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docx
- 文档编号:464971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4.96KB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2010·湖南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祥瑞(xiánɡ) 馥郁(fù)
窈窕(yǎo)蟾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ɡ)仰慕(mò)
芳馨(xīn)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荣膺(yīnɡ)
醇美(shún)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富庶(shù)
澄澈(chénɡ)万壑争流(huò)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项,“慕”读“mù”;C项,“醇”读“chún”;D项,“壑”读“hè”。
答案:
A
2.(2010·湖南高考)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
C.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的能力。
D项,孕藏—蕴藏。
答案:
D
3.(2010·湖南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C项,“津津乐道”指饶有兴味地谈论。
不能说“津津乐道地谈论”。
A项,“美轮美奂”形容建筑多且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符合语境。
B项,“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符合语境。
D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符合语境。
答案:
C
4.(2010·湖南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推动”的宾语应当是“生产要素”,而不是“流动、优化”,去掉“生产要素”后的“的”字。
B项,“锻炼……系统吸收、输送氧气”不当,可改为“锻炼……系统,增强这两个器官吸收和输送氧气的能力”。
C项,“柠檬中含有……成分就具有……作用”杂糅,可改为“柠檬中含有的……成分就具有……作用”,或改为“柠檬中含有……成分,这些成分就具有……作用”。
答案:
D
5.(2010·湖南高考)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全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情景。
A句中的“落红满地”与早春情景不合;C句中的“鸟空啼”中,一个“空”字写出了寂寞无奈之情,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合;D句中的“花欲语”是欲语而非实语,若选此句,末句“此是春来第一声”则无从落实。
答案:
B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
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
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
“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
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
“天下奇才也!
”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
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
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
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
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
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
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
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
现成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敌:
匹敌,力量相当的对手。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B项,均为副词,“将要”;C项,前者表陈述语气,后者表判断语气;D项,前者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为代词“这样的情况”。
答案:
B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
B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该项表述有误,李靖并未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3分)
译文: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得分点:
“委”、“特”、“尔”各1分,语意1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得分点:
“据”、“与”各1分,语意1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得分点:
“引”、“济”各1分,语意1分)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
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不顺的时代,是个不幸的英雄。
众人都上进,而他独后退,心胸豁达,在简陋的房子里从容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之后才走进仕途。
面对刘备的临终托孤,他挺身而上,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拉紧,而没有人说什么。
权力逼近皇上,皇上却不怀疑;权势超过群臣,下面的人却不憎恶。
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风气良好,秩序井然。
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以安逸舒适的方法使用人民,人民虽劳累而不埋怨,以使民生存的方法杀害人民,人民虽然会死但不会埋怨杀害他的人,这是行王道的君主处理政事的原则。
孔明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确实是伊尹、周公类的人物。
但是,议论者竟然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这怎么能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自比老聃、彭祖相比呢?
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了。
那不是相信了仲达的话吗?
而不知道仲达的话是假话。
仲达不能在孔明面前显示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下属。
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罢了。
当初,孔明出兵祁山,仲达出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在上邽收割麦子,就卷起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到那里。
孔明粮食缺乏,部队退回了,仲达就欺骗部下说:
“我们赶路,日夜兼程,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所贪求的。
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
这是稍稍能够懂得事理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
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在外却用违心之大话来欺骗下属。
不久,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率兵抵御。
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孔明的军队将要到达,仲达欺骗部下说:
“诸葛亮如果勇敢,应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无事了。
”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地,却率领军队径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懂得事理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
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姑且用这虚诳之言来表现自己的怯弱,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
孔明掌控有度的军队,不用欺诈的权谋,不贪小利,仲达则说:
“诸葛亮志大而看不到机会,有计谋但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
”所有这些话,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下属的,这哪里是他的真心话呢!
能真正体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不在对方存在之时,而在对方死后。
孔明在世的时候,仲达这样说,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事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叹道:
“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啊!
”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想到自己做不出来,恍然若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以看出他的真情。
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话,却相信他的虚诳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专家。
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到他论述孔明军事思想的高明,细致而周详;对仲达却不曾挂齿。
那些知晓兵法的,有慧眼能看出他的高明。
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
孔明离今天将近千年,还没有人能体察他的思想。
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作此论,让以成败论人物的后世人稍稍引以为戒。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好 事 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解析:
(1)“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蘋”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
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2)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随遇而安,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四海为家,乐观旷达。
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翠绿的蓑衣,引人联想,形象新奇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2.(2010·湖南高考)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1)涉江采芙蓉, 。
采之欲遗谁?
。
(《涉江采芙蓉》)
(2)不违农时, ;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
(1)兰泽多芳草 所思在远道
(2)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3)不有佳咏 何伸雅怀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
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
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
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
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
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
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B项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等语句,突出了志愿者行动达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帮助了他人,又成就了自己的美德。
而A、C、D三项只侧重于从对社会的贡献的角度来体现志愿者行动的功能。
答案:
B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找准信息源,认真分析即可找出正确答案。
从倒数第二段“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句可以看出,“强竞争”是“高情感”产生的原因之一,不是社会成员向往的对象。
答案:
D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
文本第七段从正面谈了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重要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
”试题从反面发问:
“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
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
“花凋了呢?
”
“爱它的翠叶田田。
”
“叶残了呢?
”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
“你认为……?
”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
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
”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
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
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
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
那些荷花呢?
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
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
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
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湖南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