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docx
- 文档编号:463032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115.24KB
《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docx
《《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
《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
序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关系,而其他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都是通过心理关系而作用到每个人身上的。
这种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而距离的具体表现类型有亲密、疏远和敌对等。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近时,交往的人会心情愉悦,关系亲密。
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大家相互关心,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心心相连,亲密无间。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了冲突,那么他们的心理距离就比较远,便会产生种种负面的情绪体验,如抑郁、忧伤、愤恨等等。
朋友间的交恶,会使双方因友谊的破裂而产生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体验如果极其强烈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会见到不少的人因为存在不善与人交往而影响到其能力的发挥,特别是在青年人中。
以前可能将这种不善交往看成是书生气、性格内向或害羞等,但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状况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严重者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
在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这类情况亦称为社交焦虑障碍,即是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或害怕自己会出丑和行为窘迫。
如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害怕使用公共设施。
社交焦虑障碍象其它恐惧症一样,患者在社交场合下出现害怕反应,从而导致对这些场合的回避,或在这些场合下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适。
社交恐惧是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它会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能力。
近年来国外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精神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等方面日趋重视,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遗传易感素质等因素有关。
Liebowitz认为,不久的将来社交恐惧的研究将成为精神卫生领域的主流,因为其终生患病率仅次于抑郁症(17.1%)、酒依赖(14.1%),列第三位(13.3%)。
学习理论表明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与个人在社交行为或表演中获得的负性经验有关,有报道统计有58%的社交害怕是因为在社交过程中受到过伤害。
行为和认知理论对社交恐惧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下所出现的阶段性反应。
这些理论强调生理紧张、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其主要的行为学假设为恐惧反应是学习的结果,结果是被环境或生理反应强化。
认知模型则认为社交恐惧患者存在特殊的认知图式或偏见,即将事件看成是危险的和超出了个人的应对能力;由于将境遇或社交场合看成是一种威胁或危险,从而产生回避。
精神动力学理论主要从人在婴幼儿起形成的人格特征为基础。
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逐步形成得到人格的完善,但当个人的安全性被迫坏或扭曲时,则会产生焦虑。
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往往觉得有潜在的危险而加强“防御系统”,对诸如朋友、伙伴性可靠的关系即“安全系统”则废用。
特别是在童年,当“安全系统”不存在或被破坏则容易发生社交恐惧。
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治疗(CBTs),其中有社交技巧训练、逐步暴露、放松训练、认知转变等一系列的认知行为技术,其中以认知-行为小组治疗(CBGT)和社会技巧训练(SET)应用最为普遍。
例如,社交技巧训练是应用行为学习原则来进行社会技能方面的系统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信,但同时也注重改善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街买东西、找工作、与人交往、克服害羞等;训练的方法包括对患者社会行为的直接指导和帮助、治疗医师的示范或者对有效的社会反应给予支持,以及患者在应激性境遇下进行练习(角色扮演),告知患者什么样的表现有效,并给予强化,另外也布置家庭行为作业等,以巩固患者新习得的行为。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
小组形式的认知和行为技术的应用或许是治疗社交恐惧的最佳系列里社会干预方法,因为许多社交恐惧患者在社交场合下会产生认知障碍,如过高估计了他人会对自己的挑剔、过分地关注他人的看法、低估自己的交往能力,以及害怕出现焦虑反应等。
本书是作者戴王磊教授在过去数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编写而成的。
围绕社会再适应、克服心理障碍和社交恐惧,提出了许多实用和可操作性的心理指导与培训方法,为许多社交困难的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灿烂的人生。
特别令人敬佩的是,戴教授是国内率先身体力行开展小组与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社交焦虑患者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并且在繁忙的教学与临床工作之余完成该专著。
通过本书的阅读,期望读者能够进一步理解人际适应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学会与人良好相处,提高自信,发挥自身潜能,以及更好地展现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追求。
作为曾经是戴教授的老师,但现今更多的是同行的我,非常高兴他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乐意推荐此书,因为就本人所知,以个人实践之体会编写的社交技巧指导训练书籍国内甚少,本书不妨一读,受益非浅。
季建林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
2006年9月2日
关于这本书
亲爱的朋友,当您拿起这本书并打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很想告诉你,这本书不是为这些人写的:
他无成功的决心,也没有为取得成功而甘愿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愿望。
这本书可能是为你写的:
因为读这本书本身就足以证明你想活得比现在更充实,过得比现在更美满,并已经开始准备告别自卑,迎接自信。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为自己的自卑感到苦恼、迷惑。
