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462026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98.31KB
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钢城四中2017—2018(下)3月月考试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时间
150
分值
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B.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D.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B.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C.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
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D.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
“唔!
你怎么知道?
”
“花是乱的。
”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
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
“不对?
”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独具特色:
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B.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5.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6.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民宿业作为在我国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市场发展过快,监管没有跟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
实际上,我国民宿自发展以来质量一直参差不齐。
民宿由民间自发兴起,长期以来处于无法可依的发展状态,除了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也常常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消费习惯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民宿不应照搬国外模式,更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无论条件是否适合都一拥而上。
到旅游局此次出台的标准要求,在市场准入方面,民宿经营者必须依法取得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要求的相关证照,且要求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应不超过14间(套),在基本卫生要求方面,规定旅游民宿客房及内部卫生间里的公共用品要“一客一消毒”。
标准的细化,无疑将推动民宿市场走向规范化,但行业标准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要整齐划一,放弃个性。
文件也对民宿发展提出一些软性要求:
“需在环境与建筑、设施和服务以及特色等多个方面脱颖而出;注意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倡导绿色消费”“要求民宿主人热爱生活,乐于分享,要求民宿主人和当地居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等。
(选自《2016中国民宿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选自《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
材料三:
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接待的必要条件,自然会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民宿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未来一个时期必将保持增长势头。
它首先加快了旅游住宿“中国化”进程。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觉得,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宿并不比星级饭店差,他们喜欢选择在民宿居住,反过来又推动了住宿业的中国特色化进程。
其次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者的住宿选择2016年国内旅游达到44.35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占了31.95亿人次。
在接待中,民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承接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学年 湖北省 钢城 中高 下学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