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docx
- 文档编号:466487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63.38KB
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docx
《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本章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章紧接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章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
本章教材十分注意与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在这一章里,主要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介绍第ⅥA族元素的一些知识,同时介绍环境保护的一些常识。
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在介绍氧族元素性质递变时,以硫为例,简介了硫单质的一些性质,并对硫的某些化合物如二氧化硫、硫酸等,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关于环境保护,本章教材除在相关部分介绍了臭氧、酸雨等知识外,专门安排了一节以活动为主的内容,而把相关知识以资料形式给出,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因此在安排本章内容时,充分注意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本章的许多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密切联系实际
本章所涉及的很多物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所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教材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充分注意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各节知识的引入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开始,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介绍了二氧化硫、硫酸等多种物质的用途,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当前举世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以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提高环境意识。
4.注意不同知识块的有机结合
本章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环境保护常识。
教材力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例如,章引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环境保护,但从天空、大海、山峦、生物等入手,点出地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所共有的家园这一主题。
由于本章涉及的环境保护知识较多,因此注意把这些知识适当分散。
例如,把保护臭氧层放到第一节氧族元素中介绍;把酸雨放到第二节二氧化硫中讲;把其他内容适当集中在第四节中介绍。
5.注重思想教育
在本章中,很多教学内容渗透着思想教育因素,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6.本章教材包括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录像教材,录像教材分为“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配合使用。
7.力求形式活泼,适当引入漫画形式。
本章教学重点:
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二氧化硫、浓硫酸的重要化学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本章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氧化性。
二、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 氧族元素 2
第二节 二氧化硫 1
第三节 硫酸 2
第四节 环境保护 2
实验七 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
本章复习 1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递变关系。
3.使学生对臭氧有大致印象,初步认识同素异形体,并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4.使学生对过氧化氢有大致印象。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三部分。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段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其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和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表6-1的左部,主要表示原子的一些性质,中部表示单质的性质,右部表示化合物(氢化物和氧化物及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教材从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入手,引出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从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等,导出它们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进而讨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
氧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递增,这是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
运用元素周期律中关于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递变的规律,同样可以推断出上述结论。
由于学生已有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中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等来讨论。
教材指出,氧族元素能跟大多数金属直接化合,在生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氧化铁、氧化铜、硫化铜等知识,又有最外层电子数的概念,因此这点不难理解。
氧、硫、硒、碲中,氧既有氧族元素的通性,又有它自己的特性。
硫、硒、碲都有二氧化物和三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酸。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氟、氯、溴、碘与氢气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在介绍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有关知识时,教材均以硫为例来介绍,然后迁移到氧族的其他元素。
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
教材的第二部分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类制造的有些气体破坏臭氧层,在南极上空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空洞”。
保护臭氧层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行动。
虽然臭氧有很多的用途,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它是一种污染物。
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可以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大纲对这部分内容只要求作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作简单介绍,因此教学时不宜扩展、加深。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教学建议如下:
1.运用前面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从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入手,揭示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内在联系。
2.充分运用教材中安排的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启发他们归纳出氧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氧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个,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但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获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因此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1)性质相似点:
①元素化合价相同。
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碲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这些氢化物结构相似,性质相近。
它们的水溶液均呈酸性;
③都能和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氧除外)。
这些氧化物均是酸酐,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物理性质不同,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从氧到碲,单质和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减弱;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氧气跟氢气反应最容易,也最剧烈,生成的氢化物也最稳定,在1000℃时才分解;硫和硒只有在较高温度下才能与氢化合,硫化氢、硒化氢不稳定;碲则不能与氢直接化合,且碲化氢最易分解;
③从硫到碲,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3.可以用氧、氟和硫、氯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4.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一概念。
在本节中,以氧气和臭氧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5.对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
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6.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
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少、远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的作用,逐渐让学生形成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与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二:
1.C 2.C 3.B 4.D 5.A、B
习题四:
1.
(1)42L
(2)6.24 mol/L
2.
