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docx
- 文档编号:468325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0.61KB
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docx
《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代码:
050301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新闻学专业硕士点设置于2000年,次年开始招生,在部属院校中处于同专业点的中上水平;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主要研究特色是关于新闻理论范畴的研究;现有导师11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6人,刘九洲教授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有显著的成就;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8项,已陆续推出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有的在全国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有5届共115名研究生毕业,大部分在高校任教。
二.培养目标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新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阔,熟悉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运用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各种媒介的特性与功能,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简介
1
新闻理论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范畴、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研究方法。
学术带头人刘九洲教授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省部级课题;其专著《新闻学范畴引论》被学界视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理论著作之一。
2
新闻史
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新闻思潮和中国新闻史专题,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几位导师都是博士和博士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在重点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3
新闻业务
主要研究编辑学的理论观点、电视和新媒体专题、报纸专题,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几位导师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出版过专著和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四.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
三年。
学习优秀者可申请二年毕业。
2、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优良,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及以上,经导师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并报学校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学生要求毕业时获得总学分为38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6门,18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3门,9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任选5门,10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
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新闻学专业硕士生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或新闻传播实践)和学术实践两部分,各占1分。
教学实践(或新闻传播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已经有3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可以免修教学实践(或新闻传播实践);学术实践要求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七.科学研究
学生在读期间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或参与导师作课题、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或参加社会性学术活动等,以积累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能力;对三年毕业的研究生不作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以论文第一作者的身份在CSSCI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用稿通知无效),且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分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
开题报告:
此项工作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末进行。
开题之前,必须向导师提交一份有关选题的研究综述,便于导师作具体指导。
所撰写的开题报告要求选题新颖、资料准备充分、论文大纲设计合理。
论文工作检查:
分为初稿、修改稿和定稿三个阶段。
导师必须分阶段进行指导,尤其是定稿须经导师签字认可。
论文评阅:
聘请校内外专家各一名评阅论文。
答辩程序:
答辩人陈述、导师介绍、宣读校内外专家评阅意见、答辩组成员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组综合评议、宣布答辩结果。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
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培养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十、其它
1、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6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附录一:
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
1、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
2、权力的媒介(美)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
3、舆论学(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7年
4、当代新闻学(法)贝尔纳·瓦耶纳新华出版社1986年
5、论出版自由(英)米尔顿商务印书馆1980年
6、新闻学概论(日)和田洋一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7、新闻学概论(前苏联)普罗霍夫新华出版社1987年
8、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1984年
9、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年
10、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
11、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
12、启蒙辩证法(法)霍克海姆重庆出版社1990年
13、单向度的人(法)马尔库赛重庆出版社1988年
14、理解媒介(加拿大)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法)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
16、美国的新闻自由(美)迈克尔·帕伦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传播批判理论(中)张锦华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
18、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新华出版社1986年
19、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中)殷晓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史蒂文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蒂海南出版社1997年
22、传播符号学理论(美)约翰·费斯克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
23、新闻学(中)徐宝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大众文化批判(中)郑福林等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25、传播社会学(中)陈昭郎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
26、大众文化与传媒(中)陆扬等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7、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8、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华出版社1986年
29、美国新闻史(美)埃德温·埃默里新华出版社1982年
30、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31、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齐格蒙特·鲍曼郭国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32、消费社会让·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媒介批判——理论与方法(台)黄新生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
34、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美)约瑟芬·多诺万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话语与社会变迁(美)诺曼·费尔克拉夫华夏出版社2003年
37、后现代主义的幻想(英)特里·伊格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思·韦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9、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特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40、解读大众文化(英)约翰·费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一级学
位
课
学
位
公
共
课
(A类课)
0003
第一外国语
136
5
1+2
公外系
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4
2
1
理论课部
107105030121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
34
2
2
喻发胜
学
位
专
业
课
(A类课)
107105010002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51
3
1
孙文宪胡亚敏
107105030004
传播学专题理论研究
51
3
1
周晓明等
107105030005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3
1
刘九洲
二级学位课
通
选
课
(B类课)
107105010005
文学理论专题研究(通选)
34
2
1
孙文宪
107105010006
现代逻辑与语言研究(通选)
34
2
1
刘云
107105010007
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通选)
34
2
1
张岩泉
107105010008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通选)
34
2
1
王又平
107105010009
电视研究(通选)
34
2
2
彭涛
107105010010
海外汉学研究(通选)
34
2
2
林岩
107105010011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通选)
34
2
2
胡亚敏
107105010012
影视理论专题(通选)
34
2
2
修倜
107105010013
文化研究导论(通选)
34
2
3
陈建宪
107105010014
外国经典作家作品选讲(通选)
34
2
2
聂珍钊等
指定选修课
专业
方向课
(C类课)
107105030205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
34
2
1
李黎明
107105030103
中国新闻史专题
34
2
2
员怒华
107105030104
编辑学原理
34
2
2
范军
107105030112
新媒体研究
34
2
3
刘震
107105030106
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
34
2
2
魏天真
107105030110
舆论引导专题研究
34
2
2
张德华
任
意
选
修
课
(D类课)
107105030201
传播伦理与法制
34
2
2
段维
107105030210
传媒产业专题研究
34
2
2
李三强
107105030107
报告文学研究
34
2
2
李黎明
107105030108
副刊研究
34
2
4
员怒华
107105030109
晚报学研究
34
2
3
喻发胜
