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 鸿门宴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691309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12KB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 鸿门宴教案.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 鸿门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 鸿门宴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等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1、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2、学生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
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背景资料
[刘邦在沛起义——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鸿门宴——项羽封侯(戏下之会,定都彭城,刘邦迁南郑)——诸侯反叛(项羽任人唯亲,不但不能收拾残局,反而加剧分裂)——彭城大战(刘邦合诸侯伐羽,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
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
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
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
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起来了。
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被迫成为人质。
项羽用3万骑兵打击刘邦联军56万,获得胜利。
刘邦逃亡,他的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
刘邦绝情绝义,三番五次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总算有大臣屡次相助吕后的儿女才逃出性命)——荥阳对峙(刘彭城失败后,逃至荥阳,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王对刘邦说:
自秦以来,天下纷争久矣,原由皆因两人起,现我愿意单独和你决一雌雄,无论胜败,就此不要让黎民百姓跟着倒霉了。
刘邦笑曰:
我肯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大怒,天下哪还有这等无赖。
即三次命勇士挑战,结果,都被汉军中神射手楼烦射杀。
最后,项羽亲自披甲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羽瞪大眼睛怒斥楼烦。
项羽怒斥的威力如何,用韩信的话来说:
项羽怒斥呼喝时,上千的人吓得不敢动一动。
这时的楼烦是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即回营垒,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问之,项羽也。
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
以烹太公相威胁。
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
刘邦不吃这一套,对项羽说:
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
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
——鸿沟割地(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由于项羽军粮短缺,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项羽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公和吕雉,然后撤兵)——张良说刘(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四、梳理文章的情节和内容
1、情节梳理
开端
(1)--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
(2)--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3—4)--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5—7)--刘邦逃席、张良留谢、刘邦诛曹
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文所示:
无伤告密(一起)项伯夜访(一落)
范増举玦(二起)项王不应(二落)
项庄舞剑(三起)项伯翼蔽(三落)
樊哙闯帐(四起)项王款樊(四落)
张良留谢(五起)沛公诛奸(五落)
五、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
完成同步训练。
【文本基础整合】
(一)通假字、
1、距─拒: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
置之坐上。
8、不——否
9、具——俱:
具以事告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今:
长寿。
5、细说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
儿女亲家今: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
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
故听之
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
且为之奈何?
况且: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
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
故幸来告良。
6、之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
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
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
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
脱身独去。
8、于向,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比:
长子臣。
在:
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
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
使子婴为相。
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
军中无以为乐。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
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拔剑撞而破(击碎、击破)之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1、奈何:
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
2、孰与:
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
3、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
4、为……所:
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5、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6、何……为:
表反问。
为:
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
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
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内:
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
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
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姬(jī)鲰生(zōu)以飨士卒(xiǎng)按剑而跽(jì)
B.樊哙(kuài)卮酒(zhī)瞋目视之(chēn)目眦尽裂(cì)
C.玉玦(jué)参乘(shèng)切而啖之(dàn)不胜桮杓(bēi)
D.刀俎(zǔ)彘肩(zhì)戮力攻秦(lù)从百余骑(jì)
2、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B、道芷阳间行道路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事故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
3、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人如不能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酒
D、若入前为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B、B、籍吏民,封府库
C、常以身翼蔽田沛公D、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5、4、下列各句“为”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君王为人不忍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B、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7、6、下列各句加横线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8、下列句中有两个以上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令将军与臣有卻
9.下列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组()
①目似瞑,意(神情)暇甚②项王则受壁,置(摆设)之坐上
③卮酒安足辞(推辞)④此亡秦之续(连续)耳
⑤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⑥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⑦沛公起如(往)厕⑧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①③⑤⑦B.②③⑥⑧C.②④⑥⑦D.①④⑤⑧
10.下列加横线词语语义有误的一项()
A、旦日飨士卒用酒食犒赏B、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C、籍吏民,封府库籍贯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11.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目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⑤⑨B.②⑤⑦⑧C.②④⑥⑧D.①②⑤⑨
12.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
沛公军霸上
A、沛公欲王关中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D、火尚足以明也
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因击沛公于坐②不如因善遇之
B.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范增数目项王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①沛公军霸上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D.③⑥/⑤⑦/①②④
15.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
A.妇女无所幸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素善留侯张良不如因善遇之
C.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至鸿门谢曰张良留谢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③⑥⑧/②/④⑤/⑦B.①③⑦/④⑤/⑥⑧/②
C.②④⑤/①③⑧/⑥⑦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17.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B.藉何以至此
C.因击沛公于坐D.得复见将军于此
18.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辞为?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沛公欲王关中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9、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军(于)霸上B、为(吾)击破沛公军
C、沛公安在(军中)D|、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2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三、请写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每题4分,共40分)
1、欲呼张良与俱去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得复见将军于此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D
A
D
A
A
C
A
A
A
A
D
A
B
A
C
C
三、请写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除1、3、4、5题3分以外,其他4分,共40分。
写对一个句式特点即可得1分,大译1分,选方框字为得分点)
1、欲呼张良与俱去译: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省略句)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
(项伯)私下里见张良,把项羽准备攻打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状后、省略)
3、不然,籍何以至此译: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到这种地步?
(宾前)
4、大王来何操译: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
(宾前、省略)
5、沛公安在译:
沛公现在哪里啊?
(宾前)
6、得复见将军于此译:
(我)能够再次在这里见到将军。
(省略、状后)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省略、状后)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
(如果)不这样做,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被动句)
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
(范增)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用来示意项王。
(状语后置、省略句)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
现在人家正象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宾前)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派遣将士守卫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偷盗的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判断句)
【高考对接】
读短文完成12—16题。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
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门。
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
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宫人,不受。
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
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
十八年参中书省事,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毋迎帝师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
且曰:
“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
”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
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
上都宫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
请亲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
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
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居房山者四年。
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
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
“国史非公莫知。
公死,是死国史也。
”素遂止。
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
顷之,坐失朝,被劾罢。
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
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
“素老成,有先忧之意。
”时素已七十余矣。
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
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
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
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
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
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安放
B.数访以元兴亡之故咨询
C.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报告
D.其资皆籍于官登记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是死国史也何为其然也
C.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4.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5分)
(2)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3分)
15.第卷文言文中,危素“数有建白,敢任事”具体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16.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10处)(5分)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2.C(应为“答复、给回信”)
13.D(D项均为介词,趁此、趁机。
A项均为连词,一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一表因果关系,因为。
B项都是句末助词,一个表判断兼感叹语气,一个表疑问语气。
C项均为介词,一个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在、到、由”等;一个用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14.
(1)编纂后妃等传,事迹亡佚无所凭据,危素买来糖饼馈赠给宦官,叩问得到实情,就记载在书中,终于编纂成完整的史书。
(句意正确1分,答对关键词“馈、叩、笔、卒”各1分)
(2)淮南发生兵乱,危素前往察问,借机发放楮币(一种纸币),赈济维扬、京口一带的饥荒。
(句意正确1分,答对关键词“假、振”各1分)
15.谏止重修宫殿;驳斥合祭悖礼;谏言救济百姓;察问兵乱,便宜赈荒。
(一点1分;意思正确即可)
16.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正确两处1分)
译文: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
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
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自己的真性情,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
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
译文:
危素,字太仆,是金溪人,唐代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裔。
少年时精通《五经》,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3 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 统编 必修 下册 教案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