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docx
- 文档编号:469023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9.83KB
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docx
《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
医学心理学简答题集锦
1.简述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P11-12)
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
调查法:
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心理测验法:
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
④实验法:
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20)
相互关系感觉知觉
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外在联系
区别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是多个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
是最简单的认知过程是较复杂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联系由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不可分,所以感觉和知觉也不可分
没有纯粹的感觉,也没有纯粹的知觉,一般合称感知
3.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P21)
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4.简述记忆的过程(P23-25)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识记:
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保持:
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大脑的过程。
再认与再现:
记忆的两种表现形式,以识记为前提,检验保持的指标,也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信息加工的过程:
按信息论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和提取三个环节。
5.简述改善记忆的方法(P25-26)
①集中注意、增强记忆②及时复习③反馈④背诵⑤过度学习⑥记住要点⑦分散识记⑧意义识记⑨性质形似的材料不安排在一起学习⑩多样化复习
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28)
①定势②情绪、情感与动机状态③迁移④功能固着与变通⑤个性⑥策略
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P29)
相互关系情绪情感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区别表现为外显性表现为内隐性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想联系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8.
情绪状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P30)
情绪状态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
①心境:
一种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特点为倾向性、微弱、平静、持久。
②激情:
一种在短时间内猛烈而爆发的情绪,特点为猛烈、短暂、爆发。
③应激:
一种出乎意料的在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特点为由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引起。
9.简述情绪的理论学说(P31-32)
①詹姆斯-朗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观点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该理论的缺点是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
②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观点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该理论的缺点是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控制。
③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观点为对于特定情绪而言,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的制约。
④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观点为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有其自身的机制,同时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有着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特作用。
10.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P35-36)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前提)②具有调节行动的作用③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④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基础)
11.简述意志的品质(P37)
①自觉性:
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②果断性:
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实现目的(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③坚韧性:
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既定目标(动摇性和顽固执拗)
④自制力:
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行动和语言(任性和怯懦)
12.简述人格的特点(P38)
①独特性与共同性②社会性与生物性③稳定性与可塑性④整体性
13.简述人格心理结构(P38-39)
①个性倾向性,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③自我调节系统,其核心为自我意识
1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40)
原则:
人类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
①生理的需要:
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随之产生了安全的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体中发展,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最高层次是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
15.简述动机冲突的形式(P41)
①双趋冲突:
指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由于这两个动机同样强烈,受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同时实现的矛盾冲突,需两者选其一。
②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个目标影响,都想避开,但迫于情景,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状态。
③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既向往它,同时又想拒绝或避开它。
④双重趋避冲突:
指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16.简述气质的分类(P43-44)
17.简述性格的特征(P45)
①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
个体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整和控制的水平特点。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18.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理论(P51-52)
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①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但只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巅部分。
②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觉察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极大部分,相当于冰山在海平面以下、始终无法看见的庞大的山体。
③前意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相当于冰山的介于海平面上、下的部分,会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
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19.简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P52)
人格包含有三个基本系统:
