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docx
- 文档编号:467142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9.38KB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docx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在文化工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的今天,我们想起了西奥多阿多诺,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家,一个时代造就的命运。
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资源。
阿多诺终其一生都在密切关注文化工业,论述和研究文化工业理论决不能绕开此人,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的“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被奉为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基调。
阿多诺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化工业的全部。
人人都感到仅仅批判于事无补,可人们还要批判;人人都知道超越并非易事,可是人人都试图超越——阿多诺的批判暴露了人类的某些本性。
阿多诺的批判并非一无是处;阿多诺的批判并非随意而来;阿多诺的批判并非仅仅个人行为;阿多诺的批判并非自寻麻烦——阿多诺的批判揭开了现实的某些疮痛。
面对阿多诺的现实,我们理解他的批判。
我们要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中发现潜存于事物中的道理;我们不仅只看到流于表面的文化批判;我们不停留在一般的结论上;我们放弃与真理无涉的探讨。
一旦把一个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要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探讨,甚至是咬文嚼字的分析。
单纯的哲学思考已不再使我们满足,我们不可能仅仅滞留在理论的高空。
自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提出批评之后,西方学者对他们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直到现在仍未停止,指责、赞扬者各半。
国内在讨论文化工业时,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给与了反复引用和论证。
我们对待各种研究的态度是:
一视同仁;力图超越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化工业”可分解为“文化”和“工业”两层涵义,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对“文化”和“工业”进行两方面的考察。
我们联想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要对“文化”和“工业”两个概念进行全面的考古,看它们如何从血淋淋的母体走向富丽堂皇的神殿的,又是怎样从天上降到人间的。
我们要对农业、工业、文化工业进行考古。
我们要窥视整个人类文明成果。
我们尽可能的指向未来。
怎样使国家更加富强,怎样使人民更加幸福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不仅仅要教导人们取得心灵上的安慰,还要让他们获得实际上的利益和幸福,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呈送给他们便具有以上的双重意义。
我们不断的挖掘“文化工业”的深层意义。
考察文化工业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意义。
它蕴涵的内容之丰满,连结的学科之多样,不可能一一详尽,我们尽可能的举重若轻,挥笔自由。
我们只能借助历史,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我们是漫游者、观察者,又是批判者、吸收者。
我们游刃有余,直奔主题,又要浮想联翩,自由驰骋。
此篇文章采用了一般的写作思路,即首先论述或者说介绍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同时论述了看待文化工业的不同观点,然后关联到现实生活,此三者之间的安排即构成本文的基本结构。
即是说,文章的思路是首先介绍阿多诺本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与他人的理论对比、结合实际评述,最后力图站在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以求超越之。
1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提出
1.1前后相继的文化批判传统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是文化批判大军中的一支,在阿多诺时代,无论是在法兰克福内部还是外部,都已浸染了文化研究、文化批判的潮水,阿多诺只不过是顺时代潮流而为之。
在阿多诺之前,已有英国的马修-阿诺德和F・R・利维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他们的文化理论已在事实上造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分野。
他们站在精英文化立场,批判大众文明,认为大众文明是商业化的产物;揭露了电影、广播、流行小说、广告等文化工业的低劣和平庸特征,标准化、技术化本质,以及操纵控制的功能。
这一切是文化堕落的产物,是工业时代功利化的恶果。
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现象缘何而来?
文化工业批判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吗?
