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常见症状护理.docx
- 文档编号:4643986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80KB
骨科疾病常见症状护理.docx
《骨科疾病常见症状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疾病常见症状护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疾病常见症状护理
第一节发热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护理诊断】
(1)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
颈部外伤、脊髓受伤或病变、中暑、脱水。
(2)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
外科热。
(3)感染
感染性疾病(结核、骨髓炎)、感染性伤口、切口感染等。
(4)变态反应
输血、输液反应,药物疹,排斥反应。
(5)某些疾病
恶性肿瘤。
【护理措施】
(1)病因治疗
配合医生积极查明发热原因,观察热型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
(2)减少体热产生及增加体热散失
1)置空调房间,保持室温18-22°C,湿度50%-70%,且通风透气。
2)温水或酒精擦浴、冰敷、冰盐水灌肠。
3)遵医嘱使用退热剂,必要时人工冬眠疗法。
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查体温变化,并继续观察体温变化:
>37.5℃,每日测3次;>38.5℃,每日测4次;>39℃,每日测6次。
(3)减少发热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1)高热时卧床休息,吸氧。
2)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及水分的摄入。
3)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燥时涂液状石蜡或护唇油,以防口腔炎及口唇干裂。
4)保持皮肤清洁:
沐浴、擦浴、更衣、换床单,避免着凉,预防压疮。
第二节疼痛
疼痛是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的感觉,可伴有痛苦表情、烦躁不安、活动受限、保护性体位,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的剧烈疼痛往往伴随着病情的变化,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要能准确分析出引起患者疼痛的原因,对症进行处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评估】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面部量表评分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创伤、骨折、手术切口可以给患者带来疼痛;骨折固定不确切、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组织受压缺血也会引起患者疼痛。
(1)健康史
应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评估,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疼痛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
(2)身体状况
首先对引起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和诱发因素进行评估。
手术切口疼痛一般在术后3日内较为剧烈,以后逐日递减缓解。
骨折引起的疼痛在整复固定及牵引后明显减轻,如固定不确切,在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
骨折后继发感染所致的疼痛,发生在创伤3日后,疼痛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皮肤红、肿、热,伤口可有脓液渗出或有臭味。
肢体严重肿胀或固定包扎过紧引起组织缺血所致疼痛,表现为剧烈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肢体远端脉搏消失、皮温下降、皮肤颜色苍白。
糖尿病性坏宜等截肢患者可出现幻肢痛,在截肢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患者对已经切除部分的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的感觉,其特点多为持续性疼痛,且以夜间为甚,但少有剧烈疼痛。
关节功能训练机在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时可引起患者疼痛。
【护理诊断】
(1)化学刺激
炎症、创伤。
(2)缺血、缺氧
创伤、局部受压。
(3)机械性损伤
体位不当、组织受到牵拉。
(4)温度不宜
热或冷。
(5)心理因素
幻觉痛、紧张。
【护理措施】
(1)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骨折引起的疼痛应及时清创、复位、固定。
因感染导致的疼痛及时报告医生进行伤口的引流,保持敷料的干燥,遵医嘱按时足量给予抗生素。
(2)对进行石膏或夹板固定的患者,警惕石膏或夹板固定过紧导致缺血疼痛的发生,应及时解除压迫,重新绷带包扎或石膏固定,防止引起肢体缺血性肌挛缩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3)对于使用关节功能训练机进行训练引起疼痛的患者,在训练前30分钟预防性给予镇痛药,防止因疼痛导致患者训练时间和强度减少,引起关节粘连。
