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 文档编号:471186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2.26KB
合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合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综合阅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编写:
宝安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组
注:
1.以下资料为教师备课时参考使用,可以自主调整。
课堂上可相机向学生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若有修改、补充,希转至编写者,以便下次完善,并致以敬谢。
2.为环保计,使用《小学语文综合教学》一稿,建议利用网络、电子白板进行阅读与批注。
3.凡有繁难之文,浏览一下而已。
可以教习,也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置之不理。
【教师参考】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积累,掌握阅读方法。
那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
应该就是提高阅读能力。
“什么是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应该就是培养孩子们在生活当中、在阅读当中能够去捕捉信息,提取信息,从而进行他的直接推论,形成他的解释,做出他的评价,最终能够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这样一个理解的过程应该就是阅读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应该就是阅读素养最后形成的一个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积累,掌握阅读方法就能够直接提高阅读能力呢?
因为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掌握阅读方法,就大大的有利于在孩子们的头脑当中形成丰富的阅读“图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指的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
如果把它放到阅读教学的意义上看,“图式”是指人的大脑中已经由于过去的经验,比如阅读到的文本等等而形成的对某一类知识和能力的聚合体,当你在有新的阅读认知活动时,如上《心中的秋天》,原有关于秋天的旧的“图式”就在头脑中被激活了。
学生们就会想:
我曾经积累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我曾经读到过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文章;我曾经看到过哪些秋天的图画,甚至在秋天里我曾经吃过哪些水果、做过哪些游戏……这一类被激活的“图式”就会帮助阅读者理解新的现象,建立新的“图式”,从而理解语篇本身,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单篇教学相当于一张大网中的单个结点,它就比较孤立、比较片面、比较分散。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仅依靠教科书,长期地进行单篇教学,那它就连不成片,结不成网。
我们试想想,当孩子阅读新的文本之后,是需要迅速提取信息,做出推断、进而形成解释,做出评价,最终创造性的运用的。
当头脑中的图式连不成片,结不成网的时候,他的阅读能力怎么可能这样逐级发展起来呢?
因为他一直经历的都是单篇的、孤立的、一个结点的思维训练。
我们通常有句话叫“见少识少”。
成人和孩子的区别在哪里?
因为成人见的多,见多就识多,正所谓“见多识广”。
连篇教学,它是整体性的,既然是整体性的连篇教学,它就能够将单个的结点连成片,结成“网”,就能够帮助孩子建构丰富的“图式”,进而建构丰富的“图式库”。
只有建构丰富的“图式库”之后,孩子们才可能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迅速提取信息,直接推论,准确解释,做出评价,创新运用。
图式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同步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大量有新图式内容的阅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图式库,从而帮助他们的阅读和理解。
再追问一句:
是不是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大和积累的增加上就行了呢?
其实不然,还要去盘活它,把这种量和积累存放转化为学生的解释、判断和推断的能力,欣赏真善美的能力。
同步阅读教学选文的依据是什么?
除了教材,我们身边有同步阅读,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怎么去选最适合的?
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文可以从内容上考虑选什么,从表达上看,学习怎样写的,可以选和这节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
这样选的好处是:
扩大阅读量之后,有利用去强化某个内容,有利于形成这个内容的丰富的结点,形成一张大网,形成“图式库”。
课堂阅读的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的结合,大致有哪几种方式呢?
