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462452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0.28KB
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
第6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溅、爽”等字,会写“墨、染”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背诵《溪边》。
3.情感与价值
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背诵《溪边》。
【教学难点】
了解儿童诗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老师觉得,童年就像一首诗,诗里有些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里去看看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林中采蘑菇
2.朗读诗歌,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1)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在江面上打水仗,笑哈哈。
(3)到林中采蘑菇,清清爽爽。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第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写成了爱打扮
的女子,写出了垂柳柔美的特点。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玉带”写出了溪水的形状,细长弯曲,“绿”字写出了溪水的颜色,同时也写出了溪水两岸植被的特点。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画面感十足,读完这一句使人仿佛听见了钓鱼人的欢呼,看见了活蹦乱跳的鱼儿。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上面的方法欣赏其他诗节。
(1)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2)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3)通过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1)读一读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很有韵味,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相关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
溪边 江上 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随便发言。
师:
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预设1:
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
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
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
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
从“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
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
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
生:
老师,我不明白“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
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
师:
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
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
默读、思考。
生:
老师,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
为什么“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
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同桌交流。
生:
“染”字用得好。
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
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师:
多美的想象啊!
大家体会得真不错。
你还知道什么?
生:
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师:
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
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自由读,个别读。
师:
(范读)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色呢?
师总结:
写景色是为突出“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
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
思考:
《江上》是写什么的?
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
《江上》是写什么的?
生:
游泳。
生:
戏水。
师:
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
戏水!
师: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
都是写儿童的。
生:
都是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
《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戏水的情景。
师: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
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1.总结学法:
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节?
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学过的知识等方法理解本诗。
2.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3.交流:
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戴着斗笠,很可爱。
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
(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5.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
说说童年生活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评。
七、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
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溪边》。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无忧无虑、幸福快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讲读《童年的水墨画》一文时,我首先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和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儿兴奋,都充满着期待。
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
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学习美术的方法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
[不足之处]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有情感地朗读更能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致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而我在教学时缺少对诵读的指导。
[再教设计]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19剃头大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剃、执”等生字,会写“理、夺”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词语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剃头”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因为我们现在叫“发型设计”。
“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
有人称自己是“剃头大师”,那他的手艺一定非常高了,这是真的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剃 执 否 骂 仇 惯 刑 替 厘 摸
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A.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B.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思考本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
C.说说本课的内容。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
里—理 马—吗 旦—胆 九—仇 寸—付 虫—虽 牛—件 大—夺
B.换偏旁记忆的字:
对—付 但—胆
2.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大师 表弟 胆小 中药 姑父 理发 欢迎 害人精 仇人 摆布 痛苦 双倍 过年 央求 虽然 天分 睡衣 清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默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本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二、感悟理解
反复朗读文中词句,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
从“锃亮”“只得”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2.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理解体会:
推剪怎么会咬头发呢?
3.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作者用“先……再……”的句式写出了“我”动作的先后顺序,你会用这个句式写一句话吗?
4.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毛发。
思考:
睡衣为什么像一张熊皮?
5.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思考:
头发怎么像“梯田”呢?
三、畅谈收获
1.学习完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2.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剃头大师
老师傅:
耳朵不好,眼神不好→受刑
“我”: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整个头上坑坑洼洼→倒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有的学生读文章比较慢,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文意,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不足之处] 本节课课文内容体会得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朗读的时间少,没有达到效果。
[再教设计] 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读少讲。
20肥皂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薄、颤”等生字,会写“皂、廊”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儿时玩“吹肥皂泡”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者有序而细致地描写游戏的过程,并体会作者的美好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吹肥皂泡”的玩法以及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感觉怎么样?
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奶奶也喜欢这个游戏,而且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儿的肥皂泡,经过她的手,她的眼,她的心,吹出了童年的情趣,也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
想知道冰心奶奶是怎样吹肥皂泡的吗?
出示课题《肥皂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词语多读两遍,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可以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
2.小组交流。
过程:
4人为一组学习,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的读音、生字和词语问题,并互助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4.教师检查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肥皂水 廊下 剩下小木碗 悠然 假若 透明 娇软 扯成 仰头 一串 婴儿 希望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
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7.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做泡泡——吹泡泡——看泡泡——梦幻泡泡)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地写出你喜欢的理由,跟同桌说一说,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
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弄”“黏稠”)。
(1)吹肥皂泡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动作轻:
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样子轻:
轻圆的、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引导学生体会:
吹肥皂泡的动作特别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
正因为慢慢地吹,才会有这样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只有轻轻地一提,肥皂泡才能轻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看来吹肥皂泡也要我们认真地去做,仔细地去琢磨,小心地去吹,吹起的泡泡更要精心呵护,才能飘得更高更远。
谁还想再读读?
(由动作的“轻”过渡到样子“轻悠悠”。
)
(3)实践活动:
吹泡泡。
观察这些泡泡的样子,用文中的词或句子说一说。
好,有泡泡水的同学赶快给大家吹起美丽的泡泡吧!
