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较全面讲解.docx
- 文档编号:4726907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97KB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较全面讲解.docx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较全面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较全面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较全面讲解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学说,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哲学的基本原理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三大规律)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四、三大定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度。
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与作用。
表现: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六、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两层含义:
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③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
八、真理的有用性问题
九、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二者有本质区别。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的真理。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关系)
十、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十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十二、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三、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科学技术技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与人类,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科学技术作用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使得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例如“全球问题”的出现,就深刻的反映出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四、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越多,生产每一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十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主要有: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十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五大主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十七、价值规律的表现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定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
(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和波动的程度)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
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十八、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不同点:
(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表现: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所支出的费用,
(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十九、劳动力的工资问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者是全部的劳动报酬。
其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劳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劳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增还是比较小的。
本质上,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也是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二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的,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与劳动
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揭示出: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二十一、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资本循环与周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
第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上产的阶段。
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职能。
第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此阶段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
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
(资本增值循环)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
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
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
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
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
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二十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为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这种过剩是指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主要表现: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个危机的爆发过程其实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二十三、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
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才会,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二十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
第二,主观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
其次,联系的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三)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
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全面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