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人格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
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其唯一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②自我从本我转化而来,可转化为超我,其动力来自本我,即要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但又在超我的监督下去适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③超我由自我转化而来,包括自我理想和通常所讲的良心,按“至善原则”行事。
20.简述精神分析的性心理发展理论(P53)
①口欲期:
0-1.5岁,此时关注吸吮和吃,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
②肛欲期:
1.5-3岁,此时性本能专注于肛门区,肛门区是快乐的主要源泉,儿童从自身大小便中得到快感。
③性蕾期:
3-5岁,此时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性本能转向生殖器,生殖器是快乐的来源。
④潜伏期:
6-12岁,此时儿童的性本能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
⑤生殖器期:
青春发育开始,持续至终生,性本能的关注点朝向异性成员而不是朝向自我。
2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P55)
①强化:
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
②泛化:
反复强化的结果,即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
③消退:
如果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即取消强化作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22.简述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P57)
①正强化:
某种行为发生后,导致了积极刺激的增加或积极刺激强度的增加,则该行为会趋向于增强。
②负强化:
某种行为发生后,导致了消极刺激的减少或消极刺激强度的降低,则该行为会趋向于增强。
③消退:
某种以前被积极刺激强化的行为不再产生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则该行为会减少直至消失。
④惩罚:
在某种行为发生后带来的是一个消极刺激,则该行为会减少直至消失。
23.简述应对的方式(P82)
①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②采用“再评价”的应对方式,使之改变认知评价;
③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提供和帮助寻求社会支持;
④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分散注意;
⑤采用“松弛”的应对方式,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
24.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P82-83)
按对现实的歪曲程度
①较大的现实歪曲:
否认、投射等
②中度的现实歪曲:
压抑、倒退、转移、反向形成、合理化等
③轻度的现实歪曲:
升华、幽默等
按出现先后及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①精神病性的防御机制:
婴幼儿期即开始使用,精神病患者常为极端应用,如否认、曲解、投射
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出现于婴幼儿期,多见于轻度的精神障碍患者,如倒退、幻想、内投射
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少儿期得到充分利用,多见于神经症患者,如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转移
④成熟的防御机制:
出现较晚,是成功的、有效的适应方式,如升华、幽默、理智化
25.简述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形式(P83-84)(需要细化吗?
)
①合理化②潜抑③转移④反向形成⑤幻想⑥否认⑦升华⑧退行⑨幽默
26.简述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P103)
①信度反映心理测验的一致性或可靠性,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②效度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必备条件。
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③常模与标准化:
常模指测验的参照分数,是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27.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P125)
①治疗师方面:
治疗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②被治疗者方面:
一般为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人,也包括一些希望改变个性或认知、行为习惯的人。
③治疗过程:
以各种医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灵活使用各种专业技术,按一定的程序规范地进行,以达到治疗目标。
④治疗环境:
环境安静、整洁,有合适的空间与面积,空气流通。
28.简述心理治疗的原则(P126-127)(应用于论述题中的案例分析)
①和谐性:
指患者、医生、治疗方法之间的和谐,环境与整个治疗之间的和谐。
②针对性:
针对性是心理治疗取得疗效的保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案。
③计划性:
心理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治疗的程序。
④灵活性: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身变化,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随时准备根据新的情况灵活地变更治疗程序和方法。
⑤保密性:
为保证资料的真实,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在心理治疗工作中坚持保密原则。
⑥综合性:
进行心理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其他可利用的能增加疗效的方法和手段。
⑦中立性: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该保持中立,不能替患者作出任何选择或决定。
⑧回避性:
心理治疗过程中,一般回避为亲友或熟人进行心理治疗。
29.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P129-130)
①筛选与准备阶段②问题探索与判别阶段③分析认识阶段④治疗行动阶段⑤疗效评价阶段⑥结束巩固阶段
30.简述精神分析的原理(P131)(需要吗?
)
采用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帮助患者将早年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经历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在意识层面加以分析与澄清,从而能使患者重新认识,并改变原有的心理行为模式,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1.简述精神分析治疗的技巧(P131-132)
①自由联想:
治疗者要求患者随意且毫不保留地向治疗师描述所想象的事件或情景,从而把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冲突带入意识领域,使患者对此有所领悟,从而重新创建现实的、健康的心理。
②分析阻抗:
阻抗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抗拒或干扰治疗的力量,其往往是患者心理症结所在,治疗师必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断辨认,揭示和分析阻抗,帮助患者克服困难。
③处理移情:
移情出现在把患者早年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带到治疗过程中,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治疗师对正移情做因势利导,对负移情做分析处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冲突和防御,促使内省的建立。
④诠释梦境:
梦是潜意识冲突或欲望的象征,因此患者有关梦的报告可以作为自由联想的补充和扩展,帮助了解患者真正的动机和要求。
⑤阐释和疏泄:
阐释是医生在心理分析过程中,对患者的一些心理实质问题加以解释,引导或劝阻,通过阐释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到达治疗目的,称为疏泄。
32.简述系统脱敏法的方法(P134-135)
适应证:
用于治疗恐怖症和焦虑病人
①松弛训练:
指导患者学会松弛条件反射,有助于调节焦虑和恐惧。
②划分焦虑等级:
通过与患者的讨论,将引起患者不良行为反应的情景刺激作详细的等级划分,并由弱而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等级表备用。
③脱敏训练:
逐步按焦虑等级表进行脱敏训练。
33.简述ABC理论(P145)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系统;C指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其主要观点:
对于A,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B,而B是产生不同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原因,即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所造成,这也是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34.简述理性情绪疗法的方法(P146)(需要吗?