(1)0.01mol
(2)244
3. 460mLO2,40mLO3
四、资料
1.硒和碲简介
硒和碲都是稀有的分散元素,硒在地壳里的质量分数约为1×10-7,碲约为1×10-8。
硒和碲常共存于各种硫化物的矿物里。
此外,也有一些单独存在的重金属(Pb、Bi、Au等)的硒化物、碲化物的矿物。
硒具有多种形态,其中以灰色晶体的硒最为稳定,呈金属光泽,粉末状的硒显红色。
碲的外观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粉末为黑色。
硒和碲都是氧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构型为ns2np4,它们的性质与硫相似,常见的化合价有-2、+4、+6等。
硒不跟水反应,能溶于浓硝酸中。
硒和碲在高温时都能在空气里燃烧(硒的火焰为纯蓝色,碲的火焰为绿蓝色),生成相应的二氧化物──SeO2和TeO2。
它们的二氧化物主要显示氧化性,容易被还原成游离态的硒和碲。
硒和碲的氧化物还有三氧化物SeO3和TeO3。
分别与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亚硒酸H2SeO3、亚碲酸H2TeO3及硒酸H2SeO4、碲酸H2TeO4。
硒和碲的二氧化物及其对应的酸和盐最为稳定,而硫则以三氧化物及其对应的酸和盐最为稳定。
这里有一点要指出,H2SeO4是强酸,而H2TeO4是很弱的酸。
硒在高温时可以跟氢直接化合生成H2Se;碲不能直接跟氢化合,但用碲化物跟稀酸反应可以得到碲化氢H2Te,它很不稳定。
H2Se和H2Te都是无色、有恶臭和剧毒的气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比H2S的小,所得水溶液显酸性。
它们在空气中都易被氧化,受热时都会分解,都是强还原剂。
硒是1817年发现的,20世纪初才开始投入工业生产。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硒主要用于玻璃工业、橡胶工业以及某些化学工业部门。
在40年代,开始用大量硒制造整流器。
近年来逐渐用硅来制整流器。
硒广泛用来制造许多电子工业器件,如光电管、太阳能电池、电视、传真、复印等。
硒还用于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如硒化镉、硒化汞等。
在颜料方面,硒的消耗量也相当大,用硒制成的颜料对日光、热及化学作用等方面都很稳定。
在玻璃工业中,加入硒可消除由于含铁所引起的绿色,并可使玻璃带上需要的多种颜色。
硒加入碳钢及不锈钢中,可改善其机械加工性能。
锂硒蓄电池可用于医学及导弹上。
碲是1782年发现的,但因资源、工艺、用途等方面的原因,碲的生产在20世纪30年代才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
高纯碲用于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如碲化镉、碲化铝、碲化铋等。
目前,碲大部分用于冶金工业。
把碲加入钢和铜里可以改善其机械加工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在铅里加入少量碲可显著提高其抗腐蚀、抗磨性及机械强度。
碲在橡胶工业中的用量也很大,它可增加橡胶的可塑性,提高橡胶的抗热、抗氧化和耐磨性能。
碲也可用来制造灵敏的热电元件等。
2.硫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性
图6-1 S8分子结构示意图
硫受热到113℃时开始熔化,变成淡黄色容易流动的液体。
温度上升到160℃以上,液体很快变成棕色,并具有黏滞性,在200℃左右时,黏度达最高点。
以后,黏度随着温度上升而减小,接近它的沸点444.6℃时,又恢复为易流动的液体。
这种现象可以这样解释: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单质硫的分子相当于化学式S8,这个分子具有环状结构(图6-1)。
加热时发生上述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硫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
在通常情况下,硫具有图6-1所示的环状结构,熔化时容易流动。
高于160℃时,S8的环开始破裂,转为开链,链与链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而发生聚合作用,形成长的硫链,因而黏度增加,颜色变深。
在200℃时,黏度达最高点。
进一步加热时,长链又开始断裂,长链大分子断裂为短链分子,黏度又重新降低。
硫在444.6℃时沸腾。
由蒸气密度可知,硫的蒸气中有S8、S6、S4、S2等分子存在,每种分子数目的多少视温度的高低而定,下列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
3S8
4S6
6S4
12S2
到750℃时,S2占92%,S6仅占0.1%(质量分数)。
加热到1500℃时,S2分子开始分解为单原子S。
3.硫的同素异形体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硫元素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从结构观点来看,一种指的是硫原子以不同的数目和方式结合成分子;另一种指的是相同的硫分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不同。
因此硫形成了多种变体,其中正交硫(符号Sα)和单斜硫(符号Sβ)是最主要的两种。
从室温到95.5℃时,Sα处于稳定状态。
但它可转变为Sβ,这个转变是一个吸热过程。
当给正交硫加热到95.5℃时,正交硫不经熔化就转变成单斜硫,但当它冷却时,就发生相反的变化过程。
因此把这个转变温度叫做下列平衡的转变点:
单斜硫从95.5℃到119℃时处于稳定状态。
使熔化的硫缓缓地冷却,也可得到单斜硫。
