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寒假练习卷答参考案二.docx
- 文档编号:470913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27KB
届高三语文寒假练习卷答参考案二.docx
《届高三语文寒假练习卷答参考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寒假练习卷答参考案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寒假练习卷答参考案二
莆田二十四中2016届高三寒假练习卷
(二)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B2.(3分)A3.(3分)C
【试题分析】
第1题
筛选整合信息。
原文第三段“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而B项把本数量少的黄玉也包含其中,扩大了对象。
第2题
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A项说“宫廷玉器充斥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与原文“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有出入。
第3题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原文是“在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模仿制造”,根据原文信息,C项中应该是要借助现代科技才能较容易的模仿。
二、(36分)
(一)(19分)
4.(3分)B5.(3分)D6.(3分)B
7.(10分)
(1)(5分)孝文帝将要制定迁都计划,下令推荐侍臣,访求旧例。
译出大意给2分;“引”“访”“古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下葬之后,有一千多名冀州士兵,到荆州戍守,回来经过李韶的坟墓,争相为坟墓添土祭奠,几天后才回去,李韶去世后还受爱戴到这般地步。
译出大意给2分;“戍”“还”“相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分析】
第4题
本题考查断句,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道题的命题思路是,先在画波浪线文字中设置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
本题在A、C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冀州”和“百姓”后,D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
B项没有错误,为正确项。
第5题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这也是一种新的题型,但所考查的相关词语一定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即常见的文言词汇。
这里的考查方式是,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常用词语,分别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中的“给事黄门侍郎”在官员传记中并不少见。
B项中的“迁”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有“升迁、贬谪”等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此处是“升迁”的意思。
C项中的“从弟”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不难判断。
D项“谥号”也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指死后才追赠的称号。
A、B、C三项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第6题
本题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
A项突出李韶的才能,关于迁都事宜,颇有政治见地。
C项概括分析李韶为官清正,富有盛名。
D项突出李韶颇受明帝赏识。
B项突出李韶处事能力,平息叛乱,战后抚恤百姓,都完成得很出色。
但按照原文“甚得夷夏之心”的表述,李韶除了“得到少数民族百姓拥戴”外,显然同样得到汉族百姓拥戴。
所以,B项所述不完整,与原文有些出入,应该是正确选项。
第7题
对文意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本题对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
第
(1)小题稍微重要一点的词语是“引”“访”“古事”三个。
“引”是多义词,可以表示“拉”“退却”“拿来”“延请”等,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表示“推荐”义。
“访”也是多义词,可以表示“询问”“探望”,根据上下文语境,应取“询问”这个基本义引申为“访求”义。
“古事”可以表示“旧事”“典故”,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取“旧例”义。
第
(2)小题稍微重要一点的词语是“戍”“还”“相率”。
“戍”指“戍守”,不难看出。
“还”是多义词,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取“回来”义。
“相率”相对难一点,但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依次、争相”的意思。
【参考译文】
李韶,字元伯,博学有器量,和弟弟李彦、李虔、李蕤都是由孝文帝赏赐名字。
李韶深受叔父李冲器重。
延兴年间,增补为中书学生,承袭姑臧侯爵位,被任命为仪曹令。
当时修改车服和羽仪制度,朝廷都命令李韶主持。
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再后来依据旧例降侯爵为伯爵,兼任大鸿胪卿,仍然担任黄门侍郎。
孝文帝将要制定迁都计划,下令推荐侍臣,访求旧例。
李韶应对说:
“洛阳是九州旧都,七百年基址,地处中原腹地,方便四方国家朝贡,皇上要建都,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
”皇帝认为他讲得对。
升任他做太子右詹事,不久取消“左、右”职衔,李韶仍然担任詹事、肆州大中正。
后出任安东将军、兖州刺史。
皇帝自鄴城回洛阳,李韶在路上迎接,皇帝说到庶人元恂的事时,说:
“如果你没有离开东宫,或许不至于此。
”
宣武初年,李韶被征召授予侍中,担任七兵尚书,任抚军将军、并州刺史。
因为堂弟李伯尚跟咸阳王元禧谋逆受牵连,被免除官爵。
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兼任将作大匠,奉皇帝诏令参与制定朝仪律令。
吕苟儿在秦州反叛,被授予抚军将军、西道都督,兼管秦州事务,和右卫将军元丽一起率领军队讨伐他。
事情平定,落实,皇帝下诏加以慰劳和劝勉,恢复他原先的爵位。
当时陇右地区刚刚经历过战争,百姓大多还没有安于本业,李韶认真安慰,很受少数民族及汉族百姓喜欢。
孝明初年,由相州刺史入朝任殿中尚书,兼管雍州事务。
后来任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封散骑常侍,出任冀州刺史。
清正廉明爱护百姓,名誉很好,政绩突出,名盛一时。
明帝嘉奖他,加封散骑常侍,升任车骑将军,赐给剑珮、貂蝉各一封,骅骝马一匹,以及衣服寝具。
