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4703169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60KB
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docx
《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
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
(一)
农安·教师进修学校 王蕴枫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同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几年来,老师们在朗读指导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但纵观目前,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不高。
究其原因,其一,重视程度还不够,朗读地位无足轻重,它常常成为课上的点缀和附庸,仍然有不少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关注不到位,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
其二,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形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综合性都不够,为了读而读。
其三,朗读指导还不得法。
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反复强调要带着感情去读,而缺乏具体的指导。
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时间花费不少,但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并没得到培养和提高,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还远远不够。
针对问题,我认为关于有效朗读,要强化四个方面:
其一,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作用;其二,把握朗读的基本方式;其三,明确朗读指导的策略;其四,注意朗读指导的几个问题。
一、朗读的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等等,都阐述了朗读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简要地说,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
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
金克木先生说:
“不会读,书如干草。
会读,书如甘草。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与文字见面,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味语言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窦桂梅所说的那样:
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二、朗读有哪些基本的方式
朗读,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关于朗读,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
《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
什么是自由朗读?
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
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
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
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
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
“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
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
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
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之时,必须执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笔的时候,他才可能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读书之后,要及时反思。
课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问题,又遇上了哪些新问题。
这既是对刚才读书的总结,又是为下一步交流学习做准备。
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学生一放下课本,就立马提问讨论交流。
一个真正展开了自由朗读的学生,朗读结束之后,他会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
一个掌握自由朗读权的学生,如果遇上读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须得停下来思考;如果遇上读不通顺的地方,他必须得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遍;如果遇上新的发现,如:
精妙之笔或者疑惑之处,他必须得拿起笔来写写画画。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读。
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高年级。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并为汇报交流打下好基础。
2.范读——提供模仿,激发欲望
案例:
《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
范读的功能有二:
一是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范读,效果势必事半功倍。
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
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在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朗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
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这是指名朗读的关键。
所以,指名朗读时,要注意真正通过“指名”,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4.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案例:
一位老师的教学小论文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
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
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
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哪里读得好?
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
“谁也想来展示一下?
”……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
”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
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
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读出了秋天的美;我觉得XX还读得不够高兴,应该是(该生读),同时再给那位同学一次机会;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
”“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
思考:
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
这种方式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基本理念。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自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读、鉴赏相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
评读可以分自评和他评两类。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但小学生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情况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反思自己的朗读水平。
评读要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
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让学生评读,但大多仅停留在评价声音是否响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有高有低、语速是否有快有慢、语气是否有轻有重等“浅表层面”上。
评读必须常在评中领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真正使学生在评中提高。
评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导,使朗读的学生读好。
所以要给学生多次朗读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为了评而评。
5.角色表演读——体悟内心,增加体验
案例:
《回声》
角色表演读就是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材里很多生动有趣、情节性强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
这种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还可以为课堂增添一些情趣。
但一定要注意情感悲伤、内容悲壮的故事情节不大合适表演,而欢快、愉悦的内容适合表演读。
注意角色表演读的核心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上动作、神态等来将文字读得有感情有味道。
表演是途径,读好是目的。
所以关注这个过程时,不能简单地看学生演的是否像,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将角色的话读好。
6.赛读——引起竞争,互相比读
师生之间比赛、生生之间比赛、小组之间选代表比赛等等,在一遍遍地比赛朗读,一次次地评价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驾驭文本,达到读好课文的目的。
赛读后,要开展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欠缺,不能不了了之,要真正通过比赛打到读好课文的目的。
7.选读——自由选择,主动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
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
这样,既避免了教学中的模式化,又能让学生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8.配乐读——走入意境,升华情感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
思考:
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
但需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达之意相吻合;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9.齐读——合理采用,发挥优势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
很多教师对齐读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因为齐读一读不出语速,二读不出语调,三读不出感情,四读不出个性。
所以“课上齐读当休矣”。
但齐读也有很多优势。
齐读是提高效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