不外乎有以下这几个主要方式:
一是像王崧舟,像窦桂梅,像孙双金,他们的高水平的,以他们独特的个人的修养和魅力,将我们的单元教材,甚至是整册的教材,联系《同步阅读》等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式教学。
当然这是很有难度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我想在座的有些专家和老师可为之,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难以为之的,这是一种方式。
二是像我们第一节课一样的单元组合方式。
一单元的教学结束过后,集中地与本单元相匹配的课外资源相整合,达到教材的延伸,提高的目的。
这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一篇带多篇的形式。
同步阅读教学,应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
核心在“一体化”,整体考虑,作为整体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课内外几篇同时阅读,可以提出一个主题性的问题,而不是把课外的阅读作为一个配角,作为一个点缀。
老师选择两个文本的时候,明确比较阅读的意识,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写什么,不同点是怎么写。
第一课燕子
综合识字:
燕
文字学
“燕”字由四个部件组成:
廿、北、口、火。
“廿”指雏燕从出壳到会飞所经历的时间:
20天。
“北”指“玄”。
《说文》:
“燕,玄鸟也。
”“口”为“或”,为城市平面形状。
这是指家燕有营巢于城市民居的习性。
“火”指气候暖和(春暖花开时节),也兼指南方。
廿、北、口、火这四个部件整合成燕子的向北飞行时的形象:
“廿”模拟燕子开口,为头部;“北”模拟燕子展翅,为翅膀;“火”模拟燕子尾部,为燕尾;“口”指燕子起飞之地。
整个“燕”字记载了燕子的习性:
每年春暖花开季节,燕子从城市民居家里的巢中起飞,一路向北,回归故乡。
字源演变: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词汇学
查字典:
“燕”的字义还有:
成语:
燕雀处屋亦作“燕雀处堂”,燕雀在堂上筑巢。
比喻处境危险而不自知。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汉·孔鲋《孔丛子·论势》
燕雀乌鹊四者皆凡鸟,用以比喻谗佞小人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屈原·涉江》
燕语莺声原指春日鸟儿欢叫的热闹场面。
比喻女子说话动听的声音
动物学
燕,雀形目燕科。
体长130~180毫米。
翅尖长,尾叉形。
背羽大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
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
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
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等。
巢为皿状。
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
每窝产卵4~6枚。
第二窝少些,为2~5枚。
卵乳白色。
雌雄共同孵卵。
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
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
食物均为昆虫。
燕是典型的迁徙鸟。
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综合阅读:
原文比较阅读:
海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极伶极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当春间二三月,轻飔(sī凉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hú,有皱纹的纱)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
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
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形容大家非常高兴。
泄,多音字,这里读yì)呀!
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困厄;境遇不好。
)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
离国是几千里!
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
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
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
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
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
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
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
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
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
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品析
文章一开头对小燕子进行了白描: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
”通过简洁却出神入化的体态和神态描写,把小燕子轻盈曼妙的身姿,活泼可爱的性格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
紧接着以春天作大背景,写出了美好季节中小燕子欢快的迁徙,并与春天融为一幅美丽图画。
小燕子每年由南方飞来,到各家筑巢,接连不断带来更多的伙伴的叙述,为下文的进一步对燕子描写的深化和思乡之情的引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中外比较阅读:
海燕
高尔基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
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蠢的企鹅,畏缩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峭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啸,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甩到峭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水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一边高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高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风在狂吼……雷在轰隆……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比一比:
郑振铎的《海燕》与高尔基的《海燕》
参考:
感情上:
高的《海燕》表达了对海燕勇敢战斗精神的颂扬之情。
郑的《海燕》抒发了依恋祖国,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语言上:
高《海燕》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阳刚美”的感受。
郑《海燕》笔触细腻,语调委婉,感情深沉真挚,给人以“阴柔美”的熏陶。
写法上,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借海燕的形象,讴歌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郑振铎写的《海燕》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奔腾咆哮的大江,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低吟浅唱的小河;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寒风呼啸的塞北,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小桥流水的江南。
古今比较阅读:
古诗中“燕”和“雁”之辨
作者:
夏玉玲
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燕”和“雁”两个字,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
燕和雁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鸣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还是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年鸟对幼鸟的关爱,莫不与人类似。
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的悲欢离合与亲情友情,所以自古以来人类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构成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
读yàn时,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⒈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金陵驿》)。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3.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商)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4.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战国时燕是七雄之一,古燕国即现在河北一带,也称“燕赵”之地。
燕然山这个地名经常出现在描写戍边的诗歌或边塞诗中。
比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汁”;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花燕然”;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在历史悠久的华夏之邦,古人赋予雁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一、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
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
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样回归呢?
这种意象还有:
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
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
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
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这种意象还有: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比如:
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李白: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等等。
也有以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综合表达:
1.想一想。
请你设计——“燕”字的现代创意设计
设计要求:
燕字做为象形文字,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燕子作为奥运吉祥物是现代人的喜爱。
有关“燕”字的创意设计,须融入古代诗意文化和现代创意才会走向美丽。
特色:
整体是象形文字燕,分开看:
“燕”字上面草字头是双燕子栖息枝头;中间分别是蝴蝶的翅膀,太阳,鸽子,他们的造型很像“燕”的中间字形;此字的下面四点水是中国文化中花中四君子影像。
2.说一说。
和老师、同学交换看法和意见。
3.写一写。
《感受大自然》
第二课古诗两首
综合阅读:
《咏柳》赏析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唐诗笺注》云:
“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
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
我想,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查阅资料:
抄写一首其他咏“柳”的诗。
综合阅读:
吟柳古文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 小学语文 三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