李韶以年迈为由,上书推辞官爵,皇上表彰但不同意他的请求。
改任定州刺史,但仍然担任常侍。
他前往中山上任,冀州老百姓都来送他出了西境,聚在一起哭泣,二州地域相连,老百姓早听闻他有德,到任后,定州州内十分安定。
正光五年,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皇上下诏赠帛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号为“文恭”。
下葬之后,有一千多名冀州士兵,到荆州戍守,回来经过李韶的坟墓,争相为坟墓添土祭奠,几天后才回去,李韶去世后还受爱戴到这般地步。
永定年间,因为平定秦、陇州的功绩,追封安城县开国伯,赐予食邑四百户。
(二)(11分)
8.(6分)
同:
都写出天地的辽远和视野的开阔,渲染了空旷、静寂的氛围。
异:
本诗以“落日”距人遥远来衬托秋空的茫无边际,给环境着上了苍茫、沉郁的色彩。
王诗则状写黄河浩荡,红日西沉的画面,侧重于展现大漠的奇特壮美、雄浑寥廓。
答出相同点,给2分;答出不同点,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意象、意境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不能死记现成的意象象征意义。
本诗中的“长天”“落日”,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之时,登高望远,去国怀乡之际的所见之景,其中自然蕴含有诗人的孤独、伤感、失意之感。
而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长河”“落日”,则是诗人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时的所见之景,它们位于广漠的塞外,且与无边无际的大漠、直上晴空的烽烟一起,自然就富有壮丽、雄浑的色彩。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内容,由“象”到“意”进行具体分析。
9.(5分)
尾联中,诗人极目远眺,想要望见故国,但目之所及,却只有苍茫的天地。
诗人因此触景生情,引发了远离故国,思归不得的伤感,暗寓了自己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答出什么情感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尾联中,诗人已点明了全诗情感的属性是“愁”,因此,本题回答时,重在于答出“愁”的具体内容或产生原因。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首联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愁”的直接原因是“去国”和“怀归”,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则应当是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而这种忧愤的背后,就应当有忧君爱国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几万里”一词,解读出“忧虑国事”的情怀。
(三)(6分)
10.(6分)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试题分析】
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根据“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可以判断出。
(2)根据“‘能者为师’的原因”可以判断出。
(3)根据“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可以判断出。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渺”“荡”“决眦”“攻”。
三、(25分)
11.(25分)
(1)(5分)
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试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概括,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林达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却是我撒谎的原因所在,因为和老板林达交了朋友,林达对人也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为了不伤害彼此的感情,不敢没说自己跳槽,而是找借口说要离开北京,林达也是真诚地对员工的,并不是为了因为薪酬低而逢场作戏或者是弥补欠缺,所以不正确。
B项考察点是对细节描写的分析鉴赏,我只是以离开北京为借口换工作,并不是真正要离开,从上文一直不然同事送就可以看出这点,难度不大,所以得二分。
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前面饯别宴上说的话,既交代了我撒谎的原因,也用这种回忆的方式写出同事间的融洽,这种人际间温情在现在以钱为衡量标准的社会是很难得的,也会后文我尴尬上火车做了铺垫。
内容跨度相对大些,答对得三分。
D项考察点是对题目的分析和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归去是借口,接着回来是不得已的选择,我确实说了假话,骗了旧同事和老板,但这并不是出自我的本心,我的内心也在纠结痛苦,生活所迫,所以用虚伪一词不很恰当,得一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北漂生活的不易,表面上看,小说并没有用大起大落或者悲惨遭遇来突出主题,但最后我的泣不成声已经涵盖了这种生活的艰辛,小说背后是作者的同情,这种扭曲人的生活也是作者隐隐担忧的,但小说没有涉及到对此的反思。
(2)(6分)
①心里有苦却无人诉说,是一个孤独的人;②不好意思提辞职,撒谎后内疚纠结,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
③想真诚待人却又迫于生计而背叛友情,是一个矛盾无奈的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阅读对人物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对主题的理解,这要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正确把握。
能力层级为C级。
小说中我之所以不敢直接说辞职,是因为和原来老板的关系较好,与同事的关系融洽,但是由于生活所迫,要还贷款,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必须赚更多的钱来应付生活所需,所以尽管不愿意,但还是不得已撒谎,但又在做出背叛友情的事情后,内心很自责纠结,这样的人物情感比较细腻。
我在刚刚从第一个自责事件中走出来,马上又陷入家庭困难,母亲生病的痛苦之中,而这么多不得已,这么多心酸无人可诉,所以在听到的父亲的电话后再会感情激动而哭泣。
北漂打拼生活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打工不易,又缺乏可以倾诉的对象,情感只能憋屈在心里,所以孤独这一点的回答有一定难度。
(3)(6分)
①吃饭时候与同事回忆过往的依依不舍以及同事要送我到车站的慌张、懊恼。
②想到欺骗老板同事情感时候的内疚与想到自己生计压力的无奈。
