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4617717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13KB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docx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案及练习
《指南录后序》
[学习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
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
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恶:
坏事。
构恶:
做坏事。
)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
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
到……去。
)
天高地迥(jiǒng)(迥:
远)
避渚(zhǔ)洲(渚:
水中小块陆地。
洲:
水中陆地,比渚大。
)
诋(dǐ)大酋当死(诋:
斥骂。
)
境界危恶(è)(恶:
困难。
)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全,都,作副词。
)
层见错出(见,通“现”。
)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
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
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
在荒野里。
露:
在露天下。
)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
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
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
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
靡及:
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
”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
没有依托。
今:
单调,没有价值。
)
以至于永嘉(古:
到达。
今:
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
十分激烈。
今:
大方。
)
为巡船所物色(古:
搜寻。
今:
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
几彷徨死(古:
走投无路。
今:
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
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
定:
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
“一行”,是走一趟意思。
“谓……为……”是“说……是……”的意思。
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
“意”估计。
“北”,元军方面。
“尚”,追。
“可以”,可以凭借。
“口舌”,代“言辞”。
“动”,说动。
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
“将”,将要。
“以”介词,凭。
“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
“为”,读wéi,作为。
全句的意思是:
(正如)古人所说:
“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
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
“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
意思是:
死和生,就像有昼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
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自若。
全句译作:
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
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
“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
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
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
”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
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共用17个排比句。
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
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
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
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
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
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
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五人墓碑记》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基础知识积累:
读音:
阉yān(指太监)湮yān(埋没)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
赀zī(同资)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詈lì(骂)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
旗的一种→表彰。
例:
以旌其所为。
墓:
坟墓→建墓。
例: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
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私人:
党羽。
例: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
指头颅。
例: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
超出寻常。
例:
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
比例。
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三、: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四、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崐、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五、文章解析: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
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皦皦
强调句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
(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
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
先仆抚私人然颜色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
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
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
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
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
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六、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
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义”,然后接着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崐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
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模拟试题】
《指南录后序》
一、基础训练
默写并翻译课文第5段。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语段,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1]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注释:
[1]起一经:
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做官。
[2]零丁:
孤苦。
[3]丹心:
红心。
汗青:
史册。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选自《指南录后序》)
1.《指南录后序》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而此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试辨析“思”与“叹”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
2.从诗的尾联看,作者对待死的态度是什么?
答:
3.翻译: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来为后人称颂。
但是《指南录后序》中也有“隐忍以行”。
你如何看待文天祥两种不同的态度与选择?
答:
《五人墓碑记》
一、基础训练
默写并翻译课文5、6两段。
二、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天启六年丙寅。
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指周顺昌)等,十五至苏州。
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拨士也,夜半扣户见,扶床而恸。
公曰:
“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
”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公囚服小帽冶军门,士民聚议众。
巡抚毛一鹭,浙人也。
檄②有司敬置公,……聚益众。
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
皆言:
“吏部(指周顺昌)清忠亮节,何罪?
而朝廷逮之极?
”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
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③也。
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
相聚谋乞两台④,恳其疏救⑤,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得旨至。
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
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
“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⑥?
”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
“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
”诸旗虎面豹声,曰:
“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
”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
“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
”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
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
至夜分。
百姓始渐散。
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⑦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节自《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被逮》)
注:
①楚囚:
指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
’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
②檄,传令。
③皇皇:
匆忙不安的样子。
④两台:
指巡按毛一鹭巡按徐吉。
⑤恳其疏救:
恳请他们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
⑥置喙:
这里指说话。
⑦斗拱:
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旦则复聚旦:
天明,早晨
B.轰轰不辨一语辨:
辩,辩论
C.佩韦等不胜愤胜,能承受
D.或升屋走或:
有的(人)
2.请给本段内容加上标题。
(不超过10字)
答:
3.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对应的是《五人墓碑记》中哪一部分?
两者记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
为什么?
答:
4.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文字与《五人墓碑记》相关段落是否一致?
为什么?
答:
(二)中国古代,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真理,为信仰,为民生而舍生取义,也有很多人一生为实践自己的人格理想而苦苦追寻。
下面是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的一段话,阅读后回答问题。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注释]①[复为刺史]指柳宗元外放至柳州任刺史。
②[中山刘梦得禹锡]刘禹锡字梦得,他也因参加王叔文改革被贬职。
③[播州]在今贵州遵义市西。
④[亲]这里指母亲。
⑤[穷]困窘。
⑥[白]告诉。
⑦[以梦得事白上者]有人把刘禹锡的情况上奏章给皇帝。
指的是御史中丞裴度,他在奏章中说:
“禹锡诚有罪,然母老,其子为死别,良可伤。
”唐宪宗于是就让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
⑧[征逐]指朋友之间互相邀请饮酒作乐。
征,相邀;逐,追随。
⑨[诩诩]融洽相处的样子。
⑩[少]稍微。
1.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2.你能用两三个成语来表现柳宗元的品格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试题答案】
《指南录后序》
一、略
二、
1.“痛定思痛……”是对过去的回想,心有余悸,而现在较安定了。
而“惶恐……”是依旧惶恐,表达恐惧不安的心情和身世孤苦的悲叹,多了一份无可奈何。
2.忠贞爱国,青史留名,生死置之度外。
3.我照理应该自杀,但还是含垢忍辱地前往。
古人说:
“(忍辱不死是为了)将以此有所作为!
”
4.其实两处文天祥都不惧怕死亡。
但《过零丁洋》,文天祥已被俘,一切已无可挽回,生死已完全置之度外;而《后序》中保存生命是为了“将以有为”。
《五人墓碑记》
一、略
二、
(一)1.B辨别,区分
2.苏州市民反抗斗争记
3.对应第三段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
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
这两段文字主要记述“周顺昌之被逮”,中心人物是周顺昌。
而《五人》主要记述苏州市民抗暴的经过,中心人物是五人,并具体记录了五人的姓名。
4.不完全一致。
本文着重于叙事,客观地记述了从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市民暴动的全过程,极有史料价值。
(二)1.用了双重对比手法。
用柳宗元的舍己为人行为和小人之行为作对比,突出他的节义;用小人们平时的表现与临难时的表现作对比,更显出柳宗元的高风亮节。
2.“仗义执言”,“舍己为人”,“义薄云天”。
3.①播州,不是人能居住的地方,何况梦得奉养着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被逼得无路可走,无法向母亲大人开口说这件事。
②一旦遇上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那样细小的东西,就翻脸像不认识一样;朋友跌进陷阱,不肯伸手拉上一把,反而推挤他,还往下扔石头的人,到处都是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 指南 录后序 墓碑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