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经验杂谈.docx
- 文档编号:4635907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5.48KB
野钓经验杂谈.docx
《野钓经验杂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钓经验杂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钓经验杂谈
什么是鱼类摄食的先决条件
什么是鱼类摄食的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钓到更多的鱼。
鱼类有许多爱好,比如喜欢合适的温度,喜欢好吃的东西,有些品种的鱼喜欢在活水里逆流而上,但是这都要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呼吸,生存。
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能顾及到其他问题。
水体在和大气的接触当中,不停的吸收和释放着氧气,气压高时,吸收的多释放的少,鱼就爱吃食,气压低时,释放的多吸收的少,鱼类就不爱吃食。
水体融氧量小于鱼类的正常生理需要时,鱼就浮头了,在连保住小命都成问题的时候,又何谈吃食呢?
水体的肥瘦程度不同,影响着水体的融氧量,水体的深浅不同,融氧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深度,水体的融氧量也不同,水体的表面由于直接和大气接触,融氧量最高,水越深融氧量越低,在下风处,由于风把大量的表层水吹到这里,这里的水含氧量是最高的。
大家都知道,只有在水体含氧量达到每升四毫克或四毫克以上时,才是鱼类呼吸不费力的指标,也是鱼类喜欢吃食的高潮,低于四毫克时,鱼类就会感到不舒服,很少吃食。
低于三毫克时,鱼类基本就不开口吃食了。
低于两毫克时,鱼类就开始浮头了。
根据资料记载,在同一水域进行测量:
水深0.3米时含氧量是12.69毫升,
水深一米时含氧量是11.89毫升,
水深两米时含氧量是3.55毫升,
水深三米时含氧量是1.39毫升,
水深四米时含氧量是0.64毫升。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最适于进行垂钓的深度要小于两米。
考虑到鱼类对人类活动的惧怕,在天气条件正常的条件下,最好的垂钓深度范围是一米到两米之间。
在天气条件不好的条件下钓鱼,要从以下方法中选择比较适宜的方法。
1夏季钓鱼,如果正好赶上往鱼坑里长时间加凉水,水流的两个侧面会有两个回
流的水旋,这里就是最好的钓位.这是因为这里的水温要低于其他水域,水体的含
氧量要高于其他水域,而涨水时逆流而上是鱼类的天性,所以这里时最好的钓位.
2夏季钓鱼比较好的钓位是树荫下,由于树荫的遮蔽,树荫下的水温稍低于其他水域,又没有照在鱼身上的辐射热,水体的能见度又低于其他水域,鱼类会感到安全和舒适。
由于这里的水温较低,会溶解多一些氧气。
3在闷热的天气钓鱼,钓位可选在离岸较近的鱼坑边上的浅水区,横着打杆因为这里的含氧量要大于深水区。
呼吸,是鱼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在能够正常呼吸的条件下,鱼类才会喜欢吃饵。
最佳垂钓时间的选择
一天之中最佳的钓鱼时辰得根据鱼儿觅食时间而定,季节不同出钓的时辰也各有讲究。
一般来说,一天之中钓鱼最理想的时间是:
不冷不热全天钓,烈日炎炎早晚钓,夏末秋初阴雨钓,寒冬腊月中午钓。
一日三迁,早晚钓边。
在正常的天气里,鱼儿于日出前后开始,在水草区和岸边觅食。
由于太阳升高,天气变热水温升高,鱼儿在春、夏、秋中午开始由浅水区游向深水区域。
鱼儿每天觅食时间从日出前开始至日出后3小时-4小时(冬季例外)。