(4)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的搬动,给患者翻身时,对骨折、手术部位给予托付或支具保护,防止引起患者的疼痛。
当患者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起受伤或手术肢体。
(5)对需要翻身的患者,妥善保护好伤肢和术肢,避免过度转动及对创面的直接压迫。
(6)对于出现幻肢痛的截肢患者,可采取心理诱导和心理治疗,通过交往、暗示、说服、诱导等方法,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幻肢痛不主张用镇痛药物,防止患者形成对药物的依赖,对顽固性幻肢痛,可考虑采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交感神经阻滞或切除术。
(7)药物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通过PCA仪镇痛,通过静脉或硬膜外途径给药而镇痛。
骨科关节、脊柱、截肢患者等手术创面大的手术术后多采用此法镇痛。
临床一般通过静脉给药,持续使用48-72小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于高龄术后的患者,可引起患者的嗜睡,在观察病情变化时注意进行鉴别。
介绍PCA的基本知识,教会患者如何防止扭曲、脱出等,交代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尿潴留的患者在撤除PCA6-8小时后,即麻醉镇痛药在体内作用消失后,才能拔除导尿管。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非阿片类洛芬待因、塞来昔布等,阿片类吗啡、哌替啶、布桂嗪(强痛定)等。
提倡预防用药,预防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镇痛效果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24时总用量一般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
第三节休克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刺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
常由大量出血、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失水、烧伤、严重感染、过敏反应及某些药物的毒性反应等原因引起。
根据发病原因,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失血和失液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如有无大量出血、严重烧伤、损伤等。
(2)身体状况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神志、皮肤色泽和温度、生命体征、周围循环及尿量的改变。
了解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嗜睡、表情淡漠等;有无生命体征异常,有无脉搏加快、血压下降。
有无口唇及指端苍白,有无尿量减少等。
(3)心理一社会状况
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及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了解程度。
【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侵人性监测、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护理措施】
(1)估计失血量
成人骨盆骨折:
500-5000ml;股骨干骨折300-2000ml;小腿骨折100-1000ml;肱骨骨折:
100-800ml;前臂骨折:
50-400ml。
(2)妥善固定骨折部位,减少搬动
以免损伤加重而增加出血量和疼痛,从而导致休克或使休克加重。
(3)病情观察
了解手术情况,尤其是术中失血量;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敷料及引流量)。
严密监测骨折和手术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尿量,并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细胞比容的追踪检测,以便及早发现休克代偿期并进行处理,即进行预见性护理。
(4)休克时的处理
1)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遵医嘱扩容(输血、右旋糖酐-40输液等),先输晶体液和全血;高流量吸氧。
2)在扩容治疗同时果断采取止血措施:
表浅伤口使用沙袋或敷料压迫止血;四肢动脉出血则上止血带;活动性出血点使用止血钳钳夹;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巴曲酶、PAMBA、EACA、维生素K等。
3)对开放性损伤、骨折合并有内出血患者,在扩容、止血的同时积极完善术前备,进行手术止血。
第四节躯体移动障碍
躯体移动障碍是指个体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限。
其表现为不能有目的的移动躯体,强制性约束,包括机械性原因和医疗限制,如牵引、石膏固定等。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行为能力。
(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状态(是否需要别人帮助,帮助的多少)。
(3)评估患者每天活动的量。
(4)评估皮肤完整性,有无发红、局部组织淤血等。
【护理诊断】
(1)骨折。
(2)治疗受限,如牵引、石膏固定等。
(3)神经受损。
