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授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660357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52.53KB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docx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授课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2006年修订)
第一章文学的要素
第一节语言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把文学语言从一般语言中划分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艺术语言呢?
是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语言表现形象的间接性
(一)文学用语言为物质材料塑造的形象是间接性的
这是因为文学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表现形象的特征,尤其是形象的行动特征;文学的接受者在阅读这种语言描写时,就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重现或创造具有这些特征的形象。
形象的特征描写得越是鲜明独特,越是能够激发想象力,读者在自己头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越生动。
文学形象不是从语言中直接让人感受到的,而是间接地从语言表达中运用想象力再现出来的,是语言描写经过读者想象力再创造的结果。
这就是文学的物质材料和其他艺术的物质材料的一个根本的区别。
语言的符号抽象性质,决定了文学的形象只能间接地被人接受。
(二)、语言形象间接性带来文学表现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1、语言描写借助想象力可使形象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深刻
2、语言描写的间接性使文学表现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真陈述和假陈述
由此可见,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不是表现在符号的本质上,而是表现在符号的功能上。
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用同一种符号系统来表达,但它们表达的对象和意义其实是不同的。
一般语言的使用都有着一个实际的对象作为目的,它或者是对周围环境中一个事物作出指点的表示,或者是对生活中某个对象的命名、议论或思考。
因此一般语言中的句子,都是对一个事实的陈述。
(二)唤起或投射感受经验的精神意象
(三)文学语言的修辞运用
(四)文学语言的语感因素
(五)文学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文学语言的声音模式
(一)声音的协调性
(二)声音的节奏性
(三)声音的格律规定
第二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定义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依据人生体验和艺术经验,用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能够唤起人们具体感受并具有一定思想意蕴的艺术符号载体。
二、文学形象的要求和特点
(一)生活和不似生活的统一
(二)个别化和一般化的统一
(三)生命体验和艺术构形的统一
三、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和人性发展
2、人物形象和性格刻划
3、静态和动态性格的人物形象
4、圆形和扁平的人物形象
5、人物形象和原形
(二)景物形象
1、文学中的景物形象,是人的情感态度的寄托
2、文学中的景物形象,是人物性格的转喻式表现
3、景物形象在现代性作品中具有复杂的人性内涵
(三)意象
意象中含有两种不同质的成分,它是把一个外在的形象和一个内在的意义结合在一起。
文学意象不是把内在的东西直接说出来;而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形象,用它来代表这种内心的复杂意念,特别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体验。
(四)意境
意境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总体形象或艺术氛围,更准确地说,是作品总体形象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位或精神层次。
只有具有高远格调和深邃含蕴的文学杰作,其形象方能上升到意境的高度。
1、意境是情与景的妙合
2、意境是大家之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表现
3、意境是艺术性和哲理性的叠合与互渗
4、意境是空灵的想象场域和洒脱的语言表达的统一
第三节题材
一、题材和素材
二、题材的形成条件
一个题材的酝酿和形成,取决于该作品的内在规定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
(一)作品的内在规定
(二)作品的外部条件
三、题材的价值和开掘
题材对于作品成败和成就大小的意义,就是题材的价值。
题材的价值不会完全一样,事关历史进退或民族命运的题材,当然要比只关风月的题材来得重要。
不过我们应该把题材作为生活中的事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为作品中的材料可能具有的价值区分开来。
后者不等于前者,前者也不能决定后者。
第四节情节
一、情节和故事
二、情节和冲突
三、情节和性格
四、情节和母题
母题(Motive)亦可译作动机,是指构成情节的一种内在动力映象。
母题是情节的一种重要因素。
第五节结构
一、文学结构的维度
文学作品必须把原本三维的生活结构,改变为语言的一维结构。
文学结构的困难就在这里,结构的技巧大多是为克服这个困难而产生的。
因为文学结构的单维性,使得文学最擅长表现的是时间性的题材。
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只能按照时间不可逆的线性特点来处理结构。
现代写作技巧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用心理时间来雕塑文学作品的结构。
二、结构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三、结构的模式
(一)线性结构