正交硫和单斜硫的化学式都是S8。
4.弹性硫的弹性与结构的关系
使加热到160℃以上的液态硫骤然冷却(如倒入冷水中),就得到无定形的弹性硫。
弹性硫的形成,是由于S8环断裂,转为开链,链与链间能互相结合成为长链。
由于S—S键能够旋转,硫链可皱曲。
如果受外力作用,硫链能伸长,放松拉力,弯皱的链缩回原状,所以这种硫显弹性。
经放置后,弹性硫会逐渐转变成正交硫。
5.氟氯代烷如何破坏臭氧层
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里昂)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它进入大气后,在低层大气中基本不分解,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一种对臭氧有破坏作用的氯原子,这种氯原子使臭氧分解为氧气。
氯原子破坏臭氧层的反应为:
Cl+O3=ClO+O2
ClO+O=Cl+O2
总反应为:
O+O3=2O2
反应的结果是臭氧分子变成了氧气分子。
Cl原子在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每个Cl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臭氧分子的反应。
6.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克拉兹(PaulCrutzen)(荷兰人)、马里奥·莫林(MarioMolina)(墨西哥人)和舍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美国人),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平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三位获奖者都是大气化学家,他们在开拓有关的大气化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
20多年前,克拉兹“第一次把臭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他指出人类活动释放的少量物质能够损害全球范围的臭氧。
克拉兹把平流层的研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莫林和罗兰作了卓越的预测──少量的氟氯烃类能够在平流层以催化的方式耗损大量的臭氧。
经过20多年科学界不断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损耗带来的巨大灾难。
因此,他们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有史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进入环境化学领域。
第一节氧族元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对比、讲解。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投影1](复习提问)
1.原子序数为17、35的元素:
A.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
B.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强的是( )。
C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较强的是( )。
D与它们同周期的第ⅠA族元素分别为(),其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较强的是( )。
2.你学过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的元素有( ),它们位于哪一族?
[引言]今 天,我们在学习了第ⅠA、ⅦA族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族主族元素,即以氧为首的氧族元素。
首先,我们学习与氧同族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此外,还将涉及环保的一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1ⅥA族元素的“成员”
(由学生写出O、S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他家族成员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试着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
[投影2](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教材图6-1)
[板书]2第ⅥA族元素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三者关系
[讨论] 根据图6-1和表6-1分析,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等是如何变化的?
(找出结构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甲小组代表利用投影2上讲台讲解)
[投影3](小结)
第ⅥA族元素原子结构的比较:
相同点: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6。
不同点:
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
[讨论]元素结构上的异同点决定了其化学性质上具有哪些特点?