当初,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潜心于自身之外的“自然”、“规律”、“神灵”等异己之存在,悉心研究与领会外部世界的“意志”。
人类在宇宙中逐步挺立为“主人”的事实,令众多的思想家惊叹不已,于是,人类开始觉察到自身的奇妙,认为人自身是比之于“自然”、“规律”、“神灵”更为优等的不可思议之事。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从人本身“我”来看待并推导出世界万象、芸芸众生,连“自然”、“上帝”都不例外,这便是在主体“人”笼罩下的自然、社会、宗教等现实之景,他虽然没有冠之于“异化”、“人化”、“文化”等词语,但他确实看到了“人化”意义上的存在,“人化”便是广义上的文化。
虽然文化的概念千奇百怪,但始终没有离开“人”这个视角。
笛卡尔高扬的是“思想”、“理性”、“科学”等“人”的智慧,这是“启蒙时代”人从蒙昧中醒来的标志,人类一旦被唤醒,就踏上了自己的“文明征途”。
但文明总是伴随着挣扎、强征、杀戮等“恶”的形式出现,启蒙意味着痛苦。
卢梭首先瞅见了文明的不文明代价、启蒙的蒙昧本质,卢梭是启蒙人物中的反启蒙主义者,也可以说是胜利面前的清醒者,他看到了道德、艺术在文明时代的堕落。
这是近代思想家对“文化”批判的先声。
康德接过笛卡尔、卢梭等英法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成果,并对之进行了反思,对“科学"、“理性”等启蒙精神静心评判,既不高扬它,也不否定它,而是通过限定其范围的方式来为“人”重新定位。
人若是全盘依赖于他者(例如科学家、导师等)制定的“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岂不又堕入了懒惰、愚昧与控制之中?
偏见岂不更甚?
启蒙精神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康德认为他的时代是一个启蒙尚未完成的时代,广大群众尚被愚昧无知包围着。
这就是康德所谓的“理论理性”批判,可以说是一种温情的批判。
尼采则毫不留情的对整个现代文化进行质疑和抨击,他认为现代人对知识的渴望表明了内心的空虚无助,人类的高贵气质被理论文化压挤得不复存在,伟大的心灵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现代人遵从机械的快节奏,生活当机立断、匆匆忙忙,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充满做戏、追求刺激、表面繁荣和实质枯竭的社会,人们的眼睛只限于五光十色的报纸和电台新闻上面,商业主义和大众民主主宰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苏格拉底开创的理性传统。
尼采瞅见了全部人类文明的丑态、痛苦和挣扎,他对整个人类文明即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反动。
尼采这位人类灵魂的落泪者对后来的现代文化悲观主义者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形成强烈的影响。
同时代的马克思着力于资本主义经济、阶级的分析和批判,建立了其独特而完整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家然而,在众多的“社会学家”中亦有马克思的名字出现。
当马克思谈到“人”时,总是提到“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即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生产劳动的人,即“社会的人”,马克思由此把理论的视角触及到“社会”这一存在,从而也进行社会学批判。
“文化”在马克思那里已不是一个潜概念,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区分己表明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独立性,精神文化生产诸如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的生产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文化理论,但对文化问题的论述散落于各个时期的著作之中,并对其作用作了非同小可的肯定,马克思把文化归类于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和生产领域并列,且相互作用、相互关联。
文化整合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没有文化亦没有秩序即社会。
从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批判的同时,也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社会学是个新兴的学科,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问题日显,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而成为一门显学,社会学家把目光重点投向社会文化领域。
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西美尔和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反对机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里面的“文化”概念已扩大至“科技”、“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领域,它们是独立的价值体系,是历史背后的动力所在。
韦伯受尼采的影响,表现出对“文化”的悲观主义论调。
他强调价值的多元性,每种价值都有其合理性,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源于新教,然后分离于政治、文化、法律、个人自由等价值体系,形成与科学相对抗的价值多元性。
这样的合理性本身有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两部分组成,前者关心自由、平等、公正等终极价值和目的,后者则为现实.的目的服务,如法律、体制、专门知识等。
资本主义追求后者而牺牲前者,个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社会合理化的过程就是使个人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或螺钉的过程。
韦伯提出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别相当于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受韦伯的影响,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进而形成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面批判。
另一位代表人物葛兰西则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认为在推行阶级统治的过程中,统治阶级总是不动声色,因为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在为其统治呐喊、助威和粉饰,家庭、教育、教会、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都在暗示着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并且,对抗阶级的文化与价值能够被融入统治集团的文化模式。
当整个社会都认可统治的合理性时,统治当然能够确保。
很明显,葛兰西揭示文化霸权的用意在于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
马尔库塞直接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他认为工业文明是单向度的科学技术文明,亦是同一模式的压抑性文明,日常生活中,人人被流行的休闲、享乐、广告、消费等“虚假需要”包围着。