(二)块状结构
(三)网状结构
四、深层结构
文学的深层结构,既指作品表层意义下面的无意识内涵结构,也指作品叙事背后所隐含的内在意义生成结构。
深层结构中有着弥散于作品底蘊的人的基本欲望,蕴涵着人对于时空、生死或意义进行控制的亘古梦想。
第六节主题
主题是贯穿于文学作品全部要素的中心思想或观念。
主题不能脱离作品的具体材料而存在,我们平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的作品主题,实际上是对主题的一种抽象。
一、主题和创作意图
(一)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创作意图主要是表现感情,同时也表达一定的思想
(三)创作意图中不包括思想
二、主题和作品意义的多元性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生成系统。
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它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中形成的,周围世界成为这部作品的具体“语境”。
离开了特定语境,作品的意义就只是一种可能性。
主题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作品,其意义见仁见智、人各言殊。
第七节风格
风格是作品臻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的产物,刻意为之恰恰意味着不成熟,还未形成风格。
一、风格的定义
文学的风格是作家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特别是在运用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二、风格的形成
三、文学风格的分类
1、简约和繁丰
2、刚健和柔婉
3、平淡和绚烂
4、谨严和疏放
第二章文学的技巧
技巧包括所有和文学形式有关的成分。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文本体系中相互关联的因素和功能,例如对话、描写、抒情、议论、倒叙、插叙、独白、旁白等等。
对形式的高度关注,使当代的文学创作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技巧。
掌握这些现代技巧,既是创作的重要问题,也是也是读解一部现代作品的关键。
第一节叙述
叙述是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文学技巧发展变化最大的领域。
按照瑞恰兹的理论日常叙述的目的在外部,所以并不很重视自身的表现形式,词达而已;文学叙述的目的是自身,所以强调表现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从而产生出变化多端的技巧来。
一、讲述和呈现
二、叙述者和叙述角度
(一)叙述者
在日常叙述活动中,叙述者就是叙述话语的发出者。
因此,日常叙述总是这个话语发出者自我的叙述,用的是话语发出者自我的视角,自我的观点,自我的语调。
日常叙述不管讲的是谁,讲的出发点总是只有一个。
而在文学叙述中,读者所面对的叙述者,往往不是作为话语发出者的作者本人,而是作者所创造和操纵的某个“中间人”。
这个在作者自身之外虚拟出来的叙述者,可以和作者有叙述角度
(二)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亦称叙述视角或叙事观点。
所谓叙述角度,就是叙述者和所叙述的故事间的特定关系。
作品中叙述者所用的人称,是叙述角度的外部标志,因此可以根据人称来区分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2、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1)全知全能型
(2)有限的或选择性的全知全能型
(3)纯客观型
3、第二人称叙述角度
这是很少在一个作品中单独运用的叙述角度。
运用这种叙述方法,叙述者便与人物直接对话交流,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以对话形式被另一个人讲出来。
它把人物不能充分使用的发言权转让给叙述者,命令人物把思绪全盘托出,并由叙述者对人物自我进行分析。
第二人称并没有使叙述者完全成为主人公意识的简单反映的一面镜子,而是在叙述中渗入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人物进行伦理、道德、宗教、社会等方面的评判。
叙述角度的常用技巧
三、叙述技巧
(一)叙述角度切换
(二)隐蔽的叙述角度
(三)复式人称叙述角度
四、叙述的时间、距离和偶然性
(一)叙述的时间方式
作品中的叙述都有某种时间安排,不过这里的时钟和现实中的时钟并不总是走时一致的。
作家有时将时钟拨快了,有时将时钟拨慢了,有时又将时间仿佛“凝合”或“扩张”了。
这都视叙述的需要和可能而定。
在叙述时间的安排上,通常有这样三种方式:
1、叙述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同步
2、叙述时间缩短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在事件发生的某个阶段或整个过程中略去若干时间,把较长时间进行的过程用较短的叙述来加以概括。
这样,阅读时间就显著少于“行动时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叙述到某件事时,用“多少年过去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处理,把这一期间发生的众多事情和漫长过程都“抹”去,长话短说,使叙述变得极其简练。
3、叙述时间扩张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叙述的速度和节奏
(三)叙述距离
1、叙述者和作者的距离
有些作品中的叙述者和作者,在身份、态度或经历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一致性,如鲁迅的小说《故乡》。
但许多作品在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那个天真无邪、心地单纯的叙述者,显然不是见多识广的作家。
《喧嚣与骚动》中那些精神变态道德沦丧的叙述者,和他的作者有着更大的区别。
现代作家常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冷漠态度,来叙述各种可感可怖的事物,表现出不同于常人(作者)的中性立场,造成“作者引退”的距离感。
2、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的距离
这种距离可以是时间上的,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中那个成年叙述者,和他叙述的年轻时代的自我;也可以是道德和理智上的,如鲁迅《一件小事》中那个宽和的叙述者,和被叙述的那个心浮气躁的“我”。
