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73403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98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
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解民族冲突和社会冲突,进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
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进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依据课本P32最终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依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燃眉之急”一目,概括指出: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冲突?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主动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连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
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激化,社会动荡担忧。
3、改革的可能性:
冯太后掌握实权,主动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
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经济复原进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连续改革。
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2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转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觉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试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进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形成了一个以试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探讨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说明探讨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探讨,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状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确定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进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进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进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
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说明白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熟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熟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们熟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问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熟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进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夫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熟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熬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培育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进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化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育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看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机敏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留意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开“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准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念,加深对伟大祖国的喜爱 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育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爱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
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奇,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进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更简洁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
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
并且说明中国古代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进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
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夫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
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农夫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逼下艰难劳作。
水利事业的进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进展制造了条件。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和熟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进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进展的辩证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奇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案提示:
因为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头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进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育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奇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
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夫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探讨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
首先,历史探讨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格外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峻等。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进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夫的阶级冲突激化,民众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备了自然灾难,推动经济不断向前进展。
[材料阅读与思索]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
其一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夫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
(1)诗句理解:
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
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照旧发生农夫因饥饿而死的情形。
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
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夫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夫;农夫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格外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夫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制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宝,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进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制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进展做出了不行磨灭的伟大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