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名师详细.docx
- 文档编号:468368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25KB
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名师详细.docx
《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名师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名师详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名师详细
小升初择校阅读理解做题方法(名师讲解)
阅读理解做题步骤:
1、判断文体;
2、看文后的问题,尽量记住问题;
3、标段号(如果没有);
4、阅读并理解,搜索中心或特征,考虑答题;
5、紧扣中心或特征回答问题,能用原文尽量用原文。
说明文
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理解任务是:
读懂文章,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一般答题方法是:
抓住对象的特征,用原文回答。
三、如果说明的对象有多种,则全文会采用“分类别”进行说明。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序号
说明方法名称
作用
1
举例子
具体说明(对象)(特征)
2
列数字
准确说明(对象)(特征)
3
下定义
准确说明(对象)(特征)
4
分类别
条理清晰。
5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对象)(特征)
6
摹状貌
生动形象地说明(对象)(特征)
7
作比较
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8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对象)(特征)
9
作诠释
直观形象地说明(对象)(特征)
10
引用
1、若引用格言、谚语等,作用是:
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说明(说明对象)(特征)。
2、若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趣闻等,作用是:
增强说明趣味性,说明(说明对象)(特征)。
3、若引用在开头,作用是:
引出说明对象。
五、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六、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不含修辞的,“准确”;
(2)含修辞的,“生动形象”;
(3)令人发笑的,“幽默”。
七、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八、如何回答“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
答题步骤:
1、回答:
不能;
2、解释原句意思,即用近义词代替加点词语;
3、解释将加点词语删去后句子的意思。
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4、如果删去,丧失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记叙文
一、拟题方法
1、设悬念;
2、巧用修辞;
3、中英结合;
4、揭示中心。
二、题目的作用
1、概括内容,突出()事件。
例:
《平分生命》
2、揭示()中心
例:
《我爱绿叶》
3、线索
例:
《80枚果子》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
《橡树之谜》
5、一语双关,既是(),又是()。
例:
《雪墙》既是99号楼前的雪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6、运用()的修辞方法+作用
例: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比喻,黄春草正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坚强。
7、交待描写对象
例:
《我最好的老师》
8、交代背景(时间、地点、天气)
例:
《风雨中的菊花》
三、文章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
2、递进式
3、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分总)
四、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
条理清晰;
2、倒叙:
先谈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
设置悬念,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3、插叙:
大事套小事,使情节集中。
作用:
如果小事也体现中心,侧突出中心;如果小事为故事情节服务,则对主要情节补充说明。
五、写作方法及作用
1、对比,作用:
突出(人或物)(特征),突出作者(或“我)(情感),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借物喻人(象征),作用:
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用:
使情节多变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衬托。
侧面描写,作用:
侧面烘托出(人或物)(个性/特征)或侧面表现作者(或“我”)(?
)情感或侧面表现文章中心。
5、设悬念,作用:
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6、首尾呼应,与题目呼应。
六、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作用:
真实、亲切;
2、第二人称“你/您”“你们”,作用:
便于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作用:
便于情节集中。
七、人物描写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有: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人物描写的角度(或途径):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或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3)在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中都可能存在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4)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XX)(依次有一个答一个):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特点);
表现了(人物)(品质/精神/心理);
表达了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为下文(事件)作铺垫;
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
从侧面烘托了(前3个)
答题公式:
运用了(?
)描写,形象生动写出了(人物)(内容),表现了(人物)(?
)性格特点或(?
)品质,表达了作者(或“我”)(?
)之情。
八、概括内容公式
人物+(时间+地点+起因)事件结果
九、句子的作用
1、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1)揭示(人物)(?
)心理情感;
(2)揭示(人物)(?
)性格;心理、情感总出现时才会揭示性格。
(3)为后文(?
)事件做铺垫。
2、外貌描写的作用
(1)交代年龄、体型、衣着;
(2)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3、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等;
(2)衬托(人物)(?
)心理;
(3)渲染(?
)气氛;
(4)为后文(?