不明确答案)
1、分析A和C;2、探讨B;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4、理性情绪想象技术;5、认知家庭作业
35.
简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P166)
相互关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区别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
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和指导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
具有哲学社会学倾向具有医学倾向
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相同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
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
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等
36.简述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以及综合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P183-184)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包括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物学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
①心理动力理论:
心身疾病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潜意识中有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某些身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过度活动性。
如果找不到恰当的途径疏泄,潜意识心理冲突就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而引起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
②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神经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重要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③行为学习理论: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有的通过观察或认知而习得。
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大脑皮层联合区的信息加工→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心身疾病
37.简述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P185)
①有明确的躯体症状。
②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③排除神经症等心因性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
38.简述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P185)
强调心、身同治原则,以躯体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主导进行综合治疗,根据病情的缓急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施策,针对具体患者应各有侧重。
39.简述与内科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与内科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①人格特征:
A型人格
②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
吸烟饮酒易引起脑血管疾病,肥胖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③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④情绪因素如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⑤心理应激:
.生活事件包括职业紧张(如溃疡、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和负性生活事件(如癌症、应激性溃疡和心梗);
.实验应激;
.社会支持缺乏。
⑥心力憔悴:
指与工作有关的心理-生理-情绪枯竭状态。
与癌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①人格特征:
C型人格
②负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应激,然后通过心理-神经-免疫途径影响癌症。
③缺乏社会支持加重癌症的病情。
④不良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可通过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癌症。
⑤不良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加重癌症的病情。
⑥心理干预使癌症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
⑦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促进还是抑制癌症取决于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以及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心理生理的耐受。
40.简述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P212)
①角色行为缺如:
病人没有进如病人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否认自己有病(精神病除外)。
②角色行为冲突:
同一个体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需要当事人从目前的角色转换为病人角色时,病人常会一时难以放弃原有的角色,左右为难,陷入角色的冲突之中。
③角色行为减退:
病人已经进入病人角色,但由于其他更加重要的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自己的病情不够重视,从而影响治疗。
④角色行为强化:
病人对病人角色呈现过度的适应,安心于病人角色的现状,依赖性增强,自信心下降,对承担原有的社会角色感到惶恐不安,不愿意从病人角色中走出来。
⑤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患病后不能接受患病的现实,而夸大疾病的影响和可能的严重后果,对治疗悲观失望。
⑥角色认同的差异:
医护人员往往强调病人的义务,而病人往往强调自己的权力,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41.简述影响病人求医行为的因素(P213)
①对症状的认识程度:
