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docx
- 文档编号:4733455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5.38KB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docx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
实验3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
姓名:
逯仁杰
班级:
20120001(12级陈赓1班)
学号:
2012011112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加深对《声纳技术》中波束形成和方位估计的概念理解,理解声纳信号处理的基本过程,为今后声纳信号处理的工作和学习建立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验原理
波束形成器的本质是一个空间滤波器。
当对基阵各基元接收信号作补偿处理,使得各基元对某个特定方向上的信号能够同相相加,获得一个最大的响应输出(幅度相加);相应的各基元对其它方向的信号非同相相加,产生一定的相消效果的响应输出(对于各基元噪声相互独立的情况时功率相加)。
这就是波束形成的工作原理。
常用的波束形成方法主要有时延波束形成法和频域波束形成法。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阵形、设计要求以及背景噪声特性下还发展了许多波束形成算法。
针对不同的阵形时的波束形成方法是指依赖于阵形的特殊性(如直线阵、圆阵、体积阵等)而得到的波束形成算法:
如直线阵波束形成法、圆阵波束形成法,体积阵波束形成法等。
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也衍生出多种新型的波束形成算法。
当对不同的频率响应要求相同的波束宽度时有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法,当对波束的旁瓣级有要求时可采用切比雪夫加权波束形成法。
当要求对阵列误差具有宽容性响应时失配条件下的波束形成器[6,362-382]。
如果利用噪声干扰的统计特性有高分辨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DR)波束形成法,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波束形成法,线性约束最小功率(LCMP)波束形成法,自适应波束形成法等。
但不管是何种波束形成方法,其目的均是在干扰背景下获取某个方向的信号或估计信号的方位。
下面仅给出时延波束形成和相移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时延波束形成法(时域)
相移波束形成法(频域)
3.实验内容
(1)仿真等间距直线阵基元接收信号,对所接收信号进行延时波束形成,估计目标方位;分析波束形成性能。
参数:
阵元数16,中心频率1500Hz,带宽500Hz,信号脉宽20ms,信噪比20dB。
(2)采用频域波束形成方法对所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形成,估计目标方位,分析波束形成性能。
参数不变。
4.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clc;
clearall;
closeall;
N=input('请输入阵元数:
');
f0=1500;
B=500;
c=1500;
T=0.02;
d=0.5*c/f0;
fs=100*f0;
A=0.1;
L=3*(N-1)*d/c;
t=0:
1/fs:
L;
theta0=input('请输入目标方位角(角度):
');
theta0=theta0/180*pi;
x=zeros(N,length(t));
fork=0:
N-1
if(theta0<0)
tao=fix((N-k-1)*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A*sin(2*pi*f0*t(1:
length(t)+1+tao));
else
tao=fix(k*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A*sin(2*pi*f0*t(1:
length(t)+1-tao));
end
end
plot(x');
set(gca,'FontSize',20);
title('各基元接收到的信号(无噪声)');
xlabel('t/s'),ylabel('A/v');
fortheta=-90:
90
y=zeros(size(x));
if(theta>0)
fork=0:
N-1
tao=fix(k*d*sin(theta/180*pi)/c*fs)+1;
y(k+1,1:
length(t)+1-tao)=x(k+1,tao:
end);
end
else
fork=0:
N-1
tao=fix((N-k-1)*d*sin(theta/180*pi)/c*fs)-1;
y(k+1,1:
length(t)+1+tao)=x(k+1,-tao:
end);
end
end
sumy=sum(y);
ps(theta+91,:
)=sum(sumy.*sumy)/length(sumy);
end
figure
plot(-90:
90,20*log10(ps'/max(ps)));
