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设计共122页.docx
- 文档编号:467958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9
- 大小:603.21KB
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设计共122页.docx
《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设计共1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设计共122页.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设计共122页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
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
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
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师生)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学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
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
1.学生交流汇报:
(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
(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
2.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
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1.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民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如:
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等。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绒毛(rénɡrónɡ)
摔跤(suāishuāi)
4.比一比,组词。
扮()扬()
纷()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5.大青树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
每部分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7.读拼音,写词语。
zǎochénxiānyàn
()()
fúzhuānɡdǎbàn
()()
jìnɡàiānjìnɡ
()()
教学反思
引用课文插图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
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
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3.引导学生围绕“喜爱”和“赞美”这两个词来学习全文。
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自由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喜爱这所边疆小学呢?
8.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喜爱和赞美这所边疆小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
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1.学生读后交流: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动等展开想象。
2.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生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
如:
(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4.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评价。
5.拓展:
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
9.读句子,回答问题。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中描写小动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感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0.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引导学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1.假如你也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你会喜欢这所学校吗?
为什么?
2.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
选一个场景说一说。
教室里操场上大树下
11.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去寻找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让文本走进学生心中。
不足之处是没有完成对课文相关阅读知识的处理,如了解各民族的服装特点等。
2.花的学校
课题
花的学校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选自泰戈尔最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课文以孩子的口吻向妈妈讲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通过读去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一朵美丽的花去读课文,随着文中一个个情景的变化,让学生完全融入文本之中。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教师)
2.自己预习课文,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联想感知,激趣导入
1.用一两句话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
如果不信,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齐读课题,质疑。
1.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1.学生画出文中生字、词,标出小节。
2.听课文录音,认真听生字发音。
3.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4.理解“狂欢”,用“急急忙忙”说话。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荒地()狂欢()
处罚()猜想()
3.用“急急忙忙”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写生字,书写评价
1.出示本课要写的13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荒、舞、臂”的写法。
1.仔细观察字形。
2.“荒”字不能多一点;“舞”有四短竖;“臂”要写得上宽下窄。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画一画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谈谈读课文的感受。
4.绘画。
(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花的学校)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自然,教师的导语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识字的效果较好,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境中去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再进行绘画,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
学习重点
对花的学校的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学生开火车复习生字。
2.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呢?
花孩子是什么样的?
2.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3.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意思?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互相补充。
3.自由品读语句。
6.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
花孩子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画的“花的学校”,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一段配画朗读。
1.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作品中的内容。
2.配画朗读课文。
6.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
四、介绍作品,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2.推荐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
1.认真听老师介绍,并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课后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3*.不懂就要问
课题
不懂就要问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
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前准备
1.孙中山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2.教学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学习孙中山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们会有哪些疑问?
2.带着疑问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
3.在初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1.读课题,质疑。
2.自学生字、生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
4.和同学交流收集的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诵读()例如()
戒尺()挨打()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弄清故事的起因。
2.自读第2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3.结合第3~9自然段,想一想: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教师各是什么态度?
4.质疑:
为什么孙中山小时候向老师提问还会挨打呢?
而今天的学校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
5.指导朗读。
1.了解“私塾”的意思,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2.找出重点词语,了解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说明了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
)
4.感受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精神。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认真地()
仔细地()
厉声地()
4.比较组词。
厉()提()
历()题()
功()座()
攻()坐()
三、深入探究,学习拓展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2.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勤奋学习的?
3.拓展。
4.总结:
今天,从孙中山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勤学好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
1.读了课文,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①读背毫不糊里糊涂;②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
2.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认真、不懂就问。
3.说说你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5.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
教师重点引导对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体会,抓住重点句子,找出重点词,感受孙中山为了弄懂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孙中山对比,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很有促进的。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交际能力。
2.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完成习作。
3.积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四字成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4.学会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品尝句子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5.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1.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2.习作:
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
3.积累并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
1.收集暑假生活的事例、图片。
(学生)
2.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的图片,学生观察,说一说图片内容。
图片一:
我和爷爷奶奶干农活。
图片二:
爸爸带我去游乐场。
2.教师小结,引出口语交际内容。
(1)以上是同学们放暑假后做的事情,很快乐,很新鲜的暑假生活,今天口语交际的任务就是“我的暑假生活”(板书)。
(2)同学们回忆:
暑假你是怎样度过的?
经历了哪些新鲜事呢?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二、学生交流。
1.想好要讲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2.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可以恰当地使用图片或实物等。
3.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暑假生活丰富多彩的学生上台交流。
三、评价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
猜猜他是谁)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朗读一段话,学生猜一猜他(她)是谁?
他喜欢踢足球,也酷爱跑步,经常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
他是谁?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一猜是我们班的哪个同学呢?
3.教师小结:
这个游戏是让同学们抓住人的某些特点来写,也是今天的习作内容。
二、学生活动。
1.一个同学说一个同学猜。
2.收集写作素材,班上的同学你最熟悉谁?
你知道他(她)的哪些特点?
3.同桌相互交流,补充素材。
三、引导写作。
1.你选的是谁?
他(她)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选择一两点写下来。
2.写时注意格式,不可以写出他(她)的名字。
四、学生习作。
1.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
2.写好后大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3.师生提出补充意见。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回忆本单元的课文,你积累了哪些句子?
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齐读题中两句话,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
二、词句段运用。
1.我的发现:
(1)齐读下面成语,交流你的发现。
(这八个成语中都含有人体的一部分)
(2)学生列举同类的词语。
七嘴八舌狼心狗肺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昂首挺胸
(3)学生熟读成语。
2.我会读。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句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2)同桌交流。
(3)教师点拨:
朗读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如:
第一句中的“真的、上学”这几个词语要重读;第二句中的“笑了笑、就是、值得”这几个词语需要重读;第三句中的“一点儿”需要重读。
(4)自读,指名读句子。
3.展示台。
(1)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各种兴趣,开学初,班级就划分了兴趣小组,你能给这些兴趣小组取个响亮又有个性的名字吗?
(2)学生交流。
(3)展示最响亮,最有个性的兴趣小组名字。
三、日积月累。
1.自读古诗《所见》,读通顺,读流利。
2.简介古诗的作者及诗意。
3.学生背诵。
4.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1.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
(师生)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收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背一背。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学习重点
理解《山行》的诗意。
学前准备
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师生)
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
(学生)
3.《山行》教学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自读古诗。
1.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3.背一背,积累写秋天的古诗。
1.搜集并背诵描写秋天的古诗。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
3.再读古诗。
1.自读古诗。
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2.理解字义:
山行:
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
斜:
xié,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
红于:
比……更红。
石径:
山里居民的通道。
2.一字组三词。
寒()()()
盖()()()
残()()()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
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
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
“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
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1.再读古诗,读通顺,按照223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2.理解诗意。
3.画出朗读的节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说说哪句话写得好。
2.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
3.读、背古诗。
4.画一幅秋色图。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这首古诗。
由于目的明确,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学生自读诗句。
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2.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
3.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
菊残犹有傲霜枝。
4.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5.读背古诗。
5.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看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
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5.读、背古诗。
1.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
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
儿童挑灯捉蟋蟀。
2.结合第一、二句诗谈感受,理解诗意。
3.齐读第三、四句诗,理解诗意。
4.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5.读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全套 精品 教学 设计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