阿多诺等人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传统,对资本主义的商业、文化、意识形态等一整套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文化工业批判极具典型意义,是各种批判的外显部分,相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体系,也只是冰山一角,列举如此之多的文化批判实例无非是欲说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并非凭空而出。
阿多诺以理想观照现实,以宗教救世主的情怀鸟瞰着大众社会,现实的一切都是他批判的对象,那么,对待现实的人他采取了同样的批判态度,这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出现了裂缝。
在后来的著作《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以否定性的思想反对任何体系,这样就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本主义框架分道扬镰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自己的内部出现了危机,进而土崩瓦解。
阿多诺结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后现代批判作了铺垫,以至于出现了以后的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大拒绝、大批判。
阿多诺之后出现了哈贝马斯批判科技理性,肯定文化差异性,倡导道德、艺术,重建现代性的主张,以及后现代人物拉康、福柯和德里达。
德里达势如破竹地解构权威,解构中心,解构理性中心主义,对人类理性的一切秩序、传统进行大扫荡。
西方近代社会的文化批判是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对统治阶级文化的批判,批判的焦点是技术理性,在实际内容上,批判的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压迫了人类的自由、激情、尊严等,使人类的主体性受到威胁和挑战,这与启蒙时代神学批判异曲同工,在更为宽广的层面上,皆可视作“文化批判”,即批判主导那个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批判、政治(或意识形态)批判以及社会批判。
由此看出,西方社会批判、否定主流文化的传统绝非只是源于近代,笛卡尔哲学亦代表了一种时代意义上的文化批判。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文化运动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性格的再现。
1.2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
阿多诺生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其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发展以及阿多诺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法兰克福学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流派。
这个流派发端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久又面临着法西斯集权统治的威胁和迫害,这必然会对其理论基调造成影响。
当时情况下,法西斯是“名正言顺”的民选政权,法西斯的上台与广播、电台、影视、报纸、杂志、媒体等大众文化工具的宣传直接相关,学派对法西斯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对大众文化本身的态度,逐步形成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敌视态度。
1930年,霍克海默出任研究所所长之后,纠正了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把“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
此时,阿多诺由于犹太人身份,移居英国。
1938年,移民美国的霍克海默邀请他加盟法兰克福研究所。
在国内,阿多诺并没有接受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但其流离遭遇使他逐步倾向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接受了霍克海默的邀请。
在美国,他们亲眼目睹了那里的商业气息,发现一切皆为商业利益驱动,文化部门更不例外,文化工业根本不是在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在生产文化的商业价值。
所以学派成员对美国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技术化、模式化进行了批判。
1947年,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美国加州合著了《启蒙辩证法》一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对人的操纵控制,在文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
二战结束后,研究所返回德国,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继续对法西斯进行道义上的批判,并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对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批判。
该学派在学术研究和论证中,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1958年,阿多诺接替霍克海默出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继续进行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他深受法兰克福影响,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日益引起人们注意。
从而,我们发现,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有着特殊的现实和理论环境,它是战争流亡期间的产物,是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催生出的一个鲜艳夺目的批判理论。
世界大战必然造成每个人对现状的不满,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大多又都是犹太人,受到法西斯种族灭绝政策的威胁,在此种特殊情形下,学派成员的愤恨和批判态度理所当然,法兰克福学派不同时期批判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态度。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名成员,阿多诺必然受其主导思想的影响,后来的事实表明,阿多诺始终坚持了学派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作态度。
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同整个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阿多诺的个人遭遇紧密相连,再者,阿多诺继承了德国的批判传统,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彻底的批判精神。
1.3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理论前提:
启蒙的退变
阿多诺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著作甚多,文化工业理论只是他理论星丛中的一颗,探讨他的文化工业理论离不开它的整体立场和态度,这就要求介入他别的理论领域,以用来衬托和铺垫其文化工业理论。
为什么要从“启蒙的退变”入手论述文化工业理论?