107105030206
传播文化研究
34
2
2
董中锋
107105030110
应急管理与信息传播
34
2
4
喻发胜
107105030211
媒介融合研究
34
2
4
刘震
107105030111
时评与媒介社会责任研究
34
2
3
魏天真
107105030212
大众传播现象的文化研究
34
2
4
孟君
实践环节
00014
教学实践
1
3、4、5
00015
学术活动
1
3、4、5
补修课
07
新闻学原理
2
随本科
45
传播学原理
1
随本科
32
中国新闻史
1
随本科
23
外国新闻史
2
随本科
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编号:
107105030005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英文译名:
TopicStudiesonTheoryand
MthodofJournalism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51/3
任课老师:
刘九洲
内容简介:
该课程分别介绍西方新闻传播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媒介批判理论、符号学媒介批判理论、文化学媒介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理论。
同时也对上述各种理论建构中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作详细说明。
此前,还扼要介绍西方新闻传播学批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发展,主要学者及其主要观点和代表作。
主要教材:
张锦华著,传播批判理论,(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
黄新生著,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
参考书目:
殷晓蓉著,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视域及其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欧力同、张伟著,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3年
陆扬、王毅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
课程编号:
107105030121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
英文译名:
SelectedReadingofMarxist
Journalism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喻发胜
内容简介: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的目的:
一、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增强识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能力,在复杂的理论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推进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设。
主要教材: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1-5)、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文选
课程编号:
107105030202课程名称:
跨文化传播研究专题
英文译名:
TopicStudy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开课学期:
2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普丽华
内容简介: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
本课程主要涉及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范式,介绍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与特点,研究跨文化中的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文化身份、性别与传播、跨文化传播能力等课题,本课程还对一些跨文化传播实例进行研究分析,并联系实际作一些考察或调查。
主要教材: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
[美]史蒂夫·莫滕生选编,关世杰、胡兴译,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康敬贻、林振熙、柯雄译,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新华出版社,2004年
[德]马勒茨客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2003年,汤一介著,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
107105030107课程名称:
报告文学研究
英文译名:
StudiesonMassCommunicationPsychology开课学期:
2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老师:
李黎明
内容简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研究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传播的关系;第二,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分析、解释,认识人类传播活动中的现象、规律;第三,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对传受者心理特征、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采访活动中交流的互感效应等.
主要教材:
李黎明,新闻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目: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郭庆光,大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
克雷奇,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课程编号:
107105030103课程名称:
中国新闻史专题
英文译名:
TopicStudiesonChinese
JournalismHistory开课学期:
2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员怒华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以下几个专题。
中国近代报刊及新闻思想的发生:
探讨中国近代报刊及新闻思想发生的历史动因、发生期中国报刊及新闻思想的基本样态及主要特点。
中国新闻史上两种不同的办报模式——文人办报、政治家办报:
从新闻思想与报业实践两方面探讨文人办报、政治家办报的主要内涵、历史成因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影响。
近现代思想启蒙思潮与报刊的发展:
讨论维新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思想启蒙思潮与报刊发展的关系。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
梳理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轨迹,重点谈五四及九十年代副刊的变革。
主要教材: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2、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学林出版社,2006年
李泽厚,中国古、近、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6年
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史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华文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
107105030210课程名称:
传媒产业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
开课学期:
2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李三强
内容简介:
传媒产业是产业经济学与应用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本课程在掌握传媒产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专题深入分析我国传媒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部门:
报纸产业、广播产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动画产业、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产业,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把握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书目:
《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周鸿铎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传媒产业市场策划》,周鸿铎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美国广播电视产业》,詹姆斯·沃克、道格拉斯·弗格森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全球化视野:
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 》,金冠军、郑涵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传媒竞争力:
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喻国明、张小争编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张金海、梅明丽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童清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范以锦、董天策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田韶华、严明、赵双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媒介经济学》,赵曙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
107105030112课程名称:
新媒体研究
英文译名:
开课学期:
3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刘震
内容简介: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改变媒体生态格局。
本课程基于对新媒体的系统分析,涉猎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经济、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短信、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报、户外媒体、宽带网络、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博客、维客、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现状、特点、规律、理论及发展趋势。
一、媒介即讯息:
新媒体技术
二、新与旧:
新媒体是旧媒体的延伸
三、层出不穷:
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发展
四、分散与杂芜:
新媒体传播理论
五、互动与依赖:
新媒体受众研究
六、社会公器或赢利工具:
新媒体的商业策略
六、媒介融合的市场策略
七、媒介融合的案例研究
八、媒介融合的发展战略
阅读相关书目及网络资料,就媒介融合的具体问题完成一篇论文。
课程编号:
107105030212课程名称:
大众传媒现象的文化研究
英文译名:
开课学期:
4
开课院(系):
文学院学时/学分:
34/2
任课教师:
孟君
内容简介:
1、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现象进行研究,目的是:
①使学生了解文化研究的发展史;②介绍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相关理论;③运用文化研究理论解析当代各种大众传媒现象。
2、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对大众传媒现象加以分析。
第一讲介绍伯明翰学派,说明文化研究缘何兴起及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影响。
第二讲介绍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主要学者及其理论。
第三讲根据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大众传媒的传播。
第四讲根据鲍德利亚和费斯克的消费文化分析传媒现象与消费之间的深层联系。
第五讲根据詹姆逊的后现代性理论探讨当代视觉传媒的文化特性。
结语中对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现象作个案分析。
3、课程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讲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的兴起
第二讲从霍加特、威廉斯到霍尔:
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中的传媒现象
第三讲:
阿尔都塞和葛兰西:
从意识形态理论看大众传媒的传播
第四讲鲍德利亚和费斯克:
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生产
第五讲詹姆逊:
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
结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学 专业 代码 050301 授予 文学 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