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326省人大.docx
- 文档编号:464687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61KB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326省人大.docx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326省人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326省人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326省人大
(11)
省十一届人大常务会
第15次会议文件
关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
——2010年3月29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肖安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机遇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居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国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三保”工作上,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相对于“十一五”规划晚了大约一年时间。
为努力编制出一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全面反映“两圈一带”战略,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省发改委从去年4月份开始,启动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组织力量集中研究了关系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成型。
(一)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
1、研究制订《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
为集中民智,提高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省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各市州、省直部门、相关领域专家、重点企业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对当前及未来我省经济发展趋势的初步判断,针对“十二五”时期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问题,并结合国家确定的重大研究课题,研究提出了《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制订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方案。
《指南》包含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大方面39个研究课题。
2、及时启动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按照国家发改委提出“必须尽快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要求,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于2009年6月召开会议,及时启动了我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采取定向委托和“以奖代补”等方式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市州发改委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发改委内相关处室,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指南》中39个我省“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搞好规划编制的衔接,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我们特别邀请了省委财经办、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参与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研究课题已于去年11月底完成,现已汇编成册,发给各部门和各市州县,以便大家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帮助各地各部门深化对“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理清规划思路,共同描绘好全省“十二五”发展蓝图。
(二)开展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
1、组织各方力量共同研究“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为认真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工作,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按照“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安排,省发改委积极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州发改委对本行业、本地区“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为制订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编制各行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做好前期工作。
二是召开了省内相关领域专家、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州三个座谈会。
与部门和市州规划编制同志交流了前期研究成果,讨论了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思路。
广泛听取了各领域专家关于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观点。
三是适时向省政协就“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和基本思路作了专题汇报,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建议和意见。
四是邀请党外人士、专家学者参与重大问题研究,帮助理清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
五是开门编规划,通过网络向社会各界征求了对我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
六是认真学习消化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将国家的精神和要求贯彻到我省规划思路中。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会议精神和省领导的要求,我们结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和全国全省人大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政协专题会议研究的成果和智慧,在深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努力把握发展的新机遇、妥善应对发展的新挑战、科学判断发展的新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以下简称《基本思路》)。
初步考虑,全省“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紧紧围绕“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来谋划全省“十二五”发展,通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尤其是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为全省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路,力争在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加快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依靠创新推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充分发挥武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注重发展“高铁”经济,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和“三网融合”,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是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为重点,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五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
六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到省、市、县的“十二五”规划中,充实规划的空间布局内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七是着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投资消费相协调、双轮驱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上来。
八是把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2、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本思路》的咨询论证
《基本思路》形成初稿后,省发改委先后分别在武汉和北京召开两次专家咨询论证会,邀请省“十二五”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专家对我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进行了咨询论证,为修改完善《基本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
3、召开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定《基本思路》。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两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规划基本思路编制的有关工作,强调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充分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总体思路,明确战略定位,提出基本任务,完善具体措施。
要求规划指导思想要重点体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推进绿色增长,加强创新驱动,实现共建共享,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4、积极向省委汇报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省委高度重视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11月,省发改委就全省“十二五”规划初步思路向省委罗书记、鸿忠省长、宪生常务副省长、昌尔常委作了专题汇报。
罗书记认为初步思路总体上符合我省实际,同意思路中的主要观点,要求“十二五”规划要重点体现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要求以及中央领导来湖北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做好与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的衔接。
把编制规划的过程作为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实现弯道超越的机遇,使“十二五”规划成为集全省干部群众智慧、引领我省未来发展的蓝图。
(三)积极主动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接
去年11月,李宪生常务副省长主持召开会议,对需要建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梳理。
确定建议将“支持湖北省努力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湖北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湖北省交通、能源、水利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加大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后续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13条意见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为尽可能的将我省的发展战略和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李宪生常务副省长亲自带领我委赴国家发改委汇报,张通副省长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部和东北地区座谈会上也作了充分反映。
另外,省发改委还多次赴京向国家发改委汇报我省有关情况,积极争取国家采纳吸收我省的意见,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争取空间。
(四)正式启动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1、召开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去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9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相关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国家会议精神,正式启动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分别听取了省发改委关于《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我省贯彻意见》的汇报。
11月5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2、强化领导,组建规划队伍。
(1)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李宪生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卢焱群副秘书长、许克振主任任副组长,省直20个主要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规划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2)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加强对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成果、规划基本思路、规划纲要草案等进行咨询论证,报经省政府同意,成立了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提高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专家的研究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省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中的7位专家,以及省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大学等院校的5位专家组成。