)情节做铺垫;
(5)暗示中心。
4、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步骤:
(1)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引出场面事件;
(2)面的描写:
围绕共同心理,对多数人进行一、二句的描写;
(3)点的描写:
对其中一、二个人进行详细描写,外、语、动、心、神;
(4)点明中心。
5、普通句的作用
阅读理解中的普通句内容上的作用:
(1)揭示中心(或是中心句);
(2)突出中心(中心句重复出现);
(3)深化中心(出现仿句式,哲理性的句子)。
阅读理解中的普通句结构上的作用:
(1)如果在开头:
引起下文,或与题目呼应,或首尾呼应,或设置悬念;
(2)如果在结尾:
总结全文,或与题目呼应,或首尾呼应;
(3)如果在文中:
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引起下文。
6、修辞句的作用
序号
修辞
方法
特征
作用
1
比喻
不同类有相似点的两个物。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特点)
2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物)(特点)
3
夸张
言过其实的夸大、缩小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特点)
4
排比
把内容相关、字数相似、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
5
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也就是说,同一类的两个物放在一起,描写的方向却相反。
突出了(人、物)(特点)的特点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事物,或突出某些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突出了(人、物)(特点)的特点
7
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突出了(人、物)(特点)的特点
8
反问
问中有答,明知故问,只有一个句子。
强调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9
设问
自问自答。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0
反语
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否定,加强讽刺效果。
11
顶针(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12
对偶
(强调格式)字数相同、词性一一对应的两个句子
读起来朗朗上口。
13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
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词语、句子、题目的含义(只指内容上,不答结构上的)
1、词语
词语的意思有:
本义、语境义、比喻义。
词语分:
普通词语和修辞词语。
考查方式:
(1)直接提问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该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3)如何理解这个词语。
解题步骤:
(1)先解词;
(2)看词语是否有修辞(比喻或双关);(3)如果只是普通词,根据文中相应内容作答;如果是比喻,则要用本体与喻体作答,双关的则既要本义又要双关义作答。
根据题目要求,有的还要作其作用。
答案格式:
该词是指(词语的本义)或该词原指(词语的本义),这里是指(双关或比喻义),主体+内容
例: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沮丧:
灰心丧气,写出“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对身兼双职的不自信。
(普通词)
(2)漠然:
冷漠,漫不经心,表现了老师用忽视缺憾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良苦用心。
(普通词)
2、句子
考查方式:
(1)直接提问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2)句子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3)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解题思路:
(1)判别句子类型:
看是否运用修辞;
是否运用双关;
是否是哲理句;
是否有言外之意;
(2)还可结合上下文。
(3)结合内容作答
注意:
(1)理解句子含义,要紧密联系句子所表现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文笼统作答。
(2)答题格式都是把句中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通俗语言表达出来。
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作用:
(1)、修辞句(比喻):
方法:
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例1:
放心吧,孩子们!
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分析:
“老天”是指生活,“冬天”是指困境;
答:
告诉孩子们,生活是有希望的,我们不会总生活在困境中的。
(2)、一语双关句:
方法:
表层意思(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往往紧扣中心)
例:
《父亲的格言》中“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就会歪歪扭扭。
”
分析:
“硬币”既指实际的硬币,也指小利益;“硌坏了自己的脚”有损于自己的品质,“路”既指现实的路,又指人生道路;“歪歪扭扭”指误入歧途。
(3)、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例:
《高贵的舍弃》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卡巴的“而亨利的人生,是我的名声所不能承受之重”这句话的含义。
答:
亨利一生的幸福比我的名声更重要,表现了卡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言外之意句:
方法: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例1:
第二天,邻居表扬小强说:
“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呀,都晚上十一点了,你还在练琴。
”
答:
邻居的意思是,小强练琴太晚影响了大家的休息。
(5)、理解句子含义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或写出具体指代内容。
例:
科技五的《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第25题:
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无奈,我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他给我做一支笛子。
他苦笑道: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
”
答:
一是对“我”的无知感到无奈;二是自己无法用这根竹子做成让我满意的笛子,只好强作笑颜。
注:
有的句子可能是多种情况同时出现,就要考虑各种情况。
3、题目的含义
考查方式:
(1)、如何理解这个题目(谈谈你对某个题目的理解)
(2)、题目在文中的含义;(以某个题目为题的深刻含义)
例子:
(1)、谈谈你对《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理解
答:
标题生动形象,含有比喻义,生动的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2)、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
(3)、文章以《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如果一个人满足于让别人迎合自己,那么他就会形成偏见,在工作生活中出现失误。
解题思路:
1、看是否运用修辞;
2、是否运用双关;
3、是否体现文中主题。
十一、“在文中具体指?
