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根据考纲整理.docx
- 文档编号:463474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0.83KB
重庆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根据考纲整理.docx
《重庆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根据考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根据考纲整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根据考纲整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8课商鞅变法P44-47
1、战国时期,社会主要政治特点是("乱")和("变")。
"乱"是指战争不断变是指变法,如商鞅变法等。
2、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原因:
①战国前期,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
③秦孝公重视人才,商鞅个人才能。
4、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5、内容:
P45-46
① 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⑤严明法令。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
6、评价P47
性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或影响:
①政治上:
通过这次变法,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
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②军事上:
通过这次变法,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③经济上:
通过这次变法,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如:
战国后期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④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注:
商鞅变法中可以看出,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具有艰难性和复杂性。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
(3)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P50-52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灭六国,统一全国)。
2、秦统一全国的背景:
①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已远远超过东方六国;
②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③秦王嬴政执掌大权以后,制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3、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4、秦灭六国的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
5、秦统一全国的时间:
(前221)年,统一后的都城在(咸阳)
6、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
由他决定;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
中央和地方的
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这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秦朝建立起来。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
如:
秦统一后的货币是(秦半两钱),秦统一货币后有利于货币的流通和管理,
也方便统治阶级赋税的征收和贸易的往来。
秦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字体也逐渐流行起来。
秦朝的残暴表现:
焚书坑儒,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罚等。
从总体上简要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所以我认为就其皇帝一生,功过很明晰,但功大于过。
)
注:
P51秦始皇画像;P52秦朝疆域图;P53秦半两钱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P61-64
汉朝: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二)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武帝)刘彻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1、思想文化上: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②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
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管辖
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P67-70
1、西域:
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作用:
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4、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原因: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时间: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意义: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5、汉与西域的联系:
①内地与西域人员往来增多;
②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
③西域的骏马、瓜果、音乐、舞蹈和魔术传入内地。
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
(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
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
注:
P68张骞出使西域壁画;P69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P72-76
(一)“丝绸之路”
1、含义:
“丝绸之路”从长安(起点)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高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西汉时,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
3、意义:
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两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
1、汉与朝鲜往来密切,中国人为朝鲜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西汉时,中日交往密切,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但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4、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三)寻访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旅游的黄金线路之一。
假如你是"丝绸之路"
上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描述这条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很早就传到国外。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国和外界的陆上贸易往来有
了很大发展。
以长安为起点的一条重要商路,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
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商路上,中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
注:
P72“丝绸之路”汉代阳关遗址;重点丝绸之路示意图;P74东汉陶船;P76“汉倭奴国王”金印印文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曹操都是战争的一方,但曹操一胜一败;失败的一方都骄傲轻敌。
2.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曹操想统一全国,在208年与孙权、刘备联军大战于赤壁,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4.魏、蜀、吴的建立:
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取代东汉,自己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开始。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5.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6.三国鼎立结束后,西晋统一全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P87-90
(一)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
1、孙吴开发江南原因: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
2、表现:
①织麻布(会稽);
②生产青瓷;
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④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3、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二)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表现:
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
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93-96
(一)少数民族内迁
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
2、改革的内容有:
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了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②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服;
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学说汉话、同汉族通婚、推行汉族的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3、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近代历史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P1-P6
1、原因和背景:
(1)直接原因和借口:
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了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3)英国走私鸦片:
A.原因:
,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B.对中国的危害:
使白银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4)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5)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振奋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6)启示: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2、过程:
1840年英国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1842.8《南京条约》签订结束。
3、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2)两个附件(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等特权;
4、影响和危害: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5、清政府战败原因及教训:
(1)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举旗不定、忽战忽和;
(2)教训:
落后要挨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注意:
结合教材图片,林则徐画像,虎门销烟浮雕,鸦片战争形势图。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P14-P18
(一)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得到英、俄支持。
左宗棠收复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粉碎了俄、英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黄海战役: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迎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中日双方互有损伤。
2、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
(1)签订:
1895年,李鸿章和伊腾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2)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3)影响:
使中国丧失大片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注意:
左宗棠画像,马关条约绘画图,时局图(18页)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49-P53)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山东”等。
4.经过:
阶段
时 间
地 点
主 力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3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
上海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5.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6.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主要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
2.大会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明确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55-P60)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形成;
2.1924年6月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二、北伐战争
1.1925年3月12日中国国民党总统孙中山逝世;
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开始北伐,打击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势力,主战场:
两湖地区。
叶挺带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急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四一二政变;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8日,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革命失败。
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就标志着国民革命失败”呢?
答:
因为
(1)革命阵营内蒋介石等人的叛乱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
(2)旧军阀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变。
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63-P68)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于1928年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队伍与毛泽东队伍会师,编为中国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支红军队伍),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第12课红军长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70-P74)
1.背景(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先后指挥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秋,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再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或线路: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缴计划)——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会师。
(地图见P74)。
4.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长征的结束:
(1)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的历史意义: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79-P85)
(一)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日占领沈阳全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影响:
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接着,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扶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
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3、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使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是蒋介石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无效。
2.目的:
为了逼蒋抗日。
3.经过: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结果:
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参加西安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斗争,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5.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87-P90)
(一)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双方在桥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在6个星期之内,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多万人。
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个严重罪行。
启示是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勤奋学习,振兴中华。
第15课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92-P97)
一、台儿庄战役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938年,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李宗仁组织中国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台儿庄。
经过激战,歼敌1万多人,(意义)这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这一战役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百团大战
1.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时间: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
3.地点:
华北地区。
4.指挥:
彭德怀
4.目标:
破坏敌人交通线。
5.意义: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99-P103)
一、中共七大
(1)目的: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2)时间地点:
1945年4—6月,延安
(3)主要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③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
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
抗日战争结束
1945年9月9日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2.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
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④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和援助。
⑤战争后期,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红军的出兵对抗战最终胜利起到加速作用。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②中华民族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开国大典和大陆统一P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中考 历史 复习资料 根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