作者也往往用减少感情涉入的方法,来造成叙述者和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
3、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
(四)叙述的偶然性
(五)叙述的语言
第二节意象、隐喻和象征
文学是一种具体的(即能够在意识中唤起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符号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符号的具体化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在想象中直接诉诸各种感官的图像式描述,二是间接的经由比拟达到的转换式表达。
而意象、隐喻、象征,则是汇合了这两条途径的表现技巧。
一、意象
(一)意象的特征
(二)意象的功用
二、隐喻
(一)隐喻的性质
隐喻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在头脑中把两种不同事物加以等同,并使隐喻的异质原理
隐喻的远距离原则。
(二)隐喻的功能
从大的方面来讲,隐喻有这样几种功能:
1.造型功能
2.情感功能
3.预言功能
4.解释功能
三、象征
(一)象征的本质:
形象化的思想
象征的最一般的解释,就是用某一事物来代表或表示别的事物。
(二)象征的类型
象征作为“形象化的思想”和“观念的客观对应物”,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1.传统象征(公共象征)
2.个人象征(私设象征)
第三节夸张、变形和荒诞
夸张、变形和荒诞,是意义互有重叠的三种表现手法。
一、夸张
二、变形
变形,即改变事物的形貌特征,使表现对象背离事物习常的或自然形成的标准。
神话式变形
悖离常理的变形
三、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表现技巧,也就是用不协调的、不可理喻的和不合逻辑的虚幻形象,来表现某种心理感受和抽象思想。
(一)非人化的人物形象
(二)非理性的环境氛围
(三)非逻辑的时空组合
(四)反生活的情节推演或情景组合
(五)自相否定的语言
第四节幽默和反讽
幽默和反讽都是历史悠久的概念,在时间的行程中它们都获得了新的涵义,并在文学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一、幽默
(一)幽默的内涵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文艺作品中引人发噱别有兴味的艺术特征;其二是对生活进行喜剧性发掘、表现和创造的艺术才能。
从后者到前者的转化,离不开种种幽默技巧。
从幽默的构成来分析,它的基本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的表现于同一个人或物上;也可以把两种根本不相干的事情搅在一起,从而由一种意义顺理成章地向另一种意义的滑动中,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来。
在这种对立的同一或意义的滑动中,往往包含着轻微的嘲讽或自嘲的意味,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
(二)幽默的功能
1、制造喜剧气氛。
幽默一般含有嘲讽,但嘲讽不一定带有喜剧色彩,而这正是幽默和嘲讽的区别所在。
2、塑造喜剧形象。
3、组织喜剧冲突。
结构作品情节。
(三)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情绪上是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
它是幽默的,但是在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是在绝望中又发出了大笑。
黑色幽默的技巧,主要有如下一些:
1.把痛苦和欢乐、残忍和柔情、异想天开的事实和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加以并列,以求对认识到的绝望保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以外和暴行,造成一种辛辣、反常、病态的喜剧。
2.不设传统的理想人物或正面人物,更不以这样的人物作主人公。
和传统幽默人物很
3.用喜剧的手法处理悲剧的内容,把痛苦和不幸变成开玩笑的对象,使描写具有一种尖刻的嘲讽力量。
4.用荒唐不经的情节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更加深刻的揭示世界和社会的实际。
二、反讽
(一)反讽的概念
反讽(irony)一词,来自希腊文eironia,原指希腊古典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
在古希腊,反讽也用来指反话或反论,即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思不符或相反。
因此,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装作无知,说的是假象,意思却指真相。
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派,把反讽扩充成为一种认知的原理和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即反讽就是对语境压力的承认。
(二)反讽的技巧
作为技巧,反讽可以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上。
在词语层面上,反讽经常表现为说的和指的不相一致,在词语实际说出的与可能说出的之间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在语言风格层面上,反讽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意义和语言的风格形成对立,这种内容和形式统一感的撕裂,丰富和深化了作品内容的表达。
在文学形象层面上,反讽常常将人物的自我表白和实际本性拉开距离,在人物表面是和实际所是之间形成大的反差。
在主题思想层面上,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结构形成了双重意义的思想主题,并且这两种意义往往是相反的。
反讽使我们感到事物所具有的特性,和作品描述的这个事物所具有的特性不相一致。
无论是在词语和形象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宏观层面上,反讽的这一特点往往赋予作品一种迷人的深度。
因而不同时代作家都热心地运用它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反讽也是不少当代作品所追求的一种品格。
但是,如果不在作品里作出适当的提示或辨别,反讽有时也会使主题的清晰和简洁受到损害。