午后按相反时间,在日落前4小时-3小时(春季早些)又开始觅食活动。
1、春钓最佳时间。
春天垂钓要从早春、仲春、暮春三个不同时期来选择最佳钓鱼时间。
早春3月,早、晚的气温还比较低,出征时间不宜过早,一般上午8点以后下钓为宜。
因8点之前,水温较低,鱼儿游动范围小,不上钩。
仲春4月,春暖花开,是钓鱼的"黄金季节"。
无论什么天气都可以出钓,尤以阴天为佳。
在早上6点-10点这段时间内,由于气温还比较低,应朝阳而钓。
10点以后,水温升高,此时宜在阴凉处下钩。
在这段时间内,有几天鱼儿忙于交尾产卵,不贪吃不易上钩。
但产卵后,鱼儿特别贪吃,上钩率高。
即"大麦黄,钓鱼忙"之时,正是春分前后,鱼儿产卵后需大量食物补充营养,所以极易垂钓。
暮春5月上旬,仍是钓鱼的好时光,阴雨天更适合下钩。
而且一日中钓鱼时间长,从早上一直可以钓到傍晚。
2、夏钓最佳时间。
夏天垂钓,要以初夏、盛夏来选择钓鱼的最佳时间。
初夏是钓鱼的好季节。
此时最高气温在26℃-28℃,最低气温在16℃-18℃,是鱼儿较爱觅食的时候。
但中午水温较高,鱼儿多游至深水处乘凉,而早、晚气候却凉爽宜人,鱼儿在水草区和岸边觅食,故宜早、晚钓。
盛夏天气炎热,钓鱼最佳时间和其他季节显然不同。
春秋钓鱼的最好时光,都在早晨或上午,而盛夏钓鱼的最佳时间却在下午3点至傍晚8点之间。
盛夏的早晨虽可钓鱼,但时间太短。
上午至下午5点之间,很难钓到鲫鱼,但这段时间却是钓鱼的好时间。
根据鲤鱼的生活习性,气温越热越好钓,特别是在遮荫处垂钓,往往收获量大。
3、秋钓最佳时间。
金秋时节,正是钓鱼的好时光。
初秋9月,早、晚气候凉爽,钓鱼最佳时间为上午6点-9点,9点以后水温升高鱼儿游至阴凉处。
水深1.5米左右。
因而宜在阴凉处下钩。
中秋10月,气候宜人,温度适中,一天之中均可垂钓。
上午6点-11点以朝阳钓为好。
11点至下午6点,到阴凉处下钩更佳。
深秋11月,仍是钓鱼的好时光,早上7点至下午5点均可下钩。
上钩的鱼以鲫鱼为多,其次是鲤鱼、草鱼。
4、冬钓最佳时间。
冬日,11月中旬-12月份,为初冬季节,时有寒气袭人,天气变化很大,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出钓,特别是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在朝阳处下钩,也能取得较好收获。
寒冬腊月,水温较低,鱼儿多在深水处避寒。
因此,冬钓必须选择深水处下钩,一般只能钓到鲫鱼,鲤鱼、草鱼很难钓到。
如果选用无饵甩钩钓法,整天可钓。
鱼类的饮食时间初探
几乎所有的动物,与人类相同,一天中,均有睡眠、劳作、饮食、烦躁、愉悦的时间段,那么水中的鱼类是否也有呢?
我与许多老钓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平常钓鱼时,亦遇到过鱼急食与厌食的情况,应该说有一定的基本规律。
用心钓鱼,是我的一个习惯。
带着这个问题,在平常的钓鱼时[曾24小时钓、夜半启钓],认真记录并总结,大体总结出渔类饮食的一般规律,本人位于山东威海,地域不同、水域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不同、鱼种不同,也许规律有差异,仅供参考:
1、子夜凌晨[约00:
00~04:
00]鱼类好象也休息,基本上不行动。
2、黎明时分[约04:
00~05:
00]鱼有一小阵急食,时间很短,鱼类为夜钓类:
海鳝、黄姑、加吉等。
3、太阳初升[约06:
00~10:
00]鱼类喜欢觅食,属鱼类早餐时间,多数鱼类均有进食。
4、中午时间[约10:
00~14:
00]鱼类午休,这个时段,很少有急食的。
5、午后小食[约14:
00~15:
00]鱼类有一小阵急食,时间很短。
6、傍晚抢食[约16:
00~19:
00]鱼类喜欢觅食,属鱼类晚餐时间。
7、午夜前夕[约21:
00~22:
00]鱼类有一小阵急食,时间很短。
8、浪花翻滚鱼喜食,风平浪静鱼休息!
