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母校的演讲稿.docx
- 文档编号:470515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11KB
回到母校的演讲稿.docx
《回到母校的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到母校的演讲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到母校的演讲稿
回到母校的演讲稿
尊敬的肖明华校长及各位校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我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叫王骏纬,今年22岁,是母校曾经和永远的学生,现在的校友和同学们的师兄。
六年之前,我和在座所有的师弟师妹一样,毅然决然,而又日复一日地,在母校过着普通而单调的生活。
瑰丽的梦幻似乎远在天涯,遥不可及;通向理想的路,云雾缭绕,缥缈迷茫。
四年之后,我已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双专业荣誉毕业。
去年初,我加盟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美国)德勤金融集团入职分析师,成为华尔街的一员,成功地降低了在此地占绝对优势的犹太人的比重,增加了中国人的份额,为华人增了光,添了彩!
回眸这充满了欢笑,汗水和奇迹的六年。
数不胜数的故事和感想,点点滴滴地积累在心头,真有不吐不快之感。
更重要的是,今天我想将自己跌爬滚打的酸甜苦辣麻,整个心路历程讲述给大家分享,只希望同学们少几分坎坷,多几分坦途。
留学之路,毕竟跟世界上其他路一样,有弯道,有死巷子,可是更有科学的捷径。
希望我的演讲成为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同时,更照亮学弟学妹们。
说实话,今天我回到了母校,看到了昔日青葱岁月里,陪伴教育我成长的众多师长,我很感慨,也很激动,因为有许许多多优秀,有魅力的同学和老师,因此咱们学校是一所很有美誉度的名中。
其实我没有必要拍母校的马屁,也不想把自己抬得很高。
但是我确实去过国外多所顶尖私立高中,例如,美国的ChoateRosemaryHall(乔特)、PhillipsAcademy(菲力普斯),也去过各类世界级的大学,Harvard,哈佛也好,MIT,麻省理工学院也罢,或者我自己的本科学校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不管与任何人交谈,我都以实外西区为骄傲。
我一直说这是中国最牛逼的中学之一。
()因为好与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信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你就没有好的机会。
如果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就不断会有更好的机会。
实外西区和PhillipsAcademy、ChoateRosemaryHall这类顶尖私立高中相比,在世俗眼光里是有距离的,但正是因为有距离才给了我们动力和压力。
假如,我当年去了别的中学,我就不一定是今天的王骏纬。
因为:
母校,给了适合我发展的舞台,母校,是我青春梦想起飞的福地,母校,让我走出国际化生存的第一步!
在美国,不管是在大学期间还是现在工作后,每当认识新的朋友同事时,总会在和他们聊天,聊得很投机后,美国人总会好奇地问我来自哪里:
Whereareyoufrom?
每当这时我都会快速的回答:
IgrewupinChengdu,China.然后他们都会说,我的意思是你来自美国哪里?
在美国哪里长大的?
NoImeantwhereareyoufrominthestates,whereintheU.Sdidyougrowup?
然后我都会无奈的加大音量的回答说:
Igrewupin,Chengdu,China.然后解释我2007年才来美国的。
每当这时可爱的老美都会瞪大他们的眼睛对我说:
Areyouserious,yousoundjustlikeus,youhavenoaccent,wheredidyoulearnyourEnglish?
你英文这么好,是哪里学的?
完全没口音。
我说:
InChengduExperimentalForeignLanguageSchool(WestCampus)是在成都实外西区学的。
结果导致认识我的美国同学、好友、同事别的中文一个不会,但成都实外西区这六个字的中文发音是相当的标准。
另外,我不开玩笑,在我们公司,尽管有来自哈佛,麻省理工,Stanford,Oxford,Cambridge等名校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在德勤咨询集团,问哪所中国中学好,估计好多美国咨询师和资深经理都会说:
成都实外西区顶好!
