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
- 文档编号:4618196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93KB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原文与赏析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
《宋史》有传。
长于诗,创简斋体。
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
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词作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
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
……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象苏东坡。
南宋黄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
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
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
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
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
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及注释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
词牌名。
吕叔潜:
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
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
“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
“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
“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姮娥:
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
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
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
砍。
桂:
桂树。
婆娑:
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
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①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注释】
①那畔:
那边。
②若为情:
何以为情,是怎样的情怀。
③荒戍垒:
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词译】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
十七世纪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给了吹断马嘶的北风。
射中过深秋的箭,挂过边塞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晚烟。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陽一的锈。
只有一座旧城,不能再瞭望,不能再系马。
你黯然地卸了鞍。
你的行囊没有剑。
历史的锁,没有钥匙。
【评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与此一首写作同时尚有《沁园春》(试望一陰一山)、《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等词作。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一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一精一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本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真挚。
下片写愁心、离颜。
“魂梦不离金屈戌”。
出塞半年以来,词人梦魂夜驰,飞越千山万水,去和家里的妻子相会。
不是“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是“佳人何处,梦魂俱远”,更不是“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作者的梦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故园和伊人。
情痴如此,可嗟可叹。
若言“魂梦不离金屈戌”说的是魂梦飞渡,静夜之怀,那么“画图亲展玉鸦叉”说的就是对伊凝睇,白日相思。
你看他亲自展开的妻子的画图,一遍又一遍地想象她的面庞,以至于发出“生怜瘦减一分花”的爱怜体慰之语。
是啊,最可怜者,莫过于闺中妻子因思念丈夫而玉容憔悴了。
纳兰能作此语,堪称千古之柔情人也。
南安军 宋代: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梅花南北路:
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采薇: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鉴赏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
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别云间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
【羁(jī)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
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
”官吏回答:
\'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
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赏析: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
“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
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
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代: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及注释译文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注释
山坡羊:
词牌名。
骊山: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阿房:
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一炬:
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息。
萦纡:
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
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主旨
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赏析
骊山(今西安市的东边),阿房宫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 古诗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