四、作业布置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了解冰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肥皂泡》,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
二、继续新课
(第4自然段)
师:
谁喜欢冰心描写肥皂泡美丽的这段文字?
把你想到的美丽画面读出来。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从形态多姿、颜色多彩、变化多样几方面去考虑,结合自己吹肥皂泡时观察到的情景来理解。
①“五色的浮光”“乱转”(五色——即五彩。
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
浮光——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
课文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
师:
五色的浮光在什么样的球面上乱转?
②“轻清透明”(“轻清透明”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
指导朗读:
轻清透明的球面上浮光百转、色彩斑斓,多美丽,多神奇呀!
谁来美美地读读?
师:
在这个自然段中你还喜欢哪句话?
(还有谁喜欢这句话,把你喜欢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
③“玲珑娇软”(指那些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
玲珑,精巧细致。
娇软,美丽、娇嫩)。
为什么说是“玲珑娇软”而不说“玲珑柔软”呢?
体会“娇软”和“柔软”的区别。
师:
刚才,我们吹泡泡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串串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就像淘气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多活泼、多可爱呀!
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
小球这么美,那大球呢?
④“有时吹得太大了……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
为什么说“颤巍巍”的?
师:
你能想象这“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的泡泡是什么样子吗?
读读这句话好吗?
⑤这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
这时,吹肥皂泡的孩子们心里可能在对肥皂泡说什么呢?
(小肥皂泡,我为你祝福,希望你能……)
(2)指导朗读。
是呀!
这脆弱的泡泡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他们满怀期待,希望它们多停留一会儿,祝福这美丽的泡泡飞得又高又远。
师:
看,这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浮光百转的肥皂泡,四散分飞,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
自己再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第5自然段)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1)你还喜欢哪儿?
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
(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
师:
这里连用了四个“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特别喜欢肥皂泡。
)
导读:
真是太喜欢这些肥皂泡了。
因为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生读“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生读:
快乐、骄傲与希望。
)(板书:
快乐 骄傲 希望……)
(2)希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
(3)送上天去做什么?
送过海去做什么?
(4)飞到明月、夕阳、大海、婴儿身边的仅仅是肥皂泡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来想象着读读。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听、去想,走进梦幻般的泡泡世界。
(5)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就是一个肥皂泡,轻悠悠地落在春娃娃头顶的花环上,追随着她,给高山披上绿装,给大地穿上彩衣,与小河、小鸟共唱“春之歌”。
假如你就是肥皂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
谁愿意说说你美好的想象,让我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三、再读全文,感悟升华(配轻音乐)
师:
在玩肥皂泡游戏的过程中,冰心奶奶不但做了肥皂水,吹了肥皂泡,还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吹出的每一个肥皂泡,她满怀爱心和向往,写下了这篇美妙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板书设计】
肥皂泡
吹 看 想
轻轻 美丽 梦幻
快乐 骄傲 希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执教时,孩子们基本上进入了学习情境,多数孩子一直跟我一起深情地对肥皂泡说着,以至于最后我说:
“看着这肥皂泡远去,你想说些什么”时,孩子们停顿了半秒才开始说话,我想是因为他们太投入了吧!
[不足之处] 学习了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在这点上我做得不够。
[再教设计] 提前让孩子们进行练笔,写出自己吹肥皂泡的过程以及肥皂泡的样子。
将他们自己的作文与冰心的作品进行两次比较,一次放在第一课时之前,起激趣作用。
另一次则放在学习文章之后,再一次将自己的文章与冰心的文章进行比较,感受冰心语言的魅力,使孩子们对冰心产生敬佩之情,对冰心其人、其作,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她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做到“授之以渔”。
21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耀、庆”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情感与价值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描写,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
你们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吗?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
利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宋庆龄。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理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妈妈
↘ ↙
宋庆龄(去伯伯家)→(等)小珍
(3)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事件: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宋庆龄也非常想去,但在临行前,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虽然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宋庆龄为了守信还是选择留下来了。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
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选出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小结: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设计】
我不能失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出示了成语“一诺千金”,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一诺千金”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让他们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一节课下来,我比平时少说了一半的话,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很高,效果也很好。
课后,一些学生不仅积累了好词佳句,还在笔记本中写了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钻研还比较肤浅,讲课时缺少一定的深入剖析。
[再教设计] 可以让孩子们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开展一次辩论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不断地碰撞,从而感悟到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
习 作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2.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相互评改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在生活中寻找特点鲜明的人作为素材,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比如亲人、朋友、同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
你会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他们?
拿起手中的笔,细细地写下他们的样子吧!
二、细读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1.师:
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什么?
(板: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2.师:
什么是一个人的鲜明特点呢?
让我们读一读习作中的词语:
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幽默王子、故事大王、运动健将,这些词语就具有鲜明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选出一个或几个具有这些鲜明特点的人作为习作的对象。
三、联系实际,确定写作内容
1.想一想。
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仔细回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比如做过的事,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闭上眼睛,让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三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第六 单元 课时 教案 人教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