当个体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判定自己所具有的症状是严重疾病时,容易发生求医行为。
②经济因素:
医疗费用远远超过自己的支付能力时,难以发生求医行为。
③求医条件:
医院的医疗水平,服务态度,交通的便利程度等都可能对求医行为产生影响。
④心理因素:
对医院的检查手段以及诊断结论的惧怕等都可能对求医行为产生影响。
⑤社会文化因素:
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也会影响个体的求医行为。
42.简述病人的心理需要(P214)
①被认识和接纳的需要:
病人入院后,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需要被新的群体接纳,需要与病友和医护人员沟通。
②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
病人需要了解自身疾病以及医院内医院外的信息。
③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因为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疾病的威胁,所以原有的安全需要变得更加强烈,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护人员,渴望得到早日康复。
④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病人作为“弱者”,在与医护人员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尊重的需要会变得更加强烈,医护人员应当无条件地尊重病人。
43.简述医患关系分类(P224)
①主动-被动型:
一种支配服从模式,其特征是“医生为病人做什么”,适用于危重昏迷病人。
②指导-合作型:
一种医患都有主动权,但以医生为主的模式,其特征是“医生教会病人做什么”,适用于急性病病人的医疗过程中。
③共同参与型:
一种医患平等互动,医生注意调动病人积极性的模式,其特征是“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适用于慢性疾病中或急性疾病的康复期。
44.试述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P228-229)
①树立崇高的理想:
医务人员都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
②积极乐观的情绪:
医护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烦、悲喜有度,保持稳定的情绪。
③良好的性格:
医护人员需对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对工作耐心细致、认真负责、沉着冷静、作风严谨;对自己开朗、朴实、自尊、稳重等。
④敏锐的观察力: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是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临床操作的一项基本功。
⑤坚强的意志:
医护人员需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良好的自制力等方面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医护患三者之间步调一致、配合默契,从而使诊疗、护理过程中大家心情舒畅、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可以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原则: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45.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250)
①智力正常②人际关系和谐、积极③情绪正常,情感生活健全④适应环境⑤人格完善⑥有一定的自知力,能正确评价自己⑦行为符合年龄和性别特征
46.如何促进乳儿心理健康发展?
(P252)
①保证乳儿生长发育的营养:
早期营养不良是造成儿童弱智的原因之一,而非特异性食疗——提供各种各样的营养是一种改善智力的有效方法。
②满足乳儿的情感需求:
乳儿期出现了极为强烈的依恋需要,依恋的缺乏对其日后的成长有消极影响,父母应与乳儿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经常给予乳儿身体接触。
③经常与乳儿进行言语交谈:
言语交谈提供了儿童理解言语的机会和学习言语的榜样。
④重视感官功能和动作训练:
经常给予乳儿感官刺激,可明显提高乳儿的感觉动作能力。
⑤选择断奶时间和注意断奶方式:
断奶行为会使乳儿因与母亲肌肤接触一定程度的剥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反应。
⑥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父母要及时纠正乳儿期乳儿要大人抱着,走着入睡这种不良的习惯。
47.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
(P253)
①运动技能训练:
提供宽松的穿着训练婴儿的运动技能,促进走,跑,跳,攀登等基本动作,训练手的精细动作等。
②口头言语训练:
大脑言语中枢的发展已为婴儿掌握言语具备了物质基础,应与婴儿多交流,鼓励其说话。
③注意婴儿智力的开发:
婴儿期已有求知欲,父母亲应该对婴儿所提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耐心地运用儿童能理解的言语给予解释。
④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婴儿时期应注意培养的生活习惯主要有睡眠习惯,进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48.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P253-254)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训练儿童各种运动技能
②口头言语的进一步训练和书面言语开始培养: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发展连贯性言语,完善句子结构的重要阶段。
③注意数概念的培养:
抽象的数概念的掌握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是否掌握抽象的数概念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指标之一。
④注意幼儿的社会化训练: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为了适应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应该让儿童与同伴进行各种游戏交往等。
⑤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1.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2.养成乐意帮助别人的好品质3.学会单独处理一些简单的人际关系等。
⑥及时矫正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
对咬手指,作怪相等使用强化,惩罚,消退等行为治疗方法。
49.简述青年期的心身特点(P254-255)
①身体发育完全成熟:
这一时期身体各方面均已达到成熟,并呈现稳定状态,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全盛状况。
②认知能力发展显著:
青年期由于大脑功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心理学 答题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