记者想达到的目的,说成了已经达到的目标了。
师:
此话怎说?
生27:
记者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个访谈节目,让杨利伟的精神激励更多人。
让杨利伟成为更多人的偶像。
但他把这些说成了客观实际了。
师:
你这观点很有深度啊,很好!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改动的地方吗?
很多学生摇头。
师:
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中,给了我不少启发。
看来,这个记者感言里,确实存在了不少主观武断与想当然的东西。
顺着刚才的问题,请大家继续思考:
其他航天员,没有上天的是不是“航天英雄”?
生齐答:
是。
师:
他们也没有上天啊,怎么也能算英雄呢?
生28:
他们和杨利伟一样,都经过长期的训练,都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师:
但杨利伟上天了啊?
生28:
只能有一个人上天。
我觉得,无论谁上,都应该代表整个集体。
不能说飞行的就是英雄,是偶像,而没有选上的就什么都不是。
师:
很好,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一种有价值的英雄观。
大家再思考:
航天飞机是谁设计的?
生齐答:
科学家
师:
他们是不是英雄?
生齐答:
当然!
师: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一段文字。
这是香港《大公报》对航天飞行成功及杨利伟的相关评论,请同学们鉴赏一下,看看这个评价,和方宏进的感言有什么样的差别。
(多媒体展示以下文字)
杨利伟是这次“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
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素质、智慧和表现。
生29:
我感觉这段文字客观与公平了许多。
在这段文字中,杨利伟只被作为标志和代表,而不是作为全国人民的偶像形象出现的。
生30:
这段文字的价值,在于把“神舟”五号飞行成功的功劳,归还给了航天群体。
而方宏进的感言,把所有的功劳,都给了杨利伟一个人。
生31:
我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观点。
航天事业,是一个集体行为。
现在,我觉得我们这篇课文,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把所有的功劳和所有的荣誉都给了一个人,这是极不公平的做法。
师:
好!
通过比较,三位同学发现了我们这个访谈中存在的硬伤了。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中,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杨利伟当成偶像呢?
谁来说说原因。
生32:
刚才的几个发言启发了我。
我想,杨利伟所以没有成为我的偶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仅仅是获得了走到前台的机会,更值得尊敬的,是他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
如果没有他们多少年的研究,就不会有航天飞机的诞生,杨利伟也就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了。
生33:
我感觉杨利伟是个幸运儿。
没有那么多科学家的研究,就没有航天飞机,没有航天飞机,就没有杨利伟现在的荣誉。
跟杨利伟一起训练的那些人,我想,他们其实和杨利伟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杨利伟是偶像,那么,他们也应该是偶像,那些科学家更应该是偶像。
师:
精彩。
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一种评价体制上的错误,我想,当国家把太多的光环送给杨利伟时,确实是对背后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的一种不尊重。
从这点看,这就是这个访谈中最大的不足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轻视了杨利伟的功劳,一个人,敢于冒了生命危险而从事没有先例的工作,单是这种牺牲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过,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我也仅仅是敬佩杨利伟的牺牲精神,其余方面,我只把他看成普通飞行员。
教学过程五:
走进现实文化,探求真正的偶像意义
师:
现在,我们假设一种场景,当方宏进采访杨利伟时,那些航天飞机的设计师们、和杨利伟一起参加训练的其他航天员们都坐在观众席上做听众,你觉得记者的提问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会伤害到这些无名英雄?
生34:
我想,我心中多少有点不平衡的。
师:
为什么?
生34:
我如果是主设计师,就会想,我如果不设计航天飞机,杨利伟能有资格坐在闪光灯下接受采访吗?
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才对。
师:
恩,有道理的,你不造飞机,他飞什么呢?
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神舟6号的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会不会就是当初和杨利伟一起训练的那十几位宇航员中的两位?
生34:
可能是吧。
从文章看,一个飞行员要想上太空,需要很多年的训练的。
师:
那我们就假定他们俩是和杨利伟一起训练的。
大家想想看,神五飞天时,杨利伟成了偶像;神六飞天时,费俊龙、聂海胜又成了偶像。
那么,神五时的费俊龙、聂海胜,神六时的杨利伟有没有资格作为偶像?
生杂言:
当然有。
师:
那么,神七会是谁飞呢?
神八、神九……神X呢?
这些飞行员会不会只是这三个人?
生杂言:
当然不会,江山代有才人出……
师:
好,思考了这么一串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事实:
能走上航天飞机,成为第一个环游太空的中国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请你说说。
生35:
应该是偶然因素更大点吧。
对于一起训练的人来说,我觉得可能大家的素质基本没差别。
如果杨利伟真的特别出类拔萃,那么,神六可能就不会让别人飞了。
师:
我和你的观点一样,我也觉得这中间存在着一种偶然性的。
既然是偶然,那么,方宏进在访谈中的问题设计就有问题了。
他的观点是建立在杨利伟比别人优秀的基础上的,伤害了与杨利伟一样是英雄的人。
所以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只关注闪光点,默默无闻者不被关注。
师:
再追问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家能不能说出其他飞行员的名字?
生沉默。
师:
那,大家能不能说出神舟五号航天飞机主设计师的名字?
生依旧摇头。
师:
摇头和沉默,体现出了大家的思考。
透过杨利伟身上无数的光环,我们无法找寻到那些无名英雄们的任何踪影。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价值取舍正确吗?
合理吗?
公平吗?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争论很激烈。
师:
刚才的讨论,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答案。
对于人生,对于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不同的评价体系。
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白的:
英雄与偶像,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依靠了炒作和强加来确立的。
英雄所以是英雄,一定在于他牺牲了很多别人不愿意舍弃的东西,又做了许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而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更需要他具有道德与学识上的引领价值。
我们不否认杨利伟是英雄,也不拒绝一些人视其为偶像,但我们更应该公平公正的看待其他人的付出,决不应该把所有人的功劳,统统简单归纳到某一个人的头上。
因为这样的行为背后,是一种价值分配上的不公。
师: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最后留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拟写一个采访提纲。
男同学的被采访人,是和杨利伟一起训练却没有机会环游太空的航天飞行员。
女同学的被采访人,是航天飞机的设计师们。
请大家好好想一想,你该如何设计出合情合理的问题?
下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语 交际 偶像 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