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钠代谢失调doc.docx
- 文档编号:4606877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36.27KB
水钠代谢失调doc.docx
《水钠代谢失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钠代谢失调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钠代谢失调doc
课程内容>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Disturbanceofwaterandsodiummetabolism)
一、脱水(Dehydration)
脱水(dehydration)指体液容量减少,超过体重的2%以上。
正常人血清钠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
脱即失,失水伴有失钠、水钠丢失比例不同、按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同分为三型:
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volemia)
因失水多于失钠,脱水的特征是血钠>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310mmol/l。
1.原因:
饮水不足:
水源断绝,无水可饮;口腔,咽部食道疾病妨碍饮水;昏迷、极度衰竭,精神病患者不能饮水或拒绝饮水。
失水过多:
皮肤和肺因高热不感性蒸发增加,如体温开高1℃,每日多失水200-300ml;肾脏失水,见于尿崩症病人排出大量低渗尿,每日达10-15升。
使用大量脱水剂如甘露醇,高渗葡萄糖引起渗透性利尿。
低渗液排出过多;短时间大量出汗,(高温环境)
2.病理生理变化:
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开高,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引起尿量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渴觉中枢兴奋、引起渴感,患者主动饮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使渗透压相对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
以上均属机体适应代偿反应,通过少尿、口渴、细胞内液外移,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组织间液和血容量减少不明显,发生循环障碍少见。
早期、轻症患者因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不增加。
尿Na+增高;晚期、重症血容量减少,醛因酮增加、尿Na+减少。
因此,高渗性脱水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导致细胞脱水。
细胞脱水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加之尿少、常伴发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汗腺功能障碍,皮肤蒸发水减少,散热受限,体温升高)。
脑细胞脱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以上病理生理变化见图3-8。
3.防治原则(principleoftreatment)
除防治原发病,主要补水,适当补钠。
(二)低渗性脱水
因失钠多于失水,脱水的特征是血钠<13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280mmol/L
1.原因
丢失等渗体液情况下,若治疗不当,只补充水,未补充电解质,引起低渗性脱水。
等渗体液丢失见于:
腹泻、肠瘘、胃肠反复引流丢失小肠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大量丢失。
胸、腹腔内形成大量胸、腹水。
2.病理生理变化
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是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因此与高渗性脱水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反。
细胞外液渗透压低,ADH释放减少,尿量不减,甚至还多,尿比重降低。
渴觉中枢抑制,不饮水。
细胞外液虽然丢失,因渗透压低,为维持渗透压平衡,细胞外液转向细胞内。
可引起细胞水肿。
(见图3-9)通过适应、代偿、尿量多、不饮水、细胞外液转入细胞内、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血容量减少、早期出现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和血浆相比,缺乏蛋白、胶渗压低、减少更明显,临床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眶和婴儿囟门下陷等脱水体征。
循环血量下降,醛固酮增加,尿钠减少。
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3.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
轻症首先补充等渗盐水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重症可补高渗盐水,纠正严重低钠和细胞水肿。
(三)等渗性脱水
水、钠等比例丧失,血Na+130-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280-310mmol/L
1.原因
任何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
2.病理生理变化
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而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
循环血量下降,使醛因酮和ADH分泌增加,肾脏对钠、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细胞外液得到一定量补充。
因此,兼有高渗性、低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等渗性脱水,若不即时处理、可因皮肤、呼吸道蒸发水分、转为高渗性脱水;若处理不当,只补充水分,未补Na+,可转为低渗性脱水。
三型脱水:
高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内液;低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并未丢失,甚至有增加;等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见图3-10)
3.防治原则
除防治原发病外,补液应给予葡萄糖盐水,葡萄糖与盐水2:
1为宜。
二、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
肾脏排水能力降低时摄水过多,致使大量低渗体液潴留在细胞内外,称为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
(一)原因(causes)
肾脏排水功能降低: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严重心力衰竭和肝硬化腹水伴肾血流减少,如果未加控制地输入大量水分,使水在体内潴留。
ADH分泌过多:
如恐惧、痛疼、失血、休克、外伤等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解除了副交感神经对ADH分泌的抑制。
低渗性脱水、输入大量水分,未补电解质。
(二)病理生理变化(pathophysiologicchanges)
上述原因,大量补水,电解质不足,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被稀释,血[Na+]降低,渗透压下降,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
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水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移动、直到细胞内、外渗透压达到新引起细胞水肿。
(见图3-11)
细胞水肿,主要是脑水肿,脑细胞肿胀和脑间质水肿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淡漠、神志混乱,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病例发生脑组织移位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裂孔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三)防治原则(principleoftreatment)
防治原发病,轻症停止水分摄入,重症给予高渗盐水,迅速纠正脑水肿,静脉给予甘露醇,速尿促进体内水分排出。
三、水肿(Edema)
(一)概念(Conception)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发生在体腔内、称为积水(hydrops)
(二)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方法较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
按照分布范围分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
按照发生的原因分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按发生的部位分皮下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
(三)发病机制(Mechanisms)
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过多,即以上平衡失调。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血浆和组织间隙之间体液的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见图3-12)
有效流体静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间静水压(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
有效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隙液体回到毛细血管内的力量)
淋巴回流:
回流组织液十分之一
正常组织间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静脉端回流,其机制为:
动脉端
有效流体静压[30-(-6.5)]>有效胶体渗透压(28-5)
血浆滤出生成组织间液。
静脉端
有效流体静压[12-(-6.5)]<有效胶体渗透压(28-5)