选准适合齐读的课文。
一些课文情感炽热、气势磅礴、音响雄壮,只有气壮山河的齐读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响得到完美地再现。
那些叙事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以及抒发凄婉、伤感或轻松愉快的情感的作品都不大适合齐读。
另外,有些课文虽然不适合全文齐读,但是部分段落非常适合齐读。
齐读的形式要丰富一点,除了全班齐读之外,可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这样不仅让擅长朗读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让其余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也可以安排音色相近的学生齐读同一个角色。
10.连读——不要过细,但需评价
案例:
《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
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老师们最爱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小节,这样可以更多的较全面地反映全班整体读书情况。
连读注意的是:
不要把课文分得过细,不参与连读的学生要认真倾听并给与评价。
11.诵读——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
其次是要“精思”。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那个画面。
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一般安排在教学结尾处。
诵读有利于积累。
12.问读——一问一读,巧妙结合
问读就是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
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以上,是我们常采用的几种读的方式,具体应用时要视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如果阅读是一个集合,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两个子集。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所以,虽然今天我们讲的是关于朗读,但这里还是极有必要说一说默读等其他几种方式。
13.默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思考:
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无需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它是获取文字信息、局面知识的主要手段。
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课程标准关于默读特别指出:
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关注默读的训练。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
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运用默读。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
其次,默读时要让学生边读边划,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
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
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自可逐渐得到提高。
14.略读和浏览——粗知大意,搜集信息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在第二学段提出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
精读、略读和浏览,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
学生从精读的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浏览,指大略地看。
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较快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
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
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的策略有哪些
叶圣陶说:
“就读的方面,若不参与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
哪里会真能读?
”语文课上,读的方式多样了,并不代表学生便理解了、感悟了、体验了,很多时候还是水上浮萍,不到位。
究其原因,还缺少具体的指导策略。
案例:
《妈妈的爱》《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回声》
1.理解内容
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
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
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读好课文。
学生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
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再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本,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
在朗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发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3.想象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
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绘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的从学生的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把握得更加深刻。
尤其是关于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及诗歌或散文时,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入情入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朗读技巧的指导
所谓朗读的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
这些设计和处理包括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
如什么地方该停顿,用怎样的语调,保持怎样的速度,轻读还是重读等。
要使学生的朗读读到位,读出韵味来,教师势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教会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字音读准。
有的句子比较长,就要指导学生画停顿来读。
其次,加重音来引导学生朗读。
加重音就是在朗读时,句子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
第三,朗读时应该注意节奏。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要能读出轻重音,处理好停顿,语速适中,声音响亮,能够读出不同人物角色的语言,就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朗读的技巧了。
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到了高年级学生想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轻车熟路了。
5.创造情境
案例:
《回声》
6.引读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7.比较
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
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但比读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
8.以讲促读
案例:
《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
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限,教师要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以讲促读,就是以讲授带动朗读。
通过讲授,学生领会课文丰富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先内化后外发,情发于衷而形之于外。
9.抓标点符号
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
思考: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
对此,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更多有效的方法,并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朗读指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
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2.注意朗读的层次——不读熟课文就不讲课文
指导朗读应该体现层次性,把握读的步步深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
“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
3.年级不同,朗读重点也不同——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
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默读、略读、浏览能力。
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课外阅读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
4.朗读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朗读指导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
于是有教师认为语文课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了整个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帮助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在整个阅读教学,朗读课文的确非常重要,但它不等于阅读教学的全部。
从教学目标上讲,它只是目标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目标。
如词句、段、篇的训练;从手段上讲,它只是手段之一,是在学生把握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忽视阅读教学的其他任务,过分强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作用既窄化了阅读教学,又达不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感悟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事实上,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自觉地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朗读。
6.朗读指导切忌平铺直叙——抓大放小以点带面
在朗读指导上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抓大放小”,“以点带面”。
一篇文章总能找到一个“能拎得起全文”的“点”,抓住“点”重点指导,给学生以看得见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积淀语感。
7.尊重学生的朗读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良好 语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