(3)组建规划编制专班。
规划编制专班以省发改委为主组建,并根据需要从省政府研究室、省统计局、省社科院等相关单位抽调精干人员,阶段性地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3、加强对省直部门和各市州县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根据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政府关于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省发改委研究制订了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报经省政府同意后,印发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州发改委。
指导意见明确了规划编制的原则和程序;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有关要求。
二、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主要内容
(一)“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1、发展的新起点。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和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强力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时期,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全省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未来发展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一是全省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对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三高一低”的增长模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三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四是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
2、发展的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国际国内资本、产业加速转移等,都将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3、面临的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将使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进一步抬头;科技创新的竞争更趋激烈,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全球博弈更趋复杂。
二是从国内来看,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中,中部将面临来自东西部七大区域的竞争压力。
三是从中部地区看,我省面临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紧迫局面。
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日趋紧迫。
五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难度加大。
六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
4、发展的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以下阶段性特征:
一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期,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四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六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省内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和新阶段,充分表明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全国来看,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过度依赖出口高速增长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这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我省形成倒逼之势,意味着我省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我省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大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意味着“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意味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政府管制轻政府服务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建设和谐湖北的要求,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立足全省实际,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良性互动,对我省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以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推进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把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题。
二是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
三是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是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
五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六是坚持把共享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根本目的。
七是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动力。
八是坚持把和谐稳定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前提基础。
3、发展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围绕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五个方面设置了五类目标和35个指标,其中:
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23个。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增加了14个新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4个,预期性指标10个,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减少了1个已完成的指标。
(详见表1)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初步考虑:
一是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五基地一枢纽)为重点,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湖北成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中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改革创新、绿色增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走在中部前列。
二是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按10%来把握。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第二留有余地。
“十五”时期增长速度是10.1%,“十一五”期间2006—2009年,分别达到13.2%、14.5%、13.4%和13.2%。
第三为转型发展留出了空间。
三是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中服务业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均有明显的提高。
四是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五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控制城镇调查失业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六是努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每百人口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处于全国前列。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七是努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明显提高,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
表1“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属性
备注
经济
增长
全省生产总值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预期性
结构
调整
*居民消费率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预期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预期性
城镇化率
预期性
自主
创新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约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
预期性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量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资源产出率提高
预期性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预期性
民生
改善
总人口
约束性
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约束性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预期性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性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预期性
*重特大事故发生数量
约束性
注:
指标名称前打*号指标为“十二五”新增指标。
(三)“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
1、以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重点,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基本取向是,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圈”、“带”战略实施为载体,促进圈圈相联、圈带互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两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重点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结构优化、加强自主创新、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推进五个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把沿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临水产业发展作为两大突破口,打造现代产业密集带、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
2、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
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重点是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武汉高新技术综合性产业基地,支持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家电、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抓好粮棉油、肉禽鱼及蔬菜、林特产品等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打造9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发展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核电;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加快发展信息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3、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有效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是引导人口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4、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实现经济增长协调拉动。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围绕解决制约内需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
重点是实施扩大就业战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投资内生动力,不断拓展内需空间。
5、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重点,优化空间开发结构。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全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将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重点是推进形成以“两横两纵、一主两副”为主体的城市化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十二 规划 制订 情况 报告 326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