组织间液回流入毛细血管静脉端
剩余的组织间液须经淋巴回流。
如果上述任何因素发生改变即使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毛细血管血压血高
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升高是毛细血管血压开高的主要原因。
升高的静脉压逆向传递到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端,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流体静压随之升高,血浆滤出增多,且阻止静脉端回流,组织间液增多。
如右心衰竭上、下腔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任何原因使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渗压乃至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间液增加。
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肾病患者尿中丢失蛋白过多等。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正常微血管壁只允许微量蛋白通过,血浆白蛋白含量6-8g%,而组织间隙蛋白含量1g%以下。
如果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组织间隙蛋白增多,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隙水和溶质潴留。
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因素很多。
如炎症时、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使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微丝收缩,内皮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缺氧、酸中毒可使微血管基底膜受损等。
淋巴回流受阻
正常情况下,大约1/10的组织间液经淋巴回流,组织间隙少量蛋白经淋巴回流入血循环。
即是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可代偿性增加有抗水肿的作用。
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干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不仅组织间液增多,水肿液蛋白含量增加,称为淋巴性水肿。
如:
丝虫病时,主要淋巴道被成虫堵塞、引起下肢阴囊慢性水肿。
乳癌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引起前臂水肿。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正常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体液量维持恒定。
钠水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所以钠水潴留基本机制是肾脏调节功能障碍。
正常经肾小球滤过的钠,水若为100%,最终排出只占总量的0.5-1%,其中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吸收60-7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受激素调节、维持以上状态为球管平衡,肾脏调节障碍即球管失平衡。
(见图3-13)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球滤过率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在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情况下,一方面动脉血压下降,反射性的兴奋交感神经;另一方面由于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酮固酮系统,进一步收缩入球小动脉,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有效滤过压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炎性渗出物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肿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图3-14);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大量肾单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这些因素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水潴留。
(图3-15)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目前认为在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时,除了肾血流减少,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外,血管紧张II增多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为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其结果是肾血浆流量减少,比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更显著,即肾小球滤过率相对增高,滤过分数增加。
这样从肾小球流出的血液,因在小球内滤出增多,其流体静压下降,而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液粘稠),具有以上特点的血液分布在近曲小管,使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见图3-16)。
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的能力受ADH和醛固酮的调节,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容量减少,是ADH,醛固酮分泌增多的主要原因(见图3-6、3-7)。
醛固酮和ADH又是在肝内灭活的,当肝功能障碍时,两种激素灭活减少。
ADH和醛固酮在血中含量增高,导致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钠水潴留。
图3-14急性肾小球肾炎
图3-15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透明样变
图3-16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示意图
以上是水肿发病机制中的基本因素,在不同类型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上因素先后或同时发挥作用。
同一因素在不同类型水肿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只有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四)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Characteristicsandinfluncetobody)
1.水肿的特点(characterofedemafluid)
水肿液的性状:
组织间液是以血浆滤出的,含有血浆全部晶体成分。
因为水肿发生原因不同,同是体腔积水蛋白含量不同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
(见表3-5)渗出液见于炎性水肿。
皮下水肿特点:
皮下水肿是水肿的重要体征。
除皮肤鼓胀、光亮、弹性差、皱纹变浅外,用手指按压会出现凹陷,称凹陷性水肿或显性水肿。
全身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间液增多,可达原体重10%,这种情况称隐性水肿。
为什么同是水肿表现为有凹陷或无凹陷,机理何在?
这是因为在组织间隙分布着凝胶网状物,其化学成分为透明质酸,胶原及粘多糖等,对液体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只有当液体积聚超过凝胶网状物吸附能力时,才游离出来形成游离的液体,游离液体在组织间隙有移动性,用手按压皮肤,游离液体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
③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
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水肿开始出现的部位不同:
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眼睑、面部;肝性水肿多见腹水。
分布特点与重力效应,组织结构的疏密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的能力受ADH和醛固酮的调节,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容量减少,是ADH,醛固酮分泌增多的主要原因(见图3-6、3-7)。
醛固酮和ADH又是在肝内灭活的,当肝功能障碍时,两种激素灭活减少。
ADH和醛固酮在血中含量增高,导致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钠水潴留。
表3-5漏出液和渗出液比较
漏出液
渗出液
比重
<1.015
>1.018
蛋白量
<2.5g%
3~5g%
细胞数
<500/dl
多量白细胞
2.水肿对机体的影响(Influnceofedematobody)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可因引起水肿的原因,部位、程度、发展速度、持续时间而异,一般认为、除炎性水肿有稀释毒素,输送抗体作用外,其他类型水肿和重要器官的急性水肿,对机体均有不良影响。
影响组织细胞代谢
水肿部位组织间液过多,压迫微血管增大细胞与血管间物质弥散距离,影响物质交换,代谢发生障碍,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感染、溃疡、创面不易愈合。
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水肿发生于特定部位时引起严重后果,如咽喉部尤其声门水肿,可引起气道阻塞甚至窒息致死;肺水肿引起严重缺氧;心包积液,妨碍心脏的舒缩活动,引起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心力衰竭发生;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及脑功能紊乱,甚至发生脑疝、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代谢 失调 doc