(4)体力和耐力下降。
(5)意识障碍,如合并有脑外伤等。
【护理措施】
(1)协助卧床患者洗漱、进食、排泄及个人卫生、活动等。
(2)移动患者躯体时,动作稳,准_轻,以免加重肢体损伤。
(3)告诉患者疾病康复过程,如成年骨折一般2-3个月后愈合,使患者心中有数,增强自理信心,并逐渐增加自理能力。
(4)指导并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瘫痪患者用吸管吮吸饮用水及漱口。
(5)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强直。
1)制动的关节肌肉做等长收缩运动(关节在制止不动的状态下,做肌肉收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软组织粘连。
2)未制动的关节至少每日做2-3次活动,以防僵硬。
活动方式如下:
①肩关节:
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外旋、内旋等;②肘关节:
前屈、后伸;③尺桡关节:
旋前、旋后;④腕关节:
背屈、掌伸、桡偏、尺偏;⑤髋关节:
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⑥膝关节:
前屈、后伸、外旋、内旋;⑦踝关节:
背屈、跖屈;⑧跗骨关节:
足内翻、足外翻;⑨脊柱:
前屈、后伸、左右侧屈。
(6)防止由于缺少活动引起的并发症
1)视病情使用气垫床垫、气圈等抗压力材料,每2-3小时翻身并按摩骨突处,以防止压疮。
2)观察患肢有无受压及末梢血运情况,防止压迫性溃疡等异常情况发生。
3)每日按摩不能移动的肢体2-3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4)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5)进食充足的水分(每日>3000ml)和粗纤维食物,以防便秘。
(7)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预防肢体畸形:
首先应了解人体各大关节的功能位。
肩关节:
外展45°、前屈30°、外旋15°;肘关节:
屈曲90°;腕关节:
背屈20-30°、尺倾5-10°;髋关节:
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膝关节:
屈曲5°或伸直180°;踝关节:
背屈90°。
然后采取下述措施以预防肢体畸形的发生。
1)用支被架、预防垂足板、沙袋等防止足部受压,以保持踝关节功能位,每日数次按摩踝关节和足背、足趾,以预防足下垂畸形。
2)每日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以防止屈曲、挛缩畸形。
3)卧硬板床并进行伸髋锻炼,以预防屈髋畸形。
4)患者仰卧时,两臂离开躯干放置,以防肩关节内收;全臂用枕垫起,以防肩关节后伸;若病情允许,指导和协助患者自行梳头、扣后背纽扣、拉住床头栏杆向床头方向移动身体,以使臂膀外旋外展,从而避免内收畸形。
第五节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肢体组织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造成明显的或潜在的功能损害。
【护理诊断】
(1)骨折。
(2)外伤:
如骨筋膜室综合征。
(3)血管损伤。
(4)局部受压。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对四肢损伤的手术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
密切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脉搏、疼痛性质及有无被动牵拉指(趾)痛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及时处理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①迅速解除外固定及敷料;
②必要时协助医生做好紧急手术探查准备;
③对缺血肢体,禁止做按摩、热敷,防止增加局部代谢而加重组织缺血。
(3)采用预防性措施,避免血液循环障碍
l)受伤、手术肢体局部制动,避免继发出血或加重损伤。
2)抬高患肢、术肢15-30°,以利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
3)主动询问患者伤肢、术肢的感受,并仔细检查有无血液循环障碍迹象,及时调整外固定或伤口敷料的松紧度。
切忌未检查肢体血液循环状况,盲目给予止痛剂而掩盖病情。
4)对于术后使用自控镇痛装置的患者,应观察肢体的运动功能,多尤其是脊柱手术后患者应观察双下肢活动状况,严防术后并发症被掩盖而错失补救机会。
研究发现:
自控镇痛装置能抑制痛觉,但对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第六节压疮
压疮是由于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
【护理评估】
(1)根据患者不同的卧位观察骨突出和受压部位。
(2)了解患者皮肤营养状况:
皮肤弹性、颜色、温度、感觉。
(3)了解患者受压皮肤状况:
潮湿、压红,压红消退时间、水疱、破溃、感染。
(4)了解患者躯体活动能力:
有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状态。
(5)了解患者全身状态:
高热、消瘦或者肥胖、昏迷或者躁动、疼痛、年老体弱、大小便失禁、水肿等高危因素。
(6)对患者的压疮分期进行判断:
淤血红润期、炎症浸润期、溃疡期(I度浅度溃疡期、Ⅱ度坏死溃疡期)。
【护理诊断】
(1)局部持续受压
瘫痪、牵引、石膏、大手术后不能自行变换体位。
(2)皮肤感觉障碍
神经受损。
(3)体液刺激
大小便、汗液、伤口渗出液等。
(4)摩擦
床单不平整、有碎屑,移动患者拖、拉、推。
(5)剪切力
半坐卧位>30°,且时间较长时。
(6)皮肤营养不良
骨折合并糖尿病等。
(7)恶病质
恶性肿瘤、结核、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等。