③接到父亲电话候想起母亲的担忧、愧疚、无助。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小说的内容相对简单,把握好了人物的人物形象,这道题目就没有什么难度,主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细节来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脉络,小说是以时间为顺序,找到人物内心变化的句子加以揣摩,饯别宴会的氛围容易让人内心充满温情,再加上要分别的伤感,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宴散人静之后,想到自己的作为,内疚就涌上心头。
父亲的电话,母亲的疾病,自己作为儿子,不是不想分担,而是能力不够,力量不足,这时候既担忧母亲,又愧疚枉为人子,又无可奈何,情感抑制不住,悲从中来,遂大哭。
(4)(8分)
与前面情节不脱离。
①小说中的“我”在北京要买房子、找女朋友,不得不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去挣钱。
为了钱,不能不离开相处得很好的朋友;跳槽不能明说,只好谎称“回家”。
②这一切都写出了北漂一族生活的艰辛。
③最后写母亲生病及“我”泣不成声的情节,正是本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④它既暗扣了文章标题,也进一步印证了北漂一族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认为与前面情节脱离的,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前面写自己撒谎骗了同事与原老板,内心已经纠结不已,离开相处融洽的同事,应该造成我内心的一个遗憾,做事不能出于本心,说话言不由衷,已经很能体现出北漂生活的不易,但文章就此打住,人物形象还不够丰满,因为人物的出生会决定人物的选择,我的家庭情况如此,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这种无奈的选择就更容易找到原因,不仅仅是想在北京站稳脚跟,更多的是源于家庭贫穷的,这种迫不得已就能引起更多人的怜悯和关注,引起更多北漂族的共鸣,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四、(25分)
12.(25分)
(1)(5分)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
A项“观点一致”于文中无据;C项“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只是原因之一,所以选此项只得1分;E项“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并非作者观点。
(2)(6分)
①道”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事物变迁之迹与其因果)。
②“器”指文化现象(史料)。
③“道器合一”指通过文化表象探索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证实文化表象(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C级。
依据第三段:
“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
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
”结合王国维的治学经历加以阐释、筛选、归纳。
(3)(6分)
①坚持历史观点治学:
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②采用道器结合方式治学:
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③采用“古史新证”手段治学: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④吸收西学逻辑推演方法治学。
每答出一点给2分。
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紧扣题干中的“治学方法”,依据文本中的2、3、4、6段的内容,尤其是段首句,加以归纳整理。
最好先归纳后简析。
(4)(8分)
①他有史识,有眼光,别具只眼,善于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在治学方面的观念。
②他有良知和担当,他试图复兴中国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
③他治学严谨,能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他重证据,重事实,不乱下结论,不欺世盗名。
④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开拓精神,不迂腐,不守旧。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紧扣题干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不妨先捋一下传主的成就,再追根溯源便可,关键是要形成概括。
五、(20分)
13.(3分)A
【试题分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B项、C项和D项都不恰当。
本题给出了三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一目了然”,这三个成语都有“了解”的意思,但又有差别。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一目了然,指一眼就能看清楚。
综合相关语境,正确的选项是A。
14.(3分)C
【试题分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A项,重复累赘,“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因此,正确的选项是C。
15.(3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衔接得体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只有这一项与上下文的衔接最为恰当,整段文字为: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汉字书写。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衔接关系。
整个文段在首句提出话题的基本背景,接着具体阐述在信息化办公的大背景下,汉字书写逐渐“式微”。
最后具体阐明汉字书写遭到冲击的表现。
B项的前半部分与前文所阐述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背景衔接,后半段指向汉字书写,与后文形成逻辑上的衔接连贯。
16.(5分)
示例:
①诞生的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等艺术家(文学家)
②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
③寻求力量并获取力量
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将答案示例填入该文段,整段文字为: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些年代,诞生的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等艺术家(文学家),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
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
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因为它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