因为在《启蒙辩证法》中,它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前理论,或者说理论前提。
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的异化处境。
然而,制度本身须有历史和现实基础作坚强后盾方能存活,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夯实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科学、技术、知识、理性等制造了资本主义确立世界统治秩序的武器,难道应该痛恨的仅仅是持枪者?
这样就引发了对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质疑。
西方社会的一些思想家追根溯源、盘根究底,一直追问到前资本主义的启蒙精神及其运动。
什么是启蒙?
阿多诺认为,启蒙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祛除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
这可以从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中找到根据,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重点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反抗权威
2、理性主义
3、启蒙运动
4、文化上的乐观态度
5、回归自然
6、自然宗教
7、人权
启蒙运动教导人们,理性必将战胜偏见,文明必将取代落后;科学必将战胜愚昧,知识必将驱散黑暗。
18世纪,乐观的人们普遍相信“启蒙”是进步的代名词,因为启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抬高人类的地位,以达到人类统治自然的神圣目的。
为了启蒙的胜利,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倒上帝,然后确立一整套启蒙的法则,好用它重新整理和归类世界。
数学逻辑、符号法则、理性标准、知识统治等逐步确立。
“启蒙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它无视富有生机的个体,把极不相同的万物扔进同一个模子(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人类顿时成了没有生机的模块,或者一个随理性机器运转的零件。
群众被彻底征服了,启蒙胜利了,理性遂成了世上唯一的君主,以及,衡量一切的法官,就像法王路易十四所说:
“朕乃国家。
”
我们隐约的感觉到路易十四几乎要说:
“与我抗衡者,亡”。
即是说“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只有那些永远屈尊的人们,才能在众神的面前得以生还”。
启蒙自身运动的结果否定了它的初衷,像个自食其言的骗子,用人类激情澎湃的奋斗作为自己登上王位的资本,然而却高高在上,俨然是“上帝”的改装,隐蔽的干着统治和压迫人类的勾当。
阿多诺认为,这就是启蒙内部的辩证法: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世界是一条永不止息的小河,它充满内在的激情和涌动,充满无止境的创造动力。
标准、统一化的打造这个世界,将会妨碍人们“诗意的栖居”。
启蒙却把万物归为无差别的同一性,“如同神话已经实现了启蒙一样,启蒙也一步步深深地卷入神话”。
“启蒙变成了神话,自然则变成了纯粹的客观性。
人类为其权力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
胜利是以牺牲为代价的,人类在获得支配自然的同时,失去了进行完整生活的权利。
总之,“启蒙精神由于自身逻辑而转向了反面:
启蒙退化为神话,文明倒退为野蛮,自由走向了奴役。
这说明,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
科技理性是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之一,科技理性对象化体现在物质生产中是生产力的不断增强;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是造铸出一种文化工业。
《启蒙辩证法》的作者在导言部分说:
“《文化工业》一文阐明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这一点在电影和广播表现得十分清楚。
”
即是说,启蒙精神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生。
文化工业概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启蒙的退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阿多诺整个批判理论的合理延伸,旨在批判资本主义文化。
文化工业在世界的顺利开展是科技和工具理性的胜利,当今世界仍是由这两样东西统治的世界,思想家们的呼声只是平静而深沉大海里的朵朵浪花,随风而去。
胜利只能是“大众”的胜利,人类的实践要求人们不得不顾及眼前利益。
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思想的光芒也许需要时间的考验,今天,由工具理性造成的人与环境、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已令世人担忧。
伟大思想的伟大在于它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思想家过早的瞅见了人类不堪设想的后果,并高声呐喊,以惊起人们的警惕。
对于我们,老子、阿多诺等人的呼声为时过早。
2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内容及实质
2.1文化工业的概念
霍克海默在《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中说,“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东西。
它与艺术无关,尤其是在它装着与艺术相关的地方更是如此。
"
什么是文化工业呢?
