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研究.docx
- 文档编号:466394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79.79KB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研究.docx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日益增高,虽然国家为了促进金融行业有序发展给予了更加灵活和精准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行业政策,但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继续,急需将依靠投资和资源传统驱动经济方式,向以促进消费和技术创新为要素驱动的新经济转变。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在金融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随之兴起,互联网金融业应运而生,储户办理业务的方式也悄然改变。
同时,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关系也因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互联网金融公司基于自身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对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发起挑战,在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意识到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反超与包围。
自2013年,移动支付开始风靡全国,货币基金的也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截至2017年6月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3万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的存款总额。
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改变着人们的金融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银行存款的“搬家”、存款成本上升等问题。
面对来自新科技的代表: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国银行业也被迫开始调整经营模式,近年来,尽管银行自身也在积极探索电子银行和智能银行转型和发展,但在互联网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服务模式也在逐渐从线下到线上迁移。
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给银行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界开展跨界合作,掀起了银行业经营转型的变革浪潮。
2017年3月初,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牵手。
6月,工商银行与京东联姻,农业银行宣布与XX联合,中国银行牵手腾讯。
8月,交通银行与苏宁正式合作。
建设银行合肥分行所在地为全国的经济强省。
合肥分行的业务量和互联网推广程度也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合肥分行的也提出了“做好网点布局规划”“推进网点智慧转型”“做好渠道圈打造”“推进岗位劳动组合优化”四个转型建设要求。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技术,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的金融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市场占有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传统银行的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在同业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因此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经营转型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研究的目的
建设银行作为老牌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均得到认同。
虽然在客户数量,群众口碑上有着一定优势,但是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起步晚、应用范围不广、技术支持不够、产品创新不够、安全系数不高等问题,与同业竞争中还处于劣势。
如何才能密切结合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抓住机遇积极创新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实现完美转型,仍是建设银行未来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建设银行合肥分行若要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零售业务的深化转型发展,本文期望在对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的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SWTO分析后,提出一些适用于建设银行合肥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策略和保障客户利益的措施,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作用,以更为多元化的产品吸引大众客户,以及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稳固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在业界的经济地位。
1.1.3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企业基于其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渐将业务探索至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领域。
阿里巴巴的创始者马云甚至提出:
银行不改变就将改变银行。
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快创新速度,开发和推出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才能在当今以科技为本的竞争中立足。
本文以建设银行合肥分行为例,使用SWOT分析分析法对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线下的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从传统的储蓄银行向新兴的零售银行转型,由原先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模式,业务种类及产品品种也逐渐丰富。
现如今的商业银行纷纷以综合性的零售银行示人,如何才能在互联网金融下利用好自身原有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及个性化金融服务,在本文分析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现状后提出的转型策略能够对这方面研究提供理论补充。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技术,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的金融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市场占有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传统银行的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其在同业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研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如何制定转型目标,制定合理的经营转型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较早,趋势也较好,BrettKing(2012)指出:
未来客户需要的不是实体营业网点,而是银行的功能。
当客户可在网上取得更便捷和完善的服务时,光顾实体网点的必要性越来越低,届时网点不再享有利基,将走向逐步删减与缩编的命运,而幸存者则将以迥异于传统网点的面貌服务客户。
在银行3.0时代,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以围绕提升网点客户体验,增强网点核心竞争力为方向的网点渠道转型升级的思考已转化为实践,各种形式的“未来网点”已悄然落地,传统的物理网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业或跨业创新模式所改变。
JohnSimpson(2012)对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对银行的影响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网络银行相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银行有着较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且美国的网络银行较之发展中国家的预期风险要低。
Vennila(2011)表示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引发了金融业务的变革,现有的金融模式将受到来自例如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式的冲击。
Muritala、Taiwo等人(201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规模使用电子银行原因的影响,强调软件开发者应把提升服务水平的重点转移到改善用户体验上。
ZakariaISaleh(2013)认为虽然网络银行已建立多年,但公众对其交易的安全性的担忧可能是导致网络银行推广减缓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也成为了影响网络银行是否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科技的本身。
Moutaz(2013)进行了客户对网络银行及网络银行替代物的态度及舒适感程度的调查,在研究了100个调查者样本后得到结果表明:
年龄、教育程度和年薪是影响顾客使用网络银行的态度、舒适程度和对安全性考虑的主要因素。
教育程度较低、年薪较低的老年人认为网络银行不舒服也不安全,而教育程度较高、年薪较高的年轻人则更容易接受网络银行。
JinCheng,MeixingDai(2016)在认为在欧洲国家,因股票风暴、基金利率的影响,银行在主债权上存在着被动位置。
因而,主张在进行业务转型问题上,应从货币调整入手。
进而提出了科技优先战略,对银行进行互联网金融开发、引导,实现分支机构的数据共享功能,建议银行后台设立集成性系统,对新产品的上线提出了推动性策略观点。
同时提出以量质化发展银行零售业务的新观点。
1.2.2国内研究现状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首次提出来源于谢平、邹传平、刘海二(2012)认为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素引擎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互联网信息科技,将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他们强调的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普惠等观点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问题研究具有前瞻和开拓的意义。
谢平(2015)在对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要点的研究中又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的整合配置,其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市场,能够使供需双方直接发生交易,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渠道、支付、技术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实现支付、储蓄、投资的一体化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矛盾性,但其根本的功能仍然是在金融环境下,对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资源配置。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具有其内在的特点。
在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上,吴晓求(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除了拥有传统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理论。
金融功能理论、"二次脱媒"理论、新信用理论、普惠金融理论、连续金融理论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理论结构。
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功能和互联网技术在基因层面的特征匹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风险更多地表现于透明度风险,而外置风险则更多体现在技术和系统安全上,风险的叠加性相对明显。
因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互竞争,会推动金融结构变革和金融效率提升,完成从大企业金融、富人金融到普惠金融的转型。
在银行经营模式问题的研究上,杨雪莱(2012)认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
由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银行特征等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不确定性较大,有必要加快转变现有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以发挥在促进经济稳定,银行业对金融危机的作用。
付霞、龙华贻、白华龙(2015)运用实证分析等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商服务平台,利用银行特有的信息优势及客源基础推出类P2P投融资平台,并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刘兰芳(2016)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脱媒、定价、融资、客户渠道、战略五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从而在商业银行的挑战中把握机遇。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带来传统金融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虽然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企业应该积极吸收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借鉴其模式,改革当前的模式创新。
周锐(2016)认为,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投资理财、网络贷款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当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业务的研发以及产品推广,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以拓宽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范围,从而先进的互联网时代寻求崭新的突破。
李竹林(2017)通过研究商业银行面临的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机遇后表示就挑战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逐步弱化,其收入来源也收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利差收窄、收入结构变化;就机遇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目前它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但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涉及到各类金融产品,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深化改革、加强转型的机会。
他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转变可以有四种:
一是进军电商平台、二是加强跨届合作、三是建立直销银行、四是建立一站式平台。
而在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中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的探究上,曹凤岐(2015)认为,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客户、网络、信息和信用信息系统,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这将大大促进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促进传统金融企业的市场化。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监管的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罗瑛钦(2015)以互联网金融为视角,对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对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转变观念、狠抓客户体验、开启大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金融 背景 建设银行 分行 零售 业务 经营 转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