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docx
- 文档编号:4713268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04KB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docx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自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全体研究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各项研究工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要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通过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交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适当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如何用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益我们研究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没有很好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策略,怎样才能提高它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又不应局限于课堂,学生将来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外,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与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课堂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
现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延伸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发现、自主的探究,并从中有所获得,有所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观点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的情境、模拟实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机与欲望的引导下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中去,提升课堂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好不断进步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必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如何去用,怎样用有效,何时用效率更高等等,这就体现了课堂上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弊端,以及传统教育中学生多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缺乏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热情;广大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存在的误区和使用效率低下而提出的。
教育要跟上甚至超过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够积极的、主动的、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一种感兴趣的心态下主动的、全身心的求知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与传统有所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索的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互,并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堂。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出一套正确、有效地使用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信息的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交互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堂以外达到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理论假设:
通过计算机、网站、交互式一体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模拟实验、辅助教学,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师生整体水平和素质得以提高。
研究目的:
1.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模拟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在学习兴趣与热情被充分激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索与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时,提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操作与创作能力并有所创新。
4.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具有如下4个特点:
(1)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3)不做理论上的一般性推论;(4)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行动计划。
我校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研究路线。
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文献查阅法。
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章,书籍等,或是上网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组理论研究水平,把握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避免重复研究。
3.实验研究法。
面向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过程中,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用数理统计与理论研究法检测研究结果,同时在明确研究目标,拟定课题计划等工作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分段测评、动态调控。
六、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13年3月,组织了一批科研热情高、教学能力强的年轻人组成了课题组,明确了方向,分配了任务。
课题组内陈敏和王霞校长负责理论培训,匡元军老师主要负责技术培训,其他学科的老师则思考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理想的成效。
本课题研究预计近三年完成(201303至201612)。
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304):
1.添置实验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资料。
2.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5.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丰富资源库为课题实施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05—201606):
1.开展实验课教学
2.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
3.实验教师交流学习
4.举行优质课、教案设计和论文评选,并收集资料。
5.探索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6.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
7.本阶段我们进行了网络资源建设,依托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势,完善了网络平台。
第三阶段成果汇总阶段(201607—201612):
总结提高,汇总各项研究资料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1.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整理。
2.汇总教学课例、案例、教学使用软件、教师论文等。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措施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现实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在学校中、高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名学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现状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4.7%的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也喜欢老师利用课件、微视频或寻找网络资源给他们上课。
近98%的学生认为使用现代信息手段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全体教师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三维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只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预设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减少了学生“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
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教师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
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5.电子白板技术掌握程度娴熟不够,难以驾驭,须有计划实施培训与实践。
(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使课题组成员能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依据相关理论知识来反思教学,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了各阶段的理论学习材料,并能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精读一册、一刊,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我们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它的核心在于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是一种享受,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每年都征订两类杂志,一类是例如《中小学电教》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前沿杂志,另一类是《小学数学教师》、《江苏教育》等学科专业杂志。
在时间上,学校还利用每周半天时间专门给每一学科进行教科研活动(语文:
周一下午;数学:
周二下午;思品:
周三下午;科学和信息是周四上午),使课题研究和教研组活动及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每次教研活动后及时利用网络进行评课和反馈,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校定期在校内举行教师读书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
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能力。
除了自身的校本教研,我们也非常重视专家的专业引领。
我校在课题研究的三年中先后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教科所所长徐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曹慧,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文忠等专家来校讲学指导。
邀请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和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到我校作学术报告或者上示范课。
(三)注重实际研究,改变教学行为
有人曾说过: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设出数字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并通过网络技术建立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互,将学习从课堂中延伸开去,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我们分学科成立了子课题,意在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学科特点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主要涉及了语文、数学、科学、信息和美术这五门学科。
各个学科定期开展活动,并摸索总结出了各学科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
例如数学学科使用的优势在于:
1.使抽象的代数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问题。
2.对于数学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能加强直观,加深印象。
3.能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
4.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但也有很多注意点。
首先,过快的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后续新内容的学习。
其次,学生难做数学笔记。
再次,容易犯“观看实验”代替“实际操作”的错误,不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例如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就不能用看代替做。
有了具体各个学科的加入,就让这项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落地开花。
(四)积极构建平台,提高学生素养
实验初期,我们就为学生配备了一个计算机房、一个电子阅览室,更难能可贵的是为每个班配置了两台联通网络的电脑,学习、办公场所均有网络终端,全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带宽达千兆,保证了学生学习交流的物质基础。
除此以外,我们还依托校园网建立“成长乐园”和“资源中心”,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由交流,自由下载,有选择性的学习和交流。