是的,自卑是自己不能实现理想和愿望最大的绊脚石,是您不幸的源泉之一,是您没有创造力的勒颈绳索。
多少年来,您肯定尝试不少方法,力图摆脱它,可总是事与愿违,反而陷入另一个自卑中。
这并不是您的过错,而是您还没有找到克服自卑的人生秘笈,或是有了秘笈,却苦于没有人引导您,以至丧失了很多机会。
曾有很多人,幻想着他能做许多事,当问及为什么现在还不做,是因为机会没有还是要等待更好的机会时,他们回答说:
只是现在太自卑,如果自信的话,一定会去做的,并且会把它做好的。
这回答太好了,只是忽略了一点,任何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行为同时出现的。
也就是说,当某种行为出现时,自信已参与其中,它们互为反馈,直到成功。
为什么要谈这一点,只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自信远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是要在实践中磨练产生。
这本书将帮助你建立新的目标,形成对自己现在及未来的新的观念。
正像书名所提示的,它要让自信心伴随你的一生。
她里面包含了许多跨越心理的人生智慧,其中的可操作性和循序渐进性能使参加者都得到充实而不是空洞的训练。
但是书中的思想不可能靠随随便便地浏览一下或狼吞虎咽地把书通读一遍,就能理解、吸收。
就像有些人的体会那样,你应该慢慢地、仔仔细细地、一章一章地读,边读边做些旁注,划上记号,把重要的,尤其是对你适用的词、句或段落标出来,并与朋友讨论观点。
在已理解了前一章的每一个概念后再开始进入下一章。
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工作手册吧。
希望不久的将来,您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为自己过去的自卑感到可笑的人。
前言
社交技能、自信心、成功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成功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人们固然会列出成功的诸多因素:
知识、能力、经历、胆识、运气、毅力等,但是容易忽略一点,就是自信心。
其实,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自信心的确有惊人的力量,它能创造奇迹,许多著名的伟大人物对自信心就做了高度的评价,爱默生说:
“自信心是英勇的要件”;哲学家突古斯丁曾说:
“信心就我们所未见的事物,而它的报酬,便是我们相信的事物”。
哥伦布在环球航海发现新大陆时,既无周全的航海设备,连航海图都是不全的。
可他有自信,最终发现了南美新大陆。
在体育比赛中,中国队在输球后,常常听到一名评语:
“输在心理素质上”。
说明了,就是队员没有自信心。
我曾咨询过一位相貌英俊的小伙子,他一直对自己的鼻子不满意,经医生的二次整形手术,应是符合他原先的设想,但他还认为不美,医生后来终于知道,他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心。
美与丑,主要在于他如何评价自己。
一些人,在旁人看来是丑陋的,但他却可以认为是美如天仙,这就是自信的缘故。
曾有一群大学生,对一位相貌平平而自卑的女同学很是同情,他们决定帮助她。
在一段时间里,他们争先恐后地照顾她,向她献殷勤,只是让她感到是因为她美丽。
结果,在不长在时间里,她变得富有气质,并且对自己极有信心。
所以,请大家记住一句话:
自信是魔力、它助您成功;自信是奇迹,它是创业之本。
有一个故事能说明这个道理:
英国科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时,发现了DNA(人体的遗传物质的双螺旋结构),这本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大发现,可由于他生性自卑,又怀疑这可能是错的而不敢肯定它,直到二年后,另外二位科学家沃林与克里克也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我们真为弗兰克林惋惜。
如果他自信一些,敢于承认自己和肯定自己,我想弗兰克林这名字会载入医学生物学史册。
自卑真的害人不浅。
自卑其实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
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富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
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
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自信的天敌是自卑。
自卑对一个人来讲伤害是很大的,有自卑感受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事业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毫无希望,因而万分苦恼。
正如一位成功心理学家所说的:
自信者总是答案的一部分,自卑者总是问题的一部分。
自信者总有一个计划,自卑者总有一个理由。
自信者说:
“让我为你做件事”,自卑者说:
“那不关我的事”。
自信者能看到每个问题的答案,自卑者能找出每个答案的问题。
自信者说,“这是困难的,但却是可能的”,自卑者说,“这是可能的,但却太难了”。
当自信者犯错误时,他说,“我错了”,当自卑者犯错误时,他说,“我没错”。
自信者总在做事,自卑者总在许愿。
自信者有理想,自卑者有空想。
自信者说,“我一定要做某事”,自卑者说,“某事我一定要做”。
自信者融入集体,自卑者远离集体。
自信者看到收获的幸福,自卑者看到劳作的痛苦。
自信者看到种种可能,自卑者看到重重困难。
自信者相信大家都能赢,自卑者相信有赢就有输。
自信者挖掘潜力,自卑者沉溺过去。
自信者像恒温器,自卑者像寒暑表。
自信者选择他们所说的,自卑者说他们所选择的。
自信者用温和的语言来表达强硬的观点,自卑者用强硬的语言来表达温和的观点。
自信者坚持原则但不拘小节,自卑者计较小事却不顾原则。
自信者遵循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的哲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卑者遵循这样的哲学: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自信者促使事情发生,自卑者听任事情发生。
第一篇理论篇
第一章社交的基本常识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交就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社会发展到提倡团队作战,集体合力的今天,社交更显得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得益于“情商”,而“情商”的核心内容则是“社交”能力。
第一节 什么是社交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交都并不陌生,但是,我们还得从心理学的层面上对它进行剖析。
(一)社交的内涵
社交,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
社交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比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都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从而使自己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的。
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只不过有的好,有的不好。
积极的、良好的社交,会有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良的社交,则会妨碍一个人的身心正常发展,导致各种消极的心理后果。
社交正是由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注定是不能脱离社交的“圈子”的。
有人常常由于人际关系不佳,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出家修行等来逃避社交的压力,其实在“出家人”中的社交也是存在的。
(二)社交的意义
社交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机能,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形式。