培根曾经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
”于是,为了寻求力量并获取力量,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本题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所必须的。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递关系。
第一空由后文的“还有……物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可以推断这里应填入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重要方面的大家。
第二空由后面的“因为……”可知所填句式应为“之所以”,又依据前面的陈述对象“培根子”和空后的“像诸子百家一样”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衔接语句。
第三空前的“知识就是力量”和空后的“探究新知识”可知应填入内容为人们探究知识的目的,又要兼顾前后两个关键点的语意。
17.(6分)
示例:
该图由一个红色十字与一圈环绕它的麦穗组成。
红色十字代表红十字会,麦穗代表中国。
红十字体现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麦穗体现了人类和平事业。
整个图标蕴含了奉献、博爱、促进人类的和平。
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简明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简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图形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一步是看图。
该图由红色十字、环绕的麦穗圈组成。
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
限于题干所要求的字数,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无法写出全部可能的细节,只能把所给信息用连贯的话语连缀起来表达。
所以,首先在写构图要素时,可先将红色十字和麦穗圈表述出来,再依据题干背景“中国红十字的标志”分别解析两个构图要素的意义;由于两个要素形成的关系是麦穗环绕红十字,所以要从环绕的角度再整体解析标志的意义。
六、(60分)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考省质检有关说明。
【试题分析】
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
试题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故事。
讲述了一位高校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而引发的社会影响。
本题取材社会上真实的事件,主人公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
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焦老师想出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这个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他们或多或少,也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或类似的事情,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图式来阅读材料。
以叙事体来呈现的材料,在内容的表述上明确、平易且符合考生的认知能力,既在文字理解上没难度、易进入,又有个人化的想象与移情;在材料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埋下”若干立意的关键词,如植入其中的“督促”“新招”“新意”“认可”“争议”“反对”“功利”“变质”等关键词,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解读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足以启发考生对立意和角度选择的方向;而“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等句,更貌似在引导学生选择“家长”、“教师”或“学生”的角度来加入争论。
从事件的叙述来分析,材料至少提供两个主要角度:
一是大焦老师的“新招”怎么看;一是学生课后收红包的行为怎么看。
围绕这两个角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次要角度以及沾边角度,这样既体现了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
同时,材料又提供了诸多思考的向度:
出“新招”的焦教师、乐收“微信红包”的学生、认同的学校其他老师、反对此举的家长等等。
这些“向度”,为学生写作提供巨大的写作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选择与思考的方向。
其实,无论选择“学生”“教师”或“家长”中的哪一个角度,都要首先对材料中给出的教师“微信发红包”以“督促学生学习”一事,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赞成派的主要理由可能在:
第一,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可能往日旧招对督促学生学习已经不太不管用,有了“新招”,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这是新方法,所以值得提倡;第二,课后发红包的“新招”一出,效果立显,大焦老师的课学生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
这是好现象,值得肯定。
第三,“微信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有机整合,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与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教育,是值得人们研究探索;第四,……
而反对派的主要理由可能是:
第一,这种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是在用“钱”引导学生上课,很有可能让学生变得功利化,为红包而上课学习,使学校教育变味;第二,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如果只是出“新招”,以此来讨好学生、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势必没有更持久的影响力,一旦没有“红包”,学生可能就此丧失学习的动力语激情;第三,学生在校为“红包”而学,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可能为“钱”而干而活,一旦缺乏工作责任与社会责任感,危害极大;第四,……
其次,写作者还要对大焦老师的行为持反对还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语文 寒假 练习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