所以我今天走进实外西区美丽的麓山新校区,我就由衷的、发自内心地感谢所有的校领导,所有的老师,以及所有的同学为学校有这么好的发展,有拥有整个西南地区设施最齐、校园最美、环境最好的全寄宿制学校的美誉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所以我觉得,学校发展得越好,我们越开心,越自豪。
所有在座的每位同学也一样,等你们毕业以后,你会觉得,学校的发展就是你们的发展,你发展了,也应该帮助母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反哺有义,我们才会有更加值得期许的未来。
今天我回到母校主要目的是和大家沟通交流和分享。
我坚信,规划的人生一定更精彩。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最主要是要发现自己独有得价值。
就像我父亲时常告诉我的话:
“眼光有多高,天空就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大。
”回想起来,从成都到美国,到华尔街,再到麻省理工,我走过了一条非常顺利的求学和生活之路。
一路上有掌声和鲜花,更有自己默默经历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
我希望把这些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给正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各位学弟学妹,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快乐或是一点小小的启示。
其实对于现在每一个在外奋斗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战场,充满了未知风险,也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我思,故我在!
胜败一念之间,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从此不同。
从十二岁进入西区读初中到现在,正好是十年。
十年里,我吃了很多苦,但幸运的是,我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许多惊喜:
自己刚满十七岁就留美,二十一岁从全美综合排名十三的顶尖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十八家不同领域的全球前100强跨国公司聘用,最后选择,进入美国华尔街著名金融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分析师。
或许此时很多人认为我该有一种满足的心情,但自己的个性并非如此,从小到大,我成长的轨迹很像是带着梦想去爬山,一座山一座山地往上爬,一个梦一个梦地接着做。
每当爬上一座山峰,还来不及回望走过的路,又看到了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开始一次更艰苦的攀登。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九月份,我会放弃现职公司薪酬丰厚的安逸生活,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动因。
因为接近两年的美国职场生活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差距,也让我看到了其它更高的山峰该优雅转身了,别华丽撞墙!
所以我决定锁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奋斗。
如果满足现状,也许我仍然会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十年以后,一定会有彻底的失败感。
这就是我的个性,不愿意过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
于我而言,重回大学深造,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工作签证的变更,意味着绿卡申请流程的自然中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选择,改变我们的命运。
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我初中直升高中,未参加中考。
高二进入美国大学,未参加高考。
我亲身经历了考托福,考SAT,面试,出国读书,在美求职和考研的全过程。
虽然很难说这条路是不是最适合我的,或者说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不过很幸运的一点是,从中国内陆的一个城市,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只有背影的平民家庭,踏石有痕,抓铁有印,一步一步地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然后入职华尔街,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最宝贵的教育机会和职场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敢说最好,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跨出去了!
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
如果是,我早在十四岁就该作为神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了。
进入初中以前,没有太多人注意过我,我也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才”的迹象。
我是以一个很普通的成绩,作为咱们西区第一届的新生考入实外西区的。
初一上学期期末,我的成绩都很一般,学科基本排名在班上中后。
但初一下期的一次生物考试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对话。
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来感谢我当时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吴朝江老师,因为不是他的一席话,我绝不会有以后的成绩。
记得初一下期因为我英语比较好的原因,我有更多余的时间用在其它科目上。
其中对生物尤其感兴趣,结果一次普通的生物考试后,我居然考出了95的高分-------全班第一名。
显然谁也没有预料到我当时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所以吴老师就特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好好表扬了我一番,让我继续保持这个状态,不要让他失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吴老师虽然看似随意的赞美,却在我十二岁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师这样毫无保留的欣赏,是多么的美妙,他不经意的口头表扬却让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只属于尖子生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妙,影响至为深远,竟然成为了我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之一。
我当时暗下决心,我不想失去这种尖子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各科成绩全面地提升。
从那以后,我就仿佛脱胎换骨般地疯狂学习。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
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
是的,我考了第一名!
年级第一名!