阿多诺将文化工业定义为:
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客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产生于一些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它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以前更为巧妙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奴役人,从而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也就是说,文化工业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是高度技术化的产物,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的批量生产,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控制大众意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
铺天盖地而来的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它的生产机构就是以技术为坚强后盾的文化工业。
当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次写《启蒙辩证法》一书时,他们用了“大众文化”一词,1969年,当他们决定重写此书时,用了“文化工业”一词,以免人们对他们的批判造成误解。
2.2文化工业的特征
文化工业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商品化。
商业关心的仅是利益,商人盘算的只是金钱。
文化工业提供给大众的是虚假的艺术、包装的艺术、拷贝的艺术。
艺术表演的每一个动作、神情,表演者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音调都受到严格的策划、计划和安排;故事情节约定俗成,像同一个模子制成的雕像。
这还算得上什么艺术?
文化工业以迎合大众为己任,他竭力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受制于这一需求,为此,文化工业生产的首要标准是:
公众的鉴赏力和品味。
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有什么区别?
文化工业与现代广告艺术结合在一起,广告变成了纯粹的艺术。
不但文化工业制造的所谓“艺术”需要广告来宣传和鼓吹,广告本身就以艺术的形式出现,谁也不知道他们兜售的到底是广告还是艺术,只要你在闲暇时光顾一下艺术,就不得不同时接受它的广告宣传。
文化工业第二个特征是技术化。
由启蒙精神及其运动催生和奠定的技术理性几乎要伸手任何领域,文化工业更不例外,因为,文化工业本身就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
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批量复制和传播就不会成为可能,也就不会实现文化的工业化。
从印刷术、电影、广播、电视、通讯卫星到现代电子技术,每一个媒体的诞生都将文化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样势必造成对真正艺术的拆解、重构、篡改,用数学公式、数字定理规划艺术品,使艺术从属于算术公式的逻辑,从而人的思维、语言、精神、生活也逐渐的从属于技术制造的神话之中。
文化工业的第三个特征是标准化。
机械复制的文化产品目的是用来交换,几乎是千人一面,缺乏真正的灵性和个性,主人翁的幽默、逗乐、爱、风格、内心感受、幻想,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等都是被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和操纵的,电影人物的任何表演都是商业玩弄的木偶戏曲。
阿多诺没有在艺术里给电影列出一个席位,它根本就不配叫做艺术,在电影里面,个性就没有真正的实现过。
面对文化工业谄媚和炫耀的姿态,阿多诺冷眼相对,并嗤之以鼻。
文化工业表面的粉脂,暂时掩饰了它所生产文化的干枯,华贵的外衣包裹着程序化的模件和功利的动机,它既讨好大众,又最无视大众。
2.3文化工业的功能:
意识形态控制
人们未能从文化工业中品尝到真正的精神圣餐,反而变得麻木不仁,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甚至意识。
他们不懂得,在自己的欢乐、欢呼、甚至感动得泪流满面地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一切都由另一个阶级的意识给提前安排妥了。
人们被故事情节牢牢地牵引着,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
文化工业制造了一群堕落、可怜、消极、被动、服帖的白痴,没有疑惑,没有反思,甚至,没有自己。
文化工业为自己的制造感到欣慰,它也感激这群白痴,对破坏自身阴谋的个性、天才、智者等却充满仇恨。
文化工业是温和的法西斯和极权主义,它利用温柔的暴力,进行着一场有组织的意识形态控制,这是为了争夺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而进行的一场“深入人心”的潜意识控制。
主导阶级巧妙地运用电影、文艺等行使“文化霸权”,运用社会观念的“共识”成功地宣传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从而形成稳固的统治。
这,便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的外显部分仅是冰山一角,隐藏于整个深沉大海的是人的潜意识、无意识。
面对不同的情节和事实,“我”变化万端,有时恣意妄为,有时谨慎谨微。
“我"到底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我”有三部分组成: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相当于人的前意识,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而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规范,但只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不易被个体觉察,是无意识的;本我是被个体意识到的“我”,这部分的“我”执行着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任务,它伺机满足本我的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阿多诺 文化 工业 批判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