第五节意识流
意识流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文坛广泛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意识流小说已经沉寂,但它的表现方法和写作技巧,已融入当代文艺创作的各个部门的实践中,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艺术的表现能力。
一、意识流——对内心活动的直接模仿
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它的意义在于为表现一个新的领域——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意识——提供了可能性。
它创造了集中探讨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核心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手法由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极其复杂多变性,而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意识流方法的产生,和三个来源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一)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三)亨利•伯格森的哲学
二、意识流的表现方法
(一)意识流技法的心理基础
人的心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不受任何人为时间概念的限制,同时还具有在流动状态被暂时打破时吸收外在干扰因素的特点。
意识流的内容依赖人脑在某些暗示下,对事物之间全部或部分的相同或相异性质进行自由联想的能力。
意识运动的这些特点,在文学中是通过对意识流的控制来表现的,而控制的技巧是基于自由联想原则的应用。
(二)意识流的技巧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一种表现意识控制各个层次之上的心理内容和过程的技巧,它涉及意识的任何层次。
它和戏剧舞台上的独白的区别,在于它所表达的是未被语言整理过的部分或全部心理内容和过程。
内心独白又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两种基本方式:
(1)直接内心独白。
即作者不介入其中,直接把意识内容用最简单的句式和直接的话语表达出来。
(2)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第一人称,后者则使用第三人称,有时甚至使用第二人称。
因此间接内心独白使人觉得作者始终存在,借评论和描绘等手法为读者指点迷津。
不过间接内心独白仍保留内心独白的特征,使用内心过程的最简语言,反映人物心理过程的性质。
2.感官印象纪录法
这一方法很像直接内心独白,但感官印象涉及到距离注意中心最远的一小部分意识,记录感官印象的用意是要反映完全属于个人性质的感觉。
为了接近感觉,语言有时也依靠翻造新词和奇特的用法来造成特殊效果。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分类形态
一、传说时代的艺术形态
二、古代的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分为“文”和“笔”两类,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分类法。
亚里斯多德并根据模仿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将诗分成三类:
叙事的诗——在叙事时不表现作者对所叙述事件的任何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叙事的摹仿;
抒情的诗——描述生活时表现出自己对所述生活的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抒情的摹仿;
戏剧——让被描写的人物作为行动中的人出场来表演生活,即对生活的表演的摹仿。
一、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形态
象征艺术——这是艺术理念在开始阶段的表现,它还没有找到确定的或真实的形式,理念只是被当作艺术创造的内容来对待。
因此,艺术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往往成为一种图解的尝试。
理念所采用的形象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好象是被勉强贴在理念上的。
古典艺术——古典艺术是对象征艺术的否定。
古典艺术把理念自由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特别适合这个理念的形象,因此理念和形象形成了自由而完满的协调,真正实现了艺术美的理想。
浪漫艺术——艺术理念发展到更高阶段,又把理念和现实的完满同一破坏了。
因为人的身体形状不能把理念自由地表现出来,要表现这种被意识到的理念必须用自己意识到的内心生活。
感性现象就沦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了,理念在这里超越了它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也把诗分成三类:
叙事诗——诗人叙述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作为主体的诗人隔得很远,是一种客观的诗。
这里的叙事诗指史诗。
抒情诗——诗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观感、情绪和见解等等,是一种主观的诗。
戏剧——这是把叙事和抒情综合起来的诗,既有世界的客观性,也有作者的主观性,是兼容主观和客观的诗。
二、尼采的艺术分类形态
日神艺术——尼采认为,敏感的希腊人为了忍受痛苦的人生,只有用一种光辉的幻想,来作为诱使人继续生活下去的补偿和生存方式。
就像梦,梦的静观有一种深沉的快乐,为了获得这种快乐,必须忘掉白昼的烦恼。
梦里有一种对于外观和通过外观得到解脱的渴望,日神艺术就是提供这种像梦一样的外观的。
日神艺术提供的形象是光明的,它的特点是像真实一样朴素,美(意志用来映照和对抗痛苦),崇高(使人产生有解脱作用的幻觉),适度(这是对个人界限的遵守,有自知之明)。
酒神艺术——尼采认为,人类还有一种对抗痛苦的方式,即情绪的放纵。
尼采把情绪系统的激动亢奋、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称为酒神状态。
醉是最能体现这种情绪的状态,许多民族的酒神节就是狂欢节。
在这种场合,人们打破了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情欲,从而使个体解除最高的痛苦和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是世界本体情绪的表露。