”或“表现是”如何回答?
“这”、“那”、“其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必要时组织自己的语言。
)
十二、确立主人公的方法,课文的启示,续写
1、主人公的定义: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2、确立主人公的方法:
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一般有六个角度:
(1)主题思想要表现谁。
主题涉及的才是主人公,第一人称未必是主人公,可能是线索人物;如: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文中的“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不是鲁迅自己,孔乙己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2)看是否有细节描写。
着墨的多的不一定是主人公,可能是线索人物;在《七根火柴》中对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着墨都多,但卢进勇只是线索人物和衬托,无名战士才是主人公。
(3)看借宾衬托凸现谁。
有一些小说中作者刻意对有些人物细节刻画,但他们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对主人公起烘托作用的。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写“葫芦僧”烘托贾雨村。
(4)正面人物更宜为主人公,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看主题是要赞扬还是批判或讽刺,赞扬主题的,可以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批判或讽刺时,可以用小人物来反衬大人物的更卑劣。
在教学小说《窗》时,对主人公的看法,把不靠窗的人作为反面人物来反衬主人公,即靠窗病人的善良、无私。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是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其“变色龙”般的两面派本质,是沙皇专制政府虚伪和专横的集中表现。
所以奥楚蔑洛夫是小说的主人公。
(5)情感不断变化的才是主人公。
焦点人物未必是主人公,可能只是个道具,是线索人物。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是焦点人物,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了出来,把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于勒充其量是一面镜子,是一个道具。
(6)群像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个体人物,也可以是群像人物。
《西游记》叙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他们师徒四人虽然性格相异,但却团结协作,终成大业。
他们四人缺一不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
因此,他们都是小说的主人公。
3、课文的启示
课文的启示即感悟心得。
4、续写
定义:
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的内容,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题型:
(1)有了故事的起因,顺着这个故事的思路通过想象继续写它的经过和结果。
(2)告诉你故事的结尾,倒叙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3)给你一个故事,要求续写的文章与原文成转折关系,这叫逆向续写。
(4)只告诉我们一个场景,给出时间、地点、人物,由此续写下去,想象的范围更广。
总之,续写要根据原材料提供的线索、范围、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等,续写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表情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构成完整的故事。
续写文章时要注意:
(1)完善原文章的结构,使文章在结构方面完整、合理;
(2)根据所提供的文章开头、结尾或其他线索,紧扣原有中心,正向或逆向续写;
(3)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人物的思想要前后一致,叙述的语气上下也要一致。
写景状物文章
阅读技巧:
读懂文章,1、找出描写对象及其特征;2、悟出作者的情感。
题型一、找中心句
中心句:
体现描写对象特征或情感的句子。
题型二、概括内容
答题公式:
本段或本文描写了(描写对象)(特征),抒发了作者(情感)。
题型三、欣赏语句(哪个句子好?
为什么?
)
答题公式:
修辞方法及作用+作者情感
题型四、欣赏词语(加点词语的好处)
有修辞的词语,用修辞方法及作用+作者情感。
无修辞的普通词语:
1、动词:
准确生动地突出了(物)的(特征)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某人)(?
)之情。
2、形容词: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物)的(特征)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某人)(?
)之情。
题型五、观察角度
平视、仰视、俯视、环视(4个,三维加环)
题型六、人的感官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5个,五官)
题型七、常见的写作方法(全文)
1、对比;2、衬托,侧面描写;3、象征(借物喻人);4、先抑后扬(欲扬先抑);5、设置悬念;6、首尾呼应。
局部描写时用:
动静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升初择 校阅 理解 解题 方法 名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