9、起风前,刹风后!
鱼的感官“五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感官“五觉”:
即嗅觉、味觉、视觉、触压觉和温觉。
了解鱼具有敏锐的嗅觉、味觉、触觉和相对较近短的视觉等等这些知识,对我们研讨钓饵和提高钓技会有极大的帮肋。
如果钓者不知鱼的味觉特点,便不知用什么饵料把鱼引诱到自己的钩下,钩下无鱼,“钓”技再高也照样钓不到鱼,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方能钓有所获,钓个明白。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鱼是利用嗅觉、视觉发现食物,用味觉辩别食物可否食用的。
一、鱼的嗅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嗅觉是感受物质溶解、弥散在水中的分子的味道。
鱼的嗅觉的产生,是溶有化学物质的水从前面的鼻腔流入,从后侧鼻腔流出,使溶解在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与鼻腔的嗅囊充分接触而产生的。
其强弱程度受物质浓度的大小和与嗅囊接触的频率的影响。
因此,鱼在觅食活动中总是由低浓度区向高区游;在流动的水中总是逆水而游,这样做可以增强嗅觉感受频率,尽快的找到食物,更多地发现食物。
鱼的嗅觉要比视觉发达,这是由于鱼的生存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因为光在水中的传播距离是有限的,特别是混浊的水中其传播距离更近。
而物质的化学气味,在水中则可以传播较远的距离,在流动的水体中更是如此,并且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这些都有利于鱼类用嗅觉功能去发现食物,因此鱼的嗅觉比视觉要发达的多。
鱼的嗅觉非常敏感,能够感受到水中千分之一的化学物质浓度,能在较远的距离大范围的寻觅食物,所以说嗅觉是鱼类用来寻觅食物的主要手段。
人们正是利用鱼的嗅觉特点来制作各种各样的诱饵,垂钓时下到钓点,诱聚鱼群,创造出较好的垂钓条件,可最大限度的提高钓获量。
二、鱼的视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视距很短,但视野很大。
鱼是利用视觉确定食物的大小形状和具体方位的。
有资料说,鱼每只单眼视野可达160—170度。
双眼看前方时,可形成45度视角,这就是鱼的定体视野,在这个立体范围内,鱼可看清物体。
但是,鱼的眼球还可以作45度旋转,所以鱼眼的搜索范围,远远超出160—170度的定体视野的范围。
视觉良好的黑鲷,在清澈的水质中能见力竟达数十米,不但能观察到钓饵的种类、形状、大小,还能判断出0.2毫米直径钓线的存在。
因此,垂钓黑鲷的钓线必须十分讲究,要细而与水同色。
而垂钓其他鱼类,钓饵则应适应其视力的特点:
必须用其光泽、色彩、形状、动作等条件来吸引鱼类吞饵进食。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鱼对食物的准确定位是靠视觉。
鱼的眼睛对红、黄、白色比较敏感,所以钓饵要尽量用上述三种颜色。
草鱼比较喜欢草绿颜色,钓草鱼时要尽量使用草绿色的钓饵。
三、鱼的味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都是缜别食物味道的器官,而鱼的味觉器官感受的主要是食物本身的滋味,其次才是溶解弥散在水中的分子的滋味。
鱼通过广泛分布在感觉器官上的,数量众多的味蕾来感受各种物质的刺激,分辩出水中各种物质的味道,特别是对食物的感受尤为敏感,它是鱼类觅食和辩别有害物质的探测器。
在是否吞食食物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食物滋味的物质是氨基酸,因此我们可以在钓饵中加入适量的氨基酸,以提高钓饵的适口度。
鱼的味蕾集中分布在口唇与口腔内。
但有的资料讲,在头部、身体两侧和尾部均有,甚至在鳍上也生有味蕾,足见其味觉系统是相当发达的。
因为鱼生活在水中,水体对光的传递速度慢而距离短,因此鱼是靠嗅觉发现食物所在的区域,并向目标区巡游;在视觉的参与下,锁定食物的方位,快速游向食物;最后靠味觉和触觉确定是否食用。
因此有资料说鱼的味觉器官比较发达,味蕾分布区域也很广,除了比较集中的口腔外,皮肤上也有分布。