(8)皮肤脆弱
老人、小儿。
(9)皮肤水肿
受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如肾衰竭时全身水肿)。
(10)保暖措施使用不当
当体温不升、瘫痪患者使用热水袋时烫伤。
(11)意识障碍
躁动时抓伤。
(12)搔抓
当出现变态反应或皮肤切口在愈合过程中自行搔抓时损伤。
(13)降溫措施使用不当
冰敷时冻伤。
【护理措施】
1.预防压疮
原则是防止组织长时间受压,立足整体治疗;改善营养及血循环状况;重视局部护理;加强观察,对发生压疮危险度高的患者不但要查看受压皮肤的颜色,而且要触摸质地。
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Braden评分法
采用此评分法来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评分值越小,说明器官功能越差,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
Braden评分表
评分及依据
评分内容1分2分3分4分
感觉对压迫有关的完全丧失严重丧失轻度丧失未受损害
不适感受能力
潮湿皮肤接触潮湿持久潮湿十分潮湿很少潮湿
的程度话动
活动身体活动程度卧床不起局限于椅上偶可步行经常步行
活动能力改变或控制体完全不能严重受限轻度限制不受限
位的能力
营养通常摄取食物恶劣不足适当良好
情况
摩擦和剪切力有有潜在危险无无
(2)间歇性解除压迫
这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①卧床患者每2-3个小时翻身1次,有条件的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气垫床垫、智能按摩床垫等专用器具。
②对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在骨隆突处使用衬垫、棉垫、气圈,有条件者可使用减压贴等,以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③对使用夹板的患者需经常调整夹板位置、松紧度、衬垫等。
若患者在夹板固定后出现与骨折疼痛性质不一样的持续疼痛,则有可能形成了压疮,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松解、调整固定以解除局部受压。
④对使用石膏的患者,要勒翻身,预防压疮。
⑤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半坐卧位时,可在足底部放一坚实的木垫,并屈髋30°,臀下衬垫软枕,防止身体下滑移动而产生摩擦,损害皮肤角质层;搬动患者时避免拖、拉、推等;平卧位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以防剪切力。
(3)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
①每日用温水擦浴2次,以保持皮肤清洁;抹洗擦干皮肤后外敷“肤疾散”或痱子粉以润滑皮肤;对瘫痪肢体与部位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且勿用力擦拭,防止损伤皮肤。
②对易出汗部位(腋窝、腘窝、腹股沟部)随时擦拭,出汗多的部位不宜用肤疾散等粉剂,以免堵塞毛孔。
③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
当大便失禁时,每次擦拭后涂鞣酸软膏,以防肛门周围皮肤糜烂;小便失禁时,女患者用吸水性能良好的“尿不湿”,男患者用男性接尿器外接引流管引流尿液,阴囊处可用肤疾散或痱子粉保持干爽,避免会阴部皮肤长期被尿液浸渍而溃烂。
(4)正确实施按摩
①变换患者体位后,对受压部位辅以按摩,尤其是骶尾部、肩胛区、髂嵴、股骨大转子、内踝、外踝、足跟及肘部;②对病情极严重、骨折极不稳定(如严重的颈椎骨折合并脱位)、大手术后当日的患者,翻身可能促使病情恶化、加重损伤,需对骨突受压处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③按摩手法:
用大、小鱼际肌,力量为轻一重一轻,每个部位按摩5-10分钟,每2-3小时按摩1次;④按摩时可使用药物,10%樟脑乙醇或50%红花乙醇,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⑤若受压软组织变红,不宜进行按摩。
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分钟褪色;若持续发红,则提示软组织已损伤,按摩将加重损伤。
(5)加强营养
补充丰富蛋白质、足够热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A及矿物质等。
2.压疮的处理
(1)红斑期
局部淤血、组织呈轻度硬结。
应立即解除压迫,并用红外线照射,冷光紫外线照射,避免局部摩擦而致皮肤破溃。
(2)水疱期
表皮水疱形成或脱落,皮下组织肿胀、硬结明显。
应在无菌条件下,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渗液后,涂2%碘酊或0.5%碘伏。
破溃处也可用红外线、烤灯配合理疗。
一般不主张涂以甲紫,因甲紫仅是一种弱的涂料型抑菌剂,收敛性强,局部使用后形成一层厚的痂膜,大大降低局部透气透水性,使痂下潮湿、缺氧,有利于细菌繁殖,反使感染向深部发展。
(3)溃疡期
溃疡可局限于皮肤全层或深入筋膜、肌肉,甚至侵犯滑膜、关节、骨组织。
必须进行创面换药,范围大者需采用外科手术(如肌瓣移植术)进行治疗。
换药可清除坏死组织,取分泌物做培养和药敏试验,局部使用抗生素和营养药。
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
目前则提出湿润疗法,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
另外认为高压氧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也有主张采用封闭性敷料,认为缺氧可以刺激上皮的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的再形成。