(乙小组代表利用投影3上讲台讲解)
[投影4](小结)
第ⅥA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金属性:
逐渐增强。
(硒为半导体,碲为导体)
氧化性:
逐渐减弱;还原性:
逐渐增强。
得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2、+4、+6
[讨论] 从各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来分析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是怎样变化的。
(丙小组代表利用投影4上讲台讲解)
[投影5] (小结)
[讨论]各元素单质的熔、沸点和密度等物理性质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听录音,轻松2分钟后讨论)
〈录音材料〉
①做为氧族的首领──氧,已被大家熟知了,若想了解排行第二的硫,请你打开书中彩页:
火山喷口处的硫。
②我是硒,氧族第三位主人,早在1817年就被发现了,我在常温下为固体,虽然脸色发灰,可用途不少。
其一,半导体材料少不了我,制造彩电、太阳能电池、光电管,甚至制造导弹也请我帮忙。
其二,人类更是缺我不成,你每天必须摄入0.05mg硒。
人缺硒时,易患大骨节病、胃癌等。
有了我硒的参与,使你免疫力增强、抑制肝肿瘤以及乳腺癌的发生;但你可不要贪婪,过量摄取硒会使人中毒,导致头发脱落,双目失明,甚至死亡。
我愿做你的好朋友。
③我是氧族第四位主人,碲比硒发现得还早,1782年就被人所识。
我貌似金属,银白色的脸膛,虽然没有把我列入金属之列却有金属之性质,能导电,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和热电元件等,还用于橡胶工业中,可不要小瞧我呀!
④我是氧族第五位主人钋,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却具有放射性,是在1898年被居里夫妇历尽艰辛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到的。
我的名字是为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与铍混合可作中子源。
[投影6](小结)
[板书]3.第ⅥA族元素与同周期第ⅦA族元素对比
[设问]第ⅥA族元素与同周期第ⅦA族元素相比,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下面以S、Cl为例说明。
[投影7](小结)
元素
S
Cl
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三周期第ⅥA族
第三周期第ⅦA族
原子半径/nm
0.102
0.099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强
更强
与Fe、Cu金属化合难易
Fe+S
FeS
2Fe+3Cl2
2FeCl3
硫与铜反应较难
Cu+Cl2
CuCl2
(天津五十一中 英华)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因此学生比较感兴趣。
学生已经知道硫跟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难闻的气味,但并不知道二氧化硫还有哪些性质,有什么用途。
本节简介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介绍了它能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以及二氧化硫跟氧气的反应和它的漂白性。
在讲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结合它溶于水后溶液显酸性,可复习有关酸性氧化物的知识。
结合二氧化硫跟氧气的反应,可复习可逆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硫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分别表现+4和+6价。
由此可以看出,二氧化硫处于中间价态,因此它既可以表现出还原性,如能被氧气进一步氧化;又可以表现出氧化性,如遇到较强的还原剂时,能被还原,但在本节中,没有介绍它跟硫化氢的反应,因此这里不必作过多的补充。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关键在于做好演示实验。
至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的机理、反应的生成物,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则没有介绍。
二氧化硫的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既有直接污染大气的问题,又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学习二氧化硫的知识,不能不把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认真对待。
这部分知识与后面将要学到的环境保护知识有很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后续知识做好铺垫。
教学建议如下:
1.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学生并不生疏,每天广播和电视中介绍的空气质量日报中,就有二氧化硫的数据,但学生并不清楚二氧化硫到底有哪些危害。
教学时可以从这儿引入,进而介绍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在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结合二氧化硫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3.在介绍可逆反应的概念时应强调:
判断是否是可逆反应的重要前提是“在同一条件下”,这可从二氧化硫跟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同时又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这个事实来说明,并导出下列化学反应表达式:
SO2+H2O
H2SO3
下面还要讲解二氧化硫在加热及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这也是一个可逆反应,应再次巩固这个概念。
4.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可以从反应原理上将它与次氯酸、过氧化钠的漂白作用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区别。
5.二氧化硫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物,除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外,还会形成酸雨。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除正文外,教材还安排了两幅插图和一个家庭小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化学教师用书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高一化学 教师 第六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