所以鱼不必像人一样用舌接触食物来感知食物的滋味,而是用皮肤上的味蕾,进行初步的辩认测试,如果不对口味,就弃之不食。
有些鱼类还有特殊的味觉器官,如有触须的鲶鱼、黄颡(俗称黄鱼)、鲤鱼、黄鳝和泥鳅等。
在它们的触须上,分布着许多感受各种化学物质的化学感受器,在水质混浊,光线极差的水中,甚至在淤泥中,上述鱼类依靠触须上的化学感受器仍然可寻觅到食物。
本人曾有几次亲身体验:
1997年夏,淮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水质非常混浊。
钓友们都说水太浑,鱼看不见钩,无法钓到鱼。
我也觉得有道理,但还是不死心,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河边垂钓。
找了一个回水湾,试漂、打窝、挂蚯蚓下钩。
一上午我不停地提竿,钓得500—1000克的鲶鱼三条,250克以下的黄鱼(黄颡)也有几十条,但除了鲶鱼和黄鱼外没有钓到一条常见的鱼。
下午又有人在那个钓位垂钓,比我上钓的还多。
第二天好多钓者都来了,但水位已落下去好多,水质也变清了许多,都说这个水色最好钓鱼,但结果未出现前日的情况,钓鱼都不多,而且钓到大鲶鱼的几乎没有。
当时谁也说不明白原因。
后来我经过查找资料,研究了有触须鱼类对食物的特殊感受能力,以及不同鱼种的觅食习性,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鱼的触觉和压觉(听觉)与钓鱼的关系
因为鱼没有主施听觉的耳朵,而只有感觉压力的侧线,所以我们将听觉与压觉一起讲。
鱼的触觉和压觉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各个部位,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高。
(一)、鱼口腔内的触压觉对食物的大小、软硬缜别很重要,是决定吞食后是否下咽的最后关口,也给我们用钓饵大小、软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钓饵的软硬度一定要适合垂钓的对象鱼,鱼大可以稍硬些,鱼小则哦一定要软;饵团大时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一些。
(二)、鱼体表上的触压觉感受器主要感受振动、压力和水流的变化。
鱼体表特别是侧线上的触压觉非常敏感(相当于人类的耳朵),可以探测出极微小的振动:
如岸上行人的脚步声,和很远地方的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
鱼的触觉和压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
与垂钓的关系主要是垂钓时要找安静无噪音的地方下钩,尽量避免吵杂声。
综上四节所述,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
首先鱼是利用嗅觉发现食物所在的区域,并以先慢后快的速度向目标区巡游;在视觉的参与下,锁定食物的方位,快速游向食物;最后靠味觉和触觉确定是否食用。
因此鱼的味觉器官十分发达,味蕾分布很广,除口腔外,皮肤上也多有分布。
我们钓鱼时,常常遇到钓窝满是鱼泡,感觉鱼已进窝,但就不见鱼咬钩。
这其中就有鱼用身体反复试探,感觉钓饵不对味,鱼只吃诱饵,不食钓饵造成的。
而满窝的鱼星是鱼游动、试探时激起水底沼气所致。
五、鱼的温觉与钓鱼的关系
在鱼的皮肤和口腔上,分布着许多感受温度的神经末梢和温觉感受器,鱼就是靠它们来感知水温,适应生存环境的。
鱼类最适宜的水温在12---30摄氏度之间。
也就是说,鱼的生理活动和物质新陈代谢的最佳体温是12---30聂氏度,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直接随水温的升降而升降。
水温低于8聂氏度以下时,鱼就停止进食,减慢新陈代谢速度,进入冬眠、半冬眠状态;水温超过32聂氏度以上,鱼就会很快死亡。
鱼的体温是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水温又受气温的影响,二者是连环关系。
对钓鱼来说关键是水温,因为鱼只能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觅食。