总之,各种处理方法有优点也有局限性,需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酌用,尤其是深部溃疡时,应慎重对待。
第七节便秘
便秘是指个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伴有排便费力。
【护理诊断】
(1)长期卧床,缺少活动。
(2)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排泄反应障碍,脊髓损伤或病变。
(3)肠蠕动反射障碍:
①骨盆骨折;②谷类、蔬菜摄入不足;③轻泻剂使用时间过长。
(4)机械性障碍:
①腹部、盆腔及横膈肌等肌肉软弱;②年老体弱,缺乏B族维生素,低钾。
(5)排便环境改变。
(6)液体摄入不足。
(7)摄入纤维素不足。
(8)正常排泄之解剖结构有机械性的障碍,如痔疮患者排便时疼痛累与出血。
(9)心理因素:
担心排便导致邻近会阴部的伤口受到影响(搬运后移位、出血、疼痛),担心床上排便污染房间空气而遭他人嫌弃或不愿给人添麻烦等而未能定时排便。
【护理措施】
(1)重建正常排便型态
定时排便,注意便意,食用促进排泄的食物,摄取充足水分,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等。
1)可于早餐前适当饮用较敏感的刺激物(如咖啡、茶、开水或柠檬汁等热饮料),以促进排便。
2)在早餐后协助患者排便。
因在饭后,尤其是早餐后,由于肠蠕动刺激而产生多次的胃结肠反射。
3)给患者创造合适的环境(如用屏风或布帘遮挡)、充足的时间排便。
4)利用腹部环状按摩协助排便。
在左腹部按摩,可促进降结肠上端之粪便往下移动。
5)轻压肛门部位促进排便。
6)使用甘油栓塞肛,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应并起局部润滑作风,以协助和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7)使用轻泻剂,如口服大黄碳酸氢钠(每次3g,每6小时1次,连服3次)以软化大便而排出秘结成团的“粪石”。
该药还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因此,使用大黄碳酸氢钠治疗低热伴有粪石者有一举两得的疗效。
在此,也提醒护理人员,对于发热患者应首先询问有无便秘,并给予相应处理。
8)告诉患者在排便时适当用力,以促进排便。
协助进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的锻炼。
9)合理饮食:
多食植物油,起润肠作用;选用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及其他粗糙食物。
这些不易被消化的植物纤维可增加食物残渣,刺激肠壁促进肠管蠕动,使粪便及时排出;多食果汁、新鲜水果及果酱等食物,蜂蜜、凉拌黄瓜、萝卜、白薯等食物也有助于排便;多饮水和多喝饮料,每日饮水量3000ml以上,可防止粪便于燥;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多食酸奶,以促进肠蠕动;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10)协助医生积极为患者消除引起便秘的直接因素,如妥善处理骨盆骨折、痔疮局部用药等。
(2)解除不适症状
①肛门注入甘油灌肠剂10-20ml,临床证明对直肠型便秘效果尤佳;
②对便秘伴有肠胀气时,用肛管排气;
③在软化大便的前提下,油类保留灌肠;
④戴手套用手指挖出粪便,但应防止损伤直肠黏膜或导致痔疮出血。
(3)维持身体清洁和舒适
大便后清洁肛门周围并洗手,更换污染床单,倾倒大便并开窗排除异味等。
第八节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胀满而不能自动排出的状态。
【护理诊断】
(1)脊髓损伤,神经反射中断。
(2)液体量摄入不足。
【护理措施】
(1)对心理因素导致的尿潴留患者给予暗示,以放松肌肉,并创造排尿环境,消除顾虑。
(2)注意给患者创造适宜的排尿环境,关闭门窗,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等。
(3)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
让患者听流水声音或温水冲洗会阴。
还可以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
(4)对行麻醉术后,或不习惯卧床排便等功能性尿潴留患者,采用甘油灌肠剂10-20ml肛门塞入法可助排尿。
其机制是肛门括约肌和膀胱括约肌在内的协同作用。
(5)针刺中极、三阴交等穴,以促排尿。
(6)上述措施无效或尿潴留系梗阻引起,则选用导尿术,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使用气囊导尿管,插管见尿后,再插入3-4cm,必须确认尿管之气囊进入膀胱后才能注入生理盐水10-30ml以固定;在拔管前应先抽出生理盐水,而后拔管,以免损伤尿道和前列腺致大出血。
在带教实习生时尤应交待上述要求;对患者及家属也应进行宣教,以免患者因插管不适时自行违规拔管。
至于留置导尿管的引流袋,尽量使用抗逆流袋且每周更换1-2次,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消毒尿道口及尿管近端10cm处,每日2次,以防感染。
(7)在术前应有计划地训练床上排尿,以免因不适应排尿姿势的改变而导致尿潴留。
(8)老年患者在尿管拔除后,小便能自行解出,下腹疼痛,伴有尿频、尿急等类似尿路感染症状,查体耻骨联合上充盈明显,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往往伴有血压的升高,但多为尿潴留引起,患者大部分的尿不能自行排尽,应给予留置导尿。
临床中注意和尿路感染相鉴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科 疾病 常见 症状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