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异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的对自己说:
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NothingisImpossible,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初中三年排名一直没下过年级前三,最后以直升生的身份进入了高中部,成为当时年级唯一的一个理科实验班的班长。
·决定出国留学:
高二赴美交流
很多人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相信这句话的道理。
教育让我从中国成都走到了美国纽约。
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新奇东西,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改变。
人生会经历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
对于我而言,那个对我意义重大的选择发生在高二上学期开学。
我参加了实外西区和美国伯克谢尔私立高中为期三周的交流项目。
这段经历让我走遍了美国大半个东海岸,参观了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
也体验到了波士顿,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独有的魅力。
去纽约,在时代广场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在第五大道璀璨的五光十色中,我觉得纽约美得不可思议,也是从那一刻起,本科毕业后去纽约华尔街的想法,不期然间留驻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和伯克谢尔中学各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与接触中,他们开放独特的思想和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
回国后,我就开始向往一个更大的世界。
我希望走出中国,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
并且做出了去美国顶尖大学读书的决定。
·申请名校四元素
申请名校成功,是一种长期坚持和规划的胜利。
当一切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也就是修成正果可以出关的时候。
在我进入华盛顿大学以及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后,很多家长和朋友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能够同时“征服”这么多名校。
()刚开始,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觉得运气的成分重一些。
但是后来陆陆续续接触了许多申请上名校的学生,终于慢慢摸清楚了名校的标准,我把这些标准总结为几个核心元素,希望可以给在座心存名校梦想的学弟学妹们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学术能力,也就是academicability。
对于申请美国高中或者本科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有一份漂亮的初高中成绩单。
在各科成绩中,美国名校尤其看重的是数学和英语成绩。
这两门课程被认为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
如果是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院,本科成绩则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本科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平均分在90分以上是最好的。
名校录取委员会往往会通过这个成绩来估测这个学生一贯的,稳定的学术能力,从而判断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在美国大学的学业。
第二个核心元素是领袖潜质。
这是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又一个巨大分野,美国名校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领袖级人物,因此,他们更愿意从申请材料中去发掘各种线索,来判断申请的学生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潜质。
一般来说,展示这种潜质最好的办法是向评委会陈述过去真实而独特的经历…… 第三个核心元素是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很多同学申请的时候最容易漏掉的地方。
同学们大体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加上学业很忙,很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但是在美国,只有做足够的义工才能拿到高中的两个必修学分。
美国社会是一个基督教占主流的国家,基督教本身就有很强的助人意识。
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美国学校的财务运营机制。
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接受校友的捐赠,而这种捐赠能为学校积累巨大的财富。
美国最富有的哈佛大学接受的捐赠,已经积累到近300亿美元。
而美国最富有的二所高中PhillipsAcademyAndoverandExeter,也已经积累了差不多20亿美元的捐赠。
所以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名校,喜欢招收那些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社会责任感是名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个核心元素,那就是标准化考试成绩。
一般来说,申请美国高中的国际学生需要靠托福和SSAT,前者主要是考察国际学生是否具有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所以托福考试里有大量的美国生活和课堂场景的再现。
而SSAT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词汇及数学能力。
对于申请美国本科的学生来说,需要考托福和SAT.SAT考试与美国研究生入学申请需要的GRE比较相似,都是考察词汇,逻辑和数学能力。
。
对于二门标准化考试的准备,我觉得应该提前二到三年开始准备,提前一年半把标准化考试考完,这样才能够在申请的时候集中精力做材料。
除了考试主干部分的成绩之外,作文也需要引起格外的注意。
一般来说,名校要求托福和SAT,GRE作文达到5分。
如果作文分数过低,但是申请文书的水平又太高,则很容易引起录取委员会的怀疑,“为什么这个学生在申请文书中,写作水平出现了如此大的飞跃?
”
现在回想当时的整个申请过程,我似乎还有一些激动。
最渺茫的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我越发觉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梦想也有可能慢慢变成现实。
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是可行的:
如果一只大马哈鱼的梦想是爬到喜马拉雅山上去,这只大马哈鱼这辈子估计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当时最受打击的时候,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和消沉下去,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机会,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硬拼;比如多向身边朋友请教,很多人生重要的决定或许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灵感的。
·到了美国:
屌丝的嬗变
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怀揣30美元,最多100美国闯美利坚”。
然后若干年后功成名就,放弃高薪诱惑,怀揣着额度不便透露的财富荣归故里。
我的经历和刚刚说的那个版本不太一样。
当年,尽管华大给了我全奖,但“穷家富路”、“儿行千里母担忧”。
所以17岁去美国的我当时带了6000美元作为“不可预见费”。
于是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据我所知,当时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也不过300美元左右,我底气十足地以为在华大前二年可以较为宽裕地生活。
当飞赴美国圣路易斯市,钻出华大地铁站时,我看到了一幢幢欧洲哥特式建筑,校园碧草如茵,天空明净洗炼,空气清新。
记得第一天报道,因为时差关系,我睡了不到二个小时就醒来了。
一大清早我就开始各种奔波忙碌,诸如新生注册登记,银行开户,办理学生证,搬家,熟悉周边校园环境等等。
学校安排我们一周做的事情,我一天之内就全部办完了。
我的美国室友看我如此高效率且不知疲倦,非常惊讶,终于忍不住问我:
“Chandler,areyouplanningtograduaterightaway?