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悲剧和抒情诗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
酒神艺术的特点是忘我,迷狂,对日常规则的破坏,不讲法则,过度,是心灵的现身说法。
三、20世纪的艺术分类形态
1、按本体论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时间艺术——文学,音乐
空间艺术——造型,建筑
时空艺术——表演,戏剧、影视
2、按心理学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舞蹈、建筑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按照知觉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最大的问题是文学无法归类。
文学作品是要用眼睛看的,但欣赏文学显然并不是欣赏眼睛看到的文字;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耳朵来听(朗读),但欣赏文学并非仅仅欣赏耳朵听到的声音。
所以,只能将文学单独列为一种艺术类型:
想象艺术。
可是想象并不是感觉方式,这就打破了标准的统一性;更大的问题是,除了文学,其他艺术在知觉的时候也是需要想象参与的。
3、按符号学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按照符号学的理论,艺术可以被看作是特殊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依据作品所用符号的性质来进行艺术分类。
符号有的是再现性的,即采取生活本身的感性形象外貌;有的是非再现性的,即脱离生活经验的感性形式。
据此,艺术也就分为:
再现性艺术——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影视等
非再现性艺术——音乐、舞蹈、建筑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存在样式
一、诗歌
诗歌的特点
1、丰富的意象创造和跳跃式的意象组接
2、具有音律和节奏规定性的语音组合
3、能够引起读者读诗态度的格式排列
(二)诗歌的分类
1、抒情诗和叙事诗
2、格律诗和自由诗
二、散文
散文有二义:
其一同韵文相对,凡不用韵的文字均属散文;其二同诗相对,即文学中除诗歌以外的文体均属散文。
以后一意义而言,小说和非韵文的戏剧都在散文之列。
(一)散文的特征
1、抒写性灵和表现个性
2、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3、语贵天真和言尚朴素
(二)散文抒写性灵的常用方式
1、寄情山水
2、托物寓意
3、吊古忆旧
4、灵魂审视
(三)叙事性散文
(四)杂文
三、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它把一个故事或一系列事件进行有意义的排列,从而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特定命运。
(一)小说的特点
1、故事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2、人物形象是小说叙事的核心
3、叙事方式多样化和叙述技巧层出不穷
(二)小说的分类
1、长篇小说
2、中篇小说
3、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
四、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指为戏剧演出而写作的剧本。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演员、观众、舞台和剧本四大要素。
剧本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真正的剧本都离不开舞台,剧本的生命是在舞台上绽放的。
因此,剧本实际上是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受到戏剧艺术的规定和制约。
(一)剧本的基本特点:
1、容量有限、内容集中
2、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个性和潜台词
3、剧情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安排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1、悲剧
2、喜剧
3、正剧
五、影视文学
在所有公认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和电视艺术是我们确切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
继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建筑之后,这两种艺术相继加冕为人类第七和第八艺术。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都是高度综合的艺术。
作为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影视剧本,只是这两种艺术中的一种组成部分,当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视文学的特点,必然要受到这两种艺术的制约,它实际上是影视艺术特征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电影文学
1.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2.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首先,小说是供读者个人阅读的,而且可以多次的断续地来读。
电影则是由观众集体性一次看完的,观众和所看的影片的情绪接触是连续的。
其次,由上述特点决定了电影和小说相比,其结构必须简单明了,过于繁复的结构形式会使观众看得糊里糊涂。
再次,小说是通过文字阅读逐渐影响想象和情感的,电影则用一系列画面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情;前者偏重于读者有意识的智力活动,后者竭力摆脱理智并在观众的幻想中激发幻觉。
3.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
(1)视觉性,即诉诸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概论 授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