set(gca,'FontSize',20);
title('时域波束形成(无噪声)');
xlabel('{\theta}/度');
ylabel('输出/dB');
gridon
取基元为16,入射角为30度,也的确在30度输出最大。
n=normrnd(0,1,1,length(t));
w=2*[f0-B/2,f0+B/2]/fs;
b=fir1(128,w,'bandpass');
np=filter(b,1,n);
pn=std(np)^2;
ps=A^2/2;
ks=sqrt(ps/(100*pn));
x=zeros(N,length(t));
xx=A*cos(2*pi*f0*t)+ks*np;
fork=0:
N-1
if(theta0<0)
tao=fix((N-k-1)*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xx(1:
length(t)+1+tao);
else
tao=fix(k*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xx(1:
length(t)+1-tao);
end
end
figure
set(gca,'FontSize',20);
plot(x');
title('时域波束形成(有噪声)');
xlabel('t/s'),ylabel('A/v');
由此可见加过噪声的信号与SNR=0dB时波束输出图差别不大,都为入射角30度时幅值最大,因为波束输出图所反映的是基阵的性质,基阵本身的参数没有改变自然不会对输出波形造成影响。
改变SNR的值只能使得相同条件下信噪比高的信号输出的波形图在30度处的响应比在其它角度处的响应强度会比信噪比低的大,这样更有利于目标方向信号的判断。
fortheta=-90:
90
y=zeros(size(x));
if(theta>0)
fork=0:
N-1
tao=fix(k*d*sin(theta/180*pi)/c*fs)+1;
y(k+1,1:
length(t)+1-tao)=x(k+1,tao:
end);
end
else
fork=0:
N-1
tao=fix((N-k-1)*d*sin(theta/180*pi)/c*fs)-1;
y(k+1,1:
length(t)+1+tao)=x(k+1,-tao:
end);
end
end
sumy=sum(y);
ps(theta+91,:
)=sum(sumy.*sumy)/length(sumy);
end
figure
plot(-90:
90,20*log10(ps'));
set(gca,'FontSize',20);
title('{\theta}方向扫描结果(有噪声)');
xlabel('{\theta}/度');
ylabel('输出/dB');
gridon
fftx=fft(x',fs);
pa=fftx(1500,:
);
phas=atan(real(pa)./imag(pa));
forn=1:
N;
phas(n)=phas(n)+pi*(n-1);
end
figure
stem(phas);
set(gca,'FontSize',20);
title('1500Hz处各基元接收信号相位关系');
ylabel('{\phi}');
px=(0:
N-1).*d;
alpha=(-90:
90)*pi./180;
s=exp(-j*2*pi*f0/c*px'*sin(alpha));
fork=0:
N-1
if(theta0<0)
tao=fix((N-k-1)*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xx(1:
length(t)+1+tao);
Sf=fft(x(k+1,:
),fs);
R1(k+1)=Sf(f0+1);
else
tao=fix(k*d*sin(theta0)/c*fs)+1;
x(k+1,tao:
end)=xx(1:
length(t)+1-tao);
Sf=fft(x(k+1,:
),fs);
R1(k+1)=Sf(f0+1);
end
end
R0=R1*s;
yy=abs(real(R0));
yy=yy./max(yy);
figure
plot(-alpha.*180./pi,20.*log10(yy));
set(gca,'FontSize',20);
xlabel('{\theta}/度');
ylabel('输出/dB');
title('频域波束形成')
gridon
可见各基元间相位基本是线性,频域波束图同样能确定入射波的方位角在30度处。
因为频域的相位补偿与时域的时延补偿作用类似,都使各基元接收实现了同相相加,获得最大的幅值。
现将基元数变更为40,其他参数不变。
通过比较观察,可以发现,时域波束形成图中的尖峰数即为阵元个数减一,即N-1个,频域图中各个尖峰之间会出现小的旁瓣,可以起到增加通带增益抑制阻带,也对确定目标方位更有益处。
改变N,可以明显看出主波束宽度有所变化,N越大,主波束宽度越小,指向性越好。
6.总结与心得体会
如何产生时延不同的多路信号非常关键,本次实验使我掌握了时延波束形成的原理和简单的matlab实现方法,加深了对相移波束形成和DFT波束形成的了解。
7.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由于部分实验程序用的是Matlab2014a版本,所以程序的有些地方与上实验课时用的Matlab版本不一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均匀 间距 列阵 波束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