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学时文言文常见虚词.docx
- 文档编号:464031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35KB
第五学时文言文常见虚词.docx
《第五学时文言文常见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学时文言文常见虚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学时文言文常见虚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览表
词
用法
例句
意义或作用
之
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他们
这件事
我
2.作动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3.作助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悍吏之来吾乡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
何陋之有
译为“的”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调整音节(无义,不译)
表示提宾(无义,不译)
其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专其利三世矣
吾视其辙乱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能指其一端
这种
他们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语气助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测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为
1.作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良业为取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向、对
替、给
被
2.作动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未为简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词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到
比
对.
在
则
作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
却
那么
而
作连词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乃
作副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见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竟
相当于“是”
就,于是
却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练习
以
一、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
“把”、“用”、“拿”、“在”、“从”等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
2.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3.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
4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由、从
二、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四、特殊用法: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5、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练习:
1: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5: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之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练习:
1、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3、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如:
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
练习:
1、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
练习:
1、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
②其如土石何?
(表示祈使语气)
2、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里)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中的)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⑤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名词,心理活动)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三、练习:
1、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到”。
例: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在)
2、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译为“在(从,到……)”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在……)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3、介绍行为所及的对象,译为“向(对、给……)
例: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向……)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被)
5、用于形容词之后,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例:
①苛政猛于虎也。
(比)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比)
6、引时宜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上)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中)
文言文常见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览表
词
用法
例句
意义或作用
之
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他们
这件事
我
2.作动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3.作助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悍吏之来吾乡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
何陋之有
译为“的”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调整音节(无义,不译)
表示提宾(无义,不译)
其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专其利三世矣
吾视其辙乱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能指其一端
这种
他们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语气助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测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为
1.作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良业为取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向、对
替、给
被
2.作动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未为简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词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到
比
对.
在
则
作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
却
那么
而
作连词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乃
作副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见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竟
相当于“是”
就,于是
却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练习
以
一、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
“把”、“用”、“拿”、“在”、“从”等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2.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
4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二、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2.以伤先帝之明——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卷石底以出。
——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四、特殊用法: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5、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练习:
1: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5: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之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练习:
1、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3、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如:
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
练习:
1、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
练习:
1、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②其如土石何?
2、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为宫室、器皿。
(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④欲报之于陛下也()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三、练习:
1、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到”。
例: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2、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译为“在(从,到……)”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
3、介绍行为所及的对象,译为“向(对、给……)
例: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
5、用于形容词之后,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例:
①苛政猛于虎也。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引时宜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学时 文言文常见虚词 第五 学时 文言文 常见 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