但是,水温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有时变化很剧烈,鱼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适应性体温调节。
各种鱼类喜欢的味道(作者:
北京老渔夫)
不同的鱼类喜欢不同的味道和鱼饵,现以北京地区东部的野生鱼为例作一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因鱼的口味有极强的可塑性,别的水域的鱼极有可能饮食习惯会不一样。
1鲫鱼
杂食性鱼类,荤素全吃,天冷时爱吃荤,如红虫,蚯蚓等,水温高时喜吃素,如面饵,颗粒料,喜欢的味道主要有甜味,香味,腥味,酸味,臭味,咸味。
我曾经用去年作的酸食钓鲫鱼,效果很好,那个酸味直呛人。
现在北京顺义人钓鲫鱼有一方子,里面就有臭豆腐,臭味不浓但效果很好。
2鲤鱼
杂食性鱼类,荤素全吃,但对荤饵的性趣不如鲫鱼大,相对来讲更喜食素饵,喜欢的味道主要有甜味,香味,腥味,臭味,但喜欢的程度与鲫鱼不太一样,鲫鱼喜欢不太甜的饵,鲤鱼甜味多点也爱吃。
3草鱼
杂食性鱼类,荤素全吃,食性可塑性最强,喂什麽吃什麽,极易养成偏食习惯,喜欢的味道有香味,腥味,酸味,臭味,咸味,对甜味不太感性趣,但却喜欢吃白薯[红薯]。
4鲢鱼
鲢鱼有花鲢和白鲢,两种鱼食性差不多,但花鲢喜欢臭味。
以前的鲢鱼喜欢酸食,但现在却什麽味道都吃,只要是飘散的鱼饵它就来捣乱,尤其喜欢飘散的拉饵,这是人的因素改变了鱼的食性,不知以后它会吃什麽。
鱼类的味觉
如果能表达,鱼儿会不会也用酸甜苦辣来形容自己的生活?
佳饵当前,色味俱全,何其香甜;寒钩在后,魂飞魄散,又何其哀苦!
其实鱼儿的味觉器官相当发达,否则也不会因为口腹之欲,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鱼儿的味觉器官可不是舌头,虽然它们也有类似的器官,但进化程度要迟缓得多。
那当然了,人类说起自己的舌头叫作巧舌如簧,功能当然在自然界中非同凡响,而鱼舌是固定的,更不可能“如簧”啦。
鱼儿的味觉,主要是靠味蕾。
味蕾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也分布于鱼儿的唇和头,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
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
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不同,如有唇须的鱼类,须上就有丰富的味蕾,也有的海洋鱼类连鳍上都分布有味蕾呢。
借助一架生物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味蕾呈椭圆形,由一组细胞集合而成,其中包括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
感觉细胞上端有纤毛,由味蕾孔伸出外面,基部有神经分布。
当味蕾的感觉细胞、感觉毛、上皮细胞、神经纤维引起和发生作用,鱼儿就产生了味觉(如图)。
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酸的能力,而且功能强大。
鱼岁鱼的味觉居然比人的味觉强512倍!
鲇鱼的味觉是鱼类的冠军。
它全身布有十万多个味蕾,尤其集中在它胡子般的触须上。
人类或其他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
而鱼儿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只是在食物摄入口中后,味道感觉更加强烈罢了。
这种不张口就能试出食物味道的功能,正是使钓鱼人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
找准鱼层好钓鱼
喜欢钓鱼的朋友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钓鱼总是要先找底然后钓底。
但由于天气、钓场、鱼情的不同,鱼儿不在水底的时候,你还在一味钓底就不对了,只有钓上鱼才是硬道理!
经常和我一起钓鱼的朋友常常问我,为什么你总是钓得比我们多?
其实很简单,只有找准鱼层才能钓好鱼。
一、气温高时怎样垂钓鲫鱼?
在盛夏,除早晚以外,绝大多时间都很难钓到鱼,这时如何在客观条件很差的情况下钓到鱼呢?
方法就是需要我们搞清楚天气炎热时,鱼都躲在哪个水层?