社会在社交中发展,个人在社交中成长,团体也是通过社交而形成,并且通过社交来影响个体的作为。
社交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所有活动,大到大国的外交活动,中到社会活动形式和商业活动,小到家庭成员,都有社交的参与。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社交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实际上,社会化过程就是以社交为基础,它是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合点。
(三)社交的功能
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反映社交的功能。
我在心理咨询中发现,许多人,由于社交能力差,以至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孤独感、被封闭和边缘化。
因此,社交的功能是多样的。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人是“群居动物”,最怕孤独,最容易形成孤独,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例如,对一个犯错误的人的处罚,最好办法之一就是“禁闭”。
于是,为了避免孤独,人们想出了种种方法和对策。
其中,社交也就成为最基本、最有效地消除孤独感的方法和途径。
孤独分为两种,一种是想方设法去逃避的孤独,一种是自己所需要的孤独。
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验中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孤独实际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当人们认为自己孤独时,那就表明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和交往的状态之中。
不管是哪一种孤独,它都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惑。
消除的办法,就是寻找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温暖,得到承认的价值。
(2)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要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
俗话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所表达的也就是这种社交和交流,对于传递信息和增加个人知识经验也有重要作用。
如果一些时间我们不与人接触,在商业上,你可能失去信息,发现不了先进的经营模式;在学习上,我们没有竞争和模仿,落后于别人;在生活中,可能成为“聋子”等。
(3)找到归属感的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的心理需要中有归属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实际的生活中,都会希望与他人、与自己所属的团体保持一致,而有效的社交,便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愿望或目标。
社交可以使个体对社会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当团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社交又可以及时地消除误会,沟通思想,缓和矛盾。
人找不到归属感,在心理上会有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甚至对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几年前,当开始实行医师资格认证时,一些原来是医师的人,由于不能认证,产生自己不知是什么的感叹,甚至有人轻生。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每个人在社交中,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有一个过程,我们有必要来了解这个过程的特点,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有的放矢。
这个过程分为单方相识、表面性接触和亲密性接触等三个阶段。
(一)单方相识阶段
单方相识阶段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只包含交往双方一些简单的接触,只是交往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社会性活动与关系是属于这种类型,比如我们对明星的了解,对路上看到的某些人物等等。
在这一阶段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表面性的、短暂的,不一定会产生人际关系,但可能感情反映是剧烈的,如追星一族的表现。
(二)表面性接触阶段
在我们个人的社会性交往中,大部分关系都将保持在表面性接触水平,所谓的泛泛之交。
这种水平的人际关系,双方涉入与投入的程度都很低。
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与他们所发生或保持的关系,并非完全是个人化的关系,而是类似于一种职业化的或角色化的关系。
比如我们与某公司职员的生意交流,与政府职员打交道等。
但是,在这种表面性接触阶段,有些因素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对方的穿着打扮、体态魅力、语言谈吐、面部表情等等。
在这种接触阶段,由于对方一般都会受过专业的角色训练,总是会给别人以好的印象。
但要记住,这并不一定是对方真实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把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与现实中的表现区分来,以免被第一印象所迷惑。
许多人在社交中有种被欺骗感,都与这个阶段没有认真区分表演和真实之间的关系有关。
(三)亲密性接触阶段
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基本的价值取向趋向一致性,可能使双方会产生强烈的感情联系。
而这种感情需求和感情联系,是人际关系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情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定继续发展,有些人只所以由亲密重新变成陌生,是因为随着时光流逝,双方可能会在认知、情感、行为、人格上双方出现差距,更有一些人因利益而分道扬镳。
这会给人际关系带来极大的打击。
第三节 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大的如文化、宗教;小的如人们的交往态度、交往方式等。
比较常见的是:
(一)邻近性
邻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者是由于工作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这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
比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居、同事、同学等人,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在我们的社交发展中,邻近性表现为一种规律,对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弗利兹.海德(E.Heider)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团体里有某种驱力,驱使我们去喜欢必须在一起的人,以及试图与喜欢的人接近。
第一,接近能够增加熟悉感,而相互熟悉了解是建立密切关系的前提。
第二,接近可以容易寻找到共同的语言、兴趣和观念等。
第三,彼此之间距离上的接近,可以使人消除羞怯感,容易产生沟通。
第四,邻近性容易在彼此之间达成认知上的一致。
但是,邻近的人就一定会建立起比其他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吗?
