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含答案2.docx
- 文档编号:461398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52KB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含答案2.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含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含答案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含答案2
2014-2015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含答案河南郑州)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位置上。
2.答题时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
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
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
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
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
“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
”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雅已知朴 雅:
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
只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
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
拜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
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
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题山石榴花①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释】山石榴花即杜鹃花。
8.这首诗表现了山石榴花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5分)
9.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山石榴花的特点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25分)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
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
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
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
”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
”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
别磨磨蹭蹭的!
”
“方先生要见女士。
”
“哪个方先生?
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
“老师方先生。
”
“他又怎样了?
”
“他太太死了!
”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
”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
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
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
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
”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
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
“哎!
今儿又有什么事?
说吧!
”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
“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
“五个会呢!
“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
”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穷先生真可怜!
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
“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
“哎!
也许!
”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
”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
我可是不很行呀!
”
“你怎么不行!
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
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
“就是有点对不起穷先生!
”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
我可该走了,哎!
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余光中:
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
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
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
“我哪敢说同不同意?
庄子同意就行了。
”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
“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
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
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
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
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
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6分)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
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2014索契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冰雪健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好成绩,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不额手称庆。
B.这次海选中一位导师认为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导,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
C.我惬意地在这田野漫步。
广阔稻田,传来阵阵蛙鸣;瓜田李下,飘来缕缕清香。
处处呈现一片“绿色、和谐、生态”的丰收景象。
D.刹住“四风”,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马看花,同样也需要群众举报监督的“锦上添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网事”记者在陕西、湖南、海南部分地区采访时,亲眼目睹了春节送礼之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的乱象。
B.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高速增长,交易规模主要来源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支付业务,其中客户端支付和刷卡器支付模式增长突出。
C.郑州市一保健品经销公司打着为社区老人服务的名义,向老人兜售伪劣保健品。
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D.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影片《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大时代下三个小人物白手起家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创业传奇巨制,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
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 。
, 。
, 。
①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学期 期中 质量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