一般来说,鲫鱼在气温达到32℃左右时会在离底10~40厘米的水层中活动。
水深1米时,鲫鱼会离底10厘米左右;水深2米时,离底30厘米上下;水深3米及以上时,鲫鱼就有可能会离底40厘米左右。
只要气压不是太低,按上述方式施钓相应的水层,基本都能钓上鱼来。
只有气温超过35℃时,鲫鱼小命都难保了,哪里还能进食呢!
这里我总结了一些在午时(气温较高的条件)垂钓鲫鱼的方法:
首先,按照正常步骤先找底,确定了水的深度并调整好浮标后,再根据水深将浮标向下拉一定长度,挂饵抛竿后,当钩饵下沉到接近水底时速度就会减慢,缓缓下沉的钩饵很容易引起鲫鱼的注意,这时没有贴底的鲫鱼就会追过去吃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截口。
根据浮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号,我们再通过调整水线,最终找到鱼儿所在的泳层。
正常钓底的情况是鱼饵躺在水底,而气温较高时鱼儿吃口往往较轻,这时鱼儿吃饵一般是鱼头向下、尾巴朝上,在饵料的周围嘬食,不断地试探有无危险,表现在浮标上就会出现很多小动作,此时提竿基本不会中鱼。
所以,如果是由于气温的原因致使鱼儿吃口变轻,这时再钓底就显然不明智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改成用拉饵钓,并下拉浮标5厘米,这种方法被称为“钓抬头”。
用这种方法垂钓时,美味的饵球伴着鱼游动时带出的水流,会在鱼儿的眼前不停晃动,就像活饵一样,非常容易引起鱼儿的抢食,这样浮标上原来的小动作就会变成下顿动作,提竿中鱼就顺理成章了。
二、泥塘底如何垂钓鲫鱼?
很多钓友都没发觉这样一种情况:
如果鱼塘底部有较厚的淤泥,饵球一下去就会陷进泥里,鱼儿只是被饵料的气味诱来但却吃不到,它们就会在饵料的周围打转,这时鱼塘底部的淤泥被搅了起来,鱼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法正常呼吸就会被迫上浮,而你的钓点就会鱼星直冒。
基于以上原因就会出现浮标有动作,提竿后不是空竿就是挂鱼。
所以这时你应该去掉一点铅皮,改搓饵为拉饵,把浮标下拉一标左右的长度试着找到鱼的泳层。
鱼儿在泥浆上方发觉到美味的鱼饵时,就会疯狂抢食。
正常情况下,浮标会在下降或到位后出现漂亮的加速下顿或上顶,当中鱼率较高时,就说明你已经正确找到鱼的所在泳层,否则只能是望标兴叹!
三、钓点底部是否有青苔、水草?
2004年9月,我在经常去的一条野河钓鱼。
由于之前常去的钓位有人钓,于是我找到一处较偏僻的钓位,可是钓了很久都没有上鱼,我感到很奇怪:
这条野河我还是比较熟悉的,鱼的密度应该还可以的,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一次提竿后我发现,鱼钩上挂着丝绒状的青苔。
原来如此!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处——春天时河底比较干净,所以钓底的效果比较好,经过一夏天的日照,此钓位的水底长了近30厘米高的青苔,鱼饵打下去后埋在了青苔里,当然也就无鱼问津了。
遇到上面的情况或是水下长有大量的水草,那么你就可以用上面钓淤泥塘的方法,钓离底约一标深的定层,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深,只要能找到鱼儿所处的泳层即可,当然你也可以诱使鱼儿进入你预设的定层,进而钓获它们。
经过一番调整,那天我钓了二十几条鲫鱼,而且还钓到三条鲤鱼,收获相当不错!
四、饵料雾化好就一定能钓好吗?
钓友们都知道,雾化的饵料能聚鱼,但有些钓友却不知道,饵料雾化程度要根据情况而定,有时雾化过好就会引起鱼儿上浮。
由于不断地抛竿,致使窝子形成了圆柱状的雾化区,鱼儿就会随着散落的鱼饵追食上浮,这时你的浮标就会翩翩起舞,空竿率也就非常高了。
出现这种情况后,你就不要再一味的钓底了,不如将错就错!