有些人觉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还远不如与其他人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距离并不是越近越好,距离过近也可能更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比如,我们的矛盾对象不是远的人,而是一些身边的人,一些同事和邻居也常可能会发生摩擦和冲突。
(二)交往的频率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相互接触的次数的多少。
一般来说,交往的频率越大,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人们的关系需要常常沟通,在沟通中找到相互了解的途径,对那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建立。
有一首歌这样就提醒我们:
“朋友,有空来坐坐”。
因为人际关系没有一劳永逸。
当然,交往频率也并非越多越好,俗话说“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
(三)背景的相似性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交往双方如果有较多类似的地方,那么相互之间的吸引就容易产生,同时也就会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相似性包括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地位、职业、观点、态度、行为、爱好等。
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日本心理学家古钿和孝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认为有三个因素。
第一,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使内心获得一种稳定的感觉。
第二,交往的相似性,是使我们的预期目的得实现的关键。
因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或类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就比较小,活动容易进行。
第三,类似的东西常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知,从而使自己与其他类似的人组成一个团体。
所以,不要忘了,我们多培养爱好和兴趣,就会有更多与别人背景相似的方面,也就有可能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四)性格的互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性格不同的人,他们的友谊比性格相似的人更牢固,如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主动型和被动型的人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从对方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这就是社交的互补性。
具体来说,互补性就是指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可以在活动中相互吸引的关系。
它是以双方都得到满足为前提的,正是有了互补性,社会生活才更加丰富,充满着生机。
我们常用“志同道合”的标准去找友谊,有时,性格相似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相反有时还一山容不下二虎。
同样有竞争意识的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是敌意,而不是友谊。
(五)容貌和仪表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外表漂亮者在社交情境中占上风,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喜爱,交际较广而容易成功。
同时,容貌漂亮的人也比较容易说服和影响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商业活动或安全工作需要容貌漂亮的人。
尽管我们知道以貌取人是一种偏见,也都认为人不可貌相,但实际上,人们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它的影响。
当然,人们对容貌与仪表好坏的认可与否,还与一个人的职业联在一起,如果你是一位公务员,但你的仪表让人觉得是位商人;或你是位医生,打扮有如歌女般的漂亮,人们也不一定会接受他(她)的容貌,有时甚至起反作用。
另外,绝不能夸大容貌与仪表的作用。
一般说来,在社交之初,容貌的因素较大,但随着相互认识的加深,容貌的作用则不断降低。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容貌与仪表的作用是有限的。
(六)能力大小
人际交往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就是“让人与你交往很值得”。
这就要求你有一些让人“值得交流”的东西,人们才会与你交往,这“值得的东西”就是能力。
事实上,那些有才能、有智慧、有所成就的人,其交往的朋友比那些没有能力、不聪明、无成就的人更多,社交范围更广。
心理学家发现,与能力有关的一切,在实际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犹如容貌和体态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环,其吸引力的强度,甚至比容貌和体态更为强烈。
但是,常言说得好,大象因为象牙送命、熊因熊掌而丧生,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和弊,一些非常有才能的人由于鹤立鸡群,而不受周围的人欢迎,因为他们的能力或许会被别人看作是一种威胁,从而受到拒绝。
(七)品质特征
心理学家发现,想要维持和提高自己的持久吸引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和品性。
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吸引,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人的品质好坏,真正的朋友关系,可以是君子之交,可以以茶代酒,而有些人的朋友,只能是“酒肉朋友”。
第四节 社交动机的分析
一个人为什么要社交?
从生物的属性来说,人类是群居动物。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交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
对此,我们做如下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社交是一种心理需要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社交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
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要与别人产生联系,即建立人际关系。
而我们每个人自己,也都产生一种亲近、接近他人的欲求,即“亲和动机”。
就是所谓的“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G.霍曼斯(G.Homans)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社交实际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果没有社交活动,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和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社交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社交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交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或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通过社交来影响和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成为领导、想得到他人的承认、人为悦己者容等,这些想法和行为都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
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指出,在我们的社交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其自我,而且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们留下某种特殊的印象。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来完成自我的表现。
(三)社交能促进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交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断社会化、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社交,我们才能发现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或者说社交是面镜子,反映出你的不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交技能与自信心训练 社交 技能 自信心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