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就可以通过自主建立和引进相结合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说、多写、多画、多唱、多做,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也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朋友等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尝试过积极的网络生活;也可以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不仅在课堂,课外也同样可以学习,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地域的限制,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加强课题管理,确保课题研究有序发展
为了确保课题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课题负责人认真组织实施,对课题的研究分段实施布署。
课题主持人陈敏同志对实验教师进行多次培训,首期培训是将总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学习、研讨与交流,让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对本课题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让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个课题研究和怎样开展这个课题研究。
第二次培训我们邀请了镇江市教科所所长徐明主要针对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能够比较有效地实施课题实验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多次邀请了教师发展中心薛安明主任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专家每次来后都会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都会与我们进行了交流,并对我们的下一段工作提出的指导建议。
学校还多次派出实验教师前往镇江、扬州、南京、淮安、北京等地学习。
在经费上大力保障了予以倾斜,确保课题研究能有序如期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3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初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体现在
(一)理论成果
1.初步探索了一套具有八桥小学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往的教学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
而是对以往的我校教学模式的改造与意义加工,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此进行的深化与发展,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改进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根据以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所应具备的一系列特征下,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我们确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分为五个阶段:
创情境,定主题→查信息,自探究→勤交流,解疑惑→听汇报,善总结→重拓展,促课外。
第一阶段:
创情境,定主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相关,而且要通过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主题。
第二阶段:
查信息,自探究。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的思维能力与习惯。
这时候每个学生都要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
勤交流,解疑惑。
当小组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并合作设计完成主题学习成果报告。
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指导。
第四阶段:
听汇报,善总结。
由小组的成员代表向全班同学作出口头汇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评析、及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第五阶段:
重拓展,促课外。
课内的研究时间是有限的,网络提供的时间空间更为广阔。
教师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的材料,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感情,进行再创作。
课外研究的成果可以在班级QQ群,班级博客中展出。
当然,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课型及教学内容,并非都要照套以上教学模式,我们在研究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计算机及网络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只要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及资源,灵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用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
三年里,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学科组的积极学习、研讨、探索下,我校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导入课文—熟读文本—思辨赏析—实际运用”模式;数学学科“定向—启发—探究—归纳—自测”模式;科学学科“促发—探究—反思”模式;品德学科“体验探讨—感知解读—领悟实践”模式;信息学科“三结合”模式,(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反思与互评相结合)。
2.编印了课题资料集
三年多的研究实验中,我校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论文、随笔或反思,在课题总结阶段,学校从中挑选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其中王霞老师撰写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发表在省级刊物《新课程》上,耿兴彬老师撰写的《用现代教育技术托起兴趣和效益的双翼》发表在《教育新视窗》上,匡元军老师撰写的《“电子邮件“教学策略谈—由一次教研活动引起的思考》在《江苏科技报》上发表,何广付撰写的《从实际出发,收发“心灵”的邮件》在《扬中教育》上发表。
更值得一提的是:
2013年11月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小学数字化学习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于11月在常州天宁举行,来自全省各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基教处长、教育学会秘书长、小学校长及教师等300余名代表参加。
我校的姚倩老师作为镇江市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优质资源,农村教师快速成长的助力器》交流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论文入编《江苏省小学数字化学习现场观摩研讨论文集》。
同时还有很多教师撰写的论文中或多或少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我们还将各学课成功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学设计也汇编成册,形成《课题研究教学设计集》,供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两本集子中共收集了论文十二篇和教学设计三十六篇。
(二)实践成果
通过三年研究,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研究计划,基本实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概述如下:
1.建立了校本电子备课资源库
在课题组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发动全校青年骨干教师制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备课模板并共享,形成八桥小学的备课资源库。
在校本备课资源库中一共收录了课件二百多个,微课程若干个。
(分别刻录在光盘中,请专家审阅)资源库每年都会定期进行资源的更替和重组。
现在我校文化课教师全部采用电脑备课,资源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对于新分配教师和年长教师特别有利。
2.完备了网络备课资源库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我们把多媒体教案、课件、微课等资料上转到校园网站上的“资源中心”中,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精品题库等几个项目共享劳动成果。
学校更是组织教师将现有资源上传至扬中市教育信息网资源库暨扬中市网络电子备课系统中,与广大扬中教师交流。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一共在该平台上传了资源500多篇。
其中何广付老师一人就上传了147篇资源,位于整个网站个人上传排名的第七名。
除此以外,学校每位教师都注册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认真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就今年暑假学校每位教师至少晒课2节,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上传了课堂实录,为此学校专门斥资40万元打造了一间录播教室。
可以说通过网络的链接,我校课题组教师既是信息的享用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
这样的良性发展为实现网络教学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实的信息资源。
3.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点,因此我校老师无论是平日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授公开课、比赛课,大都自觉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校为科学教师购买安装了小学科学虚拟实验室,弥补了实验硬件条件的不足。
还通过举行“每人一堂达标课”、多媒体教学优质课比赛、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作用,探索构建信息化课堂,加大了课堂密度和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校课题组主持人陈敏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参加了13年举行的第十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15年参加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优质课评比获得一等奖。
除此以外,我校郭凯艳老师2013年12月参加镇江市级和扬中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分获一等奖,同时何广付老师参加镇江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扬中市选拔赛获得二等奖。
14年陆昌明老师参加扬中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比赛获一等奖,15年匡元军参加扬中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评比获得二等奖等。
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校在地区期末教学质量统测中成绩稳步提高。
4.增强了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
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保障。
我校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先易后难,先个别后全体,先教师后学生的办法,层层推进,梯级培训。
三年来,我们举办了全体教师参加的微视频制作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个人网页制作培训、新版PPT使用培训、音视频剪接技术培训,举办了青年教师学习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和利用网络教学的培训,使老师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全校在职教师100%会应用多媒体设备,100%会制作PPT,100%会剪辑音视频,100%有个人网页,40周岁以下教师100%会使用电子白板。
课题组成员的水平更是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倪加辉、郭凯艳、陈敏3人获得镇江市微课制作展评一等奖,近4人获得展评二、三等奖,近5位教师参加镇江市或扬中市级教师基本功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
5.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运用,从多方面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学生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三年多的研究中,我校各学科均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学生参加各学科、各类比赛,成绩斐然。
每年的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都能看到我校学生的身影;学生参加“小小数学家“评选活动,每年都有几位获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学生征文诗歌创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均有不错的表现;参加江苏省级和镇江市级网上读书主题征文活动有多名学生或一二等奖。
九、课题研究后的探索和思考
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45周岁以上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来。
2.情境创设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而现今的学生少的就是这块,他们的生活比较单一,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践行。
3.课题研究不应该只是研究成员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行为,研究成员只是课题研究中的骨干力量,并要做好以点带面的推广工作。
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2016年12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 基于 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 有效性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