换一支专打截口的浮标,边钓边找鱼层。
鱼是低等动物,它们的趋温性、趋氧性和觅食习性都是和生存环境有必然联系的,它们没有改变各种条件的能力,只能是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求生存。
我们钓鱼人要顺应鱼儿的习性和变化去找到它们,不要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到鱼的身上,鱼儿明明上浮了,但你却在拼命的钓底,那就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我要奉劝那些迷信和抱怨钓位不好、钓饵不对、浮标不行的朋友们,根据鱼情变化适当的做出调整,找出鱼的泳层再谈其它才不会走进钓的误区。
钓午时鱼的高招
在盛夏午时别人都很难钓到鱼的时候,却获丰收。
在此“泄密”。
渔谚说:
“神仙难钓午时鱼。
”因此又有了另一条渔谚:
“夏秋钓早晚。
”实际上,就是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中午的鱼照样能钓上来,实践就说明了这一点。
问题是我们要搞清楚天气炎热时中午的鲫鱼在哪个水层,钩饵下的对不对地方。
气温在32℃左右时,为了躲避炎热,鱼都跑到有荫凉的树下,草旁在没有荫凉的水体里,鱼就会到离底10~40厘米的水层中活动(水深1米的,鱼离底10厘米左右;水深2米的,离底30厘米左右;水深3米或3米以上的,离底40厘米左右)。
只要气温不超过35℃,气压又不太低时,在这个水层次中下钩,一般都能钓上鱼来。
气温超过35℃,因天气太热,鲫鱼就不愿进食了。
有些钓友不了解热天鲫鱼在什么地方活动,一味地钓底,或者知道鱼活动的地方,但不知用什么办法钓,发出了“神仙难钓午时鱼”的感叹,无可奈何地只好“钓早晚”了。
垂钓午时鲫鱼有个好办法:
半浮底钩钓。
就是在确定了底钩钓的深度,固定好浮漂后,再将浮漂朝钩的方向(即向下)捋10~15厘米,也就是说,水线的长度与水的深度少10~15厘米。
在这种情况下,因浮漂的浮力作用,当钩饵下沉到离水底不远时,下沉的速度就明显降低,缓缓下沉的钩饵容易引进鲫鱼的注意,没有沉底的鲫鱼也会随着下沉,甚至在钩饵缓缓下沉的过程中咬钩,只要看到下沉的浮漂停顿了,就说明鲫鱼在接钩,我们就应马上提竿得鱼。
如无鱼接钩,就不断地提提钩,引鱼咬钩。
进行半浮底钩钓,要注意一个问题:
钩、坠、饵合成的重力与漂的浮力,应基本相等,或者是重力稍大于浮力,保持整个浮漂没入水中后不再继续下沉。
只有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如何判断鱼的年龄
许多钓友钓到鱼后看看鱼的鳞片便可知鱼的年龄,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从鱼的生长规律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的鱼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全身就长满了细小的鳞片。
鳞片由许多大小不同的薄片构成,好像一个截去了尖顶的圆锥一样,中间厚,边上薄,最上面一层最小,但是最老;最下面一层最大,但是最年轻。
鳞片生长时,在它表层上就有新的薄片面性生成,随着鱼的年龄的增加,薄片的数目也不断增加。
一年四季中,鱼的生长速度不同。
通常春夏生长快,秋季生长慢,冬天则停止生长,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恢复生长。
鳞片也是这样,春夏生成的部分较宽阔,秋季生成的部分较狭窄,冬天则停止生长。
宽窄不同的薄片有次序地叠在一起,围绕着中心,一个接一个,形成许多环带,叫做“生长年带”。
生长年带的数目,正好和鱼所经历的年数相符合。
春夏生成的宽阔薄片排列稀,秋季生成的狭窄薄片排列紧密,两者之间有个明显界限,是第一年生长带和第二年生长带的分界线,叫做“年轮”。
年轮多的鱼年龄大,年轮少的鱼年龄小。
所以,看鱼鳞,根据年轮的多少,就能够推算出鱼的准确年龄来。
当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验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