请问你是想明天就毕业吗?
”。
美国本科大一新生入学,可以看到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景况。
比如美国同学的宿舍,非常讲究,在他们眼里,离家上大学和搬家没什么区别,家里该有的都搬到了新的宿舍,没有的马上从超市里买。
一天下来,室友的房间是电视电脑冰箱书柜样样齐全,各种海报帖满了墙上。
反观我的房间,除了二个大大的行李箱和简单的床上用品外,整个房间空空如也。
再比如,记得最初搬家那天,我需要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但不太熟悉环境,于是向高一个年级的宿舍长询问最近的超市坐地铁该怎样去。
不出所料,宿舍长立马就热情地说让他带我去,我起初以为他是和我同坐地铁去超市,谁知道他一出宿舍就直奔车库,几分钟后驶出一辆崭新的宝马越野。
车停后,他淡定地招呼我上车。
我立马的反应:
宿舍长是个美国富二代。
大概宿舍长看出了我严重的惊讶和困惑,接下来一路上,他给我普及美国国情ABC,他说美国是安装在车轮上的国度,每个人16岁都会拿到属于自己的驾照,汽车市场极为发达,好车都不太贵。
普通家庭都会有二到三部汽车。
就华大来说,大一新生人车比例大概为1比0.7。
后来我才意识到当初怀揣6000美元就想在美国过小康生活是多么幼稚,我在美国同学眼里就纯属屌丝。
但这也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动力和向往,我暗下决定,一定要努力学习,克服短板,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生存力、求知欲、想像力、责任感、善良心,利用好各种资源,早日融入主流社会,机会成熟时为国效力。
其实,在美国华大读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
而且美国大学和中国的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
这个信用也包括了academicrecord,也就是你的学术成绩,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学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
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想尽可能多地得到A,得到老师的欣赏。
这样,以后的发展就相对比较顺利。
但是国内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大学成绩,所以成绩好一点坏一点影响不大。
其次是因为美国大学的自由度比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选课。
比如本科的时候,你可以在工程学院,商学院,文理学院跨学科的自由选课,这些学分都是被学校认可的。
也就是说只要修满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去选自己喜欢的课,而自己喜欢的课肯定会很投入地学习。
其次,我在美国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社会多元化,校园多元化。
在美国,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移民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是美国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非常棘手的事。
纽约就生活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移民,就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也是来自全球几乎各个地方的国家。
因此,每个美国人对多元化是非常习惯的。
比如有一次上历史课,一个黑人女生突然站起来对着全班同学大声念了一篇谁都没听懂的经文,然后就很坦然地坐下去。
我以为接下来大家会热烈的讨论一番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教授和同学们似乎司空见惯,你念你的经,我上我的课,反正老师的麦克风声音大。
第三个感受就是美国学生的主动性。
东方文化强调“多听少说”,所以很多亚洲学生刚来美国留学时几乎只听不说,我当初也不例外。
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因为美国学生上课时手似乎都没放下来过,生怕没有机会表达自己。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讨论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
这种方式也真的很有用,它让我有了独立思考和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后来我很欣赏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我觉得中国中学、大学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更智慧、更幽默、更快乐地说话。
·学习英语:
实话实说。
我十一岁开始接触英语,和很多“从娃娃抓起”的同龄人相比,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儿。
所以万万没有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在陌生的国度,给全球500强的企业做战略咨询,用并非母语的英语告诉这些全球顶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怎么优化他们的管理方式,怎么重组公司的资本构架,怎么打入新的市场以及给新的产品定价。
我从小生活在许多方言中,对不同语音非常敏感。
可能较为乖巧的缘故,大家都对我疼爱有加,那时大人都喜欢逗我玩,我也适应了在不同的方言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应对。
只要一模仿大人说话,他们就会更加地喜欢我,买玩具、买零食,于是我在这种“刺激”中萌生了对语言最原始的喜爱。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经常有朋友向我讨教学好英文的方法,我就会告诉他们尽力去模仿,模仿正宗的英语发音,说话的感觉、腔调,模仿多了,就成自己的语言了。
模仿,是我学好英语的秘诀。
记得初二那年寒假,我爸带我第初次走进了位于锦江饭店河边上的英语角,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见一位金发美女姐姐,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想和她说两句话,但当我零距离站到她身边的时候,除了简单的寒暄问语,其它什么都记不得,并无更多的交谈,只能呐呐而退。
那次经历大大刺激了我。
回家之后,我开始疯狂地背诵《新概念英语》二,三册,反复观看了三十多部美国原版电影,把布什总统一年一度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的《国情咨文》背的滚瓜烂熟。
当时想法很简单,“不会说,我还不会背吗?
”。
布什总统演讲的题目很深刻,他主要阐述了美国政府在“新经济政策”、“医疗体制改革”和“911事件后的外交政策”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
大半年后,带着勇气和实力,我重新杀回了英语角,这次我直接找到了一个号称“角霸”的川外毕业的“高翻”。
角霸哥据说获奖无数,在英语角所向无敌。
我这个刚上初三,英语角没混多久的小屁孩,角霸哥根本不放在眼里。
见到我时,他只是随便地搭了个讪,用升调说:
“来拉?
”。
“嗯,我来了”。
“想说啥子?
”他一如既往地升调。
“聊聊美国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如何?
”我提议。
他当时脸一沉地说“No”。
我说“没事,我说你听好吗”,然后劈里啪啦一顿狂讲,让角霸哥非常没面子。
其实,我真是背诵的。
当我一口气阐述完这个话题之后又说“不好意思,要不咱们换个话题?
”。
“好啊,又聊什么呢?
”,“要不咱们谈谈医疗体制改革如何”,我再次提议。
“啊?
这个比较难,我不太会说”角霸哥基本没了底气。
“没事,我来讲。
”我又接着一顿发挥。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的原创,美国总统的演讲,自然常人难敌。
背完两段总统的讲话,再加上我的一些临场发挥,四十多分钟就这么过去了。
面对角霸哥的溃不成军,我信心大增,最后还想再耍一点酷。
我看看手表说:
“不好意思,说了这么多。
你把机会都让给我了,要不你谈谈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此刻狼狈的角霸哥几乎晕倒。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角霸哥傲人的身影。
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无非想强调一下,模仿,是学习语言多么重要的环节。
尽力去模仿,模仿地道的英文发音,对口语来讲,语音语调模仿多了,也就变成自己的语言了。
英语是后天习得的,先输入后输出,初始学习就是尽可能得全英文环境覆盖,而学习英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
没有环境,只有人为创造环境。
于是,我父母在家里的各个地方牵着长长的音箱线,甚至到了卫生间。
随时播放《剑桥少儿英语》,《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老友记》。
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英文环绕。
就这样,数年从不见断,放坏了十多磁带机。
这听起来像是在搞行为艺术,然而效果明显。
记得初中英语考试总是时间才过一半就交卷了。
做题全靠直觉和语感,想都不用想,几乎不会错。
我爸提出的概念是:
将英语母语化。
英语母语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小学六年级暑假。
和外教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自然的状态下玩中学,学中玩,让我形成了初步的语感。
第二个阶段,初一,二。
我爸每周周末定时带我到“英语角”和老美交流。
刚开始的时候开口教难,我爸就激励我说“你现在要面子,以后就没面子。
“于是我就真的克服了胆怯,进入人群聊了起来。
聊天的内容从一开始只是寒暄,慢慢可以聊一些有深度的话题。
比如,音乐,体育,娱乐,电影。
第三个阶段,高中二年级,读写跟上。
这一时期,我迅猛的扩大词汇量,背诵《新概念英语》三到四册,看美国原版电影,读经典文学,并不断地读写,读写。
第四个阶段,是我来到美国读大学后,为了练就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在本科前二年里,我几乎与留学生没有任何来往,和汉语言环境相隔绝。
校内外的朋友圈层几乎都是老美。
记得刚到美国前几个月上课时,感觉特别不适应,因为美国人太会说了。
同学发言像连珠炮似的,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想法。
真心体会到什么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管说到希腊诚邦,文艺复新,欧洲文明还是宗教历史,每个人必定会给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见解。
而我意识到,如果想在大学里面立足,想融入美国文化,我就必须要发言,课堂上我如果没有参与讨论,不互动,我对课堂就没有贡献。
渐渐的,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我和美国人互